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巴基斯坦地震谈山地医疗救援 被引量:7
1
作者 樊毫军 彭碧波 +2 位作者 侯世科 郑静晨 李向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0-13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国际救援队 巴基斯坦地震 山地 医疗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增强现象 被引量:8
2
作者 陈顺云 马瑾 +3 位作者 刘力强 刘培洵 陈国强 扈小燕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87-1490,共4页
2005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1时50分36秒,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73.6°E,34.4°N).文中分析了3个以震中为中心的互相嵌套的(半)椭圆环的热红外辐射随时间变化,发现震前震中区附近热红外辐射出现增强现象,上升趋势随着离震中... 2005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1时50分36秒,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73.6°E,34.4°N).文中分析了3个以震中为中心的互相嵌套的(半)椭圆环的热红外辐射随时间变化,发现震前震中区附近热红外辐射出现增强现象,上升趋势随着离震中的距离增大而减小,远离震中区270 km后,已看不到上升趋势。另外,发震断层MFT也出现热辐射增强现象,非发震断层亮温上升趋势不明显.分析证实各研究区地表温度年变及太阳辐射输入的能量从9月份到10月份是逐渐下降的,说明震中区热红外辐射增强现象可能与Pakistan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热红外辐射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子带干涉测量技术的巴基斯坦地震形变获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庾露 单新建 +1 位作者 宋小刚 屈春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1382,共12页
2013年9月24日发生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Balochistan)境内阿瓦兰县(Awaran)的MW7.7级地震,在地表产生了最大达10m的滑动量.利用TerraSAR-X短波雷达数据获取的InSAR同震形变场产生了密集且大范围的干涉条纹,给后续的相位解缠带来困难.而... 2013年9月24日发生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Balochistan)境内阿瓦兰县(Awaran)的MW7.7级地震,在地表产生了最大达10m的滑动量.利用TerraSAR-X短波雷达数据获取的InSAR同震形变场产生了密集且大范围的干涉条纹,给后续的相位解缠带来困难.而子带干涉法是一种无需或只需进行少量相位解缠,即可获得绝对相位差的新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通过缩减带宽以增长波长,从而减少干涉条纹数,降低解缠难度或不需解缠直接得到绝对相位差.但由于带宽的缩减,导致噪声的增大和旁瓣带来的额外干扰,使干涉图质量下降,因此在子带干涉参数选取、噪声滤波以及处理流程等方面需要特殊处理,特别是子带的中心频率和带宽的选取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测量精度.首先选取典型DEM实验区,以干涉图相干性和误差为评价指标,利用逐步参数选取法,研究相关参数对子带干涉测量的影响,制定最优的参数方案,认识参数选取的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子带干涉应用于巴基斯坦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获取.最后,将子带干涉、Landsat 8光学影像的交叉频谱相关法、offset-tracking、常规DInSAR获取的同震形变场进行比较,并与模型拟合的形变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子带干涉虽然会受失相干的影响,其提取的形变场范围相较于Landsat 8和offset-tracking有所缺失,但在共同覆盖的区域其精度和噪声水平更优,相比较于常规DInSAR,更适用于条纹密集和形变量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带干涉 巴基斯坦地震 同震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M_W7.6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尚丹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本文研究分析了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断层泥区域的孔隙流体压力和介质弹性常数与周围介质中的不同;(2)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3)将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 本文研究分析了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断层泥区域的孔隙流体压力和介质弹性常数与周围介质中的不同;(2)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3)将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余震破裂机制。该研究考虑了多种因素,计算结果与余震的分布比较吻合。结果表明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孔隙流体压力 断层泥 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地震灾区儿童脓疱疮的治疗 被引量:4
5
作者 樊毫军 彭碧波 +4 位作者 侯世科 封耀辉 汪茜 刘庆 姜川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96-398,共3页
目的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后针对脓疱疮患儿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希望对震后疾病防控工作有所借鉴。方法 0.5%碘伏充分消毒后刺破疱壁排出脓液,外敷红霉素软膏,给疱疹面积较大的3例患儿口服头孢拉定胶囊治疗,同时进行卫生... 目的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后针对脓疱疮患儿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希望对震后疾病防控工作有所借鉴。方法 0.5%碘伏充分消毒后刺破疱壁排出脓液,外敷红霉素软膏,给疱疹面积较大的3例患儿口服头孢拉定胶囊治疗,同时进行卫生宣教讲解脓疱疮的发病原因、传播方式,防止脓疱疮的进一步传播。结果治疗后第2天,4例脓疱疮患儿病灶渗出明显减轻,部分开始结痂;第5天,共 10例患儿病灶全部结痂,部分开始脱落,剩余2例患儿皮损面积明显减少,部分开始结痂。该难民营未发生新发脓疱疮患儿,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后,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病员加上灾区卫生状况较差,灾区的医疗卫生需求迅速增加,外来医疗救援队如何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开展医疗救援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脓疱疮 治疗
原文传递
巴基斯坦7.8级地震前新疆独山子台跨断层位移变化初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焦青 张鸿旭 +2 位作者 宋光甫 荆燕 范国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4,共8页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前新疆独山子台横向位移测量仪(GDW)记录到了较大变化。根据独山子台记录到的断层形变资料,结合区域内其他观测资料及区域地震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现今活动是以...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前新疆独山子台横向位移测量仪(GDW)记录到了较大变化。根据独山子台记录到的断层形变资料,结合区域内其他观测资料及区域地震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现今活动是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其断层垂直向活动速率为0.12mm/a,水平向活动速率为0.25mm/a。巴基斯坦7.8级地震前横向位移观测结果显示断层右旋滑动速率增强,其日平均速率达1.79mm/d,是正常日平均活动速率的12.8倍。②独山子台MD系列数字化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对独山子台300km范围内的MS≥5.0地震,震前均有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显示;对1000km范围内的MS≥7.5地震,亦有孕震过程显示。