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型分析
1
作者 高晶 石茹琳 +1 位作者 陈金琪 范灵悦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49-55,共7页
【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 【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大气环流型进行分析。【结果】就强冷空气事件线性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月强冷空气次数增加的站点最多。分析各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湿型,3区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干型。长期变化趋势只有3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都为减少趋势,1区、2区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增加趋势,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减少趋势。【结论】各区域形成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西北气流影响该区域,而形成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东南的暖湿气流输送到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强冷空气 冷干 冷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新疆区域性强冷空气及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2
作者 王蕊 林纾 +2 位作者 卢国阳 刘丽伟 黄鹏程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850-860,共11页
选用1961—2020年新疆99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全年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的特征,并应用降水资料对新疆全年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的干湿状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性强冷... 选用1961—2020年新疆99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全年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的特征,并应用降水资料对新疆全年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的干湿状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频次均有减少的趋势,在21世纪10年代更为显著,这种减少主要体现在秋季强冷空气与秋季寒潮频次的减少;(2)新疆寒潮在冬季3个月的发生频次较为接近;春季与秋季寒潮在11月最多,3月和4月次之;超强寒潮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2月和1月,强寒潮发生的频率则在2月最高;(3)新疆寒潮过程最低气温有所上升,降温幅度有所减小;过程平均降水量以及最大降水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之前明显增加;新疆冬季区域性寒潮的降温幅度比春秋季区域性寒潮过程高1℃左右;(4)寒潮过程中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最大中心基本出现在阿尔泰山及天山山区。新疆春秋季寒潮多为正常或干过程;冬季寒潮过程有76.4%为正常偏干,较湿和湿过程有85.7%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寒潮过程干湿状况进行初步识别,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新疆寒潮的气候新特征,为防灾减灾服务;(5)冬季北疆及天山大多数站点是72 h达到寒潮标准,而南疆则更多是在24 h达到寒潮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区域性 强冷空气 寒潮 温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廉江市寒潮强冷空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
3
作者 黄允哲 刘付永在 +1 位作者 蔡孙平 吴杰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194-196,共3页
基于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利用廉江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冷空气过程统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逐日再分析海平面气压资料、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850 hPa气温等资料,统计分析廉江市寒潮强冷空气活动的气... 基于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利用廉江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冷空气过程统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逐日再分析海平面气压资料、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850 hPa气温等资料,统计分析廉江市寒潮强冷空气活动的气候特征,以及寒潮中期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结果显示:廉江市共出现79次寒潮和强冷空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最多的月份为3月,同时年际变化较大,异常少年有7次,异常多年为3次;在这79次过程中最大降温幅度为19.2℃,24 h最大降温幅度可达14.7℃,48 h最大降温幅度可达17℃,83%的过程伴随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强冷空气 再分析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11月中旬广东省强冷空气的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6
4
作者 黄珍珠 胡娅敏 李春梅 《广东气象》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1月中旬广东省强冷空气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冷空气的特点是出现时间早、日平均气温低、气温回升缓慢、降水偏多;发生的可能气候成因是大气环流从纬向型调整为经向型,...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1月中旬广东省强冷空气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冷空气的特点是出现时间早、日平均气温低、气温回升缓慢、降水偏多;发生的可能气候成因是大气环流从纬向型调整为经向型,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的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强冷空气特点 强冷空气成因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5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及其准双周变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5 位作者 梁健 李晓娟 谢炯光 杨亚正 温晶 陈敏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9-1010,共12页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广州冬半年升温的趋势很明显,但90年代~2003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却偏多。