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目会心”之理论内涵、经学渊源及影响——宗炳绘画美学命题探微
1
作者 刘疏影 吴建民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应目会心"说这一重要画论命题揭示了古代绘画创作的基本原理,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应目会心"说的形成受《周易》"观物取象"说、"立象尽意"... 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应目会心"说这一重要画论命题揭示了古代绘画创作的基本原理,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应目会心"说的形成受《周易》"观物取象"说、"立象尽意"说及《乐记》"感物说"、"心本论"的影响,因而其思想渊源是儒家经学。"应目会心"说作为经典画论命题,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和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目会心 理论内涵 经学渊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目会心 不拘一格——感悟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画
2
作者 王进玉 《艺术家》 2019年第12期2-4,共3页
山水画最能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最能体现人对自然的情怀,以及对生命自我的观照。小情怀的画家,其作品气象往往不够开阔,笔墨也显得拘谨小气,不够酣畅自如,缺乏自然山水应有的神采和意韵。而大情怀的画家,其作品气象万千、畅朗豁然、... 山水画最能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最能体现人对自然的情怀,以及对生命自我的观照。小情怀的画家,其作品气象往往不够开阔,笔墨也显得拘谨小气,不够酣畅自如,缺乏自然山水应有的神采和意韵。而大情怀的画家,其作品气象万千、畅朗豁然、笔墨灵动、飞荡雄逸,往往给观者以涤荡身心、淋漓痛快之感,画家许振的山水作品便属于此类,纳万象于笔底而生成高浑显秀、峻骨清虚的水韵青花世界。这时候他笔下的山水已不再是具体的某山某水,而是胸中之丘壑,是精神家园里的山水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应目会心 水韵 山水作品 山水意象 青花 自然山水 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目会心 明弘的山水画研讨
3
作者 贾方舟 《收藏与投资》 2015年第11期53-54,共2页
张明弘的写生绘画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艺术家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触景生情。面对不同的景色,创作出来的写生作品就会有所区别,所以写生并不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陶咏白先生把张明弘的写生作品界定为"风景画的图式,山... 张明弘的写生绘画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艺术家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触景生情。面对不同的景色,创作出来的写生作品就会有所区别,所以写生并不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陶咏白先生把张明弘的写生作品界定为"风景画的图式,山水画的气韵"。我觉得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因为张明弘的写生没有考虑山水画的结构方式,却具有山水画的气韵,他所强调的是笔墨关系很具有传统山水画的气息。由此可见,张明弘的传统功力确实比较深厚,虽然他在画面上打破了很多传统绘画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明 写生作品 应目会心 传统山水画 艺术道路 自我挑战 水墨画家 挖掘深度 艺术语言 中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目会心——张明弘写生展”学术研讨会简要
4
《艺术沙龙》 2014年第2期283-283,共1页
贾方舟/首先肯定张明弘的艺术成就,认为他是一个年轻有抱负的艺术家。张明弘通过写生的方式让自己回归自然,这种回归是一种有意识的对传统的再发掘与深入。张明弘的作品虽然有很多想象的因素,但其灵感的源泉仍是来源于自然的客观物象。... 贾方舟/首先肯定张明弘的艺术成就,认为他是一个年轻有抱负的艺术家。张明弘通过写生的方式让自己回归自然,这种回归是一种有意识的对传统的再发掘与深入。张明弘的作品虽然有很多想象的因素,但其灵感的源泉仍是来源于自然的客观物象。此次展出的作品几乎都是他在写生中完成的,因此,每一幅作品都带有他"此在"的鲜活、生动的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明 客观物象 应目会心 弘通 贾方舟 艺术成就 超现实 心理图式 具象 中完
原文传递
应目会心 意诚心正
5
作者 董汉雄 《中国钢笔书法》 2007年第6期10-13,共4页
这些天写字,多在清晨五时至十时。零雨其漾,窗开得很小,偶而的轻风吹散了怀抱,半块墨,一支笔,几张纸,二三枝梨花香沿着窗口溜进来,绵绵缮络。我静静地写字,像个修行的人一样静静地,眼里只有黑色和白色,慢慢地,每一个字都牵手走来。
关键词 应目会心 零雨 一支笔 地倾 书风 界格 形质 九歌 黄庭 寻梦
原文传递
应目会心——张明弘写生展
6
《艺术沙龙》 2014年第2期282-282,共1页
今天的画家,作品多在画室完成,少有走出去直接面对自然写生,在写生中感受自然,体悟所画之物。这种与对象之间的直接感悟与交流,应该是画家习见的作画方式,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在"物我通达"中悉心体会自然。正因为如此,它无法被关在... 今天的画家,作品多在画室完成,少有走出去直接面对自然写生,在写生中感受自然,体悟所画之物。这种与对象之间的直接感悟与交流,应该是画家习见的作画方式,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在"物我通达"中悉心体会自然。正因为如此,它无法被关在画室里的探索所取代。毕加索变形变到那样离谱的程度,依然要面对对象,因为只有面对"原谱"才有"高谱"的可能,只有面对"原形",才有可能"变形"。如果没有对象的激发,没有对对象的直觉和切身体悟,就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和特有的语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目会心 《画山水序》 六法 画论 张明 应物象形 工笔重彩画 现代水墨 研讨会时间 正观
原文传递
青年画家莫淇麟 腕底云烟笔底山
7
作者 莫淇麟 《中国经贸》 2024年第10期2-5,共4页
山川为天地之大象,山水画乃天地之大美。莫淇麒的山水画,意存笔先,立象尽意,写出了大自然的本真与灵趣。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乃为妙写自然;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应目会心,感物吟志,神超理得,进入艺术思维的审美化境;思与境偕,心与手应,披... 山川为天地之大象,山水画乃天地之大美。莫淇麒的山水画,意存笔先,立象尽意,写出了大自然的本真与灵趣。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乃为妙写自然;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应目会心,感物吟志,神超理得,进入艺术思维的审美化境;思与境偕,心与手应,披图幽对,神游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画家 以形写神 以神写形 以色貌色 以形写形 艺术思维 山水画 应目会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触知视角下的“应物象形”新释
8
作者 吕南南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1-45,共5页
