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形成模型的质性研究:以乡镇卫生院为例
1
作者 卢珊 张亮 《健康发展与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3-409,共7页
目的识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的前因因素及其对动态能力的作用,以此构建动态能力形成模型,为培育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动态能力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目的、理论和滚雪球抽样结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37名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半结... 目的识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能力的前因因素及其对动态能力的作用,以此构建动态能力形成模型,为培育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动态能力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目的、理论和滚雪球抽样结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37名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经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构建乡镇卫生院动态能力形成模型。结果本次访谈总时长为1991min,文本资料总字数为428935字。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到61条原始访谈语句和对应的初始概念,整合提炼出26个概念和12个范畴;通过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明确本研究的核心范畴为“乡镇卫生院动态能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围绕核心范畴衍生了外部环境变化、组织资源、组织制度、院长管理特质和政策支持5个主范畴。结论环境变化会触发乡镇卫生院动态能力的形成,组织资源和组织制度是保障动态能力形成的重要组织层面因素,院长管理特质是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个体层面因素,组织资源、组织制度和院长管理特质对动态能力的作用受政策支持因素的影响。建议政府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自主管理权,推动院长职业化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制度建设增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能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形成模型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化土结构的形成模型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新 宁建国 +1 位作者 许晟 兰明章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6,共6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了一个固化土结构的形成模型。该模型认为:粉土固化土结构是由固化剂水化物充分包裹胶结土颗粒和填充土颗粒间孔隙而构成;黏性土固化土结构是通过固化剂水化物包裹胶结土团粒、填充土团粒间孔隙、挤压填充... 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了一个固化土结构的形成模型。该模型认为:粉土固化土结构是由固化剂水化物充分包裹胶结土颗粒和填充土颗粒间孔隙而构成;黏性土固化土结构是通过固化剂水化物包裹胶结土团粒、填充土团粒间孔隙、挤压填充土团粒内孔隙而构成。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固化剂掺量和种类与固化土强度增长规律间的关系。该模型指出,对于不同土质类型,固化剂可能产生的水化物种类,对固化剂优化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土 结构形成模型 胶结 填充孔隙 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东生 陈方平 +4 位作者 唐发清 冯俊涛 贺石林 黄细莲 肖长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19-925,共7页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作用。方法:家兔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改良挂线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共7组,灌胃相应的药液8 d,于末次灌胃2 h...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作用。方法:家兔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改良挂线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共7组,灌胃相应的药液8 d,于末次灌胃2 h后处死家兔,取动脉血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家兔颈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1,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D-fructose-1,6-diphosphate trisodium salt octahydrate,FDP)、D-二聚体(D-dimer)、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等含量的变化。结果:改良挂线模型组血管内充满血栓,血管内弹力膜损伤严重;大黄虫丸低剂量组管腔内丝线周围有血栓形成,但有部分软化、溶解、吸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管腔内血栓较少,大部分已被吸收,血管内膜清晰完好。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改良挂线模型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除血栓湿重外(P<0.01),血栓干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除FDP含量(P<0.05)外,血栓干湿重和D-Di-mer均无明显差异(P>0.05)。