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准2~3年、9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广州冬半年逐日气温具有明显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而30~60天的振荡较弱,且影响广州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准双周振荡低频波控制,与我国北方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30~60天周期的低频波控制有明显的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发生的冬半年,准双周振荡的强度以偏强(弱)为主,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以正常至偏多(偏少)为主。所建立的广州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广州强冷空气爆发前后准双周振荡不同演变阶段的大气环流及地面气压场的变化特征,可为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变化特征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与MM5对2007年3月初强冷空气数值预报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赵洪 杨学联 +1 位作者 邢建勇 周连翔 《海洋预报》 2007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模式都成功地预报了这次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大风过程,与MM5模式对比,WRF模式更好地预报了引起这次大风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化海面风场数值预报 强冷空气 黄海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支槽与强冷空气结合对云南冬季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秦剑 潘里娜 石鲁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9-43,共5页
通过对10次过程的合成、诊断分析,本文研究了冬季南支槽与强冷空气结合所产生云南全省性强降水天气。分析结果对于预报这类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天气 分析 南支槽 强冷空气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寒潮、强冷空气的气候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51
8
作者 曾琮 谢炯光 《广东气象》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本文对影响广东的寒潮、强冷空气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多的年份一般出现在中等或强的ElNina期间。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少的年份容易出现在LaNina期间 ,而较难出现在ElNina期间。
关键词 广东 强冷空气 寒潮 ENSO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2009年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宗明 孙照渤 +1 位作者 李忠贤 倪东鸿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1期16-23,共8页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49—2009年sig995层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近60 a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年际变化的地区差异,并讨论了强冷空气活动的区域特征以及各区域强冷空气活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可分为34个变...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49—2009年sig995层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近60 a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年际变化的地区差异,并讨论了强冷空气活动的区域特征以及各区域强冷空气活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可分为34个变化区,按照年代际变化及地理位置相邻可进一步归纳为9类地区。9类地区的强冷空气活动年频次存在共同变化特征,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普遍偏少;但也存在差异,例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高纬度地区偏多,而较低纬度的中国以及周边地区偏少。值得注意的是,新地岛周边地区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下降趋势延续至今,近几年欧亚大陆多数地区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强冷空气活动频次 变化趋势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流轨迹模式的西北地区强冷空气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照渤 王宗明 曾刚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138,共7页
冷空气的爆发路径及其变化是气象科学研究和业务预报关注的重点问题.使用197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基本基准825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采用改进后的三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了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入侵中国西北地区... 冷空气的爆发路径及其变化是气象科学研究和业务预报关注的重点问题.使用197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基本基准825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采用改进后的三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了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入侵中国西北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结果显示,有西北路径88次,偏西路径143次,奇异路径20次.临近爆发前的环流演变导致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冷气团不同程度增温,削弱了源地差异对冷气团强度的影响.西北路径年频次增加幅度为0.37次/10 a,而偏西路径年频次有所减少.相比之下,西北路径强冷空气易于在我国北方地区、东部地区引发极寒事件.偏西路径强冷空气易于在西北、华北地区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冷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路径 中国西北地区 冬半年 气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三次全国型强冷空气过程及其低频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媛 申乐琳 +1 位作者 晏红明 洪洁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7-1575,共19页
