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血小板血浆和干针疗法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陈仕宇 胡闽 +3 位作者 崔凌雪 杨晓龙 徐庆 冯朱斌 《中国康复》 2024年第8期479-48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体血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结合干针疗法(DN)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效果。方法:选取肩袖肌腱部分撕裂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4组:玻璃酸钠(SH)组、PRP组、DN组、PRP+DN组,每组30例。SH组、PRP组、PRP+DN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体血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结合干针疗法(DN)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效果。方法:选取肩袖肌腱部分撕裂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4组:玻璃酸钠(SH)组、PRP组、DN组、PRP+DN组,每组30例。SH组、PRP组、PRP+DN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分别注射SH、PRP、PRP+DN,DN组仅进行针刺治疗。4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基础运动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超声于肌腱长轴测量损伤部位肌腱肿胀程度和撕裂范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表(UCLA)对4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各时间点PRP组、DN组、PRP+DN组患者表现为肌腱厚度减少、撕裂的范围减少(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PRP+DN组肌腱厚度及撕裂范围较其它3组减少(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各时间点4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UCLA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PRP+DN组VAS评分低于、UCLA评分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RP注射结合DN治疗,肩袖部分撕裂可明显缓解患者肩部疼痛,促进肩功能快速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超声引导 肩袖损伤 干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通络止痉汤结合干针疗法改善脑卒中踝趾屈肌痉挛膝过伸步态功能: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艳艳 张中凯 +6 位作者 邵蒙蒙 李贤美 孙妙璇 王金金 马琴琴 林玲 李海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2,共6页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止痉汤结合干针疗法治疗对脑卒中踝趾屈肌痉挛膝过伸病人步态功能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4月住院病人60例,将60例病人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止痉汤结合干针疗法治疗对脑卒中踝趾屈肌痉挛膝过伸病人步态功能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4月住院病人60例,将60例病人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通络止痉汤结合干针疗法治疗。3次/周,共观察2周。采用单盲法分别评估各组治疗前后膝过伸疗效,10 m步行膝过伸次数,踝关节CSI(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分,被动踝关节背屈角度,超声评估腓肠肌厚度,羽状角及肌纤维长度,下肢Fugl-Meyer(FMA),Holden分级,Barthel指数(BI)。结果①膝过伸的治疗有效率方面试验组(90.00%,27/30)较对照组更高(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10 m步行膝过伸次数和治疗前对比改善明显,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病人治疗后踝关节CSI评定,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和治疗前对比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和对照组对比,治疗前后的差值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治疗后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纤维长度较对照组增加显著,羽状角较对照组相比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病人下肢FMA评分,Holden分级,Barthel指数(BI)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络止痉汤结合干针疗法可改善脑卒中膝过伸病人踝趾屈张力,增加腓肠肌内侧头肌纤维长度,改善膝过伸步态,促进下肢功能恢复,增加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通络止痉汤 脑卒中 肌痉挛 膝过伸 干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针疗法对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血清睾酮水平、阴茎血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3
3
作者 肖毅 徐谷根 +3 位作者 陈万红 李求实 曲宏达 陈波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768-1771,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干针疗法治疗后其血清睾酮水平、阴茎血流的情况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内分泌科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药物治疗联合...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干针疗法治疗后其血清睾酮水平、阴茎血流的情况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内分泌科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干针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30例,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6周。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阴茎背动脉血流量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睾酮水平升高,阴茎背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其中研究组升高的血清睾酮水平及增加的阴茎背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5.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首次治疗后有33.33%的患者出现局部不适,对照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干针疗法,可以增加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及阴茎血流速度,提高总有效率,且安全可靠,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疗法 2型糖尿病 勃起功能障碍 血清睾酮水平 阴茎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干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罗登攀 黄节 赵宁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5期205-210,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干针疗法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电针疗法,研究组采取基于肌筋膜触发... 目的:观察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干针疗法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电针疗法,研究组采取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干针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颈椎活动度(CROM)、疼痛程度[McGill疼痛问卷评分量表(SF-MPQ)]、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β)以及β-内啡肽、物质-P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8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瘀斑、舌象、脉象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上述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前屈、后伸、左侧侧屈、右侧侧屈CRO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前屈、后伸、左侧侧屈、右侧侧屈CRO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SF-MP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1β、物质-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清β-内啡肽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TNF-α、IL-1β、物质-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β-内啡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干针疗法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肿胀程度,提高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触发点 干针疗法 炎症反应 颈椎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毫针针刺与西方“干针疗法”治疗疼痛的应用比较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崔滢 马丽虹 董戌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第2期239-244,共6页
