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延髓背侧网状亚核在伤害感受过程中的作用
1
作者 朱兵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9-9,131,共2页
脑干网状结构在接受和处理伤害性信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大量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纤维行走在脊髓腹外侧索,终于脑干网状结构。另外.脯干网状结构的许多区域含有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的神经元。但是,脑干网状结构参与伤害性信息的处理过... 脑干网状结构在接受和处理伤害性信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大量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纤维行走在脊髓腹外侧索,终于脑干网状结构。另外.脯干网状结构的许多区域含有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的神经元。但是,脑干网状结构参与伤害性信息的处理过程尚不清楚,本工作的目的在于探讨大鼠延髓背侧网状亚核(Subnucleus Reticulanis Donsalis,SRD)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在伤害感受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背侧网状亚核 伤害感受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面积和不同温度的热灸样刺激对大鼠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的激活作用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亮 杨金生 +3 位作者 荣培晶 贲卉 高昕妍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320,共8页
目的:探讨热灸法的作用机制及最佳的热灸刺激参数。方法:选用SD大鼠15只,微电极胞外记录延髓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活动,观察7种不同温度(40、42、44、46、48、50、52℃)和7种不同圆形面积(直径分别为1.0、1.5、2.0、2.5、3.0、3.5、4... 目的:探讨热灸法的作用机制及最佳的热灸刺激参数。方法:选用SD大鼠15只,微电极胞外记录延髓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活动,观察7种不同温度(40、42、44、46、48、50、52℃)和7种不同圆形面积(直径分别为1.0、1.5、2.0、2.5、3.0、3.5、4.0 cm)组成的不同组合的热刺激对SR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刺激部位以"中脘"穴为中心,刺激持续时间为30 s。结果:40℃和42℃的热刺激在任何面积下对SRD神经元均无激活作用;44℃-Φ3.5 cm和44℃-Φ4.0 cm的刺激组合对SRD神经元有明显激活作用;温度达46℃以上后,热刺激面积与SRD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呈线性相关;48℃-Φ3.0 cm、50℃-Φ3.5 cm、52℃-Φ3.5 cm刺激组合达到SR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平台期,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SRD神经元放电不再随刺激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结论:伤害性范围内的热刺激可以激活SRD神经元,当热刺激达到一定参数后,SRD神经元的激活反应会出现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灸法 细胞外放电 延髓背侧网状亚核 热刺激温度 热刺激面积 中脘穴
原文传递
外周伤害性刺激诱导大鼠脑干内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神经元的c-fos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永静 凌树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8-171,W004,共5页
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 FOS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脑干内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 c- fo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麻醉状况下将 0 .15 μl2 %荧光金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 ,存活5 d后用... 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 FOS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脑干内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 c- fo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麻醉状况下将 0 .15 μl2 %荧光金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 ,存活5 d后用 1%福尔马林刺激同侧前爪、后爪和口周 ,2 h后灌注取材 ,再行 FOS免疫荧光标记。结果发现在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线形核和中缝大核内观察到荧光金标记细胞、FOS样免疫阳性反应细胞及荧光金 / FOS双标细胞。在这四个核团中 ,双标细胞数分别占荧光金逆标神经元数的 2 5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11.7% (中缝背核 )、 8.9% (线形核 )和 12 .1% (中缝大核 )。结果提示在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投射的神经元中 ,有一部分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调控有关 ,还有的神经元可能具有其它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伤害性刺激 大鼠 脑干 延髓网状 传入投入神经元 C-FOS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注射多聚甲醛诱导大鼠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fos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永静 凌树才 +1 位作者 倪衡建 朱鸣镝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研究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的Fos表达。方法 :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及Fos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均有神经元投射到延髓网... 目的 :研究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的Fos表达。方法 :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及Fos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均有神经元投射到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在颈髓背角浅层 ,FG 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阳性神经元的 9.3%和 7.5 % ;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 ,FG 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阳性神经元的 9.5 %和 14 .2 %。结论 :在颈髓背角浅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 ,部分神经元可能与伤害性刺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网状 脊髓 三叉神经脊束 荧光金 FOS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内5-羟色胺能、P物质样和脑啡肽样阳性终末的中枢起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智明 李云庆 施际武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11,124,共7页
