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而中学乃中国的人文精神 被引量:5
1
作者 程志华 孙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徐复观不仅人生充满传奇色彩,而且其理论亦独树一帜:他曾任国民党军委少将,后在熊十力的影响下弃武从文。在现代新儒学之“形而上学”的主脉下,他反“形而上学”之道而倡“形而中学”之途。近期,为纪念徐复观... 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徐复观不仅人生充满传奇色彩,而且其理论亦独树一帜:他曾任国民党军委少将,后在熊十力的影响下弃武从文。在现代新儒学之“形而上学”的主脉下,他反“形而上学”之道而倡“形而中学”之途。近期,为纪念徐复观诞辰110周年,围绕着其“形而中学”思想,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探讨“形而中学”的内涵及所具之意义。现从座谈所形成的论文中择出几篇发表,不仅作为对徐复观诞辰之纪念,亦希以此引起学界对“形而中学”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诞辰110周年 形而上学” 形而中学 徐复观 人文精神 纪念 中国 现代新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冯友兰形而上学体系的改进和补充——增加一组“形而中学”命题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晓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29,177,共10页
冯友兰提出一种逻辑分析的和不着实际的形而上学,主要包括四组命题和相应的四个概念,即:理、气、道体和大全。冯友兰开创的这一语言分析的形而上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其论证尚有一些缺陷,并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对冯友兰的... 冯友兰提出一种逻辑分析的和不着实际的形而上学,主要包括四组命题和相应的四个概念,即:理、气、道体和大全。冯友兰开创的这一语言分析的形而上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其论证尚有一些缺陷,并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对冯友兰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以分析和改进,并增加一组"形而中学"的命题。改进的关键措施是区分语言世界和经验世界,让理、气、道体和大全存在于语言世界,从而把仅仅涉及语言世界的形而上学与经验世界隔离开来,实现形而上学的"语言学转向"。然后通过一组形而中学的命题把形而上学与经验世界联系起来,以此解决冯友兰所面临的"存在"和"有"的关系问题,以及"理在事先""理在事上"和"理在事中"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形而上学 形而中学 语言学转向 语言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儒家心性之学的哲学定位及其走向——形而上学与形而中学之辨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晓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41-149,共9页
儒家的心性之学始于孔子和孟子。如果说,世间爱人之仁心是形而中的,那么超越人间的天命观便是形而上的。自宋、明以来,儒家的心性之学分为两条脉络,即心学和理学,二者的目标都是“知天命”,因而均含有形而上学的成分,但二者的性质却是... 儒家的心性之学始于孔子和孟子。如果说,世间爱人之仁心是形而中的,那么超越人间的天命观便是形而上的。自宋、明以来,儒家的心性之学分为两条脉络,即心学和理学,二者的目标都是“知天命”,因而均含有形而上学的成分,但二者的性质却是迥然不同的——心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宗教信仰的,理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哲学理性的。此区别特征在当代“新心学”和“新理学”中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牟宗三的“圆教”理论和冯友兰的逻辑分析的形而上学中。儒道合流并融入科学民主,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地,形而上学与形而中学将密切结合,儒家的“新理学”将比“新心学”发挥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中庸的而非神秘的、是哲学的而非宗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心学 理学 天命 儒家 形而中学 形而上学 哲学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复观形而中学探微 被引量:2
4
作者 韩星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年第3期101-109,共9页
