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阳市罗山县鸡滑液囊支原体PCR检测及VlhA基因序列分析
1
作者 李迎晓 尹磊 +2 位作者 胡玉曼 赵瑜 焦凤超 《家禽科学》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了解信阳市罗山县MS流行状况和流行株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罗山县部分蛋鸡养殖场进行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样品Vlh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48份样品检测出3份MS阳性样品;Vlh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3个流行株... 为了解信阳市罗山县MS流行状况和流行株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罗山县部分蛋鸡养殖场进行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样品Vlh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48份样品检测出3份MS阳性样品;Vlh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3个流行株与国内流行的K基因型MS参考株具有高度相似性;VlhA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3个流行株与国内流行的MS具有高度同源性;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发现,H2 MS阳性样品在第43、45位出现突变与缺失。研究结果为罗山地区MS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滑液囊支原体 PCR检测 VlhA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碳青霉烯耐药株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泽霞 李晓营 +3 位作者 王莉莉 李彦芝 魏秀萍 魏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2期49-52,共4页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碳青霉烯耐药株基因序列。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837株大肠埃希菌为研究样本,分析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科室分布、样本类型分布、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碳...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碳青霉烯耐药株基因序列。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837株大肠埃希菌为研究样本,分析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科室分布、样本类型分布、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碳青霉烯类耐药情况以及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结果1837株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泌尿外科(13.4%),主要样本类型为尿液(43.3%)。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的敏感性较高,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1038(56.5%)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有57株(3.1%)为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耐药基因存在碱基序列的缺失和/或增加,可能对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产生影响。结论大肠埃希菌广泛分布于医院各科室,其对青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呈现出一定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酶 耐药性 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的综合防控措施对医院感染发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
3
作者 徐榕徽 杨晓文 陈利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6-940,共5页
目的:基于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综合防控措施对医院感染发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的2301例医院感染病人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2月—2020年1月定义为疫情防控前... 目的:基于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综合防控措施对医院感染发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的2301例医院感染病人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2月—2020年1月定义为疫情防控前,2020年2月—2022年1月定义为疫情防控期,疫情防控前采用常规医院感染控制方法,疫情防控期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综合防控措施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显示,β_(1)=0.000,P=0.939;β_(2)=-0.032,P=0.773;β_(3)=-0.025,P=0.015。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β_(1)、β_(2)和β_(3)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液科β_(1)、β_(2)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β_(3)有统计学意义(P=0.008);胃肠外科的β_(1)、β_(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_(2)无统计学意义(P=0.141);神经内科β_(1)、β_(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_(3)无统计学意义(P=0.27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综合防控措施对医院感染主要产生了长期效应,医院感染发生率逐步降低,但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受影响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疫情防控 中断时间序列分析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洋甘菊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4