③巴基斯坦7.8级地震后约15分钟,独山子台的MD系列数字化跨断层形变测量仪先后记录到了同震变化,这也进一步说明该测量仪具有高精度、宽量程、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位移 横向位移测量 同震变化 巴基斯坦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巴基斯坦北部7.8级地震灾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小军 曲国胜 张晓东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4期354-362,共9页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发生了7.8级大地震,本文作者在参加中国国际救援队现场地震救援的同时,深入地震重灾分布区开展了工程震害的现场调查工作。本文基于震害调查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灾害状况和工程震灾特点,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发生了7.8级大地震,本文作者在参加中国国际救援队现场地震救援的同时,深入地震重灾分布区开展了工程震害的现场调查工作。本文基于震害调查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灾害状况和工程震灾特点,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并且给出了一些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震害调查 地震滑坡 地形效应 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光学影像的巴基斯坦Awaran Mw7.7地震形变监测及参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冯光财 许兵 +2 位作者 单新建 李志伟 张国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34-1644,共11页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Balochistan)境内的阿瓦兰县(Awaran)发生了Mw7.7级地震.本文利用覆盖该地区的Landsat 8数据,基于影像配准的方法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运用地统计的方法对形变结果进行精度评定.针对传统四...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Balochistan)境内的阿瓦兰县(Awaran)发生了Mw7.7级地震.本文利用覆盖该地区的Landsat 8数据,基于影像配准的方法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运用地统计的方法对形变结果进行精度评定.针对传统四叉树算法中近场和远场中采样密度的不均匀性,以及噪音区域对数据降采样和反演结果收敛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四叉树算法对点的密度和形变梯度进行合理兼顾.最后利用光学影像获取的形变结果和数据的精度水平,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形变模型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和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断层北倾47°,滑动以左旋走滑为主,断层的西南部兼具少量的倾滑运动分量,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分布在断层面0~15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达10m.反演获得的地震标量矩为4.68×1020 N·m,震级约为Mw7.75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变化研究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依据,同时为Landsat 8光学影像应用于地震的形变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Awaran地震 光学影像 地震形变 断层滑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热红外异常 被引量:22
9
作者 钟美娇 张元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收集了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区Noaa17/AVHRR的2004-2005年的热红外遥感资料,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了以震中为中心7°×7°范围的地表温度值。经热红外图像解译与构造关系对比分析,表明热红外解译图像与构造分布具有... 收集了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区Noaa17/AVHRR的2004-2005年的热红外遥感资料,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了以震中为中心7°×7°范围的地表温度值。经热红外图像解译与构造关系对比分析,表明热红外解译图像与构造分布具有一致性。震源区地表温度时间序列显示:震前大约3个月内震源区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7.8级地震 热红外异常 遥感 地表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巴基斯坦新米尔普尔M_(W)6.0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10
作者 贾蕊 张国宏 +4 位作者 解朝娣 单新建 张迎峰 李成龙 黄自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0-613,共14页
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北部新米尔普尔发生M_(W)6.0地震。文中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此次地震的In 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呈NW-SE向非对称性地分布于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带南缘,最大LOS... 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北部新米尔普尔发生M_(W)6.0地震。文中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此次地震的In 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呈NW-SE向非对称性地分布于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带南缘,最大LOS向形变量为10cm,升、降轨观测的同震形变场结果一致,但南盘的形变量明显大于北盘。在反演过程中,通过In SAR升降轨形变场约束出SW倾向和NE倾向2种不同的初始断层模型,通过反演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最终发现NE倾向断层模型的拟合度远高于SW倾向的断层模型。该断层模型的反演结果显示,同震破裂集中于地下2~4km深处,产生的最大滑动量约为0.64m,平均滑动角约为125°,矩震级为M_W6.0,断层的运动性质以N倾逆冲(倾角为15°)为主,兼具少量右旋走滑运动。从同震断层模型和破裂运动学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 发震构造 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次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巴基斯坦7.7级地震与兴都库什的地震构造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立军 《内陆地震》 2015年第1期15-27,共13页
针对2013年9月巴基斯坦7.7级地震活动过程的基本资料,就其构造环境、地震活动背景,以及地震的成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巴基斯坦7.7级地震是在东半球总体呈顺时针旋转的背景下形成兴都库什逆时针旋扭运动,从而致使Cha... 针对2013年9月巴基斯坦7.7级地震活动过程的基本资料,就其构造环境、地震活动背景,以及地震的成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巴基斯坦7.7级地震是在东半球总体呈顺时针旋转的背景下形成兴都库什逆时针旋扭运动,从而致使Chaman断裂左行继承性活动而造成的,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兴都库什地震柱活动的能量累积与控制,或有深部流体的参与,而致流体(气体或液体)的上涌与地表断层的错动并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兴都库什 地震 旋扭运动 大陆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巴基斯坦M_W7.7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及烈度分布估计
12
