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尾翼稳定弹刚体弹道数值计算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中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9-32,共4页
弹丸6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计算是外弹道数值计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绕心运动的攻角微分方程在稳定飞行条件下其解为衰减的振荡曲线,因而方程数值解的收敛性、稳定性较差,求解较为困难,且计算时间很长。本文以尾翼稳定弹为例... 弹丸6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计算是外弹道数值计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绕心运动的攻角微分方程在稳定飞行条件下其解为衰减的振荡曲线,因而方程数值解的收敛性、稳定性较差,求解较为困难,且计算时间很长。本文以尾翼稳定弹为例,对其刚体弹道运动微分方程的求解技术作了探讨,分析了尾翼弹飞行稳定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翼稳定弹 微分方程 积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翼稳定弹丸带攻角着靶试验方法研究
2
作者 杨建民 张雷雷 +3 位作者 肖松 王卫祺 蒋东 辛春亮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95-297,共3页
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提出了一种尾翼片斜置方法,通过产生的不对称力实现弹丸可控的带攻角着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得到了典型尾翼斜置角条件下所对应的着靶攻角,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计算结果。本文提出的试验方法结构简单可靠,容易实现,试... 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提出了一种尾翼片斜置方法,通过产生的不对称力实现弹丸可控的带攻角着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得到了典型尾翼斜置角条件下所对应的着靶攻角,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计算结果。本文提出的试验方法结构简单可靠,容易实现,试验成本低,为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下弹丸终点弹道带攻角着靶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尾翼稳定弹 攻角 侵彻 试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线预测控制的旋转尾翼稳定弹解耦控制器设计
3
作者 陈伟 孙传杰 +1 位作者 李永泽 拜云山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1-909,共9页
低速旋转尾翼稳定弹飞行过程中存在着气动交联、惯性交联和控制交联,为了实现稳定飞行,有必要进行解耦控制器设计。鉴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虽然具有较好的解耦能力和对建模精度要求不高的优点,但存在计算量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指令... 低速旋转尾翼稳定弹飞行过程中存在着气动交联、惯性交联和控制交联,为了实现稳定飞行,有必要进行解耦控制器设计。鉴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虽然具有较好的解耦能力和对建模精度要求不高的优点,但存在计算量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指令滤波器的离线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通过离线求解控制参数阵和在线查表应用的方式,将大量计算工作转为离线进行,以满足实时控制需求。将指令状态和系统输出跟踪误差积分引入预测模型中,充分利用被控对象和指令模型的动态特性,使得离线求解的控制参数阵能够较好地应对指令信号的变化。基于旋转尾翼稳定弹姿态控制进行仿真,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确保飞行指令的稳定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尾翼稳定弹 解耦控制 离线预测控制 姿态控制 指令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翼稳定弹改进的质点弹道仿真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原丽萍 《弹箭技术》 1997年第3期42-51,共10页
一种尾翼稳定弹改进的质点弹道仿真模型,此模型考虑了静止偏航角的估计值,以模拟尾翼稳定的迫击炮弹、航空炸弹,以及尾翼稳定的脱壳穿甲弹的弹道。这就将国际上用于旋转稳定弹改进的质点弹道模型扩展到尾翼稳定弹丸上。模型中强调了... 一种尾翼稳定弹改进的质点弹道仿真模型,此模型考虑了静止偏航角的估计值,以模拟尾翼稳定的迫击炮弹、航空炸弹,以及尾翼稳定的脱壳穿甲弹的弹道。这就将国际上用于旋转稳定弹改进的质点弹道模型扩展到尾翼稳定弹丸上。模型中强调了尾翼稳定弹丸与空气相互作用的物理意义,这样就使得其数学表达式合理而又明显。模型中进行了等效阻尼系数的选择。对于旋转的尾翼稳定弹,静稳定性尾翼稳定与陀螺特性的效果结合在一个模型里。为评价该改进的质点弹道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文中给出了六自由度模型,该改进的质点弹道模型以及与原有的质点弹道模型的计算结果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翼稳定弹 质点道模型 仿真
全文增补中
有旋尾翼稳定弹射表模型探讨
5
作者 王智杰 姜军志 《兵器试验》 2012年第1期51-54,共4页
各类尾翼稳定弹射表长期以来均采用传统的质点弹道模型进行编拟,无法考虑旋转带来的影响,射表中不可避免的引入了模型误差,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战争对武器系统需配备高精度射表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有旋尾翼稳定弹进行受力分析,为其建... 各类尾翼稳定弹射表长期以来均采用传统的质点弹道模型进行编拟,无法考虑旋转带来的影响,射表中不可避免的引入了模型误差,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战争对武器系统需配备高精度射表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有旋尾翼稳定弹进行受力分析,为其建立了精确的刚体弹道模型,在射表计算中考虑旋转带来的偏流,消除了射表模型带来的射表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旋尾翼稳定弹 射表模型 刚体 偏流