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分别与改良挂线模型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除D-Dimer外(P>0.05),血栓干湿重及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黄虫丸能降低血浆TF和D-Dimer及FDP的含量,抗动脉血栓形成,维持血管内膜的稳定,其疗效与剂量成正比,大黄虫丸是理想的抗血栓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虫丸 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1 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 D-二聚体 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2A12铝合金的微观组织形成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宇锋 尹建成 +2 位作者 郑大亮 刘英莉 钟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0-384,425,共6页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技术是将喷射沉积和连续挤压两种先进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快速凝固体材料连续成形新技术。在自行研制的喷射沉积连续挤压装置上制备了2A12铝合金棒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棒材是由"帽状"的粗晶...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技术是将喷射沉积和连续挤压两种先进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快速凝固体材料连续成形新技术。在自行研制的喷射沉积连续挤压装置上制备了2A12铝合金棒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棒材是由"帽状"的粗晶层和细晶层交替堆垛而成。结合喷射沉积坯的显微组织分析和物理模拟的结果,提出了"帽状"组织的形成模型,即片状喷射沉积坯在挤压筒内呈"S"形堆积,在模腔表面及挤压筒底部死区的作用下,中间金属的流动速度明显较两边快,在进料孔及模具内表面摩擦力的作用下,金属流动速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使得中间的层状坯料明显凸向挤出方向,致使喷射沉积连续挤压制品的显微组织呈"帽状"。片状喷射沉积坯内下层细晶区和中部粗晶区分别形成制品内的细晶层和粗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挤压 喷射沉积 铝合金 显微组织 形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知识的市场价值及其知识资本的形成模型 被引量:15
5
作者 钱省三 龚一之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3-59,共7页
本文首先论证了科技知识的资本特性,以及只有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知识才能成为知识资本,其次描述了知识资本形成的一般过程模型和科技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三个市场价值创造过程及其资本形成模型;最后从国家政策、研究所及企业投入方... 本文首先论证了科技知识的资本特性,以及只有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知识才能成为知识资本,其次描述了知识资本形成的一般过程模型和科技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三个市场价值创造过程及其资本形成模型;最后从国家政策、研究所及企业投入方向等几个层次上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知识 知识资本 知识经济 形成模型 市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蛰虫丸对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TNOS、iNOS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回雪颖 郭伟光 +2 位作者 滕林 张海丽 于洋 《中医药信息》 2018年第2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蛰虫丸对大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TNOS、i NOS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大黄蛰虫丸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TNOS、i NOS及光、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大黄蛰虫丸对大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TNOS、i NOS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大黄蛰虫丸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TNOS、i NOS及光、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大黄蛰虫丸可升高大鼠血清中TNOS的含量,降低血清中i NOS的含量,光、电镜下发现可保护血管内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蛰虫丸具有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蛰虫丸 大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 TNOS INOS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肺脏微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晓倩 王朝晖 +5 位作者 程翔 苏冠华 万笑笑 田卫 熊信林 王珏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2期5-7,10,F000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小鼠肺脏微血栓形成模型。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的存活小鼠再随机分为1h、5h、1天、3天、7天5个亚组。模型组自颈内静脉注入自体血栓微颗粒0.1ml,假手术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血栓...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小鼠肺脏微血栓形成模型。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的存活小鼠再随机分为1h、5h、1天、3天、7天5个亚组。模型组自颈内静脉注入自体血栓微颗粒0.1ml,假手术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血栓微颗粒注入,正常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取各亚组小鼠外周血进行血小板计数,对肺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及HE染色和纤维素染色,并在光镜下计数有微血栓形成的微血管数。结果:①血小板计数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外周血小板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除7天组外模型组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假手术组1h,5h,1天3个亚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大体标本观察:模型组肺表面可见充血肿胀及点状出血灶,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则无明显病理改变。