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门角度决定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扩容效果
1
作者 钟煜花 崔皓桢 +5 位作者 陈予幸 刘彧婷 陶敏懿 陈焱君 欧阳钧 钱蕾 《解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489-493,501,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PCOL)时的最佳开门角度(OA)。研究方法利用颈椎三维模型模拟PCOL,计算不同OA下的椎管扩大容积和比例,以及扩容比增幅;同时在传统二维平面测量PCOL后椎管矢...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PCOL)时的最佳开门角度(OA)。研究方法利用颈椎三维模型模拟PCOL,计算不同OA下的椎管扩大容积和比例,以及扩容比增幅;同时在传统二维平面测量PCOL后椎管矢状径。结果随着OA的增加,椎管扩大容积和扩容比显著增加,其中0A为30°时通过三维测量得出的扩容效果最佳,而0A为60°时通过二维测量得出的扩容效果最佳。此外,0A为30°和60°时扩容比增幅和扩径比增幅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门角度与颈椎管扩大容积存在密切关系,通过三维测量方法计算出0A为30°时扩容效果最佳,而通过二维测量方法计算出OA为60°时扩容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开门角度 扩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孙天威 张杭 +3 位作者 卢守亮 李辉南 于斌 张学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on of open-door laminoplasty)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on of open-door laminoplasty)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男115例,女83例;年龄29~72岁,平均49±5岁。双节段39例(C3~C5 11例,C4~C6 28例);三个节段(C4~C7)97例,四个节段(C3~C7)62例。患者均有术前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和过度屈伸位X线平片和颈椎CT及MRI检查图片;术前JOA评分4~9分,平均6.3±2.9分。按照术后1周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限分为两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出现并发症病例、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和脊髓后移数值,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开门角度>30°的患者共76例(A组);开门角度15°~30°的患者共122例(B组)。两组术前JOA评分、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110±13min,出血量250±80ml;B组手术时间120±30min,出血量230±100ml,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51例(67.1%)出现轴性症状,8例(10.4%)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1.32%)颈椎轻度后凸畸形;B组37例(10.5%)出现轴性症状,3例(2.4%)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3.28%)发生关门,A组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脊髓后移值为0~7.95mm,平均2.41±0.46mm。末次随访时两组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A、B组分别为(72.1±11.7)%和(69.0±12.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将椎板开门角度控制在15°~30°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但应防止发生关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板开门角度 并发症 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开门角度预测与横截面积增加值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史超路 蒋国强 +3 位作者 卢斌 罗科峰 岳兵 陆继业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推导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开门角度与椎管面积增加值关系的公式,根据椎板开门距离预测椎板开门角度。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26例,其中颈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9~58岁,平均49.2... 目的:推导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开门角度与椎管面积增加值关系的公式,根据椎板开门距离预测椎板开门角度。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26例,其中颈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9~58岁,平均49.2岁。脊髓型颈椎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0~58岁,平均50.2岁。通过术前术后的椎管形态变化,建立规则几何模型,分别推导出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面积增加值关系公式、预测椎板开门角度公式。通过患者手术前后CT片,测量公式中所需参数,并代入公式得出手术前后横截面积变化和预测开门角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手术前后横截面积变化和预测开门角度及实际测量角度之间差异,从而验证公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26例病例均获得影像学资料。对每个病例C_3-C_7节段术前术后椎管横截面积进行逐一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角度增加横截面积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少。通过公式所得各个节段预测开门角度值与实际所测的角度值逐一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公式根据开门角度能准确计算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并能准确预测椎板开门角度,从而指导术者准确获得理想的椎板开门角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门椎板成形术 开门角度 横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顾振芳 申勇 +4 位作者 丁文元 孙先泽 李锋 赵正琦 王林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21-625,共5页
目的: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三角函数知识推理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关系的公式:d=h×(sinβ/sinα-1),α角是术前椎板与冠状... 目的: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三角函数知识推理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关系的公式:d=h×(sinβ/sinα-1),α角是术前椎板与冠状面的夹角,β角是术后椎板与冠状面的夹角,h是双开门椎弓正中劈开点到两侧椎板开门处连线的垂直距离,d是术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在2010年9月~2014年4月期间实施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其中C3~C7节段20例,C3~C6节段12例。术前及术后1周时在C3~C7节段各椎弓根层面的CT轴位片上应用PACS软件测量α、β、h、d。根据所测量的C3~C7各节段α、β、h值,应用公式计算相应节段的d值。应用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节段PACS软件直接测量所得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和公式计算得出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两组数据,以验证此公式的正确性。结果:C3~C7各节段公式计算得出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分别为5.15±0.47mm、5.39±0.47mm、5.22±0.37mm、5.25±0.25mm、4.35±0.35mm;PACS软件直接测量所得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分别为5.17±0.40mm、5.43±0.52mm、5.27±0.44mm、5.29±0.28mm、4.38±0.33mm;将各节段的两组数据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t值分别为0.42,0.68,1.58,1.38,1.11,各节段的两组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节段的两组数据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r值分别为0.8953,0.8155,0.9159,0.7821,0.9238,各节段的两组数据间有相关关系(P<0.001)。结论:公式d=h×(sinβ/sinα-1)准确反映了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公式根据椎板开门的角度能预测椎管矢状径的增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板开门角度 椎管矢状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杰 秦利 杨勇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2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及临床分析。方法:2008年4月-2011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术后1周CT片...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及临床分析。方法:2008年4月-2011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术后1周CT片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将其分为A组(开门角度〉30°)和B组(开门角度为15-30°),每组各44例,对2组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Cobb角,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A组相比,B组JOA评分、Cobb角、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而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有所降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响不大,但是开门角度(15—30°)术后发生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的几率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板开门角度 脊髓型颈椎病 疗效
