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作者 李红儿 黎少文 +3 位作者 李银娣 黎杰轩 薛爱国 罗树雄 《天津中医药》 2025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收治的102例CNLB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收治的102例CNLB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受核心肌群训练4周,每周训练5次,观察组接受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4周,每周治疗5次。治疗前后评价患者腰腹肌表面肌电、腰部红外热像图、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红外热成像温度,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神经肌肉反应时、肌电振幅达峰值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外热成像温度,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肌肉反应时、肌电振幅达峰值时间、VAS评分、OD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更有助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CNLBP患者疼痛程度,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张力平衡针 核心肌群训练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余兆安 刘民权 +3 位作者 潘江 叶晓红 常小荣 章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531-535,共5页
目的:评价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目的:评价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2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并观察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F-M)评分、NDS整体评分、总体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测试RMS值。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 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 33%,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治疗后,2组MAS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MA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2组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简化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简化F-M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治疗后改善F-M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简化F-M评分在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4)观察组治疗后NDS整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较,2组治疗后NDS整体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NDS整体评分,且观察组于整体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疗效良好。2)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以及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痉挛状态 张力平衡针 表面肌电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和血糖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娄必丹 章薇 +2 位作者 刘智 林华 王净净 《中国康复》 2006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随机法分为A组与B组各110例,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A组)与传统针法(B组)进行对照观察,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血糖含量的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随机法分为A组与B组各110例,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A组)与传统针法(B组)进行对照观察,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血糖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30 d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血脂、血糖指标均有下降,A组与B组比较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肌张力和恢复神经功能,在下调血脂、血糖方面亦优于传统针法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痉挛瘫痪 血脂 血糖 刺疗法 张力平衡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智 章薇 +3 位作者 娄必丹 林华 李金香 王净净 《中国康复》 2009年第6期370-371,共2页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张力组54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上肢取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伸肌侧肩髃、天井及阳池穴;下肢伸肌侧血海、...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张力组54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上肢取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伸肌侧肩髃、天井及阳池穴;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及申脉穴。传统组52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定患者的ADL及生活质量。结果:经过30 d的治疗,2组患者BI及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0.01);与传统组比较,张力组提高更显著(P<0.05,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瘫痪状态,促进ADL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 脑卒中痉挛瘫痪 ADL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娄必丹 章薇 +4 位作者 刘智 李金香 黄洁 谭朝坚 余兆安 《中国康复》 2012年第4期255-256,共2页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研究组)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研究组)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足下垂内翻程度、Fugl-Meyer及FIM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d后,2组改良的Ashworth、下肢FMA及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CSI评分、足下垂及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张力平衡针 传统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腑梗死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章薇 刘智 娄必丹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RCI)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RCI患者82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RCI)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RCI患者82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RCI患者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且sICAM-1、sVCAM-1均与IL-1呈正相关(r=0.743,P<0.001;r=0.862,P<0.001)。两组对3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降低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CAM-1 张力平衡针 IL-1 脑梗死患者 血清 SICAM-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白细胞介 传统 改善作用 传统 神经功能 RCI 正相关 含量 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兆平 曾满萍 +2 位作者 谢辉 娄必丹 章薇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第10期1549-1550,共2页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行针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行针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0d后评定比较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见效快。结论张力平衡针法结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 康复治疗 脑卒中 足下垂内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及对血清Ca^(2+)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智 章薇 +3 位作者 娄必丹 王净净 林华 李金香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5年第12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血清Ca2+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血清Ca2+含量的变化。结果张力平衡针法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优于传...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血清Ca2+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血清Ca2+含量的变化。结果张力平衡针法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并对血清Ca2+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状态痉挛状态,并提升患者血清Ca2+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 脑卒中痉挛瘫痪 血清C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樊留博 王灵芝 马利中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3年第5期552-553,共2页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患者肌电图H/Mmax的变化,初步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抑制肌紧张和肢体痉挛作用的深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 偏瘫患者 脊髓运动 神经元兴奋性 痉挛性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肢体功能恢复 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在中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章薇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4年第6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 中风偏瘫 康复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姚庆萍 陈静 魏丽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10期76-77,79,共3页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 中风 麻痹 张力平衡针 临床研究 随机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宇 沈毅 +1 位作者 李德岩 夏梦 《山西中医》 2016年第8期30-31,35,共3页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每周休息1天。疗程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90.00%,对照组分别为26.67%和76.67%,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了患肢肌张力,提高了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痉挛 张力平衡针 牵张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估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江 叶晓红 +1 位作者 刘民权 余兆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186-187,共2页