基于中医理论的普通毫针针刺与基于西方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的“干针疗法”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疗效均较为理想,且因操作便捷、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从普通毫针针刺与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理论根源和临床应用出发,对二... 基于中医理论的普通毫针针刺与基于西方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的“干针疗法”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疗效均较为理想,且因操作便捷、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从普通毫针针刺与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理论根源和临床应用出发,对二者的施术原则、施术部位、操作方法、作用机制研究、临床适用范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总结,并对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毫针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参考文献40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疗法 经络学说 激痛点 疼痛 经穴 阿是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干针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体内致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飞雄 李义凯 +3 位作者 任海滨 黄慧敏 叶海英 江伟杰 《山西中医》 2019年第8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单次干针(dry needling)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体内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88例分为干针针刺组、假针刺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后15min和干预后1h取受试者全血以及全血清样本,全血样... 目的:探讨单次干针(dry needling)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体内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88例分为干针针刺组、假针刺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后15min和干预后1h取受试者全血以及全血清样本,全血样本用内毒素介导制造炎性反应存放24h后,通过ELISA分别测定TNF-α、IL-1β的浓度,β-内啡肽和SP浓度直接通过ELISA测定。结果:针刺组TNF-α、IL-1β和P物质水平较假针刺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针刺组β-内啡肽水平显著增高(P﹤0.001),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干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有助于下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神经递质P物质表达,提高β-内啡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 干针疗法 炎症因子 P物质 Β-内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痛点干针疗法联合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社区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姚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4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激痛点干针疗法联合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社区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慢性腰痛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观察组采用激痛点干针疗法联合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 目的分析激痛点干针疗法联合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社区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慢性腰痛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观察组采用激痛点干针疗法联合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腰痛VAS评分、ODI指数、RDQ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腰部屈曲、伸展及侧屈活动范围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痛点干针疗法联合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社区慢性腰痛的效果显著,可显著减轻患者腰腿疼痛,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痛点干针疗法 生物力学矫正 慢性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针疗法”名词的古今中外考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993-4996,共4页
"干针疗法"是目前的热点概念,在国际上引起广泛讨论与争议。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对这一名词本身的古今中外含义进行了考证。在中国古代的认识中,无干针之名,但有气针与血针之分。凡是不引起出血的毫针针刺就叫气针。针灸外传到... "干针疗法"是目前的热点概念,在国际上引起广泛讨论与争议。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对这一名词本身的古今中外含义进行了考证。在中国古代的认识中,无干针之名,但有气针与血针之分。凡是不引起出血的毫针针刺就叫气针。针灸外传到西方之后,西医生将针刺与药物注射结合起来形成穴位注射疗法,也称水针或湿针,再西学东渐回到中国,在中国普遍使用。为与之区别,在针刺麻醉中出现了"干针得气留针"的方法。因此,在中国,"干针"指的就是在针灸中不涉及药物、出血等单纯毫针针刺的方法。在西方,由于生物医学对经络理论的不理解,把以激痛点为理论基础,使用针具进行针刺的方法称为干针。其实与中国人的认识同出一辙,只不过其治疗范围更为狭窄。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声明干针属于针灸的一部分,亦支持了文章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考证
原文传递
干针治疗2型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相关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9
作者 肖毅 陈万红 +3 位作者 李求实 曲宏达 陈波 徐谷根 《西部医学》 2022年第2期280-283,288,共5页
目的探讨干针治疗2型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相关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相关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A组)、干针组(B组)、干针与药物组(C组)... 目的探讨干针治疗2型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相关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相关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A组)、干针组(B组)、干针与药物组(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饮食控制和降血糖治疗。A组采用西地那非,B组采用干针疗法,C组采用西地那非与干针疗法,3组均持续治疗12周,停止治疗后继续观察4周。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统计对比3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分值、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记录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IIEF-5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与B组IIEF-5分值均高于A组(均P<0.05);3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与B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性欲与射精感、阳痿不举、头晕耳鸣、情志抑郁、腰膝酸软等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且C组与B组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A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夫妻双方性生活满意度均较前有所增加,且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针疗法对2型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相关勃起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干针疗法 勃起功能障碍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针治疗慢性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林飞 郭爱松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干针治疗慢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肩袖损伤伴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行物理因子、运动训练及关节松动术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干针治疗... 