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维超 李崇巍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86-90,共5页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川崎病(KD)少见且严重的临床亚型。KDSS的发病与环境、性别有关。KDSS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完全KD,伴有多系统(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水平高,对IVIG抵抗。KDSS的...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川崎病(KD)少见且严重的临床亚型。KDSS的发病与环境、性别有关。KDSS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完全KD,伴有多系统(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水平高,对IVIG抵抗。KDSS的发病可能与毛细血管渗漏、心肌功能调节障碍、细胞因子及超抗原学说有关。KDSS的临床诊断需在诊断为KD的基础上结合休克、炎症指标水平升高等临床特征综合判断,需与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疾病鉴别。KDSS治疗方法包括抗炎、抗休克治疗,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炎症反应 皮疹 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阚璇 吴德静 刘戈力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0-672,共3页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是川崎病的严重表现形式,是在诊断川崎病的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而出现低灌注的临床症状,可以发生在川崎病的早期,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就KDS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是川崎病的严重表现形式,是在诊断川崎病的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而出现低灌注的临床症状,可以发生在川崎病的早期,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就KDS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儿科临床医师早期识别该病的能力,减少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胃肠道症状起病的川崎病休克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蒋丰智 黎小秀 段高羊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4期133-134,共2页
回顾分析1例11个月男婴以腹泻起病,胃肠道症状不断加重,迅速发展为脓毒症样休克,诊断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后应用血管活性药及胶体液抗休克同时丙球和抗炎治疗,效果良好。结合文献复习启示KDSS诊断困难易致延误治疗,其胃肠道症状发生... 回顾分析1例11个月男婴以腹泻起病,胃肠道症状不断加重,迅速发展为脓毒症样休克,诊断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后应用血管活性药及胶体液抗休克同时丙球和抗炎治疗,效果良好。结合文献复习启示KDSS诊断困难易致延误治疗,其胃肠道症状发生率高,可参考不完全性川崎病(IKD)诊断流程及早明确,并注意排除降钙素原(PCT)升高等干扰,提高救治水平和避免抗菌素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儿童 胃肠道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1例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4
作者 王晋 吴维霞 +4 位作者 杨轶男 赵亮涛 闵丽 孟卉桃 董湘玉 《生物医学转化》 2023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例KDSS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KDSS在川崎病中不常见,但表现严重,在急性期可以导致循环衰竭,表现为心动... 目的探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例KDSS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KDSS在川崎病中不常见,但表现严重,在急性期可以导致循环衰竭,表现为心动过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四肢末端发凉、脉搏细弱、尿量减少或意识障碍等而发生全身循环衰竭,早期识别,及时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和激素等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休克的状况。结论KDSS是川崎病中少见但较为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早期识别及综合的临床治疗方法是减少KDSS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例报告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与脓毒性休克早期主要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徐梅先 刘刚 +3 位作者 曹利静 石晓娜 孙慧 李君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0期3812-3816,3828,共6页
背景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临床少见,但其与脓毒性休克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常难以鉴别诊断。目的对比分析儿童KDSS与脓毒性休克早期主要临床特征,为儿科医生有效区分两种疾病提供可参考的临床数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 背景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临床少见,但其与脓毒性休克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常难以鉴别诊断。目的对比分析儿童KDSS与脓毒性休克早期主要临床特征,为儿科医生有效区分两种疾病提供可参考的临床数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符合研究标准的KDSS患儿15例及脓毒性休克患儿21例,分别记为KDSS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回顾性分析KDSS和脓毒性休克患儿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入住时间、细菌培养结果〕和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分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钙蛋白(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50%、左房室瓣反流、右房室瓣反流、冠状动脉损伤〕、心电图检查指标(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PR间期延长)及预后情况。以收入PICU起28 d为研究终点,统计患儿死亡情况。结果KDSS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患儿性别、年龄、PICU入住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患儿WBC、中性粒细胞分数、白蛋白、CRP、PCT、ESR、ALT、AST、TnI、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组患儿Hb高于KDSS组,PLT低于KDSS组(P<0.05)。KDSS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儿LVEF、LVEF<50%者所占比例、左房室瓣反流发生率、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ST-T改变发生率、PR间期延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患儿右房室瓣反流发生率、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结论儿童KDSS相比脓毒性休克的特异表现包括相对升高的Hb、相对降低的PLT、相对较高的右房室瓣反流和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休克 脓毒性 特征 诊断 鉴别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艳蝶 郭莉 +4 位作者 邹丽霞 滕丽萍 郑嵘君 徐益萍 卢美萍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21期1852-1855,1859,共5页
