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恶性肿瘤:从第1次全国死亡调查到最新的国家癌症登记,中国癌症地图变迁带来的启示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瑞梅 苏庆玲 +3 位作者 黄晓殷 Til Basnet 许欣 叶为民 《癌症》 CAS 2023年第7期359-370,共12页
背景与目的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共开展了3次全国范围的死因调查,并逐步建立了癌症登记制度。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癌症疾病负担及其预防策略,本研究分析了40年来的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并梳理了已或待实施的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方法基于... 背景与目的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共开展了3次全国范围的死因调查,并逐步建立了癌症登记制度。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癌症疾病负担及其预防策略,本研究分析了40年来的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并梳理了已或待实施的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方法基于1973–1975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3次全国死因调查的数据及我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记数据,本研究描述了中国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及其时空变化。根据Segi’s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后,比较各死亡率的数据。通过在地图上标记主要恶性肿瘤的高发地区,探讨其地理分布特征及变化。结果1973–2016年,我国胃癌、食管癌、宫颈癌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而肺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逐渐上升。自2004年以来,肝癌的死亡率略微下降。在过去的20年里,肺癌和肝癌已经成为我国恶性肿瘤的两大主要死因。3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主要恶性肿瘤的死因模式相似。但是,城市地区的食管癌和胃癌死亡率均低于农村地区。1973–1975年,农村地区五大主要恶性肿瘤死因的死亡率与同时期小城市地区相似。此外,2016年农村地区的五大主要恶性肿瘤的死因的死亡率也与2004–2005年城市地区接近。胃癌、食管癌和肝癌呈现出区域聚集性高发。自1990年至2016年,尽管这些恶性肿瘤的大多数高发地区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结论进一步强化我国的初级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能是减轻我国恶性肿瘤负担的关键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预防策略 年龄标化死亡率 癌症登记 中国 全国死因调查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8年中国癌症死亡趋势:一项全国性纵向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蒋栋铭 张丽娟 +9 位作者 刘文斌 丁一波 殷建华 任龙兵 李琦 陈一凡 沈佳莹 谭晓㛃 张宏伟 曹广文 《癌症》 CAS 2022年第9期443-455,共13页
背景与目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癌症死亡的长期趋势可为癌症预防提供信息。本研究旨在确定2004–2018年中国癌症死亡率的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国家死亡监测系统的原始数据,评估了2004–2018年间所有癌症和特定部位癌症的死亡率。参与者... 背景与目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癌症死亡的长期趋势可为癌症预防提供信息。本研究旨在确定2004–2018年中国癌症死亡率的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国家死亡监测系统的原始数据,评估了2004–2018年间所有癌症和特定部位癌症的死亡率。参与者被分为3个年龄组:≥65岁、40–64岁及≤39岁。使用转换后的粗死亡率(crude mortality rate,CMR)和年龄标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mortality rate,ASMR)拟合接合点模型,评估与性别、居住地和肿瘤部位相关的癌症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2014–2018年期间,癌症死亡占中国所有死因的24%。所有癌症的CMRs为150.0/100,000。癌症是65岁以下人群的主要死因。6种主要癌症类型(肺癌/支气管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的75.85%。2014–2018年期间,所有癌症的CMRS增加,而ASMR下降(P<0.001)。肺癌/支气管癌和肝癌是65岁以下人群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所有癌症死亡的45.31%(CMR)和44.35%(ASMR)。40–64岁人群中肝癌的ASMR高于65岁以上人群,与其他5种主要癌症不同。2014–2018年期间,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的ASMR下降,尽管农村居民高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肺癌/支气管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ASMR上升,尽管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结论尽管2004–2018年中国所有癌症的ASMR均有所下降,但肺癌/支气管癌和肝癌仍然是癌症相关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的肺癌/支气管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标化死亡率 乳腺癌 结直肠癌 死亡率 人口分布 肝癌 国家死亡监测系统 过早死亡 特定部位癌症 胃癌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全球及中国肺癌流行状况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聂小蒙 张蓉 黄海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02-1407,共6页