“应物”作为一种“身体之知”,带有个人化的情感或经验上的体认,具有关联性和过程性两大特征。建立在“应物”基础上的“象形”,促使画家所描绘的对象并非永恒不变之“实象”,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现象”。根植于身体的在场感和行动性... “应物”作为一种“身体之知”,带有个人化的情感或经验上的体认,具有关联性和过程性两大特征。建立在“应物”基础上的“象形”,促使画家所描绘的对象并非永恒不变之“实象”,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现象”。根植于身体的在场感和行动性的“应物象形”,决定了中国画不只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一种“身体觉”的“触觉艺术”。这种“身体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应目会心”的观看方式;第二,“得心应手”的绘画技巧;第三,“置身其中”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触知 应物象形 应目会心 得心应手 置身其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炳《画山水序》的山水美学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成寅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3期63-65,共3页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论析山水画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学术论文。所论"山水以形媚道"、"以形写形"、"应目会心"、"理入影迹"、"畅神"等绘画...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论析山水画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学术论文。所论"山水以形媚道"、"以形写形"、"应目会心"、"理入影迹"、"畅神"等绘画美学命题,在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怀味象 以形媚道 神超理得 应目会心 以形写形 畅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荡雄阔以形媚道--秦岭山水画品评
10
作者 黄丹麾 《南腔北调》 2022年第10期36-41,共6页
秀润刚健两得其趣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自然山水富有灵趣,常常被比作人的道德精神。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宗炳曰:“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2]画家图绘山水,正是为了“应目会心”“澄怀观道”,表现山水自然之... 秀润刚健两得其趣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自然山水富有灵趣,常常被比作人的道德精神。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宗炳曰:“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2]画家图绘山水,正是为了“应目会心”“澄怀观道”,表现山水自然之美的目的是展示山水感性形象之上的理性意蕴。秦岭的山水画作品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的艺术化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怀观道 山水画 以形媚道 应目会心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感性形象 道德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饰艺术与宗炳的美学观
11
作者 刘丹 《建材与装饰》 2018年第13期175-175,共1页
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都在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心态和认知的虚静和澄明。他所提出的"澄怀味象"包含了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的观点,并将它们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将山水画的创作指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 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都在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心态和认知的虚静和澄明。他所提出的"澄怀味象"包含了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的观点,并将它们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将山水画的创作指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怀味象 应目会心 以形写形 以色貌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万壑在胸”为画源——论山水画创作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顺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6年第12期24-25,共2页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富有哲学的精神产品,"道"是其艺术的精神基础,始终以"观道""体道"作为终极精神追求。山水画家须经常"洗心养身"来修炼自己,以"万壑在胸"为画源,以"应目会心&qu...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富有哲学的精神产品,"道"是其艺术的精神基础,始终以"观道""体道"作为终极精神追求。山水画家须经常"洗心养身"来修炼自己,以"万壑在胸"为画源,以"应目会心"感通读者,使画家、作品、读者产生共鸣,引导人们对人生、社会、自然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不仅抒发个人情怀,更表现生命意识、人格精神以及书写象之外意的"胸中丘壑"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心养身 应目会心 万壑在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潤山水——2022级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风景写生作品选
13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师法自然”是中国艺术精神和美学观念的重要特征之一。南朝时期宗炳撰在《画山水序》提出“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 “师法自然”是中国艺术精神和美学观念的重要特征之一。南朝时期宗炳撰在《画山水序》提出“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精神 《画山水序》 应目会心 应会感神 师法自然 南朝时期 神超理得 风景写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在田画展在呼和浩特举行
14
作者 余墨 《阴山学刊》 1990年第4期32-32,共1页
我校美术系负责人,回族教师刘在田画展,十月十日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这是继去年他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画展展后的又一次个人画展。他的画气韵生动,颇富情趣,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受到了观众和同行们的赞扬。多年来,在田同... 我校美术系负责人,回族教师刘在田画展,十月十日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这是继去年他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画展展后的又一次个人画展。他的画气韵生动,颇富情趣,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受到了观众和同行们的赞扬。多年来,在田同志苦心经营国画,尤爱写意山水、花鸟。其笔下的山水浑厚,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传统 气韵生动 个人画展 民族文化宫 绘画过程 气势雄伟 阳刚之美 应目会心 粗枝 学习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艺通于道”
15
作者 冯皓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63-263,共1页
要达到艺通于道、形性一如,还须清和虚心,做到"明道若昧"。正所谓,"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只有"虚",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才能"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当... 要达到艺通于道、形性一如,还须清和虚心,做到"明道若昧"。正所谓,"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只有"虚",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才能"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当艺术到达以道(性)彰显形时,艺术方能入神、逸灵活之化境。艺术是求得心灵的自在,无需外求争比,争比只能使人心识狭陋,不得沉静。中国的艺术精神是以博大自尊为底蕴的中和境界。在艺术上是以这种境界表达主体对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人生之道的认知和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目会心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