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混凝耦合改性沸石过滤处理微污染水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砂 黄智研 +3 位作者 卢钒 孔艳丽 马江雅 聂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6,123,共7页
针对南方某市微污染水源水(XJ)低温低浊及氨氮问题,采用烧杯实验及中试动态运行实验进行复合助凝剂强化混凝耦合改性沸石过滤处理低温低浊及氨氮效能研究。结果表明,配置的Fe/Si复合助凝剂在絮凝初期投加时明显提高了低温低浊水的出水... 针对南方某市微污染水源水(XJ)低温低浊及氨氮问题,采用烧杯实验及中试动态运行实验进行复合助凝剂强化混凝耦合改性沸石过滤处理低温低浊及氨氮效能研究。结果表明,配置的Fe/Si复合助凝剂在絮凝初期投加时明显提高了低温低浊水的出水水质。复合助凝剂的存在起到良好的吸附架桥作用,提高混凝效果。强化混凝对氨氮去除作用有限,不足10%。改性沸石颗粒(MZK)能够利用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作用显著提高氨氮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83.1%。在连续中试动态运行中,出水浊度基本控制在0.6 NTU;在240 h的运行周期内,MZK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石英砂,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77.6%,出水处氨氮浓度均小于0.5 mg/L。强化混凝耦合改性沸石过滤为低温低浊及氨氮的水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低浊 氨氮 助凝剂强化混凝 改性沸石过滤 耦合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气浮+臭氧催化氧化+膜分离+MVR蒸发工艺处理气田开发废水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德敏 张烨 +2 位作者 袁建梅 廖新睿 阚涛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151,共4页
针对气田开发废水组分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盐度高、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强化混凝+气浮分离+臭氧催化氧化+膜分离+MVR蒸发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降解性能良好,处理效率高,... 针对气田开发废水组分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盐度高、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强化混凝+气浮分离+臭氧催化氧化+膜分离+MVR蒸发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降解性能良好,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处理出水COD、氯离子、SS、氨氮、石油类分别为20.5、10.8、9.0、1.5、0.7 mg/L,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9.77%、99.94%、99.68%、98.73%、99.75%,各项水质指标均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要求(其中氯离子质量浓度优于《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190-93)一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开发废水 强化混凝 臭氧催化氧化 超滤 反渗透 M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对低浊含藻水污染控制研究
3
作者 沈松土 叶巧玲 +4 位作者 施鑫波 吕昌根 马鑫 朱世俊 邓靖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179,共8页
针对水源地夏季藻类暴发现象,探究了单独投加聚合氯化铝(PAC)、辅助投加高岭土为助凝剂,以及高锰酸钾(KMnO_(4))预氧化强化混凝3种工艺对稳定生长期内不同藻细胞浓度的低浊含藻水中OD_(680)、UV_(254)、DOC和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 针对水源地夏季藻类暴发现象,探究了单独投加聚合氯化铝(PAC)、辅助投加高岭土为助凝剂,以及高锰酸钾(KMnO_(4))预氧化强化混凝3种工艺对稳定生长期内不同藻细胞浓度的低浊含藻水中OD_(680)、UV_(254)、DOC和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藻细胞密度为105个/mL时,辅助投加高岭土提高初始浊度至10 NTU后投加10 mg/L PAC对OD_(680)、UV_(254)、DOC的去除效果最佳,分别为96.8%、52.0%、55.1%,且沉淀30 min后出水浊度小于1 NTU;当藻细胞密度为106个/mL时,采用KMnO_(4)预氧化(1.2 mg/L,1.5 h)强化混凝可有效降低PAC投加量(4 mg/L),对OD_(680)、UV_(254)、DOC的去除效果最佳,分别为97.5%、39.3%、25.4%,且沉淀30 min后出水浊度仍小于1 NTU。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预氧化对藻细胞的损伤较小,外壳出现轻微变化,混凝后对藻细胞的包裹性更强。对于实际低浊含藻水源水,KMnO_(4)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对藻类、有机物和浊度的去除效果最优,同时在出水浊度达标情况下可以大幅减少混凝剂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浊含藻水 高锰酸钾 聚合氯化铝 强化混凝 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载体强化混凝和磁力旋流澄清池组合工艺的中试试验研究
4
作者 徐灏龙 王长智 +3 位作者 张峰 许丽丽 白俊跃 章一丹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123,共5页