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徐复观与现代新儒家其他同仁同途殊归,反思批判学界以西释中,中话西说,试图重建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其"形而中学"是以先秦儒学的心性之学为思想渊源,与后来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 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徐复观与现代新儒家其他同仁同途殊归,反思批判学界以西释中,中话西说,试图重建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其"形而中学"是以先秦儒学的心性之学为思想渊源,与后来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脉相承发展而来,"心的文化、心的哲学"是其主体。他所说的"心"是通过修工夫确立的"本心",是建立人生价值,以及道德、艺术、认知的根源,是人之为人的主宰。心的文化具有人文性、实践性、现实性,是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和平的文化,也不抹杀思辨的意义,可以统合形而上与形而下。形而中学并非西方哲学意义下的"形而上学",它居于道器之间,通过修养工夫使天道落实到生命实践之中,并开出道德、艺术、宗教、知识等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根本性的差异。形而中学有经典的依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认同与阐释,对于中国文化和儒学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中国文化 主体性 形而中学 心的文化 生命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中学”的意涵——徐复观消解“形而上学”的美学诠释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桂荣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35-39,共5页
徐复观以“心的文化”立论来疏解中国文化,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生命意旨,因而,他消解“心”的形而上倾向,进行“形而中学”的意蕴阐释。
关键词 心的文化 形而上学 形而中学 即自的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心学被定格为“形而中学”之理路
6
作者 柏友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3-38,共6页
近代以降,王学再度复兴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其意志主义倾向严重损毁了心学传统的理性向度。在西学强势的持续冲击下,现代新儒家之主流力图以会通中西的方式重建心学传统的形上学体系。徐复观从中西哲学之不同路径出发.以“形而中... 近代以降,王学再度复兴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其意志主义倾向严重损毁了心学传统的理性向度。在西学强势的持续冲击下,现代新儒家之主流力图以会通中西的方式重建心学传统的形上学体系。徐复观从中西哲学之不同路径出发.以“形而中者谓之心”的命题消解了心学传统近代衍化中的本体论致思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格致之学 意志主义 形而上学 形而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知、成仁与天下:形而中学主体心性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吉祥 许雪涛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6期8-16,共9页
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乃是关于“心的文化”,并将心的文化定义为形而中学。形而中学以人为主体准则之基础,以心为理论建构之根本。形而中学主体心性包括三重维度:其一,以人心合一为逻辑起点。确立心之内在体知禀性,促使本始心性认知为己之... 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乃是关于“心的文化”,并将心的文化定义为形而中学。形而中学以人为主体准则之基础,以心为理论建构之根本。形而中学主体心性包括三重维度:其一,以人心合一为逻辑起点。确立心之内在体知禀性,促使本始心性认知为己之性,进而确立内修于己为德之规范。其二,以性命合一为仁道指向。心性命理本为一体也,承袭化性起伪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推动多元主体意识迈向统一社群价值理念,构建成仁的人道同质精神之畛域。其三,以天下合一为终极设定。设立下学人事而上达天道憬悟路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道,融涵天地万物以推及大化,彰显天下生生共在之意向。最后,形而中学将主体心性界定于人心和合谓之中架构维度,传承原始儒家文化开创精神,同现代新儒家精神人文主义本质殊途同归,二者观点内外贯通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中学 心性 体知 仁道 天下合一 精神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中学”的凸显及对“形而下学”的逼显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耕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共2页
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在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发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思维即导源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历史地看,这句名言奠定了后来中国哲学... 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在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发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思维即导源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历史地看,这句名言奠定了后来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那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或“道”与“器”之两个领域的划分。