作者 孟令媛 周龙泉 刘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9,共8页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中南部发生MW7.7地震,震中位于巴基斯坦阿瓦兰县北部69km处,发震断层为走滑断层机制,极震区烈度达到Ⅸ度以上。我们计算了巴基斯坦地震的视应力、应力降等震源参数,明确该地震为断层动态摩擦过程中的应力上调模式...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中南部发生MW7.7地震,震中位于巴基斯坦阿瓦兰县北部69km处,发震断层为走滑断层机制,极震区烈度达到Ⅸ度以上。我们计算了巴基斯坦地震的视应力、应力降等震源参数,明确该地震为断层动态摩擦过程中的应力上调模式;进一步选取发震断层面上滑动位移的反演结果,构建有限断层模型,对近断层区域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估算,并基于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给出震区的烈度分布图。结果显示,模拟的巴基斯坦地震烈度图极震区烈度达到Ⅸ度,Ⅶ度烈度影响范围与美国地质调查局震后给出的震动图(ShakeMap)较为一致。强烈地震发生后,基于强地面运动模拟计算给出的烈度分布情况具备较好的合理性,对震区给出及时的震情判定和开展相应的救灾工作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Mw7.7地震 视应力 有限断层模型 模拟烈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7.7级地震震害分析
13
作者 刘欢 李鹏明 《城市地理》 2015年第10X期66-67,共2页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发生了7.7级强烈地震,造成数百人伤亡。对不同结构形式建筑震害进行了总结,指出巴基斯坦地震震害严重的几个主要因素:震级大,烈度高,断层破裂长;震区房屋路桥等工程抗震设防水平低。对建筑结构抗震提出思...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发生了7.7级强烈地震,造成数百人伤亡。对不同结构形式建筑震害进行了总结,指出巴基斯坦地震震害严重的几个主要因素:震级大,烈度高,断层破裂长;震区房屋路桥等工程抗震设防水平低。对建筑结构抗震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结构抗震 震害 倒塌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前中子监测器计数率异常现象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吉龙 丁鉴海 +2 位作者 申旭辉 李纲 余素荣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6,共6页
利用中国西藏羊八井中子监测器(国际地球物理年推荐的标准仪器)10年的资料,研究宇宙线高能粒子正常背景变化、干扰因素及其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发现在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平静的状态下,连续数天打破正常日变化规律和计数率增高现象(高... 利用中国西藏羊八井中子监测器(国际地球物理年推荐的标准仪器)10年的资料,研究宇宙线高能粒子正常背景变化、干扰因素及其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发现在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平静的状态下,连续数天打破正常日变化规律和计数率增高现象(高于5倍均方差)可能是距台站一定范围内的强震特别是大震前的临震现象,并与宽频带数字记录到的地震前驱波及地磁日变化异常在时空分布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宇宙线高能粒子可能反映震前包括震源场在内的孕震立体电磁环境异常变化,其机理正在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线 高能粒子 中子监测器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苏门答腊8.7级地震 巴基斯坦7.8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钢结构梁柱焊接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艳春 《石材》 2023年第7期75-77,共3页
引言 抗震设计是各类建筑设计所不可避免的话题.不管是国外的地震灾害,譬如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1936年的巴基斯坦地震、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地震、2023年的土耳其地震,或者是国内的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引言 抗震设计是各类建筑设计所不可避免的话题.不管是国外的地震灾害,譬如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1936年的巴基斯坦地震、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地震、2023年的土耳其地震,或者是国内的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等,均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关东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巴基斯坦地震 九寨沟地震 地震灾害 汶川大地震 生命财产损失 高层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omalous Ionospheric foF2 Variations Observed Prior to the Dalbandin Earthquake in Pakistan 被引量:1
16
作者 Muhammad Irfan Aftab Alam +3 位作者 Muhammad Junaid Muhammad Ayyaz Ameen Talat Iqbal Huang Fuqi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4期567-575,共9页
Ionosphereic foF2 variations are very sensitive to the seismic effect and results of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seem to very hopeful for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On January 18,2011 ... Ionosphereic foF2 variations are very sensitive to the seismic effect and results of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seem to very hopeful for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On January 18,2011 at 20: 23 UT a great earthquake( M = 7. 2)occurred in Dalbandin( 28. 73° N,63. 92° E),Pakistan. In this study,we have tried to find out the features of 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by using the hourly day time( 08. 00 a. m.- 05. 00 p. m.) data of critical frequency( foF2) obtained by three vertical sounding stations installed in Islamabad( 33. 78°N,73. 06°E),Multan( 32. 26°N,71. 51°E) and Karachi( 24. 89° N,67. 02° E), Pakistan. The results show the significant anomalies of foF2 in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zone several days prior to the Dalbandin earthquake.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foF2 anomalies are more prominent at the nearest station to the epicenter as compared to those stations near the outer margin of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zone. The confidence level for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arding the seismic signatures can be enhanced by adding the analysis of some other ionospheic parameters along with 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layer 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lbandin earthquake Ionosphereic foF2 anomaly Short-term prediction Pakist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Triggering Effect of the October, 2005 Pakistan M_W7.6 Earthquake on Its Aftershocks
