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城市发展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1
作者 湛睿 霍科成 董程程 《城市学刊》 2024年第6期10-16,共7页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从地质学角度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能够为城市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城市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等方法,对益阳...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从地质学角度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能够为城市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城市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等方法,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展开实证研究,得出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而通过相交分析将建设用地划分为九种空间类型。建议益阳市中心城区未来用地开发,会龙山、鱼形山两处地段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以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和规避地质风险;资阳区北侧构造地裂一带等地质风险区域应提高地质工程建设标准;高铁新城东侧及鱼形山南侧应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其余建设用地应优先考虑开发建设Ⅴ类、Ⅵ类、Ⅷ类和Ⅸ类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城市发展潜力 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益阳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平原区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深泽县为例
2
作者 齐志国 张浩然 +4 位作者 白雪 宇雯 张红娟 白浩然 于淑会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8-112,共5页
优化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可协调城乡布局、改善乡村用地结构以及促进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以河北省深泽县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的斑点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10.8软件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经过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 优化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可协调城乡布局、改善乡村用地结构以及促进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以河北省深泽县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的斑点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10.8软件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经过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深泽县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同时运用SPSS 22.0软件与有序Probit模型探讨了深泽县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深泽县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总面积较大、分布广泛,深泽县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十分显著的分异特征;基础设施、历史、产业、位置四种因素是影响深泽县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深泽县农村优化用地结构、统筹资源配置及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低效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主要负责人解读 《关于进一步改进优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工作的通知》
3
作者 《辽宁自然资源》 2024年第4期10-12,共3页
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优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破解重大项目用地组卷报批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回应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在用地要素保障方面的诉求。
关键词 用途管制 建设项目用地 自然资源部 组卷报批 国土空间 水利 要素保障 改进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周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及解释 被引量:35
4
作者 谈明洪 朱会义 +1 位作者 刘林山 郭广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1-869,共9页
城市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大城市周围建设用地比例高,分析和解释大城市周围的建设用地格局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本文以2005年北京中心区周围50km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数字化图件为基础,由内而... 城市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大城市周围建设用地比例高,分析和解释大城市周围的建设用地格局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本文以2005年北京中心区周围50km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数字化图件为基础,由内而外,建立5个宽度为10km的缓冲带,分析了北京2005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从自然、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此格局作出诠释。主要结论如下: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格局呈现出四条非常清晰的放射带,这几条放射带和2200多年前的秦朝驰道吻合;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图斑的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并没有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缓冲带30-40km可能是北京城市中心区在平面上的影响界线;在缓冲带10-20km和缓冲带30-40km内,城市用地比例呈现出两个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缓冲带 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动态演变格局——基于EBI和EBIi的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杨杨 吴次芳 +1 位作者 韦仕川 郑娟尔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31,共9页
研究目的:对21世纪初期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的总体空间动态演变格局、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路径以及建设用地扩展的局部空间差异进行探索。研究方法: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EBI、EBIi)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总体上,... 研究目的:对21世纪初期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的总体空间动态演变格局、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路径以及建设用地扩展的局部空间差异进行探索。研究方法: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EBI、EBIi)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总体上,建设用地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和空间关联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2)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一定的规律性;(3)从局部看,建设用地扩展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4)第二产业和非农业人口增长率对建设用地扩展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研究结论:忽视了地理位置因素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无法真正反映空间要素的动态演变过程,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效地避免了方差不稳定性,为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动态演变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统计 建设用地扩展 空间自相关指数 空间集聚 空间差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的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被引量:41
6
作者 肖长江 欧名豪 李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6-708,共13页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空间优化配置。运用景观安全格局方法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据此计算空间单元的生态重要性指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计算空间单元的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指数;其次运用生态重要性指数与经济适宜性指数计算建设用地开发比较优势度,以比较优势约束性满足程度为目标函数构建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并用蒙特卡洛(Monte Carol)法对之求解。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扬州市建设用地向南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北部地区主要承担生态保护功能;建设用地配置结果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错位格局,有助于扬州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提出了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生态-经济”比较优势 优化配置 空间单元 扬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红梅 郭蒙 李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9-34,共6页
