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2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蜀文化走出去”系列之二 动画的巴蜀文化阐释与“走出去”
1
作者 张娟 《天府新论》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在4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四川盆地在诸多河流的中下游与大地褶、大裂谷中酝酿出风格迥异的巴蜀文化。哈休遗址、营盘山遗址和沙乌都遗址相继向世人展示了灿烂的古巴蜀文明,宝墩文化消逝后三星堆文明兴起,继此之后的金沙文明再度复兴古... 在4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四川盆地在诸多河流的中下游与大地褶、大裂谷中酝酿出风格迥异的巴蜀文化。哈休遗址、营盘山遗址和沙乌都遗址相继向世人展示了灿烂的古巴蜀文明,宝墩文化消逝后三星堆文明兴起,继此之后的金沙文明再度复兴古蜀。古巴蜀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与中原文化,乃至印欧文化、东山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体现出自身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文化 三星堆文明 宝墩文化 古蜀 巴蜀文化 哈休遗址 文化阐释 再度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与家国--四川本土版画创作中的“巴蜀文化”品格与方位
2
作者 林丽霞 《河北画报》 2025年第2期95-97,共3页
四川本土版画根源于巴蜀文化,在巴蜀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立足于巴蜀地区的民族文化、地域风貌以及风土人情,以本土性的艺术表现为中国现代艺术图像注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无限的生命活力,在弘扬巴蜀文化的同时表达出四川人民内心强烈的家... 四川本土版画根源于巴蜀文化,在巴蜀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立足于巴蜀地区的民族文化、地域风貌以及风土人情,以本土性的艺术表现为中国现代艺术图像注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无限的生命活力,在弘扬巴蜀文化的同时表达出四川人民内心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精神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四川本土版画 家国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学术概念的提出与区域文化史研究系统的再造
3
作者 何一民 杨丽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3,215,216,共14页
1941年《说文月刊》首倡“巴蜀文化”学术概念,引发了巴蜀文化研究热潮,一时成为学术风尚,并对区域文化史研究产生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系统的再造。区域文化史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分支,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 1941年《说文月刊》首倡“巴蜀文化”学术概念,引发了巴蜀文化研究热潮,一时成为学术风尚,并对区域文化史研究产生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系统的再造。区域文化史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分支,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成为独立的学术概念,并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巴蜀文化”作为学术概念提出并引发相关研究热,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是与晚清至民国救亡图存背景下中国文化研究热的兴起有关,二是与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背景下,部分学人突破了以中原文化史代替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增强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空间向度的认识。尽管“巴蜀文化”概念提出之初,不少学人对巴蜀文化概念的认识还颇多分歧,并产生了学术争鸣,但众多学者最终还是认同了这个新的学术概念,由此推动了巴蜀文化以及其他区域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增强了学术界对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整体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文化概念 区域文化 中国文化 救亡图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辨证 被引量:36
4
作者 林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0-94,共5页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狭义的巴蜀文化 广义的巴蜀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巴蜀文化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川 胡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地区受自然环境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以天宝、《格萨尔王传》、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知名人物、著作及遗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还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小彩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88-97,共10页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路径研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与生态体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焦点...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路径研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与生态体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焦点。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的梳理及其发展现状的分析、典型案例剖析,探索提出其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生态体育旅游方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与优势,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大力推广和政策支持下,生态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巴蜀区域提供了发展机遇。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提出完善政策引导、规划先行、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确立绿色生态、休闲康养、文旅互动的多元协同;发挥信息整合、数据集成、资源共享的数智赋能等发展策略,以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生态体育 体育旅游 旅游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郭晨思 房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2,共3页
2023年8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 2023年8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房锐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师范大学 南方丝绸之路 巴蜀文化 副校长 师范大学学报 文学院 四川成都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向丽蓉 胡传东 +2 位作者 曾涵林 谢治阳 陈佳荟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8-44,共7页
