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Nd:YAG激光联合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对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志萍 孟箭 +2 位作者 张爱侠 顾倩平 张杰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124-1126,1134,共4页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联合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9例患者156颗患牙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52颗):患牙涂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并加用Nd:YAG激光照射;对照A组(49颗):仅用脉冲Nd:YAG激光照射;对照B组(55颗):...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联合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9例患者156颗患牙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52颗):患牙涂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并加用Nd:YAG激光照射;对照A组(49颗):仅用脉冲Nd:YAG激光照射;对照B组(55颗):仅涂抹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对比3组在治疗后即刻、1个月及3个月的疗效差异。结果3组患牙治疗后即刻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3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A、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时1个月及3个月时对照A组的有效率优于单纯生物凝胶组(P<0.05)。VAS疼痛值检测显示出不同时段试验组较两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脉冲Nd:YAG激光联合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治疗牙本质过敏症比单一的治疗方法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ND:YAG激光 强化生物活性玻璃 牙本质过敏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牙釉质粘合树脂的抗菌性能与机械性能测试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冠群 孟钰博 +4 位作者 台银霞 王秋玉 李雷 刘一儒 朱宪春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796-800,共5页
目的 通过向正畸牙釉质粘合树脂中添加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并对其抗菌性能及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寻求合适的添加比例,为正畸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将质量分数为1%、2%、3%、4%、5%的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掺入到牙釉质粘合树脂中... 目的 通过向正畸牙釉质粘合树脂中添加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并对其抗菌性能及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寻求合适的添加比例,为正畸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将质量分数为1%、2%、3%、4%、5%的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掺入到牙釉质粘合树脂中作为实验组,分别为1、2、3、4及5组,未掺入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的牙釉质粘合树脂作为对照组,即0组。采用抑菌环法和贴膜法对以上各组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应用万能试验机对以上各组的剪切强度进行测试,观察并记录托槽脱落后牙面牙釉质粘合树脂残留指数(adhesive resin residual,ARI)。结果 各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未出现抑菌环,实验组4和5组的抗菌率达到99.9%,具有强抗细菌作用。实验各组的剪切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各组之间比较,随掺入比例增加,剪切强度呈现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各组剪切强度均在临床可接受的剪切强度范围内,能够满足正畸临床要求。实验各组及对照组牙面均有牙釉质粘合树脂残留,ARI计分均在2~4分之间,各组间ARI计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掺入4%质量分数的锶强化生物活性玻璃的正畸牙釉质粘合树脂既表现出强抗菌作用,剪切强度又能够达到正畸临床需要,并对釉质表面粘合树脂的残留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活性玻璃 牙釉质粘合树脂 抗菌性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物强化活性滤池的滤料选择及效果 被引量:5
3
作者 梁汀 吕锡武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23-225,共3页
生物强化活性滤池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给水处理工艺,可去除约90%的AOC,保证出水的生物稳定性。滤料的选择应用是构建生物强化活性滤池的基础,直接影响了生物活性滤池内富集的生物量和出水水质。本文着重从滤料的角度,探讨了在构建和运行生... 生物强化活性滤池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给水处理工艺,可去除约90%的AOC,保证出水的生物稳定性。滤料的选择应用是构建生物强化活性滤池的基础,直接影响了生物活性滤池内富集的生物量和出水水质。本文着重从滤料的角度,探讨了在构建和运行生物强化活性滤池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活性滤池 滤料 给水处理 微污染水源水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中优势菌群生物活性强化
4
作者 郜玉楠 李伟光 +2 位作者 王广智 张多英 刘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05-1608,共4页
为提高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中优势菌的生物活性,使优势菌保持较高有机物降解能力,通过研究温度、pH值、培养时间、溶解氧对优势菌群生物活性的影响,确定优势菌的最佳生长条件.从松花江水中筛选可用于生物增强活性炭技术的优势菌5株,鉴定... 为提高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中优势菌的生物活性,使优势菌保持较高有机物降解能力,通过研究温度、pH值、培养时间、溶解氧对优势菌群生物活性的影响,确定优势菌的最佳生长条件.从松花江水中筛选可用于生物增强活性炭技术的优势菌5株,鉴定结果分别为Pseudomonas balearica,Pseudomonas putida,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Acinetobacter lwoffii,Brevibacterium mcbrellneri.结果表明,该5株优势菌在pH=6、温度为18℃、培养时间为36h、溶解氧为7mg/L条件下驯化后具有较高的脱氢酶活性,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得到的高活性优势菌群在活性炭上固定的数量要明显高于未在优化条件下生长的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增强活性 生物活性强化 优势菌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菌生物强化活性炭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被引量:4
