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直视手术不用异体库血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建杰 刘建林 +7 位作者 耿希刚 苏彦河 周玉兰 任沪平 宋晰梅 朱红梅 魏省禄 孙继英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采用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观察不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应用自体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 68例患者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 ,包括术前贮血 ,术中回收血以及应用抑肽酶。同时选择 68例接... 目的 通过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采用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观察不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应用自体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 68例患者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 ,包括术前贮血 ,术中回收血以及应用抑肽酶。同时选择 68例接受输异体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作为对照 ,比较两组间中心静脉压 (CVP)、血红蛋白 (Hb)、血小板 (PLT)及术后引流量等差异。结果 自体输血组患者术后Hb、PLT均较术前降低 (P <0 .0 5 ) ,凝血酶原时间 (PT)延长(P <0 .0 5 ) ,但Hb、PLT、PT仍在正常范围内 ,PaO2 术后较术前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 ,术后Hb、PLT、PT及引流量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术中失血量、用库血量却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自体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 ,围术期虽有轻度贫血但不影响血液的携氧功能 ,术后出、凝血状况亦不受影响 ,并能减少输异体库血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 心脏直视手术 异体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血液回输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咏华 孙建良 +3 位作者 陆雅萍 周煦燕 袁孝忠 屠海林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6期840-840,共1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 自体液回输 手术中 自体-2000型液回收机 术中自体液回收 OPCABG 异体库血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等容稀释性血液回输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蓉蓉 秦毅彬 黄新冲 《交通医学》 2019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性血液回输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急性等容稀释性血液回输进行心脏直视手术患者34例为观察组,同时以未采用急性等容稀释性血液回输患者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并比较鱼...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性血液回输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急性等容稀释性血液回输进行心脏直视手术患者34例为观察组,同时以未采用急性等容稀释性血液回输患者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并比较鱼精蛋白、肝素等用量、异体血输注及术后引流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T1时间点RBC(4.4±0.6)×1012/L、Hb(143.5±12.7)g/L、HCT(42.8±4.6)%、PT(12.4±0.9)s、APTT(36.5±2.6)s、ACT(102.5±7.8)s;T2时间点RBC(3.8±0.4)×10^12/L、Hb(96.7±11.2)g/L、HCT(28.3±3.5)%、PT(16.7±1.8)s、APTT(46.3±7.5)s、ACT(127.7±10.5)s;T3时间点RBC(4.3±0.1)×10^12/L、Hb(117.5±10.4)g/L、HCT(35.6±4.9)%、PT(13.2±1.1)s、APTT(37.2±3.8)s、ACT(122.6±11.3)s.两组RBC、Hb、HCT指标表现为先降后升,PT、APTT、ACT指标呈先升后降趋势,与T1比较,T3观察组的RBC、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HCT显著降低,AC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显著下降,PT、ACT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点,对照组Hb低于观察组,ACT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异体血使用量(557.3±73.5mL)、术后24h引流量(394.4±85.8mL)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鱼精蛋白用量、肝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8.8%,对照组1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等容稀释性血液回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围手术期机体红细胞丢失及凝血因子障碍,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可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等容稀释性液回输 心脏直视手术 异体库血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圣 程兆云 周胜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血液回收(Cell Saver)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OPCAB患者分为两组:应用Cell Saver技术组(试验组)和不应用Cell Saver技术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比较术后24h两组红... 目的 探讨自体血液回收(Cell Saver)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OPCAB患者分为两组:应用Cell Saver技术组(试验组)和不应用Cell Saver技术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比较术后24h两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A)、术后引流量、输异体血量的差异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24h试验组、对照组RBC分别为(3.6±0.5)×10^12/L和(3.5±0.7)×10^12/L,Hb分别为(111±12)g/L和(110±10)g/L,Hct分别为0.33±0.04和0.32±0.04,PLA分别为(119±21)×10^9/L和(116±23)×10^9/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85±45)ml和(378±57)ml,两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输异体血量分别为(95±13)ml和(424±58)ml;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6例和21例.本组试验数据显示,术后24h两组RBC、Hb、Hct、PLA及术后引流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输异体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OPCAB术中应用Cell Saver技术能显著减少输异体血量,并因此减少相应输血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液回收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异体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