目的分析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KDSS患儿17例(KDSS组),并选择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匹配的川崎病(KD)患儿43例(KD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 目的分析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KDSS患儿17例(KDSS组),并选择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匹配的川崎病(KD)患儿43例(KD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并比较两组患儿确诊前的临床特征、常规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与KD组比较,KDSS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ESR、肌酐、血尿素氮、D-二聚体,IL-6、IL-10、TNF-α、IFN-γ水平,冠状动脉损伤、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进重症监护室及其他脏器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而Hb、血钠、血钾、白蛋白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升高、IVIG抵抗导致持续炎症可能参与KDSS的发生,KDSS患儿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延长,病情更重,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及其他脏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临床特征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早期识别与诊治研究进展
7
作者 阙学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1期288-290,共3页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病情重、病情进展快,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及生物学指标,临床诊治难度较大。近年来在KDSS的报道中,发现该病可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等,常合并多器官功能的损害,其中以胃肠道症状最为突出,实验室指标中可出现多...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病情重、病情进展快,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及生物学指标,临床诊治难度较大。近年来在KDSS的报道中,发现该病可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等,常合并多器官功能的损害,其中以胃肠道症状最为突出,实验室指标中可出现多种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认为早期治疗以抗炎、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最为关键,对于诊断明确者需采取积极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必要时同时给予液体复苏、正性肌力及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一般经治疗后,患儿预后良好,但存在远期心血管并发症,需加强出院后的随访。由于目前关于KDSS报道的案例较少,且国内缺乏规范的管理指南,故还需加强该方面的研究。本文就近些年国内关于KDSS的早期识别、治疗及预后的报道进行综述,为临床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早期识别 冠脉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35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婷 叶盛 张晨美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958-964,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5例KDS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分为PICU组及非PICU组;根据是否合...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5例KDS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分为PICU组及非PICU组;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s),分为CALs组与无CALs组;根据首次丙种球蛋白(IVIG)输注后反应分为IVIG抵抗组和IVIG敏感组;比较不同组别间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35例患儿中,不完全川崎病18例(51.43%),25例(71.43%)患儿转入PICU进一步治疗。心血管系统受累18例(51.43%),消化系统受累30例(85.71%),肾脏及泌尿系统受累27例(77.14%),呼吸系统受累24例(68.57%),神经系统受累6例(17.14%)。35例患儿均使用IVIG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液体复苏治疗,15例(42.86%)患儿IVIG抵抗,9例(25.71%)患儿接受第2剂IVIG,23例(65.71%)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9例(54.29%)患儿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无死亡病例。PICU组及非PICU组患儿总住院时间、CALs例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血管活性药物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Ls组与无CALs组患儿总住院时间、入PICU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VIG抵抗组及IVIG敏感组患儿扩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SS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绝大部分患儿需入PICU治疗。KDSS患儿CALs、IVIG抵抗发病率更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及心血管系统为常受累的脏器。大部分患儿对大剂量IVIG加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反应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与川崎病临床特征对照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杜美娜 孟瑞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85-89,共5页
目的分析对比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与川崎病(KD)临床、实验室及用药选择特点,提高对KDSS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总结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KDSS患儿与3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结果K... 目的分析对比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与川崎病(KD)临床、实验室及用药选择特点,提高对KDSS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总结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KDSS患儿与3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结果KDSS组的住院总时间长于KD组(P<0.05)。KDSS组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KD组(P<0.05)。KDSS组肌钙蛋白(TnI)表达水平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脑钠肽(BNP)、乳酸水平高于KD组。但白蛋白水平低于KD组(P<0.05)。KDSS组心音低顿、存在奔马律较KD组多(P<0.05)。心电图方面两组仅ST-T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心脏射血分数(60.53±9.73)%下降程度大于KD组(64.3±4.90)%(P<0.05)。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和免疫球蛋白应用。其中给予2次免疫球蛋白应用的,KDSS组有2例,KD组0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分别有14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5例使用白蛋白,15例使用激素,3种药物的使用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均高(P<0.05)。结论KDSS患儿具有部分KD体征,其白细胞数、CRP、PCT水平高于KD患者,KDSS具有心血管系统损害(TnI升高,ST-T改变和射血分数下降)。