原文传递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中不同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6
作者 李海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49-50,共2页
目的 探究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中不同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我院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椎板开门角度分为2组,A组34例,B组30例。对2组患者进行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 目的 探究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中不同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我院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椎板开门角度分为2组,A组34例,B组30例。对2组患者进行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JOA评分(脊髓功能完善评分),颈椎曲度和轴性症状发生率。结果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曲度指数(CC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轴性症状比较,A组患者发生率为18.4%,B组患者为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开门角度在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成形术中对患者脊髓功能物影响明显,对开门角度越大,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微型钛板成形术 开门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冯彦斌 郭召 +1 位作者 安纪龙 高文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407-2412,共6页
目的研究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107例,其中男68例,女39例;术后1周在CT图像上测量椎板... 目的研究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107例,其中男68例,女39例;术后1周在CT图像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将患者分为A组(<30°,33例);B组(30°~45°,43例);C组(>45°,31例)。通过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轴性疼痛程度,使用JOA评分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中,不同时间段C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三组患者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着明显改善(P<0.05);术后共有4例(3.7%)出现C5神经根麻痹,各组间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2-C7 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获得良好的脊髓减压以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但会使颈椎活动度及曲度造成明显的丢失。术后颈部轴性疼痛的程度会随着开门角度过大而变得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 椎板开门角度 轴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椎板开门角度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马先 孔荣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率产生的影响。方法对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根据不同治疗术式分为两组:17例采用不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术式为A组,11例采用保留颈后方韧... 目的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率产生的影响。方法对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根据不同治疗术式分为两组:17例采用不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术式为A组,11例采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术式为B组。通过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10个月)CT影像学资料测得椎板开门角;同时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周椎板开门角:A组为38.0°~44.0°(40.3°±1.0°),B组为37.2°~42.5°(40.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A组为34.8°~45.0°(39.0°±3.1°),B组为34.0°~36.5°(35.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A组为27.8%~37.0%(32.4%±4.3%)及53.3%~68.0%(59.7%±5.6%),B组为26.3%~38.2%(32.1%±5.0%)及44.4%~67.0%(58.5%±5.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再关门率均为0。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术式的椎板开门角度小于不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术式。两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颈后韧带复合体 椎板开门角度 再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开门椎板成形术使用不同工具制作门轴对开门角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蔚兰哲 崔尚斌 +2 位作者 魏富鑫 王乐 刘少喻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4-227,230,共5页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20°尖嘴咬骨钳或高速微型磨钻两种不同工具制作门轴对椎板开门角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根据术中门轴制作工具的不同分...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20°尖嘴咬骨钳或高速微型磨钻两种不同工具制作门轴对椎板开门角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根据术中门轴制作工具的不同分为咬骨钳组和磨钻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内拍摄颈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分别测量术前与术后CT横断面上开门节段椎板与冠状面椎体的夹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并完整随访40例患者,其中咬骨钳组23例,磨钻组17例。其中咬骨钳组术前开门节段椎板与冠状面平均夹角为(37.58±4.09)°,磨钻组为(36.19±3.92)°,无统计学差异(P=0.286),而术后咬骨钳组开门角度为(62.27±3.99)°,磨钻组为(67.17±3.48)°,具有明显差异(P<0.001)。此外,两组间患者椎板扩大角度、术前术后角度比、角度扩大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使用20°尖嘴咬骨钳制作门轴较之使用高速微型磨钻,可以更加精确控制开门角度,使其不至于过大,更加接近理想开门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 开门角度 尖嘴咬骨钳 高速微型磨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门轴咬骨钳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开门角度及颈椎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俊 詹铭斌 +1 位作者 刘希哲 刘少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337-4344,共8页
