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张君媚 《种子科技》 2025年第4期114-116,共3页
当今时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日益增长的人口与日益减少的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农业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高的产出。基于此,对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及优... 当今时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日益增长的人口与日益减少的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农业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高的产出。基于此,对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及优势,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种植 农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
作者 李卫宁 《种子科技》 2025年第2期72-74,共3页
玉米和大豆作为我国大宗农产品,其需求量巨大,但长期以来,争地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单作种植模式虽能获得一定的产量,但面临着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高投... 玉米和大豆作为我国大宗农产品,其需求量巨大,但长期以来,争地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单作种植模式虽能获得一定的产量,但面临着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高投入种植技术和连作虽然带来了高产出,但成本高昂且不利于资源集约利用。在此背景下,间套轮作模式以其“生态可持续、集约利用资源”的优势逐渐成为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20年的研究与发展,构建了“两协同、一调控”的资源利用和株型调控理论,实现了作物协同高产、机械化作业和分带轮作的三融合,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立足于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方式,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究,旨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复合带状种植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下玉米摘穗机设计与试验
3
作者 王鹏 谢守勇 +3 位作者 李明生 陈行政 张小亮 刘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70,共7页
针对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的玉米果穗收获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现状,设计一款自走式小型玉米摘穗机。该机采用纵卧式摘穗辊实现果穗摘取,并通过输送装置收集装袋;采用“Y”型布局的L型小甩刀实现茎秆粉碎。对摘穗过程进行动力... 针对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的玉米果穗收获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现状,设计一款自走式小型玉米摘穗机。该机采用纵卧式摘穗辊实现果穗摘取,并通过输送装置收集装袋;采用“Y”型布局的L型小甩刀实现茎秆粉碎。对摘穗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对粉碎过程进行静力学分析,确定其核心装置设计参数并进行样机试制。以茎秆粉碎长度合格率、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为试验指标进行田间试验,来验证该机设计的合理性。试验表明:在生产率为0.8 hm^(2)/d、果穗籽粒含水率为26.38%、茎秆含水量为71.2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茎秆粉碎长度合格率为92.4%、果穗损失率为2.06%、籽粒破碎率为0.61%。该机设计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能够满足丘陵山地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穗 茎秆粉碎 甩刀 玉米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与叶用芥菜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4
作者 杨连勇 陈俊杰 +8 位作者 黄科 冷容 孟秋峰 万正杰 孙信成 蒋万 黄琳 何顺 张忠武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148,共4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叶用芥菜轮作模式采用机械化,比传统种植模式每667 m^(2)节省10个用工,且套作与轮作相结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秸秆原位还田问题。近年来,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在全国各地均有推广(严旖旎等,2023;杨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叶用芥菜轮作模式采用机械化,比传统种植模式每667 m^(2)节省10个用工,且套作与轮作相结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秸秆原位还田问题。近年来,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在全国各地均有推广(严旖旎等,2023;杨武杰等,2023;覃庆福等,2024),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轮作芥菜栽培模式效益好,已在广西钟县推广(钟章敏等,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芥菜 带状种植 轮作模式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土地利用率 套作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推广及应用探讨
5
作者 林德慧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0018-0021,共4页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气候变化和资源有限性等挑战的不断出现,农业必须不断创新。在这一背景下,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崭露头角,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农业管理方法。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优势、应用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其...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气候变化和资源有限性等挑战的不断出现,农业必须不断创新。在这一背景下,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崭露头角,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农业管理方法。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优势、应用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其在我国农业中的成功应用。同时,还探讨了推广该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带状种植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高效施肥技术探析
6
作者 何小恋 黄正刚 《农家科技》 2024年第32期16-18,共3页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是基于传统间作套种方式发展而来的新型复合种植模式,旨在通过合理利用边行优势和精耕细作,实现作物的稳产增收。这一技术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其中以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为典型代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然而,带状...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是基于传统间作套种方式发展而来的新型复合种植模式,旨在通过合理利用边行优势和精耕细作,实现作物的稳产增收。这一技术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其中以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为典型代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然而,带状种植中两种作物在需肥特性上的差异对施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的现状,分析了相关的注意事项,提出高效施肥技术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种植 高效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大豆宽幅带状种植精量播种机的研制与应用
7
