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价值:在消解与重构之间——《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及其文化解读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伟 都文伟 《南大戏剧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51-62,共12页
《赵氏孤儿》在新世纪出现了众多的改编版本,如戏曲的豫剧版和越剧版,话剧的林兆华版和田沁鑫版,影视的陈凯歌版和阎建钢版,以及国外的英国皇家莎剧团版与韩国的明洞剧场版。同一时代出现如此多的改编本耐人寻味。和以前的各种版本之主... 《赵氏孤儿》在新世纪出现了众多的改编版本,如戏曲的豫剧版和越剧版,话剧的林兆华版和田沁鑫版,影视的陈凯歌版和阎建钢版,以及国外的英国皇家莎剧团版与韩国的明洞剧场版。同一时代出现如此多的改编本耐人寻味。和以前的各种版本之主题对元杂剧忠义与复仇的继承性相比,新世纪的这些新版本表现出颇为不同的倾向,折射出当代文化思潮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所要回应的核心问题是传统忠义观念在现代的取舍,以及与此相关的是否复仇问题与生命价值问题。两种戏曲版坚定维护传统价值,恪守忠义,坚持复仇,电视版将这一主题发挥到了极致;而两种话剧版则反思传统价值,解构复仇主题,陈凯歌的电影版亦是如此,但价值取舍各有不同;英国皇家莎剧团与韩国明洞剧场则从世俗人性与生命价值的角度对忠义与复仇进行解读,有独特的参考价值。这些版本既对比鲜明,又各有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文明的艰难步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忠义叙事 当代改编 文化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文性视域中的“梁祝”故事之当代改编 被引量:1
2
作者 师丽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1-75,共5页
当代出现了许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文艺改编作品,这些作品受时代性、作家主观创作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章选取1952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碧华的小说《梁山伯自白书》、影视文学作品徐克版《... 当代出现了许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文艺改编作品,这些作品受时代性、作家主观创作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章选取1952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碧华的小说《梁山伯自白书》、影视文学作品徐克版《梁山伯与祝英台》、马楚成版《剑蝶》等四部作品,通过分析作品在互文性视域中的改编特点及思想艺术特色,认为体裁多样性、主题丰富性是当代"梁祝"改编作品的两大特征;而不拘泥体裁是"梁祝"故事推陈出新的形式原因,在传统的爱情主题之外的充满现代意识的主题改写是"梁祝"故事不断复活的另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 互文性 当代改编 艺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名剧的当代改编——从淮剧《赵五娘》说起
3
作者 李磊 朱刚 《人文天下》 2020年第23期30-33,共4页
淮剧传统剧目《赵五娘》改编自元末戏曲作家高明的南戏《琵琶记》,而《琵琶记》则改编自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且关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都作了较大改动。《琵琶记》通过“三不从”的关目设计刻画出蔡伯喈的内心挣扎和苦闷,更加... 淮剧传统剧目《赵五娘》改编自元末戏曲作家高明的南戏《琵琶记》,而《琵琶记》则改编自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且关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都作了较大改动。《琵琶记》通过“三不从”的关目设计刻画出蔡伯喈的内心挣扎和苦闷,更加贴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使故事情节更加合理,也是该剧目感人至深、流传久远的原因。淮剧《赵五娘》在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剧本结构等方面又都有所提升,人物形象更加合理,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五娘》 《琵琶记》 淮剧 当代改编 现代观众 戏曲作家 审美习惯 蔡伯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剧《赵氏孤儿》:传统历史剧的当代改编 被引量:1
4
作者 欧阳鹏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7-102,共6页
