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差分干涉雷达测量的地下矿山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分析
1
作者 温宾玲 夏自锋 杨立焘 《价值工程》 2025年第3期118-120,共3页
针对地下开采可能诱发的地表建(构)筑物变形破坏风险,本文通过D-InSAR方法对某地下开采矿山地表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显著降低的区域为场地平整及回填散体压实导致,矿区内其余区域地表沉降特征与矿区外地表沉降特征无显著差... 针对地下开采可能诱发的地表建(构)筑物变形破坏风险,本文通过D-InSAR方法对某地下开采矿山地表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显著降低的区域为场地平整及回填散体压实导致,矿区内其余区域地表沉降特征与矿区外地表沉降特征无显著差别,地下开采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很小;实地踏勘表明,当前地表建(构)筑物未出现明显开裂变形现象,验证了D-InSAR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 地表移动变形 地下矿山 地表建(构)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D-InSAR)提取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48
2
作者 单新建 马瑾 +1 位作者 王长林 柳稼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3-420,共8页
简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并对干涉测量精度进行了简单讨论.以西藏玛尼地区为例,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玛尼地震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长200 km、宽115 km.干涉条纹以北东东向发震断层—... 简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并对干涉测量精度进行了简单讨论.以西藏玛尼地区为例,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玛尼地震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长200 km、宽115 km.干涉条纹以北东东向发震断层——玛尔盖茶卡断层为中心分布,且基本与发震断层平行;通过对干涉形变图进行分析,发震断层可分为3段,其中西段长约23 km,中段长约60 km,东段长约26 km,整个发震断层共长110 km;震中附近最大隆起斜距向位移量为162.4 cm,断层西侧最大沉降斜距向位移量为103.6 cm,震中最大地面水平位错为7.9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 玛尼地震 同震形变场 发震断层 多普勒频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局拟合的多普勒差分干涉仪成像漂移检测方法
3
作者 文镇清 李娟 +5 位作者 郝雄波 畅晨光 李洪波 左浩璞 傅頔 冯玉涛 《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152,共10页
大气风场在全球气候研究和空间探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普勒差分干涉仪作为新型被动测风干涉仪,其通过测量大气气辉谱线的多普勒频移引起的相位变化量来反演大气风速,但环境温度波动会导致像面相对于干涉仪发生漂移,从而影响风场测量结果... 大气风场在全球气候研究和空间探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普勒差分干涉仪作为新型被动测风干涉仪,其通过测量大气气辉谱线的多普勒频移引起的相位变化量来反演大气风速,但环境温度波动会导致像面相对于干涉仪发生漂移,从而影响风场测量结果.本文提出一种在光栅上刻蚀周期性刻槽,并对其成像图案进行建模与全局拟合以实现高精度成像漂移检测的方法.对刻槽图像的信噪比及模型参数拟合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图像信噪比、刻槽数量拟合精度与刻槽宽度拟合精度是影响检测精度的关键因素,而刻槽图像边缘的平滑度的拟合精度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在近红外多普勒差分干涉仪的热稳定实验中,通过对实验所测数据人为施加漂移量,并进行成像漂移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9.96 nm的检测精度.此外,经成像漂移校正后的干涉图相位的局部振荡显著减弱,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检测与校正成像漂移,显著提升干涉图像相位稳定性,为高精度风速测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风场测量 多普勒差分干涉 像面漂移检测 全局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余景波 刘国林 曹振坦 《全球定位系统》 2010年第5期54-60,共7页
收集了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的6景覆盖济宁某矿区ENVISAT ASAR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进行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研究。通过"双轨法"和"三轨法"进行差分干涉处理,提取了差分干涉图、增强干涉图、相干图和地面形... 收集了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的6景覆盖济宁某矿区ENVISAT ASAR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进行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研究。通过"双轨法"和"三轨法"进行差分干涉处理,提取了差分干涉图、增强干涉图、相干图和地面形变图。并且对测量处理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而验证了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 双轨法 三轨法 矿区地面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赵韬 张明义 +3 位作者 裴万胜 王金国 岳攀 毕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87-1097,共11页
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严重影响着区域内生态环境和工程设施的稳定性。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提供了新... 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严重影响着区域内生态环境和工程设施的稳定性。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提供了新方法。通过近20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利用D-InSAR技术的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D-InSAR技术测量地表变形的理论基础,进而概述了D-InSAR技术在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测量中的应用现状,然后总结了D-InSAR测量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此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D-InSAR技术今后在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D-InSAR技术在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中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地铁沿线形变精细化监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于德洋 赵跃隆 韩春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年第10期163-166,共4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最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对地测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地表信息采集即地表变形采集领域。本文介绍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D-InSAR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相对于传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最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对地测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地表信息采集即地表变形采集领域。本文介绍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D-InSAR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相对于传统测量技术的优势与应用,重点对成像原理、干涉测量中消除区域地形相位中常用的两轨法、三轨法、四轨法等不同差分干涉方法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 精细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超 张红 +1 位作者 于勇 刘智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7,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 (SAR)差分干涉测量 (D -InSAR)是利用SAR图像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沿雷达视线向的形变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文阐述D -InSAR的基本原理 ,分析该技术在地震监测、火山研究和细微的地表形变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并分析未来D... 