目的:探讨干针治疗慢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肩袖损伤伴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行物理因子、运动训练及关节松动术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干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肢功能障碍问卷(disabilit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估两组肩部疼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VAS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针疗法可减轻慢性肩袖损伤患者的疼痛,促进肩关节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干针疗法 康复治疗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干针法对腰背痛患者腰骶部多裂肌压力痛阈值和肌电幅度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袒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4期591-592,共2页
慢性腰痛(low back pain,LBP)病理机制复杂,与腰部神经、肌肉、关节等关系密切。多裂肌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裂肌萎缩与LB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干针疗法通过有效灭活扳机点,通过体-壁反射或内脏-神经反射发挥抗炎镇痛... 慢性腰痛(low back pain,LBP)病理机制复杂,与腰部神经、肌肉、关节等关系密切。多裂肌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裂肌萎缩与LB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干针疗法通过有效灭活扳机点,通过体-壁反射或内脏-神经反射发挥抗炎镇痛作用[2],既往研究显示,正常人和LBP患者干针治疗后通过超声可检测到多裂肌增厚。荟萃分析显示,干针治疗可增强颈部疼痛患者的肌力,但对LBP患者是否具有同样效果尚不明确[3]。临床常用的干针针法包括单纯留针和手法行针,本研究观察比较了这两种干针疗法对LBP患者多裂肌压力痛阈值和肌电图振幅的短期影响,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多裂肌 干针疗法 压力痛阈 肌电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针联合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肩袖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12
作者 付洋 周杰 +3 位作者 刘培 张黛 江恒 刘承玄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79-82,共4页
目的 观察干针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肩袖损伤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15 min,每周1次;治疗组在冲击波基础上联合干针治疗,干针每次30 min,每周5次;两... 目的 观察干针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肩袖损伤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15 min,每周1次;治疗组在冲击波基础上联合干针治疗,干针每次30 min,每周5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 w。治疗前及治疗4 w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在60°每秒及180°每秒角速度下,肩关节外旋及内旋峰力矩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针联合发散式冲击波能有效缓解肩袖损伤运动员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恢复肩部肌肉力量,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肩袖损伤 干针疗法 冲击波 等速肌力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rPs回路理论观察干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秋云 尹婵 蒋旭 《湖南中医杂志》 2023年第6期75-78,共4页
目的:观察干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有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普通针刺加干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疗... 目的:观察干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有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普通针刺加干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ADL、FMA评分升高,血清TNF-α、IL-6水平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普通针刺及干针疗法对Ⅰ期脑卒中后SHS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而干针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Ⅰ期 干针疗法 TNF-Α IL-6
原文传递
应当发展开放、包容的现代针灸学——针灸在欧美的本地化挑战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少宗 朱兵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12期971-975,共5页
针灸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针灸在国外的本地化。美国"干针"事件的发生,除了利益竞争之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针灸在美国的本地化进程。"干针疗法"是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等生物医学理论为基础,与传统中医学的经络理论... 针灸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针灸在国外的本地化。美国"干针"事件的发生,除了利益竞争之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针灸在美国的本地化进程。"干针疗法"是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等生物医学理论为基础,与传统中医学的经络理论、脏腑理论、气血理论无关。在传统中医学体系之外探求针灸理论基础的本地化努力,对我国学术界提出了严峻挑战,发展以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及腧穴作用规律、针刺作用四大规律为理论核心的现代针灸学体系才能引领学术潮流。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不能相互取代,二者是一种补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疗法 灸国际化 灸本地化 现代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患肌剪切波速度观察浮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粤花 孙健 +3 位作者 王唪义 涂滨 黄慧仪 符仲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2792-2799,共8页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比干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肌肌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颈肩MPS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干针组,每组各34例,2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并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比干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肌肌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颈肩MPS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干针组,每组各34例,2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并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3次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和4周时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简易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首次治疗后30 min和治疗3次后30 min时观察2组患者的上斜方肌剪切波速度(SWV)弹性值,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针刺感觉量表(C-MMAS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浮针组脱落4例,干针组脱落3例,最终浮针组30例、干针组31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的VAS、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浮针组在首次治疗后和治疗3次后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针组(P<0.05或P<0.01),SF-MPQ评分在治疗3次后的降低差值大于干针组(P<0.01)。