③HE染色及纤维素染色显示,模型组各亚组除可见注入的血栓微颗粒所致的血栓栓塞,还可见继发的微血栓形成,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则未见明显血栓栓塞及微血栓形成;微血栓计数则显示,模型组各亚组微血栓形成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1),而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自体血栓微颗粒能成功诱导小鼠肺脏微血栓形成模型,此模型为肺动脉微血栓栓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模型 肺脏 肺血栓栓塞 评估 小鼠 死亡原因 发病率 静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包裹挂线法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东生 陈方平 +4 位作者 贺石林 黄细莲 付斌 肖长江 唐发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93-998,共6页
目的:建立胶原包裹挂线法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53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挂线组、胶原包裹挂线组、胶原包裹挂线加阿司匹林处理组(阿司匹林组)、胶原包裹挂线加氯吡格雷处理组(氯吡格雷组)、胶原包裹挂线加阿司... 目的:建立胶原包裹挂线法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53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挂线组、胶原包裹挂线组、胶原包裹挂线加阿司匹林处理组(阿司匹林组)、胶原包裹挂线加氯吡格雷处理组(氯吡格雷组)、胶原包裹挂线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处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组)6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观察在不同情况下组织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enzym link immunology assay,ELISA)检测1,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D-fructose-1,6-diphosphate trisodium salt octahydrate,FDP)、D-二聚体(D-dimer)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胶原包裹挂线组较挂线组血栓形成明显,血管内弹力膜损伤严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干预后,动脉血栓有大部分软化、溶解、吸收;胶原包裹挂线组与正常组、挂线组相比较,血栓湿重、干重、D-dimer、FDP及TF明显增高(P<0.01);3组药物干预后血栓湿重、干重及D-dimer、FDP和TF血浆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相比较,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能显著降低血栓湿重、干重、D-dimer和FDP水平(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TF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胶原包裹挂线法动脉血栓模型明显优于单挂线法,且直观可靠、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可反映抗栓药的药效,是一个理想的研究动脉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模型 1 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 D-二聚体 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R模型的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形成模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道平 李淼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76-179,共4页
以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构成要素及关系,描述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过程及形成规则,然后基于SIR模型建立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模型,最后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中影响知识传... 以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构成要素及关系,描述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过程及形成规则,然后基于SIR模型建立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模型,最后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中影响知识传递的主要因素为传递率及免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 知识服务网络 SIR模型 形成模型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聚乙烯在超高压下结晶形态及形成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少贤 黄锐 +1 位作者 蔡碧华 谢帮互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7年第1期35-40,共6页
研究了聚乙烯在超高压力环境下的结晶问题,观察到高压结晶中的微区流动现象,获得了层片状晶、粒晶、串珠晶、棒晶等多种新结晶形态,还发现存在晶体二次流动和取向等现象,为伸直链晶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根据高分子的链段特征,提... 研究了聚乙烯在超高压力环境下的结晶问题,观察到高压结晶中的微区流动现象,获得了层片状晶、粒晶、串珠晶、棒晶等多种新结晶形态,还发现存在晶体二次流动和取向等现象,为伸直链晶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根据高分子的链段特征,提出了应力场与结晶新形态形成的关系问题,构筑了伸直链晶形成的“聚并”生长模型,解释了伸直链晶及其多种存在形式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乙烯 结晶形态 形成模型 高密度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直流电刺激犬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谷宏越 李艳波 黄永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5年第3期128-129,共2页