合成孔径雷达 (SAR)差分干涉测量 (D -InSAR)是利用SAR图像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沿雷达视线向的形变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文阐述D -InSAR的基本原理 ,分析该技术在地震监测、火山研究和细微的地表形变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并分析未来D -InSAR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差分干涉测量 相位 地表形变 地震 火山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四川甲居滑坡监测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建龙 Vernon H.SINGHROY +1 位作者 李晓春 郑万模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4-557,共4页
选择四川省丹巴县甲居滑坡作为监测的示范,检验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中国西南山区滑坡监测的有效性。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通过EARTHVIEW软件,处理了两期Radarsat-1数据,取到了甲居滑坡的两期位移量。结果表明,甲居滑坡南北两... 选择四川省丹巴县甲居滑坡作为监测的示范,检验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中国西南山区滑坡监测的有效性。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通过EARTHVIEW软件,处理了两期Radarsat-1数据,取到了甲居滑坡的两期位移量。结果表明,甲居滑坡南北两个区域滑动速度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北部区域的滑坡边界应后移。甲居滑坡整体滑动有加快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 RADARSAT 甲居 滑坡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地区地面沉降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监测 被引量:50
9
作者 王超 张红 +2 位作者 刘智 陈锁忠 闾国年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1-624,T001,共5页
利用欧洲空间局ERS-1/2获取的苏州地区1993~2000年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测量处理,得到1993~1995,1995~1998和1998~2000年苏州市地面沉降场测量值.地面水准测量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差分干涉测量值与水准测量值的相关度达0.943,标准... 利用欧洲空间局ERS-1/2获取的苏州地区1993~2000年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测量处理,得到1993~1995,1995~1998和1998~2000年苏州市地面沉降场测量值.地面水准测量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差分干涉测量值与水准测量值的相关度达0.943,标准误差均值为0.1706,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精度可达5mm(以水准测量代表地面形变的真实情况).文中以7个水准测量基准点为例,分析上述3个时段的地面沉降速率,其总体趋势反映苏州市地面沉降速率趋于减缓,说明近年苏州的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进行城市地面沉降方面监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可用于其他类型城市地质灾害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地区 地面沉降 合成孔径雷达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沉陷监测——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侯建国 杨成生 +1 位作者 王亚男 王宏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5,共5页
采矿引起地面沉陷是矿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破坏性灾害。作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大范围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两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矿区... 采矿引起地面沉陷是矿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破坏性灾害。作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大范围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两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取了垂直形变图,分析了试验区开采沉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对沉陷区作了剖线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煤矿 开采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观测模型研究及验证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少伍 董光亮 +3 位作者 李海涛 刘庆会 陈冠磊 郑鑫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8-794,共7页
针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引导需求,对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延观测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根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几何时延观测量同一波前的定义,推导出同波束差分时延观测量的观测模型。并提出一种精确的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闭合... 针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引导需求,对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延观测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根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几何时延观测量同一波前的定义,推导出同波束差分时延观测量的观测模型。并提出一种精确的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闭合算法,同时结合SELENE任务实测的数据计算差分相时延闭合值,用于对观测模型进行验证。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精确算法显著地消除同一波前差分相时延闭合值中的趋势项,差分相时延闭合值的精度在0.5ps~1ps范围内,验证了观测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对于后续的月球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测定轨任务分析设计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同波束干涉测量 观测模型 差分相时延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雷达干涉测量的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被引量:52
12
作者 董玉森 Ge Linlin +1 位作者 Chang Hsingchun 张志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88-891,共4页
收集了1992年12月至1998年6月JERS-1L波段雷达数据,利用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研究。通过"二轨法"进行差分处理,选择其中的6景差分雷达干涉图进行分析。在研究区内发现了4个沉降区域,并按照时间序列通过对地... 收集了1992年12月至1998年6月JERS-1L波段雷达数据,利用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研究。通过"二轨法"进行差分处理,选择其中的6景差分雷达干涉图进行分析。在研究区内发现了4个沉降区域,并按照时间序列通过对地面形变图进行分析,获取其中两个沉降区最大的垂直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JERS-1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监测煤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行风 汪云甲 杜培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7-80,共4页