作者 杨青青 刘婷 +2 位作者 张明惠 马璇 姚军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集了不同温度、不同部位、不同批次洋甘菊药材的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并结合双指标序列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不同批次洋甘菊药材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从洋甘菊红外光谱中确定了19个共有峰,根据...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集了不同温度、不同部位、不同批次洋甘菊药材的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并结合双指标序列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不同批次洋甘菊药材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从洋甘菊红外光谱中确定了19个共有峰,根据不同温度下各特征吸收峰的变化,推测温度可能影响洋甘菊中黄酮类、酯类、糖(苷)类物质;洋甘菊花、茎的红外光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根据特征吸收峰强度推测花中黄酮类、酚酸类含量较高;不同批次洋甘菊的峰位、峰强度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可以分离出红外光谱中一些相互重叠的吸收峰;不同批次洋甘菊样品间共有峰率为60.00%~100.00%,变异峰率为0.00~47.62%;当欧氏距离为5~10时,16批次洋甘菊药材可聚为3类,其中S1、S4、S5、S6、S7、S10、S12聚为一类,S3、S8、S9、S11、S13、S15、S16聚为一类,S2、S14聚为一类。该方法通过不同角度对洋甘菊药材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甘菊 红外光谱 双指标序列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某鹅场鹅细小病毒检测与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5
作者 董路 杜润 +6 位作者 何依蓉 相德才 赵珍 曾邦权 杨丽珠 林尊诚 段博芳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2023年12月,云南省腾冲市某地鹅场雏鹅突然发病死亡,怀疑为鹅细小病毒(GPV)感染。为确定致病原,通过荧光定量PCR对临床病料样品进行了GPV核酸检测,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阳性样品全基因组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样品中检出GPV阳... 2023年12月,云南省腾冲市某地鹅场雏鹅突然发病死亡,怀疑为鹅细小病毒(GPV)感染。为确定致病原,通过荧光定量PCR对临床病料样品进行了GPV核酸检测,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阳性样品全基因组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样品中检出GPV阳性核酸,将阳性样品命名为YN-2024;经测序,YN-2024基因组全长5049 bp,与GPV强毒株Virulent B和疫苗株SYG61v相比,有4段14 bp的基因缺失;进化树分析显示,YN-2024与鹅源分离株SQ0412、DY16、RC16、BD、DX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强毒株和鸭源细小病毒分离株的遗传关系较远。结果说明;该鹅场存在GPV弱毒株流行,流行毒株存在部分基因缺失,这可能会对病毒毒力和致病性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 小鹅瘟 全基因组 荧光定量PCR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B等位基因间重组产生新等位基因B^(*)35:186的序列分析和蛋白分子三维结构分析
6
作者 章旭 林凤秋 +1 位作者 李晓丰 李剑平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3期322-326,332,共6页
目的 研究HLA-B等位基因座位上的重组交换,探讨HLA新等位基因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预测分析重组氨基酸残基改变对编码蛋白分子三维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基于Luminex平台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 目的 研究HLA-B等位基因座位上的重组交换,探讨HLA新等位基因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预测分析重组氨基酸残基改变对编码蛋白分子三维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基于Luminex平台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 PCR-SSOP)方法对先证者进行HLA基因分型,采用直接DNA测序方法和基因克隆方法进行外显子1~4序列分析。将该基因序列经IMGT/HLA database中“Alignment”程序进行比对,以确定B等位基因重组发生的位置。用Swiss-Model软件进行同源建模后,采用Swiss Pdb Viewer软件对分子间三维结构进行模拟,FATCAT在线软件对分子间三维结构进行差异比对。结果 PCR-SSOP基因分型显示先证者HLA-B位点反应格局异常,疑为HLA新等位基因。基因克隆后测序结果显示,其中1个等位基因为B^(*)13∶02,另1个等位基因序列与所有已知HLA等位基因不同,与同源性最高的HLA-B^(*)35∶01∶01∶01基因序列相比在第2外显子c.259-c.299位置发生12个碱基替换,导致了8氨基酸改变。该序列外显子1、3、4及内含子1、2、3和外显子2在c.74-c.258序列与HLA-B^(*)35∶01∶01∶01序列一致,外显子2的c.259-c.343序列与HLA-B^(*)46∶01∶01序列完全一致。蛋白分子三维空间结构分析变异等位基因与B^(*)35∶01∶01∶01和B^(*)46∶01∶01结构相似,重组部位氨基酸p.63-p.79局部氢键发生改变。结论 本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发现了1例B等位基因间重组形成的HLA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35∶186,阐明了新等位基因产生的来源,为深入研究基因重组及HLA多态性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抗原 B~*35∶186 基因重组 序列分析 蛋白三维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轮状病毒GS2023株NSP2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7
作者 于頔浠 赵登率 +7 位作者 张远航 李平 王天宇 张克山 高寒 覃丽梅 赵孟孟 李家奎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9,共9页
为研究羊轮状病毒NSP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羊轮状病毒GS2023株cDNA为模板对NSP2基因进行PCR扩增与克隆,并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软件分析NSP2的生物信息学特征。结果:NS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NSP2属于... 为研究羊轮状病毒NSP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羊轮状病毒GS2023株cDNA为模板对NSP2基因进行PCR扩增与克隆,并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软件分析NSP2的生物信息学特征。结果:NS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NSP2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属于非跨膜蛋白;该蛋白含有36个糖基化位点以及49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由α螺旋结构、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则呈自身首尾相连结构;NSP2蛋白与国内外轮状病毒株的氨基酸相似性为90.2%~98.7%;GS2023株与国内牛源轮状病毒株SCMY1和SCMY2氨基酸对比发现在第38位由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与国内多种羊源毒株和牛源毒株氨基酸对比发现在第100、202位分别由丝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由缬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GS2023株与国内牛源轮状病毒株遗传距离最近,与其他羊源轮状病毒遗传距离较远。本研究成功克隆羊轮状病毒NSP2基因并分析NSP2蛋白的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NSP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NSP2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G改革对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的影响——基于间断时间序列分析