中国音乐剧市场正值黄金时期,每年都有许多优秀的原创音乐剧诞生。综艺《声入人心》和《爱乐之都》也以另外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音乐剧揭开了神秘面纱。而上海徐俊戏剧艺术中心的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植根于中西方优秀文艺传统,... 中国音乐剧市场正值黄金时期,每年都有许多优秀的原创音乐剧诞生。综艺《声入人心》和《爱乐之都》也以另外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音乐剧揭开了神秘面纱。而上海徐俊戏剧艺术中心的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植根于中西方优秀文艺传统,立足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在恢弘壮丽的场景中重现了这一极具典型性和戏剧性的历史片段,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绝伦的视听享受。音乐剧《赵氏孤儿》改编自纪君祥创作的一部元杂剧《赵氏孤儿》,取材于《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为家族复仇的故事。这部杂剧与《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并称为元杂剧四大悲剧。当传统的历史剧《赵氏孤儿》改编成音乐剧,就借助音乐的掷地有声,实现了又一次的华丽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剧 历史剧 《赵氏孤儿》 当代改编
原文传递
谍战话剧“三角”模式的构成、衍生及当代改编(1931—1945)
5
作者 王亭绣月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7-194,共8页
1931—1945年话剧作为重要的抗战文化宣传样式,在极大鼓舞军民士气的同时,其自身的各类题材也得以丰富与发展。而其中较具有时代特色的谍战话剧不仅逐步探索出经典的“三角”模式,基于此模式的多样变体也暗含了剧作家们多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当代改编 谍战 话剧 时代特色 三角 丰富与发展
原文传递
阅读转向中的形象重构--《牛虻》的当代改编及其阐释困境
6
作者 张泰旗 《上海文化》 CSSCI 2022年第2期21-30,共10页
20世纪50年代,《牛虻》作为革命经典著作被删改后引入中国。但在80年代,这部作品却逐渐从宏大叙事中抽离,成为知识分子自我确认的镜像。随着历史的演进,《牛虻》被进一步推向了更为私人化的情感空间,而近期上演的话剧版《牛虻》对原著... 20世纪50年代,《牛虻》作为革命经典著作被删改后引入中国。但在80年代,这部作品却逐渐从宏大叙事中抽离,成为知识分子自我确认的镜像。随着历史的演进,《牛虻》被进一步推向了更为私人化的情感空间,而近期上演的话剧版《牛虻》对原著的阐释正处于这一话语脉络的“延长线”上。《牛虻》丰富的内涵与不同时代的话语耦合,制造了这部作品复杂且充满张力的阅读史。在新的时代重新打开《牛虻》的阐释空间,需要我们在20世纪中国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对各种解读范式背后的话语进行反思,并在深刻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思考并提出更多的阅读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阅读史 当代改编 经典的话语建构
原文传递
传统戏曲当代改编与女性主体尊严的重塑 以朱买臣夫妻故事为例
7
作者 黄蓓蓓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3-75,共3页
传统戏曲题材的当代改编,涉及如何接通现代人思想感情的问题,性别视角是考量这一问题的重要维度。传统戏曲盛行男性中心主义的道德思想,不符合其规范意识的女性常遭受污名化。现代社会提倡两性平等,如何肯定女性的个体价值和主体性,消... 传统戏曲题材的当代改编,涉及如何接通现代人思想感情的问题,性别视角是考量这一问题的重要维度。传统戏曲盛行男性中心主义的道德思想,不符合其规范意识的女性常遭受污名化。现代社会提倡两性平等,如何肯定女性的个体价值和主体性,消解男性中心的叙事,重塑具有主体尊严的女性形象,是传统戏曲当代改编中的重要议题。朱买臣夫妻故事是探讨此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中心主义 朱买臣 传统戏曲 戏曲题材 个体价值 规范意识 当代改编 道德思想
原文传递
试论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如何在当代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
8
作者 李佳颖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3期20-23,共4页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李尔王》一直被认为是艺术造诣颇深的一部经典戏剧。该剧呈现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情感,能够跨越种族文化的差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这部作品至今仍被反复地搬演,在当代舞台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李尔王》一直被认为是艺术造诣颇深的一部经典戏剧。该剧呈现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情感,能够跨越种族文化的差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这部作品至今仍被反复地搬演,在当代舞台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剧中那个充满纷争与混乱的年代,但经典之作如何“常演常新”,在当代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仍然值得探索。本文通过分析多种版本《李尔王》的演出,阐释了《李尔王》的经典性,探讨了《李尔王》呈现于当代舞台的方法及其“焕发光彩”的具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莎士比亚悲剧 经典性 当代改编 跨文化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协状元》的现代改编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浦晗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第9期1304-1307,共4页