2020/2021年冬季,东亚地区的强冷空气过程多次爆发,持续强降温及伴随的大风、雨雪天气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日尺度大气环流格点数据和地面气温站点资料,从次季节变化角度揭示了西伯利亚高压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对三次全国型... 2020/2021年冬季,东亚地区的强冷空气过程多次爆发,持续强降温及伴随的大风、雨雪天气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日尺度大气环流格点数据和地面气温站点资料,从次季节变化角度揭示了西伯利亚高压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对三次全国型强冷空气过程(2020年12月13~15日、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2021年1月6~8日)的重要影响。研究显示,2020/2021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中国东部地区气温变化都表现出明显的准双周(10~30 d)和30~60 d低频振荡特征,并且低频特征在冬季前期明显强于冬季后期。但是,三次强冷空气过程中低频振荡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中,第一次过程中准双周振荡有显著的正贡献,但30~60 d低频振荡为负贡献;而第二次和第三次过程兼有准双周和30~60 d低频振荡的共同作用,尤其第三次过程处于这两个低频波段的最强时期,这也导致第三次冷空气过程的降温幅度最大、低温影响范围最广,西伯利亚高压也发展最强。10~30 d低频西伯利亚高压的增强超前一候(5天)左右对冷空气爆发和中国东部地区强降温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冷空气爆发的关系超前1~2天最显著,与中国东部地区低温的关系超前2~3天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准双周 30~60 d 低频振荡 全国型强冷空气 低温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化州的寒潮强冷空气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冰 梁越 +2 位作者 马路金 江满桃 李英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3年第4期18-21,共4页
利用化州1959年以来的气温资料与ENSO资料,分析了化州近54a中寒潮及强冷空气爆发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ENSO事件对影响化州的寒潮及强冷空气异常活动产生的作用,得到一些相关性的结论。统计分析表明... 利用化州1959年以来的气温资料与ENSO资料,分析了化州近54a中寒潮及强冷空气爆发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ENSO事件对影响化州的寒潮及强冷空气异常活动产生的作用,得到一些相关性的结论。统计分析表明,化州出现寒潮的拉尼娜影响年,其时拉尼娜事件爆发型均为东部型,强度中等或偏强,而化州出现寒潮的厄尔尼诺影响年,其时厄尔尼诺事件爆发型均为中部型,强度中等或偏弱。化州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多的年份一般出现在中等或弱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或非ENSO年期间。少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容易发生在拉尼娜事件影响年期间以及非ENSO事件影响年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州 寒潮 强冷空气 气候特征 ENSO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11月强冷空气特征概述及典型个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秀兰 高亭亭 +3 位作者 吴乃庚 温晶 黄忠 王刚 《广东气象》 2011年第5期8-12,共5页
强冷空气过程是广州市11月的高影响天气类型之一。通过分析广州地区5个站1961~2009年11月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及日雨量等数据,以及NCEP 2°×2°再分析资料。并根据广东省气象局的灾害性天气标准,发现196... 强冷空气过程是广州市11月的高影响天气类型之一。通过分析广州地区5个站1961~2009年11月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及日雨量等数据,以及NCEP 2°×2°再分析资料。并根据广东省气象局的灾害性天气标准,发现1961~2009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过程共有8次,没有寒潮过程出现。从24 h的降温幅度看,1987年11月27日和1993年11月21日到达的冷空气强度最强,尤其是1987年的强冷空气过程接近寒潮的强度且有热带系统在南海活动。对1987年11月27日的强冷空气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500 hPa横槽下摆及小槽分裂东移,有利于引导冷空气向南爆发;热带气旋NINA逐渐靠近感动沿海并维持了24 h以上,也为广州出现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辐合条件;地面上,异常偏强的冷高压与南海的热带系统相互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梯度风,有利于冷空气的大举南下;冷空气爆发前期,我国西部的低槽发展,使得广州在冷空气爆发前出现回暖升温,有利气温出现明显的降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11月强冷空气 冷平流 低槽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寒潮及强冷空气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安士伟 刘军臣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81-85,共5页
利用安阳、郑州、洛阳、商丘、信阳五站建站——1994年44年的气象资料和历史天气图,系统分析了各类寒潮和强冷空气的发生、变化和天气气候特征,计算了各地寒潮的平均起止日期和各级保证率下的起止日期,为河南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一项... 利用安阳、郑州、洛阳、商丘、信阳五站建站——1994年44年的气象资料和历史天气图,系统分析了各类寒潮和强冷空气的发生、变化和天气气候特征,计算了各地寒潮的平均起止日期和各级保证率下的起止日期,为河南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一项基本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强冷空气 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延伸期预报探索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纾 李丹华 +1 位作者 卢国阳 刘卫平 《干旱气象》 2017年第6期934-939,共6页