8
作者 吴琼 张自严 +1 位作者 冯丹 胡正东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DRG改革对中医医院医疗服务的影响,为推广DRG支付改革在中医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方法:收集2022年8月~2023年12月湖南省长沙市某省级三甲中医医院病案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指标,采用间... 目的:探讨DRG改革对中医医院医疗服务的影响,为推广DRG支付改革在中医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方法:收集2022年8月~2023年12月湖南省长沙市某省级三甲中医医院病案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指标,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评估DRG实施前后次均费用、中药费占比、中医诊疗费占比、中医疗法使用率、中草药使用率、非手术治疗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并评估年龄亚组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DRG实施后次均住院费用呈下降趋势(P<0.05),中药费占比、中医诊疗费占比回升(P<0.05),中医疗法使用率、中草药使用率等指标趋势向好。按年龄亚组分析与整体保持一致,且“一老一小”人群中医药服务提升效果更好。结论:DRG支付有利于控制中医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各地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中医DRG支付改革。在中医医疗机构系数设置时,予以适度倾斜。推行中医优势病种疗效价值付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差异化的健康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 中医医院 中医药服务 间断时间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断时间序列分析的省内异地就医纳入DRG付费实证研究
9
作者 王奉香 徐彤 +1 位作者 亓文婷 王孝勇 《中国医疗保险》 2025年第3期68-73,共6页
目的:分析DRG付费对省内异地就医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为深化异地就医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某三甲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收集该院2022年至2024年期间省内异地就医医保住院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目的:分析DRG付费对省内异地就医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为深化异地就医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某三甲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收集该院2022年至2024年期间省内异地就医医保住院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及间断时间序列模型等方法,评估DRG付费制度实施前后,异地就医患者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并探讨DRG付费制度与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政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的协同效应。结果:实施DRG付费改革后,该院省内异地就医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次均个人负担费用和次均统筹基金支付费用均呈下降趋势,住院费用结构得到优化,但是长期趋势性变化尚不明显。此外,DRG付费与集采政策在降低药品费用方面展现出协同效应,次均药品费用累计降幅达25.51%。结论:省内异地就医纳入本地DRG付费体系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付费标准、深入探索并优化DRG基础病组的分类与定价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沟通机制及强化政策协同效应,以持续推进异地就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地就医 DRG付费 药品集采政策 间断时间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序列分析的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10
作者 肖顺秀 《创新教育研究》 2025年第2期488-495,共8页
文章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4个优质课例和4个普通课例为研究样本,在ITIAS编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视频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进行编码,通过滞后序列分析法以及行为时序列分析法,得到课堂教学行为占比... 文章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4个优质课例和4个普通课例为研究样本,在ITIAS编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视频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进行编码,通过滞后序列分析法以及行为时序列分析法,得到课堂教学行为占比及频次、调整后的残差值表、两类课例的行为转换图以及行为时序列图,进而总结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指导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师生教学行为策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彰显智慧色彩。