以磁铁矿粉为原料,采用球磨混合和表面酸反应“一步法”生产工艺制备得到磁性载体,经表征分析,磁性载体保持了良好的磁响应性,表层生成羟基硫酸铁活性组分,相比磁铁矿粉,磁性载体BET表面积增加到了2.8倍、Langmuir表面积增加到了6.9倍,... 以磁铁矿粉为原料,采用球磨混合和表面酸反应“一步法”生产工艺制备得到磁性载体,经表征分析,磁性载体保持了良好的磁响应性,表层生成羟基硫酸铁活性组分,相比磁铁矿粉,磁性载体BET表面积增加到了2.8倍、Langmuir表面积增加到了6.9倍,在混凝过程中能够强化对水中污染物的混凝吸附作用。通过40 t/d处理规模磁力旋流澄清中试试验系统,比较了混凝沉淀、磁混凝沉淀和磁性载体强化混凝三个过程,用磁性载体替代PAC和磁铁矿粉混合投加的磁混凝过程后,出水COD平均为34.7 mg/L,出水总磷平均为0.30 mg/L,与磁混凝过程对COD和总磷的去除率接近,表明磁性载体强化混凝能够实现磁混凝的出水目标,其污泥产量更少、运行管理更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粉 磁性载体 强化混凝 磁力旋流澄清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与优化混凝:必要性、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被引量:75
5
作者 王东升 刘海龙 +2 位作者 晏明全 余剑锋 汤鸿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4-551,共8页
混凝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水质的急剧恶化与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对混凝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同时也给研究以一定的发展机遇.在简略地回顾混凝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水体颗粒物、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混凝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水质的急剧恶化与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对混凝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同时也给研究以一定的发展机遇.在简略地回顾混凝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水体颗粒物、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混凝作用机理以及混凝工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概括性介绍.重点论述了强化混凝/优化混凝的必要性与目标.并进一步对若干主要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优化混凝 混凝机理 水质 水体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水库水的强化混凝除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石颖 马军 +1 位作者 蔡伟民 李圭白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1-253,共3页
就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对湖泊、水库水中藻类的去除进行了研究 ,试验表明 :投加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可显著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 .将它与预氯化、预投加高锰酸钾除藻工艺进行比较 ,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混凝除藻效率明显... 就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对湖泊、水库水中藻类的去除进行了研究 ,试验表明 :投加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可显著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 .将它与预氯化、预投加高锰酸钾除藻工艺进行比较 ,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混凝除藻效率明显优于传统预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藻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 强化混凝 氯化 湖泊 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对水力条件的要求 被引量:37
7
作者 刘海龙 王东升 +1 位作者 王敏 汤鸿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共4页
混凝过程中混凝剂的水解结合效力和水力条件是决定混凝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快速搅拌(扩散和混合)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关于强化混凝过程中水力条件影响的报道较少。对配水进行强化混凝条件的选择试验,考察了混凝剂种类和快速搅拌... 混凝过程中混凝剂的水解结合效力和水力条件是决定混凝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快速搅拌(扩散和混合)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关于强化混凝过程中水力条件影响的报道较少。对配水进行强化混凝条件的选择试验,考察了混凝剂种类和快速搅拌时间及强度等对强化混凝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絮凝指数(FI)、沉后水浊度及DOC等发现:影响有机物去除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混凝剂的扩散过程和快速混合碰撞过程;200~250r/min(G值为106~145s^-1)的快搅速度和60s左右的快速搅拌时间即可满足强化混凝的要求;絮体在过度搅拌强度下的破碎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水力条件 快速搅拌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源水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晓东 孙伟 +3 位作者 庄汉平 王占生 肖锦 傅家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5-47,共3页