而且,在这样两个领域的格局之下,相应地衍生出诸多对偶性概念,例如“仁”和“礼”“体”和“用”“理”和“气”等。不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中学 形而上” 中国哲学 《周易》 形而下” “六经” 上学 “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复观形而中学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吉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17-122,共6页
在近代新儒学复兴过程中,徐复观先生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特性,得出“中国文化实则为心的文化”的结论,独树一帜地建构了形而中学的哲学思想。在此过程中,他以人为主体准则界定“形上形下”的范围,以凸显形而中学“知行合一”的特性... 在近代新儒学复兴过程中,徐复观先生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特性,得出“中国文化实则为心的文化”的结论,独树一帜地建构了形而中学的哲学思想。在此过程中,他以人为主体准则界定“形上形下”的范围,以凸显形而中学“知行合一”的特性;厘清传统中国文化对“心”的各种误解,深刻认识到“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并赋予“心”价值判断的作用;最终将传统中国文化中“心”的主体主观性改造成为主体客观性,以践行与实现先秦儒家“下学上达”“内圣外王”的仁道理想。形而中学理论的建构,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徐复观 形而中学 心的文化 下学上达 内圣外王 仁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中学”与“具体形上学”——以徐复观和杨国荣哲学思想为中心的考析
10
作者 郭淑新 徐煊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08-114,共7页
现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向:一是尊重中国哲学悠久而深厚的学术传统,在坚守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等特征的基础上,继承并开展出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中国哲学,徐复观的“形而中学”思想,大抵可归为这一路... 现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向:一是尊重中国哲学悠久而深厚的学术传统,在坚守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等特征的基础上,继承并开展出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中国哲学,徐复观的“形而中学”思想,大抵可归为这一路向;二是既基于中国哲学的时代特征,又以世界哲学背景下的多重哲学智慧为思想之源,从而在中西哲学比较、融通的基础上构建当代中国哲学,杨国荣的“具体形上学”思想,可以说是这一路向的代表。这两种路向,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现当代中国哲学演进中的研究视域及路径差异,但最终呈现的却都是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智慧——以“合一”而非“分之”的视野考察现实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形而中学 杨国荣 具体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徐复观形而中学思想的构建及内涵
11
作者 陈吉祥 《喀什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26-29,共4页
徐复观先生通过梳理中国文化最基本特性,认为“中国文化实则为心的文化”,并把“心的文化”定义为形而中学。徐先生所构建的形而中学思想体系,首先将人作为构建形而中学理论的出发点,确立人的主体准则地位,以此界定“形而上”与“形而... 徐复观先生通过梳理中国文化最基本特性,认为“中国文化实则为心的文化”,并把“心的文化”定义为形而中学。徐先生所构建的形而中学思想体系,首先将人作为构建形而中学理论的出发点,确立人的主体准则地位,以此界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范围,同时赋予“心”的价值判断属性,最后将“心”的主体主观性改造为主体客观性,由此凸显出形而中学思想“下学上达”的现实践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中学 理论构建 内涵 徐复观 “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形而中学”的影像美学 被引量:7
12
作者 侯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5-110,共6页
本文以"形而中学"来确立影像美学的研究层面;以回归"美学"一词的感觉论本意来强调影像美学的感性基础;以影像感性之中的知性、悟性和灵性作为主要层次;以多元整合的视野来构建影像美学的视角、视域。
关键词 影像美学“形而中学”感觉论 多元整合
原文传递
居间运度——形而中学申衍
13
作者 周瑾 《原道》 CSSCI 2016年第1期163-185,共23页