作者 陈娟 刘晓丽 马鹏程 《农业机械》 202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针对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绿洲灌区,光热资源丰富但干旱缺水等问题,开展青贮玉米套作大豆高光效多样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引进筛选高光效耐旱抗病品种,研究确定青贮玉米-大豆套作品种搭配、带幅宽比,集成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制青贮玉米-... 针对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绿洲灌区,光热资源丰富但干旱缺水等问题,开展青贮玉米套作大豆高光效多样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引进筛选高光效耐旱抗病品种,研究确定青贮玉米-大豆套作品种搭配、带幅宽比,集成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制青贮玉米-大豆宽幅带状种植精量播种机,构建高光效多样化种植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区,进行典型示范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大豆 套作 宽幅带状种植 精量 穴播机
原文传递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吴中伟 樊高琼 +4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陈溢 李金刚 郭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8-1348,共11页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壤中氮残留也增加,氮肥分次追施和加大分配比例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素残留;3)在四川丘陵旱地套作条件下,施氮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方程来拟合,平均每生产100 kg籽粒需N 3.6 kg;施氮量为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时籽粒产量最高,可达4800 kg/hm2(第二年4706 kg/hm2),较CK增产27.6%(第二年增产25.6%)。【结论】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氮吸收利用特性以及土壤中残留氮量,在保证获得较高小麦产量(4650 kg/hm2以上)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氮肥用量,采取氮肥后移及分次施用的方式。本试验条件下带状种植小麦推荐的氮肥用量为N 135 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种植小麦 施氮量 施氮方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群体质量、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宏亮 王秀芳 +2 位作者 樊高琼 吴中伟 李金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51-1557,共7页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带状种植 密度 产量 边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种植系统养分供给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辉 唐亚 赵其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5-87,共3页
带状种植是1种以固N植物篱为核心、农作物与植物篱相间种植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植物篱通过修剪避免对农作物遮光,其枝叶作为覆盖物和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阐述了植物篱枝叶N素矿化和利用、枝叶有机碳矿化及其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 带状种植是1种以固N植物篱为核心、农作物与植物篱相间种植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植物篱通过修剪避免对农作物遮光,其枝叶作为覆盖物和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阐述了植物篱枝叶N素矿化和利用、枝叶有机碳矿化及其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固N植物篱对土壤P素和其他矿质元素的供给状况,并评价了该模式下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种植模式 固氮植物篱 养分动态 土壤有机质 枝叶氮素矿化 枝叶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粮豆草等高带状种植作物生长与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旭 王汉宁 +1 位作者 李玲玲 崔同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2,30,共7页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水分利用率,选用多年生作物苜蓿及小麦、鹰嘴豆、马铃薯等一年生作物作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带状系统研究了各种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土壤水分、WUE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水分利用率,选用多年生作物苜蓿及小麦、鹰嘴豆、马铃薯等一年生作物作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带状系统研究了各种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土壤水分、WUE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保持水分的能力依次为: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T);(2)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侵蚀能力,依次为:NTS>NT>T;(3)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方式与传统耕作相比,均能提高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和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壤侵蚀量。从不同处理保持水土效应来看,从优至劣的顺序为NTSPL>TPL>NTSCL>TCL>NTSWL>TWL。由此可见,免耕秸秆覆盖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粮草豆隔带种植,结合保护性耕作措施不但具有蓄水保土,减免侵蚀的生态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宜结合生产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等高带状种植 土壤水分 WUE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带状种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云龙 宋秀珍 +3 位作者 刘丽 连培红 刘彤 王国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9期46-48,64,共4页
[目的]研究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带状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方法]2013~2015年通过模式筛选、玉米品种筛选、种植密度筛选等试验示范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结果]采用非等行距3行1带(50.00 cm∶50.00 cm∶100.00 cm)种植模式,选用潞... [目的]研究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带状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方法]2013~2015年通过模式筛选、玉米品种筛选、种植密度筛选等试验示范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结果]采用非等行距3行1带(50.00 cm∶50.00 cm∶100.00 cm)种植模式,选用潞玉36、屯玉99等耐密玉米品种,种植密度范围为75 000~82 500株/hm^2,辅之配套集成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标准化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结论]通过带状种植改变田间微环境,有效解决了产量不增反降、倒伏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带状种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3