原文传递
高原环境对弹丸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国梁 张海洋 +1 位作者 蔡红明 常思江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分析了高原环境低空气密度对弹丸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弹道坐标系中的力方程组和非滚转弹体坐标系中的力矩方程组,并通过线性化方法得到弹丸角运动的状态空间模型。列出了角运动状态矩阵的四个特征根,并利用复数平方根计算方法得到... 分析了高原环境低空气密度对弹丸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弹道坐标系中的力方程组和非滚转弹体坐标系中的力矩方程组,并通过线性化方法得到弹丸角运动的状态空间模型。列出了角运动状态矩阵的四个特征根,并利用复数平方根计算方法得到特征根实部的表达式。提出弹丸动态稳定性稳定因子的新定义,并证明新的动态稳定条件与传统的动态稳定条件是一致的。讨论了低空气密度对尾翼稳定弹和旋转稳定弹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仿真说明弹丸在高原条件和平原条件下的动态稳定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稳定 高原环境 稳定因子 尾翼稳定弹 旋转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口径尾翼弹与尾裙弹的弹道特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中原 《弹道学报》 EI CSCD 1993年第2期33-39,82,共8页
作为新一代的高超音速小口径杆式脱壳穿甲弹,其弹芯结构目前主要为尾翼式和尾裙式两种形式.显然不同的结构形式在飞行弹道上的弹道特性是不一样的,但在理论上弄清这种尾部结构上的差异(尾翼与尾裙)究竟对弹芯在飞行弹道上的空气动力特... 作为新一代的高超音速小口径杆式脱壳穿甲弹,其弹芯结构目前主要为尾翼式和尾裙式两种形式.显然不同的结构形式在飞行弹道上的弹道特性是不一样的,但在理论上弄清这种尾部结构上的差异(尾翼与尾裙)究竟对弹芯在飞行弹道上的空气动力特性、飞行稳定性特性、速度降特性等有多大影响,以及将二者在结构简易性、成本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对比分析,对帮助最终确定采用哪种尾部结构方案,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该文主要根据查阅到的一些研究文献,结合理论分析与计算,对两弹的外弹道特性作了综合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翼稳定弹 尾裙稳定 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尾翼弹马格努斯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8
8
作者 吴放 王学德 +1 位作者 常思江 刘士杰 《弹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8,共7页
为研究低速旋转尾翼稳定弹箭的马格努斯效应,采用滑移网格技术,在超声速条件下对某低旋尾翼弹开展了气动数值模拟。对弹箭绕弹轴自旋的流场进行非定常计算,获得了该弹箭的气动系数;对马格努斯效应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 为研究低速旋转尾翼稳定弹箭的马格努斯效应,采用滑移网格技术,在超声速条件下对某低旋尾翼弹开展了气动数值模拟。对弹箭绕弹轴自旋的流场进行非定常计算,获得了该弹箭的气动系数;对马格努斯效应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了不同因素对马格努斯效应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转速下,旋转尾翼弹的马格努斯效应随攻角增加而增大,且在40°~60°攻角范围内达到峰值;对于相同攻角,马格努斯力和力矩系数在较大转速下呈线性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翼稳定弹 马格努斯效应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枪弹(五)
9
作者 彭宗法 《轻兵器》 1997年第6期35-36,共2页
4.2 尾翼稳定弹头 尾翼稳定是早已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稳定方式,鸟类的飞行,鱼类的游动都是靠尾翼保持稳定的,尾翼稳定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比旋转稳定头的历史更长一些。例如,弓箭、火箭和带尾翼的抛射弹都先于线膛发射的旋转弹头。在... 4.2 尾翼稳定弹头 尾翼稳定是早已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稳定方式,鸟类的飞行,鱼类的游动都是靠尾翼保持稳定的,尾翼稳定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比旋转稳定头的历史更长一些。例如,弓箭、火箭和带尾翼的抛射弹都先于线膛发射的旋转弹头。在现代兵器中,尾翼弹的种类很多,迫击炮弹、尾翼火箭弹、脱壳尾翼穿甲弹部是尾翼稳定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色标志 稳定方式 稳定力矩 旋转稳定 稳定原理 气动力 压力中心 尾翼稳定弹
原文传递
比利时多家机构计划联合开发新型非致命武器
10
作者 谢婧 《轻兵器》 2006年第2期14-14,共1页
比利时FN公司、瓦隆新技术开发中心和列日大学签订了共同研制非 致命武器的协议。本次合作的目的是在列日大学建立一个非致命武器研究 中心,以研究非致命武器涉及到的技术、医学、社会、环境和法律等方面 的问题,并为非致命武器用户和... 比利时FN公司、瓦隆新技术开发中心和列日大学签订了共同研制非 致命武器的协议。本次合作的目的是在列日大学建立一个非致命武器研究 中心,以研究非致命武器涉及到的技术、医学、社会、环境和法律等方面 的问题,并为非致命武器用户和负责采办及部署这类武器的行政官员开设 训练和培训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命武器 发射器 电磁武器 尾翼稳定弹 比利时 道性能 有限空间 射击精度 乙二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