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荔枝剪枝堆肥和蚯蚓粪作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载体的研究
1
作者 余小兰 李勤奋 +2 位作者 李光义 张俏燕 李晓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4-710,共7页
为探讨荔枝茎秆堆肥与蚯蚓粪替代草炭作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载体的可行性,以荔枝剪枝堆肥、蚯蚓粪和草炭为原料构建6种微生物载体(ST1、ST2、ST3、ST4、ST5、ST6,三者质量比分别为6∶2∶2、4∶2∶4、2∶2∶6、6∶3∶1、4∶3∶3、2∶3∶5)... 为探讨荔枝茎秆堆肥与蚯蚓粪替代草炭作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载体的可行性,以荔枝剪枝堆肥、蚯蚓粪和草炭为原料构建6种微生物载体(ST1、ST2、ST3、ST4、ST5、ST6,三者质量比分别为6∶2∶2、4∶2∶4、2∶2∶6、6∶3∶1、4∶3∶3、2∶3∶5),以草炭为对照,巨大普里斯特氏菌为目标微生物,动态监测载体中有效活菌数,获得适宜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存活的载体;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置含水量20%、30%、40%,温度20、30、40、50℃和接种浓度10^(6)、10^(7)、10^(8)cfu·mL^(-1),动态监测载体中有效活菌数,优化载体含水量、温度和接种浓度。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载体中活菌数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ST2、ST5载体长期培养后活菌数高,且草炭添加量低,是适宜的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载体。随着载体含水量、温度的升高,培养的60 d过程中ST2和ST5载体活菌数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含水量(ST22.46×10^(8)cfu·g^(-1)、ST51.81×10^(8)cfu·g^(-1))以及30℃(ST23.44×10^(8)cfu·g^(-1)、ST51.87×10^(8)cfu·g^(-1))、40℃(ST28.50×10^(7)cfu·g^(-1)、ST57.13×10^(7)cfu·g^(-1))温度下的活菌数最高。此外,各培养时期的载体活菌数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培养60 d后,ST2、ST5载体活菌数分别达3.63×10^(8)、3.33×10^(8)cfu·g^(-1)。研究表明,载体ST2和ST5适宜代替草炭作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的载体,且在30%载体含水量、30~40℃温度和10^(8)cfu·mL^(-1)接种浓度下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剪枝堆肥 蚯蚓粪 载体 巨大普里斯特氏菌 有效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对不同黑叶白菜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余小兰 李勤奋 +3 位作者 李光义 邹雨坤 张俏燕 李晓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6-1454,共9页
【目的】明确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对不同黑叶白菜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推动有益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当地主栽4个黑叶白菜品种为研究对象,设3个巨大普里斯特氏菌接种水平(3、6和9 kg/ha),以不接种为对照(CK),通过方差... 【目的】明确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对不同黑叶白菜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推动有益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当地主栽4个黑叶白菜品种为研究对象,设3个巨大普里斯特氏菌接种水平(3、6和9 kg/ha),以不接种为对照(CK),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对黑叶白菜产量及硝酸盐、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巨大普里斯特氏菌接种量的增加,各品种黑叶白菜的硝酸盐含量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最大降幅比CK降低72.50%;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增幅分别比CK增加79.13%和8.91%。8210号和A321的产量、甜脆33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甜脆331和甜脆326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巨大普里斯特氏菌接种量的增加,整体上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与CK相比,最大增加幅度分别为28.08%、5.25%和19.60%;而8210号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A321的可溶性糖含量整体上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与CK相比,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10.20%和10.42%。巨大普里斯特氏菌接种量和黑叶白菜品种2个因素在降低硝酸盐含量及提高游离氨基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具有极显著的交互效应(P<0.01);主成分分析发现,8210号和A321的最佳接种量为6 kg/ha,甜脆331和甜脆326的最佳接种量为3 kg/ha。【结论】接种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在提高黑叶白菜产量的同时,能通过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游离氨基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等途径改善其品质。此外,黑叶白菜品种显著影响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在黑叶白菜产量和品质上的接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普里斯特氏菌 黑叶白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硒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3
作者 檀艳萍 庞振斌 +5 位作者 陈小玲 范诗悦 罗以杰 高超 董星星 何毅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耐硒微生物在硒的生态系统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可以通过农业-食物系统直接或者间接地将硒元素引入食物生产链中,从而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该研究从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到一株耐硒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种鉴定,发现... 耐硒微生物在硒的生态系统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可以通过农业-食物系统直接或者间接地将硒元素引入食物生产链中,从而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该研究从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到一株耐硒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种鉴定,发现其为一株巨大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megaterium),并命名为N-5。硒耐受性实验表明,N-5耐硒能力可达16 mmol/L,对硒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表明,Priestia megaterium N-5基因组大小为5187490 bp,GC含量为45.61%,共编码5244个基因,基因组测序数据提交至NCBI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JAZDWX000000000。通过AntiSMASH预测到N-5基因组中存在6种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簇,包括4个未知功能的基因簇、2个相似度较高的抗生素合成基因簇(Koranimine和Carotenoid)和2个相似度仅为23%和13%的抗生素基因簇(Synechobactin和Surfactin);此外还发现了1个细菌素编码基因簇,对应的产物为塞克肽(Sactipeptides)。通过直系同源蛋白分组比对(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eggNOG)数据库注释,发现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是该菌株的主要代谢功能。同时,在N-5基因组中共预测到16个硒相关蛋白基因,可能与该菌株的硒耐受机制密切相关。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富硒益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硒 巨大普里斯特氏菌 基因组 硒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