This paper takes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elects four exemplary and four ordinary classroom teaching videos from the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the research sample. Based on the ITIAS coding system, the teaching behaviors are cod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videos. Using the lagged sequenc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behavior time sequence analysis method, the proportion and frequ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s, the adjusted residual value table, the behavior conversion diagram and the behavior time sequence diagram of the two typ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videos are obtained. Then,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s are summarized to guide teachers to effectively conduct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ptimize the teaching behavior strateg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make our classroom teaching more vibrant with wisd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行为 行为序列 滞后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尾巨桉DH32-29木材含水率动态模型研究
11
作者 汤雷吼 林建国 韦添露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3期169-171,共3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加工尾巨桉DH32-29木材,了解和分析尾巨桉DH32-29采伐后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该文以5年生尾巨桉DH32-29为研究对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派阳山林场采伐了符合条件的5年生尾巨桉无性系DH32-29林木40株,对采伐后的木材进...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加工尾巨桉DH32-29木材,了解和分析尾巨桉DH32-29采伐后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该文以5年生尾巨桉DH32-29为研究对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派阳山林场采伐了符合条件的5年生尾巨桉无性系DH32-29林木40株,对采伐后的木材进行取样并使其自然干燥,并于2023年9月12日至2024年1月10日每间隔5 d调查1次木材含水率情况。对5年生尾巨桉无性系DH32-29木材样木的含水率均值应用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经平稳化处理、模型检验后,确定5年生尾巨桉无性系DH32-29在采伐后120 d内的含水率预测模型为Y_t=0.138-1.000×εt-j。经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88,模型表现优秀,拟合效果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最后得出了5年生尾巨桉DH32-29无性系采伐后125~150 d的木材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DH32-29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木材含水率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苦瓜白粉病菌优势生理小种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12
作者 冯诚诚 陈小凤 +5 位作者 黄熊娟 琚茜茜 黄玉辉 梁家作 刘杏连 黄如葵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目的】明确广西苦瓜主产区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理小种,为苦瓜白粉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1年,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贺州、崇左和贵港8个苦瓜产区采集并分离白粉病病原菌246份,通过显微镜... 【目的】明确广西苦瓜主产区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理小种,为苦瓜白粉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1年,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贺州、崇左和贵港8个苦瓜产区采集并分离白粉病病原菌246份,通过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形态及IT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明确苦瓜白粉病菌种类,并采用国际通用的13个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鉴别标准体系对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定;通过调查白粉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在广西苦瓜栽培品种桂农科6号、清脆277、翠华和海加仕183上的危害程度和致病力分析,明确广西苦瓜主产区白粉病菌种类及生理小种的分化。【结果】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广西苦瓜白粉病病原菌为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存在小种1和2F两个生理小种,其中,2016—2021年生理小种1的平均分离频率为95.72%,是广西苦瓜白粉病菌的优势小种,生理小种2F仅在贵港苦瓜种植基地发现,平均分离频率为4.29%。苦瓜白粉病菌优势小种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4个广西苦瓜栽培品种的病情指数逐年增加,生理小种1致病力强度呈上升趋势,田间病害发生较严重。【结论】导致广西苦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白粉菌,存在小种1和2F两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为广西苦瓜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广西苦瓜白粉病菌菌株的遗传进化与地域有一定关系,但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 单囊壳白粉菌 生理小种 ITS序列分析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分子检测与基因组部分序列分析
13
作者 华明艳 宋兰芳 +2 位作者 崔少杰 孙海波 金凤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6,共8页
