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山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1
作者 邵俊禧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为了更科学、更精准地规划布局城市各类用地,考虑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自然因素(地形坡度、河流湖泊)、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人口)和土地利用现状因素这9个指标因子来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得到各指... 为了更科学、更精准地规划布局城市各类用地,考虑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自然因素(地形坡度、河流湖泊)、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人口)和土地利用现状因素这9个指标因子来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得到各指标因子适宜性分值的基础上,利用栅格计算器对各图层进行加权叠和;最终根据其适应性分值划分佛山市国土空间的适宜性等级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佛山市适宜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区域占比较高,被评为最适宜等级和较适宜等级的面积占全市面积的比例约76.9%,主要分布在南海区、顺德区和禅城区的城市中心所在地和经济发达区周边。2) 被评为基本适宜等级和不适宜等级的区域集中在佛山市的西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这些区域分布有大量的耕地以及林地,不太适宜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建设。3) 佛山市建设用地分布现状合理。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层和适宜性评价结果图层叠交分析发现,仅有0.17%的建设用地位于不适宜开发建设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 多因子加权叠加法 层次分析法 佛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汪清县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黄梦佳 齐鲁 +2 位作者 李淑杰 杜婉婷 曹竞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119-125,共7页
在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划分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依托ArcGIS平台,根据不同空间功能主要限制因素初步确定适宜性等级,同时结合地类转移梯度综合确定其城市开发建设适宜程度。研究表明:(1)2017年汪清县生态空间面积为792848.98hm... 在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划分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依托ArcGIS平台,根据不同空间功能主要限制因素初步确定适宜性等级,同时结合地类转移梯度综合确定其城市开发建设适宜程度。研究表明:(1)2017年汪清县生态空间面积为792848.98hm^2,占汪清县国土总面积的90.54%,在各乡镇均大面积分布;生产空间面积为74457.29hm^2,占8.50%,主要集中分布在汪清县东部及罗子沟镇;生活空间面积为8384.05hm^2,占0.96%,主要分布在各乡镇中心地区。(2)汪清县不适宜开发建设区域居多,面积为794725.35hm^2,其中生态空间面积最大;临界适宜空间面积为72055.08hm^2,以生产空间为主;一般适宜空间面积为4615.24hm^2,以生活空间为主;而比较适宜空间面积为4294.65hm^2,也以生活空间为主。(3)汪清县各乡镇土地经改造后可用于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区域较少,占比较高的有汪清镇、大兴沟镇以及罗子沟镇,但占比均不到20%,其余乡镇比例更低,未来开发建设应着重考虑其生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 开发建设适宜性 汪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延安市富县为例
3
作者 王天佑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9期24-31,共8页
本研究利用洛伦兹曲线从空间角度对富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实际,从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3个层级出发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目标层是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系统层包括开发制约强度、... 本研究利用洛伦兹曲线从空间角度对富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实际,从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3个层级出发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目标层是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系统层包括开发制约强度、现有开发水平和未来开发潜力3个维度,指标层包括16项具体指标;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开发制约强度、现有开发水平、未来开发潜力综合指数分值,通过加权求和得到富县各乡镇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值,基于GIS平台将富县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由高到低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等级,将研究区国土空间开发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3个分区,并针对富县实际对各个分区分别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 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对策研究 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国土开发强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52
4
作者 沈春竹 谭琦川 +2 位作者 王丹阳 陈逸 黄贤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6-1286,共11页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特尔斐法、线性拟合预测、Kaya分解模型和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测算未来各地市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进而识别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资...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特尔斐法、线性拟合预测、Kaya分解模型和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测算未来各地市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进而识别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资源环境要素对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的约束作用呈现显著差异,水资源对国土开发的承载水平总体稍高于环境承载水平,而碳峰值承载水平为三者最低;(2)'不适宜'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湖泊湿地和沿海滩涂地区,'适宜'开发区则以苏锡常环太湖一线、宁镇扬盐沿长江一线和滨海沿线为轴带集聚分布;(3)各地市未来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呈现地域性、时间性和结构性差异,苏南地区主要面临环境和碳排放的双重约束,苏中和苏北则受水、环境和碳排放的交替约束。国土开发强度承载水平预测可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用地规模调控与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开发建设适宜性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基于OWA的低丘缓坡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48
5
作者 刘焱序 彭建 +2 位作者 韩忆楠 魏海 杜悦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88-3197,共10页
山区城市在城镇化、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的多重要求下,有必要探索将基本农田以外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和限制性。研究选取涵盖景观风险和灾害风险的共12个空间化指标,基于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 山区城市在城镇化、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的多重要求下,有必要探索将基本农田以外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和限制性。研究选取涵盖景观风险和灾害风险的共12个空间化指标,基于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方法,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进行低丘缓坡区域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通过设置不同位序权重表征评价者偏好,结果表明:在指标风险程度的可信度较高的情况下,农用地、城镇、断裂带、河流等高风险指标权重被加大,空间特征明显;在指标风险程度的可信度较低的情况下,评价结果的空间均质性增强。通过模拟城镇建设导向、维持现有政策、风险控制导向3种适宜性分区情景,得出在城镇建设导向下应优先开发中小城镇,在风险控制导向下应优先保证大城市合理扩展。评价结果可以描述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何构建政策权衡后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满足了不同决策思路下的建设用地开发布局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缓坡 建设开发适宜 有序加权平均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建设用地再开发适宜性研究
6
作者 孙端 康昕怡 《热带地貌》 2022年第2期83-88,共6页