17
作者 Wan Yongge Shen Zhengkang Shang D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1期33-42,共10页
The influences upon aftershocks of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 (CFSC) generated by the main-shock of the October 8, 2005, Pakistan earthquake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included in the ca... The influences upon aftershocks of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 (CFSC) generated by the main-shock of the October 8, 2005, Pakistan earthquake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included in the calculation: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re fluid pressure and the medium elastic constant in the fault plane area and those of its surrounding medium; (2) the tectonic stress direction of the seismic source area; (3) the aftershock failure mechanism of aftershocks is calculated by stacking the tectonic stress with the stress change generated by the main-shock. Our study, which includes many factors, fits fairly well with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It indicates that most of the aftershocks were triggered by the Pakistan main-shock that occurred on October 8, 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kistan earthquake Pore fluid pressure Fault plane area TRIGG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区难民营12例脓疱疮患儿的护理 被引量:6
18
作者 樊毫军 马洪杰 +1 位作者 焦洪彬 谢景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45-646,共2页
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某难民营救治12例脓疱疮患儿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医疗队员按照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思路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对于脓疱疮患儿采用局部生理盐水冲洗,外敷碘伏、红霉... 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某难民营救治12例脓疱疮患儿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医疗队员按照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思路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对于脓疱疮患儿采用局部生理盐水冲洗,外敷碘伏、红霉素软膏,口服头孢拉定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对难民营存在的不利因素,开展卫生宣教、环境消毒、心理护理等。结果治疗5d后10例患儿治愈,剩余2例患儿皮损明显减轻,未在该难民营发现新发脓疱疮病例。体会到震后在难民营开展卫生宣教等护理工作对于脓疱疮患儿的治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难民营 脓疱疮 护理
原文传递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earthquake-injured patients in Barakott of Pakistan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晓东 刘贤华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9年第2期122-124,共3页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experience on medical rescue and care for any giant earthquake by analysing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the Chinese Medical Rescue Team in the Barakott earthquake of Pakistan. Methods: On Octob...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experience on medical rescue and care for any giant earthquake by analysing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the Chinese Medical Rescue Team in the Barakott earthquake of Pakistan. Methods: On October 8, 2005, a giant earthquake (7.8 Richter scal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northwest Pakistan. We belonged to the Chinese Medical Rescue Team and worked in the earthquake-affected town-Barakott from October 28, 2005 to November 17, 2005.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ted into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diarrhea, trauma and other diseases. All the data of patients who were injur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were analysed. The difference was analyzed by x^2 test. Results: Of the 2 194 patients treated by the Chinese Medical Rescue Team, trauma patients only accounted for 29%, diarrhea patients for 4%,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patients for 14%, and other types of diseases for 52%.Among the 630 trauma patients, 426 patients were injur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Of the 426 patients, 291 (68%) patients were found having open wounds, 85 (20%) patients mainly complained of soft tissue pain without any wound or fracture, and 76 (18%) patients had fractures with or without open wound. The most frequent site of wound was lower extremity. Head injury in children was 30%,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dults. Wound infection was common among the injured patients, with the rates of 72%, 64% and 78% in male, female adult patients and children,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Prevalence of common diseases, trauma, wound infection and fracture are main problems presented at late stage of the giant earthquake.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ead and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S Wounds and injuries Rescue wor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