5
作者 徐俊霞 杨宗政 +1 位作者 于鹏 庞金钊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2-35,共4页
探讨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红假单胞菌生物强化活性炭对造纸废水色度、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只投加1%黄孢原毛平革菌时,在处理时间180 min后造纸废水的脱色率达80%以上,CODCr去除率达65.1%;只投加1%红假单胞菌脱色效果较差,但CODCr去... 探讨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红假单胞菌生物强化活性炭对造纸废水色度、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只投加1%黄孢原毛平革菌时,在处理时间180 min后造纸废水的脱色率达80%以上,CODCr去除率达65.1%;只投加1%红假单胞菌脱色效果较差,但CODCr去除率为71.4%;两种菌体组合投加造纸废水,脱色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达到90%以上,CODCr去除率均高于单一菌种的效果,达80%左右,其中先经红假单胞菌后经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强化活性炭的组合对造纸废水CODCr去除率高于先经黄孢原毛平革菌后经红假单胞菌生物强化活性炭的CODCr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孢原毛平革菌 红假单胞菌 生物强化活性 造纸废水 脱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强化活性滤池低温运行效果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弦 吕锡武 《净水技术》 CAS 2005年第5期7-11,共5页
以黄浦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两种生物强化活性滤池与常规砂滤池的对比试验,比较低温条件下不同工艺对微污染水源中有机物和氨氮等的去除效果,阐述其去除规律。结果表明:①生物强化活性滤池的运行效果均优于砂滤池,其填料上吸附的生物量... 以黄浦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两种生物强化活性滤池与常规砂滤池的对比试验,比较低温条件下不同工艺对微污染水源中有机物和氨氮等的去除效果,阐述其去除规律。结果表明:①生物强化活性滤池的运行效果均优于砂滤池,其填料上吸附的生物量可达砂滤池的近10倍;②水温低至8℃以下,砂滤柱NO2--N去除率均为负值,出现NO2--N累积现象,最高时达到0.28mg/L,随着水温继续降低,生物强化活性滤池出水NO2--N也升高,最高时出水NO2--N分别是进水的200%和400%;③反冲洗后,生物强化活性滤池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活性滤池 微污染源水 强化过滤 生物 反冲洗 活性滤池 生物强化 效果分析 低温运行 微污染水源 砂滤池 对比试验 去除效果 低温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机制 被引量:18
7
作者 闫怡新 刘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7-650,共4页
研究发现低强度的超声辐照可以有效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可将其用于强化污水的生物处理,通过增强反应器内微生物的活性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本文综述了超声波在生物工程和生物学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低强度超声波的生物效应以及在促进生... 研究发现低强度的超声辐照可以有效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可将其用于强化污水的生物处理,通过增强反应器内微生物的活性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本文综述了超声波在生物工程和生物学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低强度超声波的生物效应以及在促进生物活性中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在强化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超声波 污水处理 强化生物活性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闫怡新 刘红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31-33,共3页
 国内外研究发现低强度的超声辐照可以有效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可将其用于强化污水的生物处理,通过增强反应器内微生物的活性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介绍了低强度超声波强化生物活性的机理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概述了利用该技术强化污...  国内外研究发现低强度的超声辐照可以有效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可将其用于强化污水的生物处理,通过增强反应器内微生物的活性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介绍了低强度超声波强化生物活性的机理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概述了利用该技术强化污水生物处理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超声波 污水处理 强化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发酵冬虫夏草生物活性强化剂工艺优化研究
9
作者 胡征 《食品信息与技术》 2004年第8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液态发酵 冬虫夏草 生物活性强化 工艺优化 正交实验 培养基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研究
10
作者 罗忆涵 张少栋 任笑笑 《工业微生物》 CAS 2023年第1期13-15,共3页
在污水处理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超声波能够强化污水的生物处理能力,从而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因此文章从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的研究出发,分析了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其原理,最后探讨了超声波在强化污水生物处理中的... 在污水处理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超声波能够强化污水的生物处理能力,从而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因此文章从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的研究出发,分析了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其原理,最后探讨了超声波在强化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污水处理 强化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沉淀系统改造为复合生物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淑梅 王宝贞 +1 位作者 曹向东 金文标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1,共5页