(3)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浮针组的SWV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SWV降低比率上,浮针组均优于干针组(P<0.05或P<0.01);同时,2组患者的上斜方肌SWV降低值与VAS评分降低值存在正相关性(r=0.333,P=0.009)。(4)针刺感觉方面,浮针组患者的酸感、痛感、沉重感、胀满感、刺痛感、麻木感、抽动/跳动感等7种针刺感觉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针组(P<0.05或P<0.01),而2组患者的其他针刺感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浮针组和干针组各有2例患者局部发生轻微血肿,无需特殊干预,均自行吸收。【结论】浮针疗法和干针疗法均可有效缓解颈肩MPS患者的疼痛及患肌紧张,其疗效与SWV降低值存在一定相关性;相比干针疗法,浮针疗法的疗效更优,针刺痛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法 干针疗法 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剪切波速度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KOA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林星镇 朱满华 +1 位作者 彭天忠 万青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灭活筋膜疼痛触发点对干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影响。方法:针刺灭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运用红外热成像分析针刺前后患侧红外温度差异特征及VAS、WOMAC评分变化。结果:针刺... 目的:探讨针刺灭活筋膜疼痛触发点对干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影响。方法:针刺灭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运用红外热成像分析针刺前后患侧红外温度差异特征及VAS、WOMAC评分变化。结果: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WOMAC疼痛、僵硬、近期日常功能活动评分明显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膝髌上囊区、髌骨区、上内区、上外区、鹅足滑囊、内副韧带、外副韧带、内膝眼、外膝眼各区域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能够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红外热成像检测温度的变化可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缓解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干针疗法 红外线热成像技术 膝骨性关节炎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在疼痛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静 李俊龙 郭光明 《微创医学》 2024年第6期661-665,共5页
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的过度刺激点,手动触诊肌筋膜触发点可触及相关结节并引发局部疼痛或牵涉痛。肌筋膜触发点是引起局部肌肉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触发点疗法已成为解决身体疼痛的常用方案。该文就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因素、机... 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的过度刺激点,手动触诊肌筋膜触发点可触及相关结节并引发局部疼痛或牵涉痛。肌筋膜触发点是引起局部肌肉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触发点疗法已成为解决身体疼痛的常用方案。该文就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因素、机制、诊断方法、疗法及其在疼痛缓解中应用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疼痛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触发点 疼痛 干针疗法 湿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阎杰 阎思宁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2期2909-2911,共3页
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预防、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是目前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重要手段,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本文就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干针疗法 湿疗法 注射浸润疗法 疗法 臭氧注射与射频热凝疗法 药物注射 经皮神经电刺激 运动疗法 中药熏药 推拿 埋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the Conception Vessel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Nerve Stem Cells in the Inferior Zone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Cerebral Ischemia Rats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杨卓欣 于海波 +3 位作者 饶晓丹 刘远声 皮敏 王友京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8-63,共6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t the Conception Vessel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erve stem cells in the inferior zone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cerebral ischemia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t the Conception Vessel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erve stem cells in the inferior zone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cerebral ischemia rats. Methods: The model rats were prepared by occlus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for 2 hours and then by reperfusio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control group and an EA group. Changes in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the nerve stem cells were observed 7, 14 and 28 days after successful modeling. 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the 7-day control group (C-7d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n the numbers of 5-bromodeoxyuridine (Brdu) positive cells, Brdu/GFAP, Brdu/Nestin and Brdu/Nse double-labeled cells in the inferior zone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the EA group 7 days after modeling. However, in the 14-day EA group (R-14d group) and the 28-day EA group (R-28d group), the numbers of Brdu positive cells and Brdu/GFAE Brdu/Nestin, Brdu/Nse double-labeled cel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14-day control (C-14d group) and the 28-day control (C-28d) group (P〈0.05 or P〈0.01). Conclusions: EA at the Conception Vessel promotes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the nerve stem cells in the inferior zone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the cerebral ischemia rats, and may stimulat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roliferous nerve stem cells towards the astrocv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ischemia/Acup-mox therapy Cellular proliferation/Acup-mox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植剑龙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年第11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5%,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5%,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1)。结论: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法 肌筋膜触发点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