研究目的:应用SPOT5遥感影像在GIS软件支持下,研究哈尔滨市建成区和5条高速路周围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研究方法:渐变尺度研究法(VCM)。研究结果:在建成区周围6km以内的缓冲区,随步长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大,在6km处达到最高值,6km... 研究目的:应用SPOT5遥感影像在GIS软件支持下,研究哈尔滨市建成区和5条高速路周围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研究方法:渐变尺度研究法(VCM)。研究结果:在建成区周围6km以内的缓冲区,随步长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大,在6km处达到最高值,6km以外的缓冲区则呈逐渐递减趋势。在以由哈尔滨市向外辐射的5条高速公路中心线为基线、1.5km为步长的缓冲区内,随着步长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减少。研究结论:哈尔滨市建成区周围建设用地呈跳跃式发展。高速路周围的建设用地随距离增加面积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渐变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房山区平原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晓军 张宏业 任国柱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2-294,共3页
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作为研究样区,在采用"渐变尺度空间结构度量方法"对该地区建设用地格局进行定量化研究的结果之上,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效应"的观点,对该种建设用地格局所引发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 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作为研究样区,在采用"渐变尺度空间结构度量方法"对该地区建设用地格局进行定量化研究的结果之上,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效应"的观点,对该种建设用地格局所引发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据此,提出了有关北京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优化的一些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平原 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生态环境效应 渐变尺度空间结构度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影响分析——以从化中心城区规划区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红梅 郑标 +3 位作者 卢阳禄 胡月明 王淼淼 易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6-94,共9页
研究目的:以"高分一号"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探讨规划区内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影响特征。研究方法:以从化中心城区规划区道路为例,运用道路密度指数、长度—半径分维、景观破碎度、威弗指数等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 研究目的:以"高分一号"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探讨规划区内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影响特征。研究方法:以从化中心城区规划区道路为例,运用道路密度指数、长度—半径分维、景观破碎度、威弗指数等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从化中心城区规划区,(1)道路网络分形特征较明显但道路完善度较低,建设用地用途宏观布局呈圈层分布特征;(2)综合道路最大服务范围最大,一、二级道路影响范围次之,三、四级道路逐级缩小;(3)建设用地的主要用途类型数量与道路距离整体上成反比,综合道路周围以三种用途为主,一至四级道路两侧以不同的两种用途为主;(4)高分遥感影像利于乡道提取和建设用地用途判读。研究结论:道路交通对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用途格局具有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信息 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道路交通 规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基于白鹭生境网络优化视角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未 陈明 欧名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141-5148,共8页
建设用地减量化管理国家战略的本质就是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建设用地减量化为背景、快速城市化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采用目标物种白鹭生境网络优化为减量化依据的方法,旨在回答"建设用地怎么减?减哪里... 建设用地减量化管理国家战略的本质就是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建设用地减量化为背景、快速城市化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采用目标物种白鹭生境网络优化为减量化依据的方法,旨在回答"建设用地怎么减?减哪里?减多少?依据是什么?"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问题。结果表明:1)白鹭核心生境斑块距离人为干扰源较远,需减量化的建设用地数量较少,但多数核心生境斑块面积小于平均值,破碎化现象较严重;白鹭迁移廊道受人为干扰严重,需减量化的建设用地数量为6542.1 hm^2,占减量化总面积的99%以上;生态核心区经过耕地占补平衡后,城乡建设用地二次减量213.7 hm^2、新增水田208.7 hm^2;研究区建设用地减量化总面积6755.8 hm^2。2)通过增加核心生境斑块面积、提高迁移廊道通达安全性,白鹭生境网络优化了。同时完成了建设用地总量减量化,实现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减量化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生境网络优化 快速城市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化测度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晓军 刘庆生 张宏业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0-265,共6页
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作为分析样区,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化测度研究。分析数据显示,其分布与交通干线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交通干线具有一定的“轴向”聚集和辐射效应。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空间分布格局 定量化测度 渐变尺度的空间结构度量 大城市边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耦合特征与驱动机制——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钰 余卓芮 +3 位作者 刘宛晨 马海涛 张鹏岩 张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7-104,共8页
基于Theil指数、重心模型、空间耦合指数和局域Moran's I指数,分析了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耦合特征;采用最小二乘法、虚拟变量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建设用地和经济发展... 基于Theil指数、重心模型、空间耦合指数和局域Moran's I指数,分析了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耦合特征;采用最小二乘法、虚拟变量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建设用地和经济发展在空间集中度上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建设用地偏向于集中在行政等级较高的市辖区,而经济发展倾向于在沿海都市连绵区集聚,两者重心都有向东南偏移趋势(建设用地重心南移明显),两者空间格局耦合呈现东西分异和“中心-外围”结构。2)第二产业GDP占比、县域总人口、集体企业从业人口、企业利润和社会消费是影响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主要因素;两者的耦合机制存在显著的东西差异和行政单元间的个体差异。最后,提出了引导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耦合 驱动机制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现状、矛盾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昱 丁四保 卢艳丽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2,共6页
实现有效的总量控制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的两大核心目标。本文从我国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现状出发,指出政府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是其两大核心特征。从省域层面将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与其现状指标分配进行对比,发现资源... 实现有效的总量控制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的两大核心目标。本文从我国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现状出发,指出政府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是其两大核心特征。从省域层面将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与其现状指标分配进行对比,发现资源的空间配置与利用效率并不相关,存在着空间失衡,由此必然会导致效率损失,并且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形成理想的区域开发格局。进而探讨实现建设用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思路,实现指标的跨区域交易与建立相应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空间优化配置 矛盾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结合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凯 廖和平 +4 位作者 杨伟 潘卓 庄伟 刘愿理 黄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8期108-115,共8页