近年来,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地表沉陷变形监测方面,如地震、地下水过度开采等造成的地表形变,地下煤炭资源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形变具有影响空间范围小、沉降速度缓慢的特点,而差分干涉测量的精度又易受大气、时... 近年来,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地表沉陷变形监测方面,如地震、地下水过度开采等造成的地表形变,地下煤炭资源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形变具有影响空间范围小、沉降速度缓慢的特点,而差分干涉测量的精度又易受大气、时间和空间基线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D-InSAR对煤炭资源开采沉陷所造成的形变进行监测,具有更大的难度。为了验证D-InSAR技术对于该类沉陷的监测能力,选择了地表观测记录资料较为翔实、沉陷灾害比较严重的山西潞安矿区作为研究区域。结果表明,利用D-InSAR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地表沉陷的位置和分布范围,具备监测采煤沉陷地表变形的能力。下一步的研究,是希望建立基于D-InSAR技术的稳健、经济、高效的煤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 煤矿开采沉陷 两轨法 数字矿山 多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轨道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陶秋香 刘国林 +1 位作者 马飞虎 孙翠羽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8年第4期1-3,共3页
介绍了双轨道差分干涉测量监测地面沉降的基本原理,应用了具体的RADARSAT数据,提取出Bel-ridge油田因石油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形变,并阐述了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实现了差分干涉结果的解译和分析。
关键词 双轨道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监测 地表形变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以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为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罗小军 黄丁发 刘国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共5页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阚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阚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间的线性沉降速率为13.2mm/a,总体平均沉降速率为16.8mm/a,与实测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表明,PS—DInSAR技术不仅可有效探测地表离散目标的线性形变,还可探测其非线性形变以及获取地表区域形变场,并且可监测地表形变的时序变化过程。除了可用于城市沉降监测外,PS—DInSAR技术还可用于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 振幅信息双闽值方法 PS探测 地面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取张北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红 王超 刘智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2000年第6期497-500,共4页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利用地震前后的 ERS- 1/ 2的三景数据 ,获取了 1998年 1月10日张北地震 (Ms=6 .2级 )的同震干涉纹图 .这种差分干涉纹图能表现地震断层和形变场的同震形变特征 ,而且该方法无需任何的辅助信息 ...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利用地震前后的 ERS- 1/ 2的三景数据 ,获取了 1998年 1月10日张北地震 (Ms=6 .2级 )的同震干涉纹图 .这种差分干涉纹图能表现地震断层和形变场的同震形变特征 ,而且该方法无需任何的辅助信息 ,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震监测与研究 .研究表明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能够获取高精度的强震同震位移场数据 ,这是传统的地面观测方法所无法做到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地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谭衢霖 付卓 胡吉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并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断裂为左行平移性质,断裂带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2.8m,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1.75m.差分干涉测量分析结果与地面调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资料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1997年西藏玛尼7.9级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邵芸 谭衢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C00期205-213,T001,共10页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本文对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本文对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还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差分干涉测量结果与地面调查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7年 西藏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形变 玛尼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SAR差分干涉测量大气扰动误差校正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祥 陆必应 宋千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1年第6期502-506,512,共6页
在地基SAR(GB-SAR)差分干涉测量中,大气扰动影响是其测量精度误差的重要来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角反射器的地基SAR差分干涉测量大气扰动误差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角反射器作为稳定控制点,根据其干涉相位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观测区域大气扰动影... 在地基SAR(GB-SAR)差分干涉测量中,大气扰动影响是其测量精度误差的重要来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角反射器的地基SAR差分干涉测量大气扰动误差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角反射器作为稳定控制点,根据其干涉相位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观测区域大气扰动影响,从而实现对其扰动误差的校正。为了检验该校正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三面角反射器外场形变测量中大气扰动误差校正实验,并将其校正结果与基于气象参数补偿法的校正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校正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SAR 差分干涉测量 大气影响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SAR差分干涉测量提取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震 周建民 谢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Ms=8.0)的形变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开展了研究,利用地震前后ALOS/PALSAR数据,进行重复轨道差分干涉处理,得到了震前—震后的干涉条纹图和形变结果图。由雷达视向形变图可知... 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Ms=8.0)的形变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开展了研究,利用地震前后ALOS/PALSAR数据,进行重复轨道差分干涉处理,得到了震前—震后的干涉条纹图和形变结果图。由雷达视向形变图可知,此次地震造成了隆起形变,最大形变出现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最大雷达视向形变量超过了90 cm,形变范围较大,川西的大部分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结合川西的地质和地型构造情况,根据地震同震形变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形变特征和震源构造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 汶川地震 地震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