用药方面KDSS患者在免疫球蛋白基础上多使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休克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患儿的整体护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静 李健 《全科护理》 2017年第9期1145-1147,共3页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症疾病,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严重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在川崎病的急性期,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并不常见,2009年Kanegaye等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川崎病定义为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症疾病,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严重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在川崎病的急性期,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并不常见,2009年Kanegaye等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川崎病定义为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用药 整体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夜 肖东琼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20-23,共4页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常见血管炎。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KD的一种罕见表现,其特点是收缩压持续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收缩压低值20%及以上,或伴有组织灌注不良的一种临床征象。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常常与感染...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常见血管炎。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KD的一种罕见表现,其特点是收缩压持续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收缩压低值20%及以上,或伴有组织灌注不良的一种临床征象。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常常与感染性休克混淆,从而影响患儿的诊治,因此早期识别该病对于儿科临床医生尤为重要。本文从KDS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尽早治疗,进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5例抢救护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洪琦 林海芳 +1 位作者 付佳佳 吴杰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5期76-77,共2页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容易引起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等冠脉并发症,但引起的非冠脉并发症并未得到临床重视。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KD少见的、典型的非冠脉并发症之一,具有潜在威胁患儿生命的特点,容...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容易引起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等冠脉并发症,但引起的非冠脉并发症并未得到临床重视。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KD少见的、典型的非冠脉并发症之一,具有潜在威胁患儿生命的特点,容易被儿科医护人员所疏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抢救护理 冠状动脉瘤 冠脉扩张 全身性血管炎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医疗纠纷 理特征 儿科医护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在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康霞艳 袁远宏 +5 位作者 胥志跃 张新萍 范江花 罗海燕 卢秀兰 肖政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57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救治难治性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8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5例KDS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血浆置换...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救治难治性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8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5例KDS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血浆置换+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分为净化组(12例)和常规组(23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净化组患儿休克恢复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病程中脏器受累个数少于常规组(P<0.05)。净化组血液净化治疗后血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肝素结合蛋白、脑钠肽水平较血液净化治疗前均下降(P<0.05),而常规组治疗后这些指标较治疗前升高(P<0.05)。净化组患儿治疗后每搏输出变异、胸腔液体水平、外周血管阻力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心输出量随着治疗呈上升趋势。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治疗KDSS可减轻炎症反应,平衡血管内外的液体平衡,缩短病程、休克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血浆置换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透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25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骄阳 李永钦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1292-1296,1301,共6页
目的分析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以提高KDSS诊疗水平并为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临床资料。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25例KDSS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KDSS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结果25例患儿平均年龄(4.22... 目的分析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以提高KDSS诊疗水平并为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临床资料。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25例KDSS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KDSS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结果25例患儿平均年龄(4.22±2.55)岁,女性占60.00%(15/25),平均高热持续时间(8.08±2.40)d,平均发热(5.60±1.33)d后出现休克;炎症指标增高,伴低清蛋白血症、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40.00%(10/25)的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瘤,32.00%(8/25)的患儿为不完全川崎病,76.00%(19/25)的患儿有明显腹部症状。25例患儿均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液体复苏治疗等,且56.00%(14/25)的患儿对IVIG无反应,无死亡病例。结论KDSS患儿有严重的炎性反应表现,容易出现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功能衰竭,腹部症状明显,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对IVIG治疗无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休克 冠状血管损伤 临床特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超声表现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倩茹 甘玲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412-414,共3页