以微污染水库水为原水 ,进行了包括增加投药量、降低pH值、投加有机高分子助凝剂等措施在内的强化混凝动态模拟试验。在单元工艺试验的基础上 ,进行了包含强化混凝单元技术在内的多项组合工艺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增加混凝剂投量... 以微污染水库水为原水 ,进行了包括增加投药量、降低pH值、投加有机高分子助凝剂等措施在内的强化混凝动态模拟试验。在单元工艺试验的基础上 ,进行了包含强化混凝单元技术在内的多项组合工艺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增加混凝剂投量、降低pH值和投加有机高分子助凝剂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混凝沉淀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去除率 ,降低出水浊度和致突变活性 ,但对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饮用水 处理工艺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饮用原水中的As(Ⅲ)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明玉 马培培 +3 位作者 曹刚 王建平 任刚 宋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5-348,共4页
以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微污染饮用水原水中微量砷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氧化剂用量、混凝剂投加量、砷初始浓度和原水浊度等因素对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硫酸铁除砷效果好于聚合氯化... 以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微污染饮用水原水中微量砷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氧化剂用量、混凝剂投加量、砷初始浓度和原水浊度等因素对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硫酸铁除砷效果好于聚合氯化铝;在pH值为6~8,微污染原水砷浓度为0.1mg/L,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0.078mmol/L时,可使滤后水中砷浓度低于0.01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微污染水 饮用水 聚合硫酸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多 苗时雨 +2 位作者 张怡然 鲁金凤 吴立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30,共5页
以天津市生活饮用水为对象,分别实验研究对比了单独高锰酸钾预氧化、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对饮用水浊度、有机物及DBPs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预氯化相比:高锰酸钾预氧化,UV254和DOC去除率分别在7.0%~10.35%和7.8... 以天津市生活饮用水为对象,分别实验研究对比了单独高锰酸钾预氧化、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对饮用水浊度、有机物及DBPs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预氯化相比:高锰酸钾预氧化,UV254和DOC去除率分别在7.0%~10.35%和7.8%~10.4%之间,THMs和HAAs减少率分别在30%~33%和19%~22%之间。高锰酸钾预氧化一强化混凝,DOC和UV254去除效率分别是40.5%和63.3%,出水THMs和HAAs分别47.8、76.8μg/L,减少率分别达到61.3%、50.2%。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可达到减少消毒副产物DBPs的产生以及去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高锰酸钾 预氧化 强化混凝 消毒副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南方水强化混凝有机物分级处理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海龙 夏忠欢 +2 位作者 王东升 汤鸿霄 张金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9-912,共4页
采用强化常规工艺,对有效去除水体有机物,降低DBP前驱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烧杯试验和现场试验(中试和生产性试验)对强化混凝和使用PAM作助凝剂进行了对比;着重利用吸附树脂DAX-8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测定了原水、沉后水的有机物分离分级... 采用强化常规工艺,对有效去除水体有机物,降低DBP前驱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烧杯试验和现场试验(中试和生产性试验)对强化混凝和使用PAM作助凝剂进行了对比;着重利用吸附树脂DAX-8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测定了原水、沉后水的有机物分离分级组成状况.发现强化混凝和助凝强化对亲水性致UV254物质有较好地处理效果,去除率可达90%以上;现场条件下强化混凝对疏水碱性物和疏水酸性物有较好的处理能力,相应去除率分别为66%和35%;助凝强化对亲水性有机物效果较好,相应去除率为45%左右;但二者总体去除TOC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PACL PAM 有机物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预氧化对藻类细胞结构的影响及其强化混凝除藻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立宁 方晶云 +1 位作者 马军 陈忠林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182-185,共4页