作者 李志雄 冯光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0081-0084,共4页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豆以及玉米是我国土地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豆以及玉米被逐渐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领域,因此对大豆玉米的需求量出现激增,急需提升大豆玉米的农作物产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的农业领域发...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豆以及玉米是我国土地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豆以及玉米被逐渐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领域,因此对大豆玉米的需求量出现激增,急需提升大豆玉米的农作物产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的农业领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农业种植模式已出现改变,各种各样的新兴技术应运而生,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高产提供了崭新路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弥勒市五山乡通过应用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技术有效解决了农作物产量低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技术概念进行分析,总结该技术的优势及具体应用,从而为推广该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棉田带状种植方式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冠文 余渝 +6 位作者 李新裕 闫志顺 乔江 邓梦君 陶学江 赵长根 丁建忠 《新疆农垦科技》 2001年第2期9-11,共3页
本文作者介绍了既适于采棉机采收 ,又符合新疆棉区生态条件下的“密、矮、早、膜、匀”技术路线的棉花新型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方式的演变历史、技术规格、生育特点、产量结构、群体结构及群体内生态因素的空间分布 ,同时提出了带状种... 本文作者介绍了既适于采棉机采收 ,又符合新疆棉区生态条件下的“密、矮、早、膜、匀”技术路线的棉花新型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方式的演变历史、技术规格、生育特点、产量结构、群体结构及群体内生态因素的空间分布 ,同时提出了带状种植方式的栽培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种植方式 产量结构 生育特点 群体结构 栽培技术 机采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带状种植在乌兰布和沙区开发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国庆 魏俊梅 +1 位作者 张瑞 包耀贤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2年第2期20-21,共2页
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 ,乌兰布和沙区沙地开垦面积大量增加 ,但由于受风沙灾害和土壤自身条件的影响 ,新垦耕地在防护林还没有起作用时 ,生产能力非常低下。本试验根据风沙活动特征 ,在新垦土地进行甘草带状种植 ,既可得到一... 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 ,乌兰布和沙区沙地开垦面积大量增加 ,但由于受风沙灾害和土壤自身条件的影响 ,新垦耕地在防护林还没有起作用时 ,生产能力非常低下。本试验根据风沙活动特征 ,在新垦土地进行甘草带状种植 ,既可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又可起到防风固沙、增肥土壤的作用 ,确保了农业种植正常运营 ,这一措施的实施在乌兰布和沙区农业综合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新垦农田 带状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高寒地区洋芋蚕豆带状种植栽培措施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16
作者 张幸福 李云祥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11-12,共2页
1990~1993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寒阴湿地区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应用计算机模拟寻优技术,对洋芋蚕豆带状种植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推荐出了3套优化栽培方案。
关键词 蚕豆 带状种植 数学模型 马铃薯 高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冬小麦春玉米带状种植互补与竞争效应研究
17
作者 宋尚有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3-14,40,共3页
1988~1990两年度,在陇东旱塬进行了冬小麦春玉米带状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麦秋带田两种作物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与互补效应,对此宜采取提高互补效应和尽量减少竞争效应的合理栽培技术。带状种植在陇东旱塬地已显示出它的较强生命力,是该区... 1988~1990两年度,在陇东旱塬进行了冬小麦春玉米带状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麦秋带田两种作物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与互补效应,对此宜采取提高互补效应和尽量减少竞争效应的合理栽培技术。带状种植在陇东旱塬地已显示出它的较强生命力,是该区年降雨量550毫米以上一熟制旱塬区的一种高效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带状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地区大豆带状种植形式研究
18
作者 赵丽萍 尚文艳 《耕作与栽培》 2012年第6期24-25,共2页
通过对Bo03大豆在承德地区不同带状种植形式的试验研究表明,大行距50cm,小行距10cm的2行1带种植形式(简称2行1带种植)的产量均比传统等行距40cm单行种植(简称等行距单行种植)及大行距60cm,小行距10cm的3行1带种植形式(简称3行1带种植)... 通过对Bo03大豆在承德地区不同带状种植形式的试验研究表明,大行距50cm,小行距10cm的2行1带种植形式(简称2行1带种植)的产量均比传统等行距40cm单行种植(简称等行距单行种植)及大行距60cm,小行距10cm的3行1带种植形式(简称3行1带种植)的产量增产极显著,其中2行1带比等行距单行种植的大豆增产500kg/hm2,3行1带种植形式比等行距单行种植的大豆增产140kg/hm2,增产不显著。兼顾生育期、经济性状、抗逆性等形状的分析比较,大豆2行1带的种植形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栽培 带状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花生条带状种植群体光合物质生产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邹询 王艳秋 +2 位作者 王佳旭 段有厚 张飞 《辽宁农业科学》 2021年第3期29-32,共4页
合理的作物群体空间配置可更为科学的利用温光资源,实现群体增产增效。试验开展了高粱和花生不同配比条带状种植技术研究,并对群体内高粱和花生的器官物质分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产量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 合理的作物群体空间配置可更为科学的利用温光资源,实现群体增产增效。试验开展了高粱和花生不同配比条带状种植技术研究,并对群体内高粱和花生的器官物质分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产量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群体内高粱和花生器官物质分配差异显著,高粱4+花生4模式更有利于高粱物质的积累,且花生降幅相对较小;群体生长40 d以后不同栽培模式间叶绿素差异开始显现,高粱4+花生4模式下高粱和花生叶绿素含量协调效果最佳,群体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更强,光能利用效率更高,进而可促进较高产量的形成;4种栽培模式下净利润高粱4+花生4>高粱8+花生4>高粱清种>花生清种,高粱4+花生4模式可比清种高粱增加净利润7.41%,是一种具有开发应用潜力的栽培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花生 带状种植 光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金霞 常世豪 +7 位作者 王朋磊 李金花 舒文涛 杨青春 张东辉 李琼 张保亮 耿臻 《中国种业》 2023年第7期73-77,共5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适合间作的大豆品种,用不同大豆品种(系)与玉米间作系统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大豆玉米间作的最适模式,为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的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系)在不同种植模...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适合间作的大豆品种,用不同大豆品种(系)与玉米间作系统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大豆玉米间作的最适模式,为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的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系)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差异显著,周豆33、安豆109、周豆34、周豆37、安豆203、周豆41在5行大豆2行玉米带状种植(S5M2)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4行大豆2行玉米带状种植(S4M2)模式。不同大豆品种(系)与玉米带状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不同,S4M2模式下濮豆5136的经济效益最高,S5M2模式下安豆203的经济效益最高。S5M2模式下适合种植安豆203、周豆37、周豆34;S4M2模式下适合种植濮豆5136、周豆41、安豆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种植 产量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