为了确定张家口及银川番茄产区是否发生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病(ToBRFV),探究番茄ToBRFV的遗传信息和演化,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的诊断和防治及番茄抗病毒病基因工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采用张家口和银川两地区疑似病果进行分子检测,并利... 为了确定张家口及银川番茄产区是否发生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病(ToBRFV),探究番茄ToBRFV的遗传信息和演化,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的诊断和防治及番茄抗病毒病基因工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采用张家口和银川两地区疑似病果进行分子检测,并利用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该病毒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及全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口及银川果实病毒分离物与GenBank中大部分ToBRFV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相似性在99%以上,确定两地区番茄果实病毒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ToBRFV分离物的地域性很强,中国不同地区的ToBRFV病毒,与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地区都有关联,张家口分离物与中国分离物(MT018320.1)亲缘关系最近,银川分离物与秘鲁分离物聚类到一起,说明银川分离物可能来自南美洲。张家口分离物与中国分离物(MT018320.1)的4个ORF氨基酸相似性最高,而银川分离物与张家口分离物相似性较低。另外,研究结果首次发现,银川分离物CP蛋白的第444位碱基由A突变成G,从而导致CP蛋白的氨基酸第131位由V(缬氨酸)突变为A(丙氨酸),CP蛋白发生了有义突变。综上所述,张家口及银川番茄产区发生了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病,且两地区的病毒来自不同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 分子检测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海燕 《北方经贸》 2024年第5期61-65,共5页
港口货物吞吐量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体现地区的经济活力与国际贸易潜力。为更准确地预测港口货物吞吐量,本文针对上海港2013年至2022年间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使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上海吞吐量发展趋势作... 港口货物吞吐量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体现地区的经济活力与国际贸易潜力。为更准确地预测港口货物吞吐量,本文针对上海港2013年至2022年间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使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上海吞吐量发展趋势作出精准化预测。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与模型合理性进行进一步验证,减少时间序列历史数据非线性、非平稳性特点产生的预测误差,提升港口吞吐量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实现生产效率与资金投入的科学化统筹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分析 货物吞吐量预测 上海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新型鹅星状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15
作者 赵瑞宏 胡晓苗 +3 位作者 侯宏艳 周学利 潘孝成 戴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87-90,共4页
为研究新型鹅星状病毒(Novel goose astroviruses,N-GAstV)的遗传进化特征,获得了鹅星状病毒安徽分离株AstV/AHHX的全长基因,为7251 nt。测序分析显示:AstV/AHHX具有典型的新型鹅星状病毒基因组特征。AstV/AHHX与分离株GDZJ37以及山东... 为研究新型鹅星状病毒(Novel goose astroviruses,N-GAstV)的遗传进化特征,获得了鹅星状病毒安徽分离株AstV/AHHX的全长基因,为7251 nt。测序分析显示:AstV/AHHX具有典型的新型鹅星状病毒基因组特征。AstV/AHHX与分离株GDZJ37以及山东分离株G538和G576的遗传距离较近;同时与毒株GDZJ37、G538和G576的ORF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ORF1a和ORF1b的同源性也有99.6%以上,推测它们由同一毒株演化而来。ORF2氨基酸序列位点分析显示有12高变异位点,分别是第36(Y/S/H)、60(V/I)、224(T/A)、228(A/S/T)、229(P/Q)、289(T/A)、376(T/A)、456(D/E)、540(Q/L)、608(S/T)、610(E/D/G)、614(N/A/T)位氨基酸。其中第224、228、229、608、614位的氨基酸突变可能导致病毒蛋白质的构象及功能发生变化,进而改变病毒的致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鹅星状病毒 全基因 序列分析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鸽源禽腺病毒XY20株Hexon全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16
作者 朱小甫 吴旭锦 +4 位作者 尹宝英 郑红青 彭腾 杨尚彤 李藤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2-107,119,共7页
为了明确鸽源禽腺病毒主要致病性相关基因的分子特征,试验对Hexon基因分段进行PCR扩增,并在测序后拼接为完整的XY20株Hexon基因,通过DNAStar 7.1软件将其与从GenBank中选择的49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进行序列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 为了明确鸽源禽腺病毒主要致病性相关基因的分子特征,试验对Hexon基因分段进行PCR扩增,并在测序后拼接为完整的XY20株Hexon基因,通过DNAStar 7.1软件将其与从GenBank中选择的49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进行序列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分析氨基酸位点变异情况;通过SOPMA在线软件预测分析Hexon基因编码的Hexon蛋白的二级结构,通过http://www.cbs.dtu.dk/services/NetNGlyc/程序预测Hexon蛋白的N-糖基化位点。结果表明:XY20株Hexon基因序列全长为2814 bp,编码937个氨基酸;XY20株属于C群FAdV-4型,与各群代表毒株Hexon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在71.7%~100%之间,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76.8%~100%之间,与我国近几年禽腺病毒流行毒株GX-1、HB1510、HLJ 160826等的Hexon基因相似性为100%。与国外C群FAdV-4型毒株相比,XY20株的氨基酸中存在31个变异位点。XY20株Hexon蛋白的二级结构及11个N-糖基化位点与FAdV-4型早期毒株ON1相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XY20株与早期FAdV-4型毒株Hexon蛋白抗原性一致,且极有可能源自鸡群FAdV-4型流行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源 禽腺病毒 Hexon基因 序列分析 Hexon蛋白
原文传递
HIV-1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验证
17
作者 王绪琴 林倩茹 +7 位作者 冯琬清 董原 郁晓磊 刘长河 宁镇 沈鑫 潘启超 林怡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69-375,共7页