对比研究了氯(Cl2)、高锰酸钾(KMnO4)以及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等氧化剂预氧化对颤藻细胞结构的影响及其强化混凝除藻的效果.细胞氧化前后的光学显微摄影图片表明:氧化剂对细胞表面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氧化剂不仅破坏了细胞的表... 对比研究了氯(Cl2)、高锰酸钾(KMnO4)以及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等氧化剂预氧化对颤藻细胞结构的影响及其强化混凝除藻的效果.细胞氧化前后的光学显微摄影图片表明:氧化剂对细胞表面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氧化剂不仅破坏了细胞的表面结构,同时还使胞内物质释放出来,使得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升高.几种氧化剂的对比研究结果还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除藻除浊效果较为明显,混凝沉后水藻细胞含量(以OD420和叶绿素含量表示)均有大幅度降低,说明PPC预氧化具有很好的强化混凝除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藻 预氧化 强化混凝除藻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明 曾光明 +1 位作者 张盼月 蒋剑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1,共3页
介绍了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现状。水源水的复杂性决定了所选用的强化混凝过程的复杂性。如何保证强化混凝去除天然有机物的处理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混凝机理与动力学做出进一步研究,才能更好的对混凝过程进行... 介绍了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现状。水源水的复杂性决定了所选用的强化混凝过程的复杂性。如何保证强化混凝去除天然有机物的处理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混凝机理与动力学做出进一步研究,才能更好的对混凝过程进行系统的模拟和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强化混凝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原水 天然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氧化强化混凝去除颤藻及其嗅味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忠林 王立宁 +1 位作者 马军 范洁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15,共3页
 研究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预氧化与预氯化联用对含颤藻水样及由其引起嗅味的混凝处理效果,并与单纯预氯化、高锰酸钾预氧化、复合药剂预氧化、高锰酸钾预氧化与预氯化联用以及单纯混凝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单纯混凝及...  研究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预氧化与预氯化联用对含颤藻水样及由其引起嗅味的混凝处理效果,并与单纯预氯化、高锰酸钾预氧化、复合药剂预氧化、高锰酸钾预氧化与预氯化联用以及单纯混凝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单纯混凝及单纯高锰酸钾预氧化对颤藻及其引起的嗅味去除效果很差;单纯预氯化及高锰酸钾预氧化与预氯化联用除藻效果尚可,但对嗅味不仅未去除反而有所增强;而PPC预氧化及其与预氯化联用除藻、除嗅味效果均较好,采用PPC预氧化与预氯化联用方式处理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藻 嗅味 预氧化 强化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消除微污染水中有机氯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宗硕 刘鹏宇 +2 位作者 常青 赵莉 高彩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以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为絮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微污染水中有机氯(ocl,s)的消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pH值、原水浊度、温度和凹凸棒土助凝剂等因素对OCPs消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6,PAC投加量... 以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为絮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微污染水中有机氯(ocl,s)的消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pH值、原水浊度、温度和凹凸棒土助凝剂等因素对OCPs消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6,PAC投加量为14mg/L时,OCPs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03%~74.83%和98.18%;OCPs和浊度的去除率随原水浊度的增加而增加;低温有利于OCPs去除、活性炭和改性凹凸棒土作为助凝剂对OCPs的去处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分别投加5mg/L改性凹凸棒土和活性炭,OCPs去除率分别达到47.4%-78.2%和22.8%-79.5%,低投加量下改性凹凸棒优于活性炭;混凝对DDT去除好于HCHs;PFS去除OCPs的效果好于P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水 OCPS 强化混凝 聚合氯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技术去除腐殖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谢昌武 王毅力 +2 位作者 刘囡 吴玉英 解明曙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7-39,共3页
 综述了腐殖酸对水处理过程的影响及其与饮水水质的关系,并对采用强化混凝技术去除腐殖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今后可从物化形态学出发去优化反应器的设计和运行。