《张协状元》作为现今最早存有全本的南戏剧目,被众多戏曲观众所熟知,并具有较高的受欢迎度,也被当代许多地方剧种如莆仙戏、京剧、永嘉昆剧等加以改编排演,而各个剧种的版本也在剧本改编加工和舞台艺术特征上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 张协状元 当代改编 莆仙戏 京剧 永嘉昆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楼梦》改编看中国当代审美实践转向
10
作者 王济远 杨芃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8,共16页
从白话小说经典到当代影视剧、音频图书、综艺节目、网络游戏、文旅项目等多样的存在形态,《红楼梦》的当代改编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持续关注。《红楼梦》改编背后是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审美实践的巨大转向:艺术与商品、文化与产业、... 从白话小说经典到当代影视剧、音频图书、综艺节目、网络游戏、文旅项目等多样的存在形态,《红楼梦》的当代改编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持续关注。《红楼梦》改编背后是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审美实践的巨大转向:艺术与商品、文化与产业、审美与经济的融汇;以大众消费为导向的当代文化生产;当代文化生产的感性化、娱乐化和生活化倾向。当代中国审美实践转向是新时期以来市场经济确立和国家文化政策引导使然,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它使得大众更好地参与到当代文化实践中来,顺应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当代改编 审美实践转向
原文传递
古典名作改编与“暴力”的当代之思
11
作者 虞又铭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112,共8页
当代戏剧舞台对古典作品的改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改编中,对“暴力”问题的关注又尤其醒目。德国塔利亚剧院的《奥德赛》、希腊阿提斯剧院的《特洛伊女人》以及中国香港导演邓树荣执导的《麦克白的悲剧》等三部作品对人类暴力作了不同... 当代戏剧舞台对古典作品的改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改编中,对“暴力”问题的关注又尤其醒目。德国塔利亚剧院的《奥德赛》、希腊阿提斯剧院的《特洛伊女人》以及中国香港导演邓树荣执导的《麦克白的悲剧》等三部作品对人类暴力作了不同风格的演绎,对暴力作了不同角度的警示。相对来说,塔利亚剧院的《奥德赛》在残酷意味与后现代拼贴之间有一种综合,阿提斯剧院的《特洛伊女人》的仪式性较强,而邓树荣的《麦克白的悲剧》则更具写意性。三部作品均有力地指向暴力存在的隐蔽性,以古今之间的贯穿促人深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名作 当代改编 暴力
原文传递
从现实变革到个体生命彰显——论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西部电影改编 被引量:1
12
作者 吉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部电影就形成了与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合作的优良传统,并一度掀起了西部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浪潮,经由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人生》也自此确立了西部电影现实主义发展的源头;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内外电影大环境使然,...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部电影就形成了与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合作的优良传统,并一度掀起了西部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浪潮,经由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人生》也自此确立了西部电影现实主义发展的源头;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内外电影大环境使然,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跟西部电影的合作发生了断裂。新世纪以来,西部电影在历经困顿和文化转型后,重新找到了与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合作的契合点,而这一时期的改编意蕴与风格也由80年代时的关注西部现实变革到新世纪的关注个体生命以及真实人性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西部电影改编 《人生》 《白鹿原》
原文传递
论庐剧《秦雪梅》的前世与今生
13
作者 潘敏 《艺术科技》 2021年第22期140-142,共3页
在传统戏曲中,明传奇《商辂三元记》久演不衰,多种地方戏都将它作为传统剧目。当代庐剧《秦雪梅》改编自《商辂三元记》,增添和删减了《商辂三元记》的部分情节,丰富了秦雪梅的形象,重构了秦雪梅为爱情守节的主题,从而发现新生作品会随... 在传统戏曲中,明传奇《商辂三元记》久演不衰,多种地方戏都将它作为传统剧目。当代庐剧《秦雪梅》改编自《商辂三元记》,增添和删减了《商辂三元记》的部分情节,丰富了秦雪梅的形象,重构了秦雪梅为爱情守节的主题,从而发现新生作品会随历史条件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自我调适。文章分析庐剧《秦雪梅》的前世与今生,以显示戏曲作品随社会时代变化的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辂三元记》 当代改编 《秦雪梅》 秦雪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