背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行性脊髓病的常用术式,目前对于术中开门角度的预测和控制尚待进一步改进。目的:比较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两种不同角度门轴咬骨钳制作门轴时的开门角度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 背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行性脊髓病的常用术式,目前对于术中开门角度的预测和控制尚待进一步改进。目的:比较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两种不同角度门轴咬骨钳制作门轴时的开门角度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退行性脊髓病患者的资料,共纳入57例,其中31例使用20°门轴咬骨钳,26例使用15°门轴咬骨钳。从功能性指标(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影像学指标(椎板角度、椎管矢状径、门轴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轴性症状、C_(5)神经根麻痹)等方面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术后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两组患者的术后椎板角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0.01),且15°咬骨钳组的术后椎板角度(62.74±7.62)°显著小于20°咬骨钳组(68.55±8.71)°(P<0.01);15°咬骨钳组的术后椎管矢状径(13.52±2.16)mm显著小于20°咬骨钳组(15.39±2.85)mm(P<0.01);③术后4周时,15°咬骨钳组的门轴融合率要显著高于20°咬骨钳组(49%,35%,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提示使用门轴咬骨钳时,可在术前对开门角度进行预测,并在术中准确控制术后椎板开门角度;相比于20°门轴咬骨钳,使用15°门轴咬骨钳制作门轴可将椎板角度扩大约25°,术后达到63°左右,避免椎板角度及椎管矢状径过大;15°门轴咬骨钳和20°门轴咬骨钳均可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但15°门轴咬骨钳组的门轴愈合时间更短,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 开门 门轴咬骨钳 开门角度 椎板角度 门轴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中不同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程真 陈贵月 +1 位作者 郭家斌 王学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934-93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我院2008-01-2010-05共6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C...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我院2008-01-2010-05共6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CT扫描,测得椎板开门角度的大小为24.5°-49.0°,以中位数36.5°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3例,椎板开门变化角度24.5°-36.5°;B组30例,椎板开门变化角度36.6°-49.0°。术后评估两组脊髓功能改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丢失及颈部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指数(CCI)较术前均有明显丢失(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有18.2%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B组为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后开门角度大小与脊髓功能改善无明显关系,但开门角度过大会增加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椎板开门角度 轴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的影响
12
作者 王传菊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8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MCM)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潜江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2020年10月收诊的111例MCM患者,均行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MCM)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潜江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2020年10月收诊的111例MCM患者,均行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按照术后3个月复查椎板开门角度的不同分为试验组(55例,≤36.5°)与对照组(56例,>36.5°)。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评测其颈椎活动度、颈椎前凸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统计其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结果:(1)试验组的住院时间(10.23±2.41)d、手术出血量(156.18±25.74)ml、手术时间(108.58±17.59)min,与对照组的(9.84±2.15)d、(158.70±26.97)ml、(110.28±19.53)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术后3个月的颈椎活动度(31.47±2.48)°、颈椎前凸指数(9.82±1.56)、JOA评分(14.17±2.28)分,与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31.04±2.32)°、颈椎前凸指数(10.34±1.68)、JOA评分(13.93±2.15)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的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82%,低于对照组的12.50%(P<0.05)。(4)试验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45%,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结论:椎板开门角度≤36.5°有助于降低MCM患者C_(5)神经根麻痹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但在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颈椎活动度、脊髓神经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效果与椎板开门角度>36.5°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开门角度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 颈椎活动度 JOA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开门角度判断船位探讨
13
作者 高焕利 《海运科技》 1990年第3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开门角度 船位 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铰链侧C_5神经根麻痹与不同椎板开门角度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孙天威 张杭 +3 位作者 卢守亮 李辉南 于斌 张学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85-1289,共5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临床疗效、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以及再关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1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19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临床疗效、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以及再关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1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19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后CT测量,按照椎板开门变化角度,以3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6例为椎板开门变化角度>30°者,其中男44例,女32例;B组122例为椎板开门变化角度15~30°者,其中男71例,女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定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改善率,并记录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患者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内A组7例(9.2%)、B组2例(1.6%)铰链侧发生C5神经根麻痹,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两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P=0.033)。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术后24个月A、B组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4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组内术后24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4个月,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患肢上举功能均恢复;CT检查示A组患者无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4例(3.3%)发生再关门,但随访期间症状无反复或加重。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临床疗效相似,C5神经根麻痹的预后良好;将椎板开门变化角度控制在15~30°降低了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但应注意开门应固定牢固,防止再关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椎板开门角度 C5神经根麻痹 再关门
原文传递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9
15
作者 唐超 黄金承 程旭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608-2610,共3页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接受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9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接受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9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1例:开门角度15°- 30°,B组38例:开门角度>30°.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6个月JOA评分、颈椎曲度(C2-C7夹角)、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1.2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再关门”现象.手术时间:A组(110.13 ±13.47) min,B组(109.16±12.7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50.29 ±31.64) ml,B组(152.07 ±31.3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C2- C7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A组为1.64%(1例),B组为7.89%(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开门角度在15°-30°时比开门角度在30°以上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板 多节段 脊髓型颈椎病 开门角度