目的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结合性别、年龄、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特征分析2022年全球及中国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肺癌数据来源于GLOBOCAN 2022数据库,HDI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 目的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结合性别、年龄、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特征分析2022年全球及中国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肺癌数据来源于GLOBOCAN 2022数据库,HDI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21年人类发展报告》数据进行整理。将癌症数据进行年龄、性别、HDI分层,描述全球及中国肺癌流行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及死亡发病比(M/I)与HD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22年全球肺癌总发病人数为248.1万,位列各癌种发病人数的第1位,ASIR(23.6/10万)位列各癌种的第3位;全球肺癌总死亡人数为181.7万,位列各癌种死亡人数的第1位,ASMR(16.8/10万)位列各癌种的第1位。2022年中国肺癌总发病人数为106.1万,占全球肺癌发病人数的42.8%,位列中国各癌种的第1位,ASIR(40.8/10万)位列中国各癌种的第1位;中国肺癌总死亡人数为73.3万,占全球肺癌死亡人数的40.4%,位列中国各癌种的第1位,ASMR(26.7/10万)位列中国各癌种的第1位。全球及中国男性肺癌发病人数、ASIR、死亡人数、ASMR均高于女性。全球及中国肺癌发病人数、ASIR、死亡人数、ASMR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40~44岁年龄组之后增长迅速。各个国家和地区ASIR、ASMR与HDI呈正相关(r=0.7393、0.6865,均P<0.0001),M/I与HDI呈负相关(r=-0.6881,P<0.0001)。结论全球及中国肺癌疾病负担严重,流行情况在不同HDI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性别、年龄别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年龄发病率 年龄标化死亡率 死亡发病比 人类发展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四大慢性病死亡率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许晴晴 严永富 +3 位作者 陈浩 董文兰 韩丽媛 刘世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8-884,共7页
目的通过中国30~70岁居民1990-2019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四大慢性病死亡趋势,预测2030年我国四大慢性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3.4.1的情况。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四大慢性病1990-2019年疾... 目的通过中国30~70岁居民1990-2019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四大慢性病死亡趋势,预测2030年我国四大慢性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3.4.1的情况。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四大慢性病1990-2019年疾病负担数据,利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30年我国慢性病死亡情况及2030年SDGs 3.4.1的实现情况。结果1990-2019年我国四大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ASR)呈下降趋势,预测我国30~70岁居民四大慢性病死亡数将由2020年的296.12万例增加至2030年的318.50万例,ASR将由2020年的308.49/10万下降至2030年的277.80/10万,与2015年的330.46/10万相比,2030年仅下降15.94%,其中男性下降18.73%,女性下降14.31%。另外心脑血管疾病下降25.09%,癌症下降4.76%,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37.21%,而糖尿病基本不变。结论我国30~70岁居民1990-2019年四大慢性病ASR呈下降趋势,但按目前的下降速度至2030年难以实现SDGs 3.4.1,应采取更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年龄标化死亡率 贝叶斯分析 可持续发展目
原文传递
危险因素控制场景下2030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预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傅晏红 徐婷玲 +7 位作者 饶蓁蓁 刘江美 李若曈 刘敏 于石成 周脉耕 董文兰 胡国清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1-586,共6页
目的估算2030年我国糖尿病的死亡情况和过早死亡概率,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对糖尿病未来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的影响。方法根据WHO及我国政府规划文件筛选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目标,设置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场景。基于... 目的估算2030年我国糖尿病的死亡情况和过早死亡概率,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对糖尿病未来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的影响。方法根据WHO及我国政府规划文件筛选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目标,设置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场景。基于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采用比例变化模型预测不同危险因素控制场景下2030年糖尿病的死亡水平和过早死亡概率。结果如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按1990-2015年变化趋势发展,2030年我国糖尿病的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将分别上升至32.57/10万、17.32/10万和0.84%。在此期间,男性糖尿病的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始终高于女性。若这些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均达到控制目标,相比于自然趋势场景,2030年我国糖尿病死亡数将减少62.10%,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29%。如果2030年仅控制单个危险因素暴露水平,高FPG控制对于糖尿病死亡的影响最大,将比自然趋势场景减少56.00%的死亡数。其次是高BMI(4.92%)、吸烟(0.65%)和身体活动不足(0.53%)。结论危险因素控制对降低糖尿病的死亡水平和过早死亡概率有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针对重点人群和地区居民的相关危险因素开展综合性措施,以期达到降低糖尿病疾病负担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危险因素 死亡率 年龄标化死亡率 过早死亡概率 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