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对大鼠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的5┐羟色胺(5┐HT)能、P物质(SP)能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将FG注入SRD后,FG... 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对大鼠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的5┐羟色胺(5┐HT)能、P物质(SP)能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将FG注入SRD后,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隐核和中缝苍白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延髓网状结构的内侧部和外侧部、延髓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5┐羟色胺(5┐HT)样、P物质(SP)样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样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此外,SP样和L┐ENK样阳性神经元还见于臂旁核、背外侧被盖核和孤束核。FG逆标并呈5┐HT样、SP样或L┐ENK样阳性的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尤其是位于延髓中缝核团内的双标神经元数量较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SRD内的5┐HT样、SP样和L┐ENK样阳性终末主要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向SRD发出5┐HT能、SP能和L┐ENK能投射的上述核团对SRD发挥“弥漫性伤害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 脑干 延髓网状 5-羟色胺 P物质 脑啡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荧光金逆行追踪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永静 凌树才 田美玲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42-144,共3页
将荧光金注入单侧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进行该部位的传入投射研究。结果发现:在脊髓后角Ⅰ层、Ⅲ~Ⅳ层、Ⅹ层背侧有阳性标记细胞;中缝大核、线性核、中缝背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室旁核等均有较多的标记细胞。表明延髓网状背... 将荧光金注入单侧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进行该部位的传入投射研究。结果发现:在脊髓后角Ⅰ层、Ⅲ~Ⅳ层、Ⅹ层背侧有阳性标记细胞;中缝大核、线性核、中缝背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室旁核等均有较多的标记细胞。表明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与内源性镇痛系统和脊髓之间有广泛的联系,提示该核与痛觉调节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网状 传入投射 荧光金 逆行追踪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受体在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内的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凌树才 田美玲 +1 位作者 高永静 邱梅红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366-368,共3页
谷氨酸是哺乳类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为了探讨谷氨酸是否作用于延髓网状背核的神经元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 7种亚型 ( m Glu R1-7)以及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 N-甲基 -天门冬氨酸 1型受体 ( NM-DA... 谷氨酸是哺乳类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为了探讨谷氨酸是否作用于延髓网状背核的神经元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 7种亚型 ( m Glu R1-7)以及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 N-甲基 -天门冬氨酸 1型受体 ( NM-DAR1)在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内分布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几种谷氨酸受体的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定位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在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可以观察到 m Glu R5、m Glu R7和 NMDAR1这 3种受体亚型的免疫阳性神经元 ,其中 m Glu R7免疫阳性结构主要为终末样结构 ,而 NMDAR1免疫阳性结构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胞体。在该核内未见 m Glu R2 -3、m Glu R4以及 m Glu R6等受体亚型的免疫阳性神经元。研究结果表明 ,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是谷氨酸的作用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网状 谷氨酸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通路上的分布
8
作者 高永静 凌树才 倪衡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通路上的分布。 方法 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和荧光金 (FG)逆行追踪法相结合方法。 结果 在脊髓后角Ⅰ层、Ⅹ层以及中缝背核、中缝线...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通路上的分布。 方法 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和荧光金 (FG)逆行追踪法相结合方法。 结果 在脊髓后角Ⅰ层、Ⅹ层以及中缝背核、中缝线形核、中缝隐核等处有不同比例的NOS FG双标神经元 ,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存在较多NOS单标和FG单标神经元 ,但未见NOS FG双标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 阳性神经元 延髓网状 荧光金 脑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海人酸注入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诱导的Fos表达及其与NADPH-d的共存(英文)
9
作者 高永静 凌树才 倪衡建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网状背侧亚核的功能传出通路及该通路上NADPH d的分布。 方法 :将微量海人酸注入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 ,2h后灌注 ,脑片进行NADPH d组织化学和Fos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F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中缝背核 (DR)、中缝大核 (NR... 目的 :研究大鼠网状背侧亚核的功能传出通路及该通路上NADPH d的分布。 方法 :将微量海人酸注入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 ,2h后灌注 ,脑片进行NADPH d组织化学和Fos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F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中缝背核 (DR)、中缝大核 (NRM )、蓝斑 (L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 (vlPAG)和下丘脑室旁核。Fos/NADPH d双标细胞主要分布于巨细胞网状核、下丘脑室旁核和中缝大核。 结论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与脊髓上中枢存在广泛的功能联系 ,而且在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功能传出通路上有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海人酸注入 大鼠 延髓网状 FOS NADPH-D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状态下猫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对伤害信息的加工:wind-up机制
10
作者 王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85-185,共1页
关键词 延髓网状 麻醉状态 感觉信息 伤害 加工 延髓网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