为了改善深圳河和布吉河的水质,深圳市政府决定对布吉河水质净化厂原混凝—沉淀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工艺采用短水力停留时间的强化淹没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介绍了布吉河水质净化厂原混凝—沉淀系统改造工程的工艺设计参数、工艺... 为了改善深圳河和布吉河的水质,深圳市政府决定对布吉河水质净化厂原混凝—沉淀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工艺采用短水力停留时间的强化淹没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介绍了布吉河水质净化厂原混凝—沉淀系统改造工程的工艺设计参数、工艺特点、技术经济指标及设计经验。为污水处理厂的改造设计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混凝-沉淀 强化淹没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EHYBFAS)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发酵冬虫夏草生物活性强化剂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征 李冬生 +2 位作者 吴小刚 夏服宝 彭文明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49,共2页
研究是在高浓度铁、锌、钙离子条件下,采用正交实验(大豆粉、玉米粉、蔗糖、磷酸二氢钾4因素)优化冬虫夏草生物活性强化剂液态发酵的生产条件,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比:大豆2%、玉米4%、蔗糖4%、KH2PO4 0.05%。同时探讨了在此配比下,耗氧量... 研究是在高浓度铁、锌、钙离子条件下,采用正交实验(大豆粉、玉米粉、蔗糖、磷酸二氢钾4因素)优化冬虫夏草生物活性强化剂液态发酵的生产条件,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比:大豆2%、玉米4%、蔗糖4%、KH2PO4 0.05%。同时探讨了在此配比下,耗氧量、起始pH值及培养时间对菌体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生物活性强化 液态发酵
原文传递
应用遗传毒性测试评价不同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的安全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徐军 吕锡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3-1027,共5页
应用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对长江原水、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砂滤池)出水、强化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生物强化活性滤池)出水和生物活性炭工艺(混凝+沉淀+砂滤+生物活性炭滤池)出水进行遗传毒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水样浓度为0.13~1.00L/皿... 应用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对长江原水、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砂滤池)出水、强化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生物强化活性滤池)出水和生物活性炭工艺(混凝+沉淀+砂滤+生物活性炭滤池)出水进行遗传毒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水样浓度为0.13~1.00L/皿时,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出水和强化常规工艺出水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则不能达到类似效果;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出水和强化常规工艺出水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并分别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而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仅在浓度为0.5L/皿(相当于原水体积)时引起DNA损伤.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可有效应用于不同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的安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安全性评价 遗传毒性 生物强化活性滤池 生物活性 长江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布吉河水质净化厂混凝沉淀系统的改造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淑梅 王宝贞 +4 位作者 曹向东 金文标 孟宪奎 马英俊 章翼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27,共5页
介绍了布吉河水质净化厂老混凝沉淀系统改造工程的工艺特点、建设情况、运行调试效果、技术经济指标及设计经验等,为以强化淹没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EHYBFAS)改造老污水处理厂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方案。该改造工程处理规模为10×... 介绍了布吉河水质净化厂老混凝沉淀系统改造工程的工艺特点、建设情况、运行调试效果、技术经济指标及设计经验等,为以强化淹没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EHYBFAS)改造老污水处理厂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方案。该改造工程处理规模为10×10^4m^6/d,占地1hm^2,处理单位水量投资为700—800元/m^3,运行费用约为0.4—0.5元/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 混凝沉淀 强化淹没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 技术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nnovative Process to Improve Turbidity and Organics Removal by BAC Filters
15
作者 MIAO Jia ZHAO Qingliang +2 位作者 WANG Baozhen LI Ji ZHANG Jins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6年第4期387-392,共6页
The turbidity criterion for the product water of a WTP according to the State Project ‘863’ on the safeguard technology of drinking water in the southern areas of China is 0.1 NTU. The turbidity removal in the activ... The turbidity criterion for the product water of a WTP according to the State Project ‘863’ on the safeguard technology of drinking water in the southern areas of China is 0.1 NTU. The turbidity removal in the activated carbon filter was analyzed in a pilot-scale test and an innovative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turbidity removal in a biologically activated carbon (BAC) filter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meet the criter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hanced filtration by adding polymerized aluminium chloride (PAC) into the BAC filter was quite effective in turbidity control. The effluent turbidity was kept at a stable level (mean) of 0.033 NTU with a high removal of about 80% for influent turbidity of 0.110-0.240 NTU with an addition of PAC at 0.05 mg L -1,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for filtrate turbidity equal to or less than 0.1NTUC totally. In addition, the larger the PAC dosage was, the lower the effluent turbidity was. Howeve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urbidity removal was not obvious for PAC dosages beyond 0.10 mg L -1, and an optimal PAC dosage in the range of 0.]05-0.10 mg L -1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 filter C enhanced filtration PAC MICRO-FLOC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原位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受污染河水 被引量:7