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1200处国家级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呈现明显的成渝“双核”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传统音... 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1200处国家级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呈现明显的成渝“双核”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曲艺类、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医药类非遗呈显著集聚,民间文学类与传统戏剧类非遗随机分布,民俗类非遗近随机分布;人文因素对非遗分布的影响比自然地理因素更显著,其中,文化因子造成的影响最强,地形地貌影响最弱,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非遗分布的特征。基于结果分析,提出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相关建议,积极引导社会经济政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上的调整,有助于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发展质量,构建合理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作者 杨华 翟玉英 《商展经济》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合作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文物遗产保护,打造文旅融合特色线路,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 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合作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文物遗产保护,打造文旅融合特色线路,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旅游资源建设项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本文通过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其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文化保护、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等方面,以期促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文旅融合 文化创意 智慧平台 合作交流 川渝地区 旅游资源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民办高校传扬巴蜀文化的定位、困局及破解路径
10
作者 王艳梅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10期21-24,共4页
文章首先阐述了重庆民办高校传扬巴蜀文化的定位和困局,然后论述了重庆民办高校传扬巴蜀文化的破解路径,包括文化自塑,提升民办高校内涵;战略联盟,提高民办高校协同自主力;应用驱动,引领巴蜀文化创新发展。
关键词 巴蜀文化 重庆民办高校 文化自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外宣视角下巴蜀文化外宣翻译与传播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文焘 杨晓娅 《文化产业》 2024年第7期130-132,共3页
蜀锦作为“天下母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蜀锦织造技艺是四川地区的标志性技艺。根植于蜀文化,做好其外宣翻译是实现巴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现通过分析蜀锦翻译现存的问题,探讨蜀锦纹样翻译的难点,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蜀锦作为“天下母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蜀锦织造技艺是四川地区的标志性技艺。根植于蜀文化,做好其外宣翻译是实现巴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现通过分析蜀锦翻译现存的问题,探讨蜀锦纹样翻译的难点,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蜀锦传播的因素,并使用实践与调研的方式,为蜀锦国际化传播提供建议,以期助力蜀锦的英译和传播,为讲好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文化注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锦 丝绸之路 国际化传播 天下母 巴蜀文化 外宣翻译 非遗文化 翻译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如何走进人间烟火
12
作者 刘军 《四川省情》 2024年第7期41-42,共2页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然而,《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四川文化服务业营收总额仅排名全国第9位,资产周转率则仅排...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然而,《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四川文化服务业营收总额仅排名全国第9位,资产周转率则仅排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人均生产率69.31万元(营收/年末从业人数)也低于全国平均的87.18万元,排名全国第12位;这与全省“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旅游资源24.5万余处,数量和质量目前居全国第一”的现实地位不符。无论是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还是发展壮大新经济增长极,都亟需我们厘清问题,积极探索高质量推进巴蜀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极 巴蜀文化 从业人数 资产周转率 三晋文化 齐鲁文化 数据显示 三大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庵诗话》中杨慎的诗学批评思想及其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13
作者 陈柯垚 陈海龙 《巴蜀史志》 2024年第6期66-69,共4页
一、杨慎诗学思想的形成背景《明史·杨慎传》赞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由此可见杨慎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杨慎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巴蜀文化的影响,也离不开其老师李东阳的影响。明代初期... 一、杨慎诗学思想的形成背景《明史·杨慎传》赞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由此可见杨慎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杨慎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巴蜀文化的影响,也离不开其老师李东阳的影响。明代初期,由于政权需要,程朱理学成为主要思潮,在这种推崇理性的思潮下,文学的发展受到阻碍。到明代中期,在学术思潮上,开始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出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个学派。前者强调经世致用,后者强调“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批评 杨慎 李东阳 巴蜀文化 程朱理学 明代初期 经世致用 社会历史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中的酒文化
14
作者 蔡竞 《决策咨询》 2024年第3期1-4,8,共5页