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与用地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城市的增量建设用地濒临枯竭。通过城中村建设用地再开发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重新开发,是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缺,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以GIS和RS技术为支撑,立足于永平-新... 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与用地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城市的增量建设用地濒临枯竭。通过城中村建设用地再开发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重新开发,是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缺,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以GIS和RS技术为支撑,立足于永平-新市片区的城中村建设用地再开发实践,使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城中村建设用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内的城中村建设用地开展再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城中村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中的地块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 城中村 指标体系构建
原文传递
区域尺度城镇扩张的情景模拟与生态效应——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平星 樊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376-7384,共9页
以快速城镇化的广西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以生态重要性和开发建设适宜性为情景、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城镇扩张进行模拟,进而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角度定量分析两种情景的生态效应差异。结果表明,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生态重要性较... 以快速城镇化的广西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以生态重要性和开发建设适宜性为情景、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城镇扩张进行模拟,进而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角度定量分析两种情景的生态效应差异。结果表明,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生态重要性较高,中部地区开发建设适宜性较高。中小城镇在生态重要性情景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遇,而大城市在开发建设适宜性情景下扩张更快。相同扩张强度下,生态重要性情景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量下降较少,除食物生产功能外的其他各项服务功能呈现类似格局。随着扩张强度增加,两种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量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从0.5%强度下的1.09亿元增大到10.0%强度下的4.05亿元。基于生态重要性的扩张情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更加有利,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扩张方式。为开展区域层面城镇扩张情景模拟分析提供了参考,也为未来调控城镇扩展格局提供了优化情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生态重要 开发建设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广西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研究——以新宁县为例
8
作者 杨凤姣 冯兆华 +3 位作者 王春晓 韩雪 贺微 曾超群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1年第4期93-96,99,共5页
本文选取具备典型山地丘陵地形地貌和生态旅游城市风貌特征的湖南省新宁县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多指标要素空间叠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集成矩阵、特尔斐法等评价国土空间格局,识别与现状差异,测算全县未来基于... 本文选取具备典型山地丘陵地形地貌和生态旅游城市风貌特征的湖南省新宁县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多指标要素空间叠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集成矩阵、特尔斐法等评价国土空间格局,识别与现状差异,测算全县未来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可承载国土空间开发潜力,进而识别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性因素。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研究可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用地规模调控与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是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国土空间格局 开发建设适宜性 GIS 新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双评价决策支持平台建设与应用
9
作者 何莲娜 吴兰若 +3 位作者 黄婷婷 赵赫 倪梦瑶 常青 《中国科技成果》 2020年第20期8-10,共3页
该项目将规划决策支持思想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国土空间双评价")中,立足实践工作需要,探索了规划决策支持技术对国土空间双评价的支撑路径.项目在理论方面提出国土空间双评价决策支持体系,... 该项目将规划决策支持思想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国土空间双评价")中,立足实践工作需要,探索了规划决策支持技术对国土空间双评价的支撑路径.项目在理论方面提出国土空间双评价决策支持体系,梳理国土空间双评价对多专业理论、多来源数据、多层级成果的要求和系统性关系;在实践方面研发国土空间双评价决策支持双系统平台,为双评价工作的定量化分析过程和指标共享管理提供实用工具.项目成果已应用到实际双评价工作中并取得较好成效,未来也将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更多领域拓展应用,增强规划方案审批和决策的科学性以及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 开发建设适宜性 决策支持模型 决策支持体系 地理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城市扩张情景模拟及对城市形态与体系的影响——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平星 樊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9-519,共11页
针对区域层面城市扩张模拟研究的缺失,以快速城市化的广西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构建了生态重要性和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两种扩张情景;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经济带内主要城市的扩张进行情景模拟,进而分析城市扩张对其形态和位序—规模特... 针对区域层面城市扩张模拟研究的缺失,以快速城市化的广西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构建了生态重要性和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两种扩张情景;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经济带内主要城市的扩张进行情景模拟,进而分析城市扩张对其形态和位序—规模特征的影响,揭示不同情境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扩张强度增加,城市形态趋于紧凑和稳定,城市位序—规模发生变化。对比两种情景,生态重要性情境下,新增建设用地的分配相对均匀,首位城市发生变化,首位度明显下降,城市扩张方式多样,形态较为复杂、松散,内部各城市之间形状差异较大;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情景下,大中城市扩张速度较快,首位城市保持不变,其首位度略有下降,城市扩张以外延式和填充式扩张为主,形态相对紧凑、规则,各城市间形状差异较小。研究认为基于生态重要性的城市扩张情景有利于减少重要生态空间占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合理调控城市体系结构,是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扩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生态重要 开发建设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效应 广西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基于决策支持的国土空间双评价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市为例
11
作者 何莲娜 吴兰若 +3 位作者 黄婷婷 赵赫 倪梦瑶 常青 《北京规划建设》 2020年第S01期90-95,共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国土空间双评价的两个核心内容,是有较长研究历史的两个方向。本文立足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工作,重点关注了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基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学、自然地理学...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国土空间双评价的两个核心内容,是有较长研究历史的两个方向。本文立足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工作,重点关注了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基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学、自然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大气环境学等学科理论,充分利用并高效融合各方政务数据资源,运用规划决策支持技术,对规划评估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将不同规划参与方所关心的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做到周密、全盘深入的剖析,从而最终增强规划方案审批和决策的科学性,以及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 开发建设适宜性 决策支持模型 决策支持体系 地理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