目的 验证实验室自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评估HIV-1整合酶区段基因型耐药水平。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自建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验证的建议,从20份HIV-1阳性样本中提取RNA,扩增HIV-1整合酶区基... 目的 验证实验室自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评估HIV-1整合酶区段基因型耐药水平。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自建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验证的建议,从20份HIV-1阳性样本中提取RNA,扩增HIV-1整合酶区基因片段,并测序。通过与病毒质量保证(VQA)共识进行比对,评估实验室自建的HIV-1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方案的准确性,通过扩增成功率评估其灵敏度,通过同一样本的重复检测结果评估其精密度和重现性。结果 20份样本与VQA共识的核苷酸一致率均>98%;10个高病毒载量(>10 000拷贝·mL^(-1))样本和5个低病毒载量(1 000~5 000拷贝·mL^(-1))样本的扩增成功率均为100%;4个样本的同批次5复孔和5个样本5次检测的结果均符合90%的样本配对比较核苷酸一致率>98%的要求。结论 该HIV-1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精密度和重现性均符合要求,适用于HIV-1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 基因型耐药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R-序列分析法检测浙江省汉族人群HLA-E基因多态性
18
作者 董丽娜 何亿镇 +2 位作者 和艳敏 章伟 朱发明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24期2602-2606,共5页
目的建立并使用PCR-序列分析法分析浙江省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随机选取2024年2至4月浙江省血液中心获捐的150例血小板献血者的外周血样本,抽提标本基因组DNA并采用PCR法扩增HLA-E基因全长序列,利用Sange... 目的建立并使用PCR-序列分析法分析浙江省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随机选取2024年2至4月浙江省血液中心获捐的150例血小板献血者的外周血样本,抽提标本基因组DNA并采用PCR法扩增HLA-E基因全长序列,利用Sanger测序分析HLA-E基因的第2~4号外显子序列,采用Assign SBT v4.7.1专业软件确定HLA-E基因型。结果150例浙江省汉族人群外周血标本共检出4种HLA-E基因型,HLA-E*01:01,01:01、HLA-E*01:01,01:03、HLA-E*01:03,01:03、HLA-E*01:03,01:12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14.00%、51.33%、32.67%、2.00%;等位基因HLA-E*01:01、HLA-E*01:03、HLA-E*01:12的频率分别为39.67%、59.33%、1.00%。结论PCR-序列分析法以Sanger测序为基础,可实现HLA-E基因分型。浙江省汉族人群HLA-E基因高度保守,多态性较低,仅检出3种HLA-E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E 基因分型 多态性 PCR-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通道序列分析的社会调节学习模式挖掘
19
作者 刘清堂 马一平 +2 位作者 马鑫倩 吴林静 宋佳怡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24年第6期25-34,共10页
社会调节学习是影响协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涉及元认知、认知和行为等多维要素的复杂动态过程。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各维度进行单独评价,缺乏对多个维度交互差异和协同作用的深入挖掘。文章构建了社会调节学习模型,为探究社会调节学习... 社会调节学习是影响协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涉及元认知、认知和行为等多维要素的复杂动态过程。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各维度进行单独评价,缺乏对多个维度交互差异和协同作用的深入挖掘。文章构建了社会调节学习模型,为探究社会调节学习的内在机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20名学生协作的多模态数据,通过多通道序列分析方法,从调节类型、调节阶段、调节焦点以及认知四个维度协同挖掘社会调节学习模式。研究发现,共有认知共享型和同伴导向型两种调节模式,其中认知共享型群体倾向于社会共享调节和高层次认知活动,通过讨论和信息共享促进学习,而同伴导向型则偏好共同调节和行为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学习问题解决 多通道序列分析 社会调节 社会调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1年合肥市极端气温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时间序列分析
20
作者 肖长春 张磊 +1 位作者 余林玲 朱昱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06-412,共7页
目的探讨合肥市极端气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及不同人群的敏感性分析。方法收集合肥市2016—2021年逐日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采用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 目的探讨合肥市极端气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及不同人群的敏感性分析。方法收集合肥市2016—2021年逐日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采用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评估极端气温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以及对循环系统主要疾病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日均气温中位数(17.7℃)为对照,计算极端气温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合肥市极端气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具有显著影响。极端低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滞后时间长,lag4时达到最大,RR(95%CI)为1.067(1.039,1.095),且不同人群的死亡风险均明显增加。极端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在当天达到最大,RR(95%CI)为1.088(1.020,1.160),持续时间短;≥65岁、女性和脑血管病患者也均在当日效应最大,且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其他人群无明显影响。极端气温对不同人群的冷效应均高于热效应,低温对<65岁人群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65岁人群,热效应则相反;女性冷效应和热效应均高于男性;脑血管病人群冷效应和热效应也均高于缺血性心脏病人群。结论合肥市极端气温可能增加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冷效应影响更大,不同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敏感性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循环系统疾病 冷效应 热效应 死亡风险 时间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