关键词 腐殖酸 环境特征 强化混凝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北方高碱度微污染水体强化混凝的示范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晏明全 王东升 +2 位作者 曲久辉 汤鸿霄 何文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7-892,共6页
以高碱度、受有机物污染的典型北方水体为例,探索适宜的强化混凝技术.在水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水质特征的强化混凝目标.研究了高碱度水体强化混凝技术方法.研究表明,可以通过3条技术途径提高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其一在混凝前优... 以高碱度、受有机物污染的典型北方水体为例,探索适宜的强化混凝技术.在水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水质特征的强化混凝目标.研究了高碱度水体强化混凝技术方法.研究表明,可以通过3条技术途径提高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其一在混凝前优化pH,促进絮凝剂水解形成中聚体,AlCl3在pH6左右,FeCl3在pH5左右时,有机物去除率可以提高一倍左右;其二是强化沉淀软化;其三是絮凝剂优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传统絮凝剂进行改性,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北方水质特征的高效絮凝剂,能较传统絮凝剂将有机物去除率提高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PACL 天然水体有机物(NOM)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玉哲 胡锋平 +1 位作者 杨竞 童祯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2-136,共5页
通过烧杯搅拌试验,以聚合氯化铝(PAC)和FeCl3为混凝剂对华东交通大学排放口生活污水进行混凝处理研究,考察在不同混凝条件、混凝剂投加量、pH下浊度、COD、TP的去除率。研究表明:在最佳混凝条件下PAC投加量为105 mg/L时浊度、COD、TP的... 通过烧杯搅拌试验,以聚合氯化铝(PAC)和FeCl3为混凝剂对华东交通大学排放口生活污水进行混凝处理研究,考察在不同混凝条件、混凝剂投加量、pH下浊度、COD、TP的去除率。研究表明:在最佳混凝条件下PAC投加量为105 mg/L时浊度、COD、TP的去除率分别为96.2%、67.4%、94.8%;FeCl3最佳投加量为90 mg/L时浊度、COD、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7%、61.9%、93.6%。此为用物化处理法处理中小城镇、农村生活污水中药剂投加及运行参数的确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强化混凝 聚合氯化铝 三氯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去除黄浦江原水中有机物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刘成 高乃云 蔡云龙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7,共4页
就氯化铁和硫酸铝两种混凝剂对黄浦江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确定了针对黄浦江原水的最佳混凝条件:混凝剂为氯化铁,投加量为30 mg/L,混凝pH值为5.5,此时对DOC、A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42%、60%和56%,SUVA值也从2.3降为1.7,... 就氯化铁和硫酸铝两种混凝剂对黄浦江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确定了针对黄浦江原水的最佳混凝条件:混凝剂为氯化铁,投加量为30 mg/L,混凝pH值为5.5,此时对DOC、A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42%、60%和56%,SUVA值也从2.3降为1.7,降低了26.1%。紫外扫描结果显示,强化混凝主要去除对波长>250 nm的紫外光有吸收的有机物,同时可降低60%以上的需氯量,这是因为它去除了在波长为272 nm附近对紫外光有强烈吸收的有机物,而这部分物质被认为是最易生成消毒副产物的部分;此外,强化混凝还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细菌,对其灭活率可达2.09-lg,明显高于常规混凝的1.0-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黄浦江原水 硫酸铝 氯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与超滤组合工艺净化湘江水——采用不同混凝剂的比较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萍 曾光明 +2 位作者 黄瑾辉 许柯 李建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49,共5页
采用强化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湘江水进行了净化研究,通过加入不同的混凝剂[Al2(SO4)3?18H2O、FeCl3]以及粉末活性炭(PAC),比较了三者对于湘江水的处理效果和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的选择与用量对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和膜过... 采用强化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湘江水进行了净化研究,通过加入不同的混凝剂[Al2(SO4)3?18H2O、FeCl3]以及粉末活性炭(PAC),比较了三者对于湘江水的处理效果和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的选择与用量对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和膜过滤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经过组合工艺处理后,系统出水的浊度小于0.1NTU,TOC小于2mg/L,铁、锰的含量低于0.1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超滤 湘江水 Al2(SO4)3·18H2O、FeCl3 粉末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