采用改进后的冠脉外膜微量直流电刺激法建立犬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结果提示,形成的血栓构成与人类冠脉血栓相似,方法简便可靠,血栓形成耗时短。是理想的科研实验模型。
关键词 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也纳-摩拉瓦盆地油气形成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斗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1993年第6期92-96,共5页
一、盆地概况维也纳-摩拉瓦盆地展布在阿尔卑斯山褶皱带内,属于叠加在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构造-大地构造单元结合部的山间盆地类型(图1)。盆地总面积的1/3(约10000万km^2)即盆地的东北部处于原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其余均属奥地利。盆... 一、盆地概况维也纳-摩拉瓦盆地展布在阿尔卑斯山褶皱带内,属于叠加在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构造-大地构造单元结合部的山间盆地类型(图1)。盆地总面积的1/3(约10000万km^2)即盆地的东北部处于原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其余均属奥地利。盆地由上第三系充填,上覆内喀尔巴阡山和阿尔卑斯山三叠系-下第三系断错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形成模型 维也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策略的移动协同群组形成模型
13
作者 王卫红 曹玉辉 覃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1-701,共1页
针对移动、协同计算中缺乏移动协同群组形成模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维策略的移动协同群组形成模(FMCGM).首先定义了论域U和移动协同群组G,并构造了G的网络空间模型.依据G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移动协同群组划分为实体型群组(WG... 针对移动、协同计算中缺乏移动协同群组形成模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维策略的移动协同群组形成模(FMCGM).首先定义了论域U和移动协同群组G,并构造了G的网络空间模型.依据G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移动协同群组划分为实体型群组(WG)和兴趣型群组(IG),以此抽取影响WG、IG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以这些因素为基构造多维因素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计算 形成模型 群组 移动 多维 空间模型 因素空间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中国产重组葡激酶作用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李春坚 黄峻 +3 位作者 邵志高 王蔚青 杨国平 黄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期466-468,共3页
目的:研究国产重组葡激酶(recombinantstaphylokinase,r-SAK)在兔股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栓形成模型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新西兰兔30只,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30min)、r-SAK小剂量组(r-SAK0.25mg/kg,30min)、r-... 目的:研究国产重组葡激酶(recombinantstaphylokinase,r-SAK)在兔股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栓形成模型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新西兰兔30只,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30min)、r-SAK小剂量组(r-SAK0.25mg/kg,30min)、r-SAK中剂量组(r-SAK0.5mg/kg,30min)、r-SAK大剂量组(r-SAK1.0mg/kg,30min)、r-SAK单次静脉推注组(r-SAK0.5mg/kg,2min)和联合肝素治疗组(先静脉推注肝素200U/kg,继之予r-SAK0.5mg/kg,30min,溶栓后予肝素50U/(kg·h)静滴至观察终点)。用球囊损伤法制作兔右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模型形成后经耳缘静脉匀速输注治疗药物。溶栓前及溶栓后不同时间点取静脉血用“溶圈法”检测r-SAK血药浓度,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合r-SAK药动学模型。结果:r-SAK血浆浓度在2.0×104~2.0×106U/L范围内与溶圈直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6.05±11.35)%,相对标准差(relativestandarddeviation,RSD)为±11.82%。各静脉输注组血药浓度峰值时间为30min,低、中、高3个剂量组峰值浓度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r=0.99998,P<0.0001)。单次静脉推注组峰值浓度为(5.16±1.02)mg/L,显著高于等剂量30min输注组(P<0.01),其峰值时间为2min。联合肝素治疗组与等剂量r-SAK单独输注比较,峰值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血栓形成模型 中国 重组葡激酶 r-SAK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ISM-DEMATEL的地铁施工安全氛围形成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瑚均 陈辉华 +2 位作者 程保全 户晓栋 蔡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00-2208,共9页
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多发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损失。为降低现场安全事故发生频率,研究地铁施工安全氛围的形成模型。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识别地铁施工安全氛围的影响因素;运用模糊ISM-DEMATEL方法构建地铁施工安全氛围的多层... 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多发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损失。为降低现场安全事故发生频率,研究地铁施工安全氛围的形成模型。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识别地铁施工安全氛围的影响因素;运用模糊ISM-DEMATEL方法构建地铁施工安全氛围的多层结构形成模型;选用X项目开展实证研究,验证该多层结构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铁施工安全氛围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工程环境因素、组织或团队因素、管理者因素和工人因素等5类;地铁施工安全氛围多层结构形成模型包括社会基础层、组织−工程中间层、管理者−工人交互层和顶层等4个递进层级;管理者安全承诺为核心影响因素,安全沟通、管理者领导风格、安全培训与教育、制度压力、安全文化和组织价值为显著影响因素;本文构建的地铁施工安全氛围形成模型可有效指导地铁施工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施工安全氛围 影响因素 多层结构形成模型 模糊ISM-DEMAT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抑郁症形成模型探讨