16
作者 焦燕 金文标 +2 位作者 赵庆良 赵勇娇 万杰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9-62,共4页
点源与非点源污染共存是河流污染的特点,运用污水处理厂的异位修复和以河道空间为处置场所的原位修复相结合的生物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采用强化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EHYBFAS)的异位修复与生物接触氧... 点源与非点源污染共存是河流污染的特点,运用污水处理厂的异位修复和以河道空间为处置场所的原位修复相结合的生物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采用强化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EHYBFAS)的异位修复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原位修复相结合的生物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COD、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1.45)%、(70.0±3.34)%和(71.9±4.43)%,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占地面积小、处理量大、处理效果好的优点。MPN-Griess检测结果表明,系统中微生物丰富,硝化菌(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在生物膜载体上最高达108 MPN/g干填料,在混合液中最高达105 MPN/mL,保障了系统的脱氮能力。PCR-DGGE和克隆测序检测结果表明,系统中氨氧化菌物种丰富,Nitrosomonas sp. Nm59是其优势种类之一,且是唯一可获得培养的亚硝化单胞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修复 原位修复 强化生物膜一活性污泥复合工艺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受污染河水
原文传递
Use of a Bioaugmented Organic Soil Amend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Gypsum for Withania somnifera Growth on Sodic Soil 被引量:7
17
作者 Manjul GUPTA Pankaj Kumar SRIVASTAVA +2 位作者 SHIKHA Abhishek NIRANJAN Shri Krishna TEWAR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organic matter is a problem to sustain crop growth on sodic soil. Organic soil amendments are a costeffective source of nutrients to enhance crop growth.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organic matter is a problem to sustain crop growth on sodic soil. Organic soil amendments are a costeffective source of nutrients to enhance crop growth.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 organic soil amendment bioaugmented with plant growth-promoting fungi(SF_(OA) ) in combination with gypsum on soil properties and growth and yield attributes of Withania somnifera,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crops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inal system in the world, on a sodic soil at the Aurawan Research Farm of CSIR-National Bot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Lucknow, India. The SF_(OA) used was prepared by pre-enriching farm waste vermicompost with plant growth-promoting fungi before mixing with pressmud and Azadirachta indica seed cake. The application of SF_(OA) at 10 Mg ha^(-1)after gypsum(25.0 Mg ha^(-1)) treatment significantly(P < 0.05) increased root length(by 96%) and biomass(by 125%) of Withania plan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without SF_(OA) and gypsum. Similarly, the highest withanolide contents were observed in leaves and roots of Withania plants under 10 Mg ha^(-1)SF_(OA) and gypsum.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F_(OA) and gypsum also improved physical, chemical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of the soil, with the soil bulk density decreasing by 25%, water-holding capacity increasing by 121%, total organic C increasing by 90%, p H decreasing by 17%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β-glucosidase, dehydrogenase and cellulase activities increasing by 54%, 128%, 81% and 96%,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These showed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SF_(OA) tested in this study might reclaim sodic soil and further support Withania cultivation and results were better when the SF_(OA) was applied after gypsum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cinal crop plant growth-promoting fungi soil property soil reclamation vermicompo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