酒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因子。本文以巴蜀文化中的酒文化为着眼点,通过总结、梳理、分析古蜀时期酒文化、历代诗词中的蜀酒文化和蜀酒未来发展中的酒文化三方面各具特色而又紧密联系的文化现象,探... 酒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因子。本文以巴蜀文化中的酒文化为着眼点,通过总结、梳理、分析古蜀时期酒文化、历代诗词中的蜀酒文化和蜀酒未来发展中的酒文化三方面各具特色而又紧密联系的文化现象,探寻蜀酒文化与长江文化之源的密切关系,为蜀酒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呈现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文化 长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虎威《巴蜀之画》音乐分析——兼论音乐中的巴蜀文化
15
作者 裴灿灿 冯凡 黄天浩 《当代音乐》 2024年第3期55-59,共5页
《巴蜀之画》是黄虎威先生早期民族音乐风格的探索之作,也是新中国早期优秀的风俗性民族钢琴作品之一。文章从主题、和声、结构三方面对《巴蜀之画》的创作技法特征展开音乐分析,在对技术有效地深度挖掘和总结之后,进一步论证作品中的... 《巴蜀之画》是黄虎威先生早期民族音乐风格的探索之作,也是新中国早期优秀的风俗性民族钢琴作品之一。文章从主题、和声、结构三方面对《巴蜀之画》的创作技法特征展开音乐分析,在对技术有效地深度挖掘和总结之后,进一步论证作品中的巴蜀文化,以期解读音乐背后的文化属性和展现内容表达上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虎威 巴蜀之画 音乐分析 巴蜀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视角下川剧历史与发展研究
16
作者 向若菱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川剧,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地方戏剧形式,因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备受瞩目。通过对川剧历史发展的梳理,文章着重探讨了巴蜀文化对川剧在表演技艺、戏曲语言及剧目体系上的深刻影响。研究发现,在巴蜀文化的浸润下,川剧的表... 川剧,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地方戏剧形式,因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备受瞩目。通过对川剧历史发展的梳理,文章着重探讨了巴蜀文化对川剧在表演技艺、戏曲语言及剧目体系上的深刻影响。研究发现,在巴蜀文化的浸润下,川剧的表演技艺、戏曲语言以及剧目体系均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川剧不仅深刻反映了巴蜀地区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社会环境,还深深扎根于当地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成为巴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剧 巴蜀文化 地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的大众表达及创新传播研究
17
作者 杨漾 温羽欣 《今传媒》 2024年第7期101-104,共4页
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文化价值。探索和传承巴蜀文化,是新时代下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尽管巴蜀文化传承成效显著,但是还存在挖掘深度... 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文化价值。探索和传承巴蜀文化,是新时代下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尽管巴蜀文化传承成效显著,但是还存在挖掘深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意义,分析了其传承传播现状,以及传播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整合地区资源、推动资源转化、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以更好地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通史》:一部巴蜀文化研究的集成与创新之作
18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12月,《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学术界、出版界的80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话《巴蜀文化通史》的学术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指出,《巴蜀文化通史》分别从物态文化、交往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 2024年12月,《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学术界、出版界的80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话《巴蜀文化通史》的学术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指出,《巴蜀文化通史》分别从物态文化、交往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长篇巨制,体大思精,“体现了纵通为经、横通为纬、会通为神的风格,展现了自己的撰述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巨制 巴蜀文化 出版座谈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物态文化 学术贡献 张海鹏 交往文化
原文传递
论巴蜀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19
作者 沈曙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李白出生于蜀中,成长于蜀中,深受巴蜀士风、道风、文风的浸润和影响。在巴蜀士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李白少时便有远大的理想,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从不消沉,从不绝望,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在巴蜀道风的熏陶下,李白入道、炼丹、服药,有着坚定... 李白出生于蜀中,成长于蜀中,深受巴蜀士风、道风、文风的浸润和影响。在巴蜀士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李白少时便有远大的理想,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从不消沉,从不绝望,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在巴蜀道风的熏陶下,李白入道、炼丹、服药,有着坚定执着的神仙道教信仰。同时,李白又能够将这种信仰和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统一起来,融合儒道思想,一生追求功成身退,矢志不渝。李白的诗文风格,谓之“清雄奔放”:其“放”,与扬马大赋的艺术影响密不可分;其“清”,则与陈子昂的复古文风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巴蜀文化 功成身退 求仙访道 清雄奔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融入公园城市美学的活态化路径研究——以劼人公园为例
20
作者 黎臻 冯琪琪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公园城市的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深厚基础,以及以此为基础开掘出的社会美育价值;另一方面,常以当地名人文化为载体,标示具有鲜明名人特色的公共服务空间,展示名人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基于巴蜀文化、李劼人名人文化、成都公... 公园城市的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深厚基础,以及以此为基础开掘出的社会美育价值;另一方面,常以当地名人文化为载体,标示具有鲜明名人特色的公共服务空间,展示名人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基于巴蜀文化、李劼人名人文化、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三方面的联结,深入地探讨成都公园城市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人IP 公园城市 巴蜀文化 劼人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