患儿女,9岁,因“发热伴皮疹5 d,发现颈部包块4 d”入院。自诉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1.2℃,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体格检查:体温38.2℃、呼吸24次/min、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不佳;全身... 患儿女,9岁,因“发热伴皮疹5 d,发现颈部包块4 d”入院。自诉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1.2℃,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体格检查:体温38.2℃、呼吸24次/min、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不佳;全身红色皮疹,躯干部较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皮疹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颈部包块 症状改善 超声表现 抗感染治疗 体格检查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治进展
16
作者 陈俊男 易岂建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5期7574-7580,共7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免疫性血管炎症,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 KDSS)是川崎病的一种少见且严重亚型,休克发生可能与高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持...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免疫性血管炎症,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 KDSS)是川崎病的一种少见且严重亚型,休克发生可能与高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持续渗漏、心肌功能障碍、对超抗原过度反应相关。KDSS常发生在疾病早期阶段,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合并有多系统损害,容易误诊。因此,需提高临床医生对KDSS的认识,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以控制其发生发展。本文就KDSS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临床特点 鉴别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瘤及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
17
作者 戴蓉 丁亚平 夏姗姗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43-346,共4页
总结1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合并中型冠状动脉瘤及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体会。针对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并发冠状动脉瘤易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并发颅内出血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等难点,护理要点:迅速纠正川崎病休克综合... 总结1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合并中型冠状动脉瘤及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体会。针对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并发冠状动脉瘤易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并发颅内出血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等难点,护理要点:迅速纠正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关注神经系统等症状,早期识别颅内出血征象并及时干预;精准应用抗凝药物,预防冠状动脉瘤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制订个体化家庭护理方案,促进积极随访。经过13 d的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儿病情得到控制,转至心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状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颅内出血 儿科护理学 危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伴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1例
18
作者 袁书宁 石艳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3期4021-4024,共4页
川崎病在儿童中较常见,是儿童时期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则较少见,抢救难度大,我科近期收治一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该患儿不仅合并多系统功能损害还有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病初明确诊断较困难,经过积极完善相关检查... 川崎病在儿童中较常见,是儿童时期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则较少见,抢救难度大,我科近期收治一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该患儿不仅合并多系统功能损害还有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病初明确诊断较困难,经过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并且从入院即予积极抢救治疗,故治疗疗效较好,患儿住院治疗15天后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无特殊,正常上学与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脓毒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胃肠道症状发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张雷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6期136-138,共3页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是一种严重且罕见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变异形式。该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情进展迅速,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现报告1例2岁2个月男性患儿,以发热、腹痛为初发表现...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是一种严重且罕见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变异形式。该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情进展迅速,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现报告1例2岁2个月男性患儿,以发热、腹痛为初发表现,并迅速恶化为休克状态。给予抗休克及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后好转。本案例表明胃肠道症状可能是KDSS的最初表现,治疗上早期、足量使用IVIG,可减轻免疫反应,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儿童重症监护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患儿3例急救的液体管理
20
作者 吴小小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22期29-31,共3页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是川崎病的一种危重表现形式,除休克及低灌注表现外,多伴随全身多器官损害^([1])。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患儿收缩压持续低于相...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是川崎病的一种危重表现形式,除休克及低灌注表现外,多伴随全身多器官损害^([1])。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患儿收缩压持续低于相应年龄段儿童正常收缩压低值的20%或以上,需扩容处理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血压在正常年龄范围^([2])。由于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发病率低,起病急骤,易造成误诊,不当的液体复苏治疗会造成部分患儿出现全身血管高度充盈,继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脑水肿等。因此,制定合理的液体管理方案是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急救 液体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