利用1981—2015年春季甘肃省77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甘肃省1981—2015年以来春季强冷空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981—2015年NCEP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和准150 d韵律方法,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期预报进行探索。结... 利用1981—2015年春季甘肃省77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甘肃省1981—2015年以来春季强冷空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981—2015年NCEP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和准150 d韵律方法,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期预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发生频次1980年代最少,21世纪以来明显增多。全省范围和河东区域的强冷空气多出现在3—4月,而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则多在4—5月,且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频次是河东区域的两倍。经相似系数的计算及阈值的确定,制定了评估标准及多层筛选方法,从而选出4个针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活动具有天气学意义的典型预报场,在综合4个典型场的情况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空报率降为零,漏报率显著降低,为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强冷空气 延伸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预报产品在山西中期强冷空气天气过程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小萍 董存仙 +1 位作者 樊爱英 张红雨 《山西气象》 2000年第3期2-5,11,共5页
关键词 数值预报产品 山西 中期预报 寒潮 强冷空气 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广西冬春强冷空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韦春霞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年第A01期14-15,22,共3页
2006年1月4~6日、2月16~18日和3月12~14日广西分别出现了寒潮、强降温天气。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对3次强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天气特点、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源地及影响路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中高纬环流形势相似、冷空气堆积... 2006年1月4~6日、2月16~18日和3月12~14日广西分别出现了寒潮、强降温天气。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对3次强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天气特点、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源地及影响路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中高纬环流形势相似、冷空气堆积区及南下形式相同是三次过程的共性,高压脊的位置、冷空气的强度及其影响路径、南支槽造成的降水等差异是造成广西不同程度寒潮天气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寒潮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强冷空气过程的风速阵性特征
18
作者 郑有任 吴日升 黄健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1,共9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塔基单站单层强冷空气入侵过程的三维风速记录进行小波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一次强冷空气过程,风水平速度和垂向速度的三维相干特征,得到相干结构的生成周期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强冷空气入侵过程中,主要阵风扰动相干结构... 通过对南海北部塔基单站单层强冷空气入侵过程的三维风速记录进行小波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一次强冷空气过程,风水平速度和垂向速度的三维相干特征,得到相干结构的生成周期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强冷空气入侵过程中,主要阵风扰动相干结构有两类,一是持续时间较短(约1min),发生周期2~10 min之间的不连续相干结构;二是持续时间与发生周期几乎相等的连续相干结构,其持续时间和周期在1~13 min之间.连续相干结构要比非连续相干结构能量大、分布广、周期变化多.后者在冷锋南侵强风对流天气影响下,扰动作用大,混合加剧,相干结构充分发展,表现出连续的相干结构特征.相干结构的生成及能量分布与阵风风速有密切的关系,阵风风速越大相干结构越活跃.冷锋南侵时,阵风扰动与垂向通量传输呈同向锁相关系,是下沉气流传输的主要扰动因素.风间歇期(小风),有上升气流,主要是西北风动量的脉动下传,感热上传,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风向转为强冷北风阵风,下沉气流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南海北部 强冷空气 相干结构 小波变换 小波能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冷空气入侵个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兰 周文艳 《石河子科技》 1999年第4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寒潮天气 强冷空气入侵 个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与海温异常年际变化关系研究
20
作者 张国宏 王晓琼 张亚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6期80-86,共7页
选用1961—2019年中国京津冀地区气象观测站点日最低气温、NOAA月海表温度和NCEP/NCAR月500 hPa高度场,统计分析该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及Ni o3.4区海温影响强冷空气的太平洋—北美型(Pacific North Ameri... 选用1961—2019年中国京津冀地区气象观测站点日最低气温、NOAA月海表温度和NCEP/NCAR月500 hPa高度场,统计分析该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及Ni o3.4区海温影响强冷空气的太平洋—北美型(Pacific North American pattern,PNA)遥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冬季单站强冷空气年均发生日数为0.0~8.7 d,空间分布为西北向东南递减。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同前期夏季、秋季和同期冬季海温的显著正相关区主要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而西风漂流区和北大西洋东北部显著负相关区出现在前期秋季和同期冬季,赤道印度洋显著正相关仅在同期出现。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异常受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压、东亚中低纬度异常高压和东亚大槽等500 hPa高度场变化影响。同时,Nino3.4区海温异常通过PNA遥相关模式影响高度场变化,间接影响该地区的强冷空气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海表温度 PNA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