为了缓解和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发展用地矛盾突出,以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问题。以重庆市九龙坡区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城乡结合部代表性人均居民点面积、耕居比、农村居民点人口密度、人均粮食单产、城镇化率等1... 为了缓解和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发展用地矛盾突出,以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问题。以重庆市九龙坡区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城乡结合部代表性人均居民点面积、耕居比、农村居民点人口密度、人均粮食单产、城镇化率等13个评价指标,建立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其集约利用程度将10个乡镇分为3个等级,并以ARCGIS 9.3软件为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格局和聚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趋向在东北—西南向上为最为明显,而与之相反的西北—东南向的变化趋向较为平缓,并阐述了当前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农村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九龙坡区 城乡结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增长趋势——基于2000-2010年数据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寿颐 吴唯佳 刘冠男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58,共9页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建设用地的永续利用和合理扩张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空间规划改革的重要内容。现有的研究往往从城镇扩张、土地非农化等角度分析建设用地的整体演变规律,对于用地结构、空间特征的关注往往不够。考虑到我...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建设用地的永续利用和合理扩张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空间规划改革的重要内容。现有的研究往往从城镇扩张、土地非农化等角度分析建设用地的整体演变规律,对于用地结构、空间特征的关注往往不够。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扩张相对独立,需要将两者统筹起来,分析城镇、农村和工矿建设用地各自空间格局和增长趋势的特征。选取我国城镇化较为迅速的首都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0年间的空间数据为基础,从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结构比例、增长趋势、内部结构变化等几个方面总结其演变规律,并从空间管理、内部转换、政策工具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地区 城乡建设用地 内部结 空间格局 增长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晓军 张洪业 刘庆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9-137,共9页
采用渐变尺度的空间结构度量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化测度分析,结果表明: ①建设用地斑块中有33%在局部空间上高密度聚集分布,相邻斑块之间的距离在50m~150m范围之内;其余大部分建设用地相邻斑块之... 采用渐变尺度的空间结构度量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化测度分析,结果表明: ①建设用地斑块中有33%在局部空间上高密度聚集分布,相邻斑块之间的距离在50m~150m范围之内;其余大部分建设用地相邻斑块之间的距离在150m~700m间不等,在空间上弥散分布; ②研究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与公路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相对于"公路交通网"聚集分布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对公路聚集分布的程度明显高于独立工矿用地; ③在"城市放射交通干线"的影响范围内,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与放射交通干线具有空间相关性,放射交通干线对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轴向"聚集和辐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房山区 空间格局 空间结构度量 渐变尺度 城市建设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尺度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分析——以江苏通州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昌玲 吕晓 张全景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5年第5期694-700,共7页
以2010年江苏通州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为基础,采用渐变尺度研究法(VCM),从通州中心城区、南通中心城区两个区域发展核心及主干道路影响的视角下,分别建立缓冲区分析通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围绕通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局... 以2010年江苏通州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为基础,采用渐变尺度研究法(VCM),从通州中心城区、南通中心城区两个区域发展核心及主干道路影响的视角下,分别建立缓冲区分析通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围绕通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局部空间呈高密度集聚分布,在12 km和32 km缓冲区内出现"峰值区间";南通中心城区吸引下,建设用地的面积随着缓冲区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少,基本符合距离递减规律,南通中心城区对通州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离主干道路越近建设用地分布面积越大,主干道路对建设用地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轴向"聚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渐变尺度研究法(VCM) 江苏通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慧 李伟芳 +1 位作者 傅杰超 王奇 《上海国土资源》 2020年第2期31-35,共5页
海岸带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海岸带土地利用演变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杭州湾南岸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共6期的TM遥感... 海岸带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海岸带土地利用演变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杭州湾南岸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共6期的TM遥感影像数据,对海岸带进行遥感解译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其对海岸带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阶段性的土地政策影响了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的趋势;慈溪市城乡重心整体沿着东北方向移动,且与土地资源更新方向一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海岸带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演变特征 杭州湾南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减挂钩视角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徐州市黄河故道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鑫 马晓冬 孟召宜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26-31,2,共6页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空间 优化配置 适宜度 徐州黄河故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珊 谢跟踪 +1 位作者 李鹏山 孟相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85-89,共5页
选取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海口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采用ENVI作为技术手段,运用渐变尺度研究法VCM,然后通过GIS空间分析与SPSS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叠加运算,获取研究区土地变化等级图.结果表明:1)在... 选取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海口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采用ENVI作为技术手段,运用渐变尺度研究法VCM,然后通过GIS空间分析与SPSS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叠加运算,获取研究区土地变化等级图.结果表明:1)在建成区周围1.5-9km以内的缓冲区,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呈下降趋势,在9-12km范围内,出现一个小峰值.可见,海口市建成区周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距离建成区远近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建设用地发展模式呈跳跃式发展.2)在以高速公路中心线为基线的缓冲区范围内,随着高速公路缓冲距离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可见,高速公路周围建设用地总面积与距离高速公路远近的空间关联性不是很强,并且在4.5km以外,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市 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渐变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