16
作者 王骏 左小云 戴益信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8期32-36,共5页
外源性抑郁症形成模型的研究,主要讨论造成心理压力的各种不良条件对抑郁易感个体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发展,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形成过程。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形成过程中的部分生物器质变化,与焦虑神经症的共病关系。心理学研究... 外源性抑郁症形成模型的研究,主要讨论造成心理压力的各种不良条件对抑郁易感个体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发展,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形成过程。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形成过程中的部分生物器质变化,与焦虑神经症的共病关系。心理学研究抑郁个体的心理发展状态,精神医疗研究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与治疗,本文处于两个学科领域的不同思维交界处: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压力应激导致抑郁症的发展过程,为抑郁症的治疗拓宽一部分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抑郁 形成模型 应激 抑郁易感人格 无望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的星系形成模型受到挑战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凡 《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26,共1页
据英国Nature,2009,458:603报道,来自英美等国的一科学家小组提出,在宇宙早期星系曾经历过一个快速生长阶段,这对当前流行的星系形成理论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星系形成 形成模型 生长阶段 宇宙早期 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的星系形成模型受到挑战
18
《科学中国人》 2009年第5期112-112,共1页
人们乐于接受的星系形成模型是认为宇宙由冷暗物质所支配的模型,在该模型中,所有星系都在宇宙时间尺度上通过分层合并来生长。现在,对宇宙中一些最大星系中的恒星物质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90亿年前,大星团中心的最亮星系几乎跟它们... 人们乐于接受的星系形成模型是认为宇宙由冷暗物质所支配的模型,在该模型中,所有星系都在宇宙时间尺度上通过分层合并来生长。现在,对宇宙中一些最大星系中的恒星物质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90亿年前,大星团中心的最亮星系几乎跟它们今天的同类一样大。这意味着,这些“最亮星系团”在“大爆炸”之后约50亿年时间已经生长到超过其最终恒星质量的90%,这与流行的星系分层合并形成模型是矛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模型 星系团 时间尺度 冷暗物质 恒星物质 恒星质量 宇宙 大爆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测花芽形成模型的苹果疏果策略
19
作者 周洲 《中国果业信息》 2019年第8期50-51,共2页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05.056),来自日本盛冈市果树和茶科学研究所苹果研究中心的Hiroshi Iwanami等人提出了基于预测花芽形成模型的苹果疏果策略。规律种植对于提高苹...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05.056),来自日本盛冈市果树和茶科学研究所苹果研究中心的Hiroshi Iwanami等人提出了基于预测花芽形成模型的苹果疏果策略。规律种植对于提高苹果的果实品质和盈利能力非常重要。为了确定每年使花芽形成率保持恒定的疏果目标,研究人员研究了产量负荷(CL)与花芽形成率(RF)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根据CL预测RF变化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模型 苹果 花芽 疏果 预测 科学研究所 盈利能力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和东北亚造山带形成模型
20
作者 Л.М.Перфенов Н.А.Берзин +1 位作者 陈邦彦(翻译) 梁世容(校对) 《海洋地质》 2013年第4期26-50,共25页
本文讨论岩石层(圈)板块构造的重点的是中亚和东北亚晚里菲纪、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造山带、毗邻的北亚克拉通和同造山期的中朝克拉通以及太平洋西北边缘的中、新生代造山带的形成模型,确定了晚里菲纪、文德一寒武纪、志留一泥盆纪的独... 本文讨论岩石层(圈)板块构造的重点的是中亚和东北亚晚里菲纪、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造山带、毗邻的北亚克拉通和同造山期的中朝克拉通以及太平洋西北边缘的中、新生代造山带的形成模型,确定了晚里菲纪、文德一寒武纪、志留一泥盆纪的独立岛弧,它们向北亚克拉通的碰撞结束了晚里菲纪、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造山带,形成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蒙古一鄂霍次克和索伦一开尔斯造山带,它们都与该地大洋盆地的关闭和大洋地壳向毗邻大陆边缘下方的俯冲有关。在大陆边缘分布着俯冲上方的岩浆弧。太平洋西北边缘的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同北亚板块的会聚转换过程中。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相互靠近伴生裂谷作用,处在活动陆缘和岛弧背面的小洋盆的开启与随后关闭。文中所论及的造山带之形成均伴生巨大(几百到上千千米)纵向剪切位移,它大致平行陆一洋边界。这被造山带许多典型构造特征所确定的。它们以平面上的线形或略微弯曲的性状断续分布,有透镜状、楔状的尾端,大部分缺失典型的碰撞后的花岗岩类和与造山带伴生的边缘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形成模型 东北亚 中亚 古太平洋板块 晚古生代 板块构造 西北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