目的 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分为传统针刺组和张力平衡针法组,每组30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以等速肌力仪、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Barthel... 目的 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分为传统针刺组和张力平衡针法组,每组30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以等速肌力仪、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痉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传统针刺组和张力平衡针法组MAS、CSI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BI评分明显升高(P<0.05),患肢膝关节伸肌峰阻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治疗2疗程后疗效均优于治疗第1疗程(P<0.05);张力平衡针法组MAS、CSI的评分较单纯针刺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BI评分明显升高(P<0.05),张力平衡针刺组的患肢膝关节伸肌峰阻矩逐渐降低(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和传统针刺法均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MAS、CSI、BI评分,而达到改善患者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且张力平衡针法的作用优于传统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张力平衡针 等速肌力测试 痉挛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丽霞 袁宜勤 《湖南中医杂志》 2009年第5期32-34,共3页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针刺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60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并等量随机地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加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加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运动能力...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针刺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60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并等量随机地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加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加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运动能力和痉挛状态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张力平衡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二十)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章薇 《中国乡村医药》 2008年第9期77-78,共2页
急性脑血管病以其高致残率使其幸存者中近3/4的人遗留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预防残疾的形成和减轻残疾的影响是卒中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而痉挛瘫痪的康复又是其核心和难点,贻失时机或治疗不当,均可强化异常运动模式、加重痉挛、... 急性脑血管病以其高致残率使其幸存者中近3/4的人遗留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预防残疾的形成和减轻残疾的影响是卒中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而痉挛瘫痪的康复又是其核心和难点,贻失时机或治疗不当,均可强化异常运动模式、加重痉挛、妨碍康复。尽早打破中风偏瘫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为特征的痉挛模式,是提高疗效、加速康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痉挛瘫痪 康复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张力平衡针 中医适宜技术 异常运动模式 农村 急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16
作者 陈锐(审校)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41期36-37,共2页
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使偏瘫肢体的相关功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改善和代偿,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形成新... 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使偏瘫肢体的相关功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改善和代偿,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形成新的正常的运动模式对痉挛瘫痪有其独到的作用特点和治疗效应。张力平衡针法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痉挛瘫痪 张力平衡针 治疗效应 偏瘫痉挛状态 日常生活能力 肢体运动功能 平衡刺法 平衡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复瘫胶囊联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康桂峰 陈建宏 +2 位作者 李铁浪 吴清明 杨瑞丰 《中医药导报》 2013年第12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参芪复瘫胶囊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中药组口服参芪复瘫胶囊;针刺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针药组采用口服参芪复瘫胶囊配合张力平衡针法,采... 目的:观察参芪复瘫胶囊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中药组口服参芪复瘫胶囊;针刺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针药组采用口服参芪复瘫胶囊配合张力平衡针法,采用改良BI指数评定、SIAS进行疗效观察。结果:3组ADL-BI积分、SIAS积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针刺组(P<0.01);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96.7%、9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愈显率分别为40.0%、36.7%、70.0%,针药组愈显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参芪复瘫胶囊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有较好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从而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 参芪复瘫胶囊 张力平衡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卒中后痉挛瘫痪患者表面肌电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雅丹 余兆安 +2 位作者 刘民权 潘江 刘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7期1323-1326,共4页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卒中后痉挛瘫痪病人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即时及短期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总共52例,随机分成张力平衡组(26例)和常规针刺组(26例),治疗上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1次/d,观察3天。分别...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卒中后痉挛瘫痪病人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即时及短期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总共52例,随机分成张力平衡组(26例)和常规针刺组(26例),治疗上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1次/d,观察3天。分别于第1天、第2天、第3天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仪测定患者患侧肱二头肌的均方根值(RMS),并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价患肢肌张力情况。结果:针刺后,张力平衡组和常规针刺组病人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张力平衡组优于常规针刺组,而MAS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张力平衡针法可在短时间内改善卒中后患者的痉挛状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②较之MAS,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更能灵敏反应肌张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 卒中 痉挛 表面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熏洗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64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顾微波 杨杭 张海峰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第9期682-682,共1页
本文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一2018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观察组:男41例,女23例;年龄46~78岁,平均62.5... 本文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一2018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观察组:男41例,女23例;年龄46~78岁,平均62.5±11.6岁;病程2周~5个月,平均2.37±0.52个月。对照组:男42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7±11.5岁:病程2周~4.5个月,平均2.42±0.5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洗 张力平衡针 脑梗死 痉挛性瘫痪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汤杰杰 陈孝奎 +4 位作者 黄斌 李冬杰 赵明玲 孙菲 陈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张... 目的: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和CSI评分、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评分显著升高,CS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 脑卒中 足下垂 下肢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