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被引量:57
1
作者 赵靖舟 戴金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4-319,共6页
根据圈闭形成时间法、生烃史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包裹体测温法、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对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认为 ,该油气系统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其主要成藏期有 3期 :即晚第三纪康村... 根据圈闭形成时间法、生烃史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包裹体测温法、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对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认为 ,该油气系统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其主要成藏期有 3期 :即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 (17~ 10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 (10~ 3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 (3~ 1Ma)。前 2期为轮台凸起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形成三叠系湖相油藏以及侏罗系中低成熟煤成凝析油气藏。库车晚期—西域期是库车坳陷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主要形成高—过成熟气藏以及少量次生油藏 ,最近发现的克拉 2大气田以及克拉 3、大北 1、依南 2、吐孜 1等气藏均属该时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油气系统 油气 成藏期 油藏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敏 朱扬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29-235,共7页
本文根据多项地球化学参数研究表明,库车油气系统原油既有海相油又有陆相油,但陆相油在该系统中占显著优势。海相油姥鲛烷略呈优势,Pr/Ph【1.50;补身烷含量高于升补身烷,其重排化合物含量较低;三环萜烷含量丰富,以C<sub>23</su... 本文根据多项地球化学参数研究表明,库车油气系统原油既有海相油又有陆相油,但陆相油在该系统中占显著优势。海相油姥鲛烷略呈优势,Pr/Ph【1.50;补身烷含量高于升补身烷,其重排化合物含量较低;三环萜烷含量丰富,以C<sub>23</sub>为主峰;五环三萜烷相对丰度不高,C<sub>29TS</sub>化合物和C<sub>30</sub><sup>*</sup>重排藿烷含量低。陆相油姥鲛烷呈明显优势,Pr/Ph】1.50;升补身烷含量高于补身烷;其重排化合物含量高;三环萜烷含量贫瘠,以C<sub>21</sub>为主峰;五环三萜烷相对丰度较高,C<sub>29TS</sub>化合物和C<sub>30</sub><sup>*</sup>重排藿烷含量高。此外,海相油和陆相油中均检测到高丰度的类胡萝卜烷系列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海相油 陆相油 库车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油气系统成藏作用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51
3
作者 周兴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0,共3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属于超强充注类型的油气系统。该系统的源、盖条件非常优越,加之区域盖层之下分布着第三系底部和白垩系的良好砂岩储集层,使系统内油气不仅在油源区内以垂向充注为主的近端聚集形成大型气藏,而且在距离油源区...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属于超强充注类型的油气系统。该系统的源、盖条件非常优越,加之区域盖层之下分布着第三系底部和白垩系的良好砂岩储集层,使系统内油气不仅在油源区内以垂向充注为主的近端聚集形成大型气藏,而且在距离油源区20~30km的远端形成以侧向运聚为主的中型凝析油气田。依据成藏作用的差异可将该系统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亚系统,两个亚系统中的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是不同的,可建立3种成藏模式,即北部亚系统的克拉苏模式和大宛齐模式,南部亚系统的牙哈模式。北部亚系统临近烃源区,第三系膏盐质盖层非常发育,白垩系储集层厚度巨大、物性良好,背斜圈闭众多,是库车油气系统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地带,克拉苏模式是当前寻找大中型气藏勘探目标的主要类型。图4表2参3(周兴熙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库车油气系统 成藏作用 成藏模式 克拉苏模式 大宛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中、新生界的流体压力结构和油气成藏机制 被引量:38
4
作者 周兴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51-361,共11页
库车油气系统中、新生界流体压力纵向结构可分为台阶式、中凸式、均斜式 3种类型。平面分布可分两个带 3个区 :北带主要是台阶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南带的大部分是中凸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南带的南缘为均斜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构成不同类型... 库车油气系统中、新生界流体压力纵向结构可分为台阶式、中凸式、均斜式 3种类型。平面分布可分两个带 3个区 :北带主要是台阶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南带的大部分是中凸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南带的南缘为均斜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构成不同类型的封存箱。这种压力结构分异主要是喜玛拉雅晚期 ( 5Ma)天山向南强烈推挤造成的 ;喜玛拉雅早期 ,整个油气系统压力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深浅层基本为正常压力 ,也即均为均斜式压力结构分布区。喜玛拉雅早、晚期的流体压力封存箱规模不等 ,油气运聚的环境不同 ,因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带具有各不相同的油气成藏机制。初步可概括为 3种机制和 3种成藏模式 :早期封存箱内成藏机制———牙哈模式 ;晚期封存箱内成藏机制———克拉苏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油气系统 流体压力 压力结构 成藏机制 封存箱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藏相态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0
5
作者 周兴熙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5-213,共9页
根据库车油气系统80个油气藏地层流体的高温高压实验(PVT)结果和油气藏的油气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清晰地认识该系统已发现油气藏的流体相态类型和分布特征,并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主要的控制因素。库车油气系统为富气的地质单元,烃流体... 根据库车油气系统80个油气藏地层流体的高温高压实验(PVT)结果和油气藏的油气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清晰地认识该系统已发现油气藏的流体相态类型和分布特征,并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主要的控制因素。库车油气系统为富气的地质单元,烃流体以气态烃为主,液态烃处于次要地位。库车油气系统的北带是干气和湿气集中分布的地带,并有少量凝析气藏,这些凝析气藏贫含凝析油;南带是以富—特富凝析气藏为主的地带,并有伴生油藏和挥发性油藏分布。库车油气系统的西段比较富油,油藏和富—特富凝析气藏比较集中的出现在西段的羊塔克地区、却勒地区和乌什地区。认为库车油气系统烃类成藏史的特点是:1早期是以富油的凝析气和正常原油成藏为主,主要成藏区分布在早期圈闭发育的南带;2晚期是干气、湿气和贫凝析气的充注和成藏时期,在北带晚期圈闭中形成了干气藏、湿气藏和贫凝析油的气藏,在南带晚期同样也有较干的天然气进入早期油气藏,并使南带早期油气藏中的烃体系发生混合和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油气系统 油气藏相态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富油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兴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5-82,共8页
库车油气系统在新生代古近纪末已经形成。中新世早期以前构造变形缓和 ,油气运聚单元———封存箱规模很大 ,几乎涵盖了整个油气系统 ,烃类在常压体系内运移距离较长 ,可以在烃灶远端聚集成藏 ,本区南缘隆起带的牙哈、英买 7、羊塔克、... 库车油气系统在新生代古近纪末已经形成。中新世早期以前构造变形缓和 ,油气运聚单元———封存箱规模很大 ,几乎涵盖了整个油气系统 ,烃类在常压体系内运移距离较长 ,可以在烃灶远端聚集成藏 ,本区南缘隆起带的牙哈、英买 7、羊塔克、红旗、提尔根、轮台等油气藏就是在此期开始形成。在中新世末至第四纪晚期 ,库车地区发生强烈沉降 ,高速率填充 ,剧烈的构造变形 ,使油气系统分割为若干个封存箱 ,各个封存箱内形成烃流体性质各异的油气藏。早期在南缘生成的油气藏发生再充注 ;晚期在北部生成以近源垂直运聚为主的油气藏 ,主要是气藏、凝析气藏和伴生的小油藏 ,如克拉 2、大北、依南 2、吐孜、迪那等气藏和大宛齐、依奇克里克油藏。这些油气藏可以用三种模式概括 :早期聚集晚期再充注封存箱内成藏机制的牙哈模式 ;晚期封存箱内对流成藏机制的克拉苏模式 ;封存箱外涌流成藏机制的大宛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油气系统 新生代 构造 成藏作用 流体封存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