原文传递
椎板开门角度对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海涛 孙丽静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906-2910,共5页
为了揭示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椎板开门角度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8°~47.5°, 49例)和B组(47.5°~67°, 43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单开门微... 为了揭示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椎板开门角度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8°~47.5°, 49例)和B组(47.5°~67°, 43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C5神经根麻痹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B组(20.93%)(Z=-1.967, p=0.049)。A组和B组患者术后的颈椎曲度指数分别丢失了1.04%和3.88%,B组术后显著低于A组(p<0.05)。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板开门角度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开门角度过大容易造成颈椎曲度丢失程度增加,并增加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开门角度 轴性症状 颈椎曲度
原文传递
C_3~C_6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椎板开门角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业辉 池雷霆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0-21,25,共3页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C3~C6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椎板开门角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5月-2013年6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11例;年龄为67~78岁;使用影像系统测量术...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C3~C6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椎板开门角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5月-2013年6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11例;年龄为67~78岁;使用影像系统测量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将术后6个月颈部轴性症状VAS评分与椎板开门角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颈部轴性症状(VAS)与椎板开门角度呈正相关。结论:椎板开门角度大小是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椎板开门角度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中不同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剑华 侯晓东 +3 位作者 郭文利 李东辉 黄一琳 王胜利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开门角度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行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复查椎板开门角度分为<35°组和≥35°组各4... 目的探讨不同开门角度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行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复查椎板开门角度分为<35°组和≥35°组各41例。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ation,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颈椎轴性症状和C_5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结果<35°组术前、术后6个月JOA评分[(8.54±1.53)、(13.81±2.57)分]和颈椎曲度指数[(14.22±2.78)%、(12.71±1.43)%]与≥35°组[(8.72±1.55)、(14.13±2.60)分;(14.06±2.59)%、(12.57±1.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颈椎曲度指数低于术前(P<0.05);<35°组术后6个月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9.76%)低于≥35°组(26.83%)(P<0.05),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4.88%)与≥35°组(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关系,开门角度过大可增加患者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开门角度 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侧骨槽位置对C5神经根的影响——一项有限元分析
19
作者 洪伟军 金海明 +1 位作者 吴爱悯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2-332,共1页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侧骨槽位置变化对术后C5神经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C2~T1节段脊柱、颈髓和神经根的有限元模型,并于C4~C6椎体后方生成占位比40%和60%的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然后对C3~C7椎体行...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侧骨槽位置变化对术后C5神经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C2~T1节段脊柱、颈髓和神经根的有限元模型,并于C4~C6椎体后方生成占位比40%和60%的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然后对C3~C7椎体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开门宽度约12 mm。门轴侧开槽位点分为3种,分别为:(1)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内侧;(2)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3)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外侧。测量术后椎板倾斜角度、椎板开门角度及侧隐窝宽度,并分析术前与3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模型中脊髓与C5神经根的最大von Mises应力。结果当门轴侧开槽位点向外侧移动后,在开门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椎板倾斜角度、椎板开门角度与门轴侧侧隐窝宽度均有所增大。在3种术后模型中,脊髓均获得较为充分的解压,其最大von Mises应力无显著差异;而两侧C5神经根的应力均随着门轴侧开槽位点向外侧移动而减小,其中,门轴侧神经根的应力较开门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将门轴侧开槽位置外移,增大侧隐窝可能有利于预防C5神经根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神经根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侧隐窝 椎板开门角度 骨槽 节段性 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致病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会明 夏刚 +1 位作者 刘洋 田融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54例,按术后是否发生C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20例和无麻痹组234例。比较2组间...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54例,按术后是否发生C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20例和无麻痹组234例。比较2组间后纵韧带骨化、椎间孔狭窄、脊髓内缺血信号、术后颈椎曲度指数(CCI)改变、颈椎椎板开门角度以及脊髓后移等因素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分析可能影响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致病因素。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24.9±2.6)个月。麻痹组术后颈椎CCI、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大于无麻痹组(P〈0.05)。2组脊髓内缺血信号、后纵韧带骨化、椎间孔狭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门角度、脊髓后移、颈椎术后CCI是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致病因素[OR(95%CI)分别为2.035(1.684~2.359)、3.542(2.465~9.254)、9.126(4.425~17.273)]。结论在术中开门角度大、术后CCI较大以及术后脊髓后移较大是引起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成形术 C5神经根麻痹 开门角度 术后颈椎曲度指数 脊髓后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