道与器,《易传》用以称谓形而上者、形而下者。一系列新诠由字眼句脉入手,旨在贯通形而上下。徐复观标举形而中学,颇具启发意义,可以变通引伸之。呼应显形隐象,人与物交互为体而妙合于技。根源乎大化,本原艺术居间运度,道器乃得联绵协调... 道与器,《易传》用以称谓形而上者、形而下者。一系列新诠由字眼句脉入手,旨在贯通形而上下。徐复观标举形而中学,颇具启发意义,可以变通引伸之。呼应显形隐象,人与物交互为体而妙合于技。根源乎大化,本原艺术居间运度,道器乃得联绵协调,随其调节而迭互涌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中学 道器 艺术 居间 运度
原文传递
“心的文化”與“形而中學” 徐復觀之“心”詮平議
14
作者 宋立林 《中国文化》 2023年第1期299-309,共11页
徐復觀將中國文化特性定義爲“心的文化”,并認爲“心的文化”乃是一種“形而中學”。其對“心的文化”與“形而中學”之獨特詮釋路徑,於新儒家群體中獨樹一幟。徐復觀高揚“心學”這一道德主體建構之路徑,對孟子、荀子、莊子及宋明心... 徐復觀將中國文化特性定義爲“心的文化”,并認爲“心的文化”乃是一種“形而中學”。其對“心的文化”與“形而中學”之獨特詮釋路徑,於新儒家群體中獨樹一幟。徐復觀高揚“心學”這一道德主體建構之路徑,對孟子、荀子、莊子及宋明心學之疏解極細密而深入,既出新解於陳編,又爲心學開生面。其强烈的現實取向,使其詮釋非虚無縹緲形而上的玄思,而是與現實社會共呼吸的的生命哲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復觀 詮釋 心的文化 形而中學
原文传递
形中“生活儒学”与儒学的重构 被引量:3
15
作者 傅永聚 郑治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123,167,共13页
宋明理学呈现出"两极游走"的理论走向,宋代理学本以其形上超越性著称,至朱熹极言"理在事先",遂立理学"形上绝对"、"纯粹超越"之"极";明代以"反理学"面目出现的气学、心学... 宋明理学呈现出"两极游走"的理论走向,宋代理学本以其形上超越性著称,至朱熹极言"理在事先",遂立理学"形上绝对"、"纯粹超越"之"极";明代以"反理学"面目出现的气学、心学本意在纠此"偏执",然至罗钦顺以"万物生长收藏"为"理",王艮、李贽言百姓日用之"理",则又立"形下绝对"、"纯粹经验"之"极"。在宋明理学"游走两极"理论走向的借鉴之下,徐复观之"形而中学"秉持和发扬了"执两用中"的儒学传统,在探求现代新儒学转向之途时,或可作为展开的向度。以此路向展开的儒学,其实就是"生活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徐复观 形而中学 后新儒学 生活儒学 执两用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中者谓之心——徐复观易学思想研究
16
作者 石永之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7,共10页
徐复观结合《易传》中材料,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心理基础就是"忧患意识",文王为忧患意识所诱发而作《易》。《周易》的创制时期正处于宗教人文化的转换期,所以具有宗教与人文精神相互混合的特点。《易传》成就了两个系统的形... 徐复观结合《易传》中材料,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心理基础就是"忧患意识",文王为忧患意识所诱发而作《易》。《周易》的创制时期正处于宗教人文化的转换期,所以具有宗教与人文精神相互混合的特点。《易传》成就了两个系统的形而上学,其阴阳观念成就了宇宙论的形而上学;性命观念成就了道德形上学。把《易传》的两套形上学清理出来之后,他发现,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往往离人类具体真实的生活很远。于是徐复观就此提出了一个"形而中学",主张以"形而中学"回归孔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孔子 形而上学 形而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解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徐复观的儒学创新论及其对当代儒学重建的启示
17
作者 郑治文 《中国文化论衡》 2020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与现代新儒家主流通过形上化学的方式转化儒学不同,徐复观“自家体贴出”了生活化的儒学创新之路。他强调儒学是立足于生活体验和工夫实践的生活的学问,儒学创新要本于自身“形而中学”的精神特质,向孔子“道”的思想性格回归,以避免趋... 与现代新儒家主流通过形上化学的方式转化儒学不同,徐复观“自家体贴出”了生活化的儒学创新之路。他强调儒学是立足于生活体验和工夫实践的生活的学问,儒学创新要本于自身“形而中学”的精神特质,向孔子“道”的思想性格回归,以避免趋附西方形而上学而没却儒家真精神的偏执。当代儒学重建要回应“儒家思想如何关联当代生活”的课题,正需要扭转熊、唐、牟等人形而上学化的儒学创新之路,把新儒学主潮下徐复观的“异端之见”转变为后新儒学时代的主流话语。也就是说,后新儒学或可“接着徐复观讲”,消解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建构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通为一体的“生活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儒学创新论 形而中学 儒学重建 生活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作为一种思维的范式 被引量:25
18
作者 陈立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12-20,共9页
本文共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肇始于笛卡儿的现代哲学身心二元论思维对身体向度的贬抑、理论原因及其现代性背景,第二部分则考察当代思想中回归身体的趋势及其后现代的语境,在此基础上,第三部分对当代身体思想进行了理论的评估,... 本文共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肇始于笛卡儿的现代哲学身心二元论思维对身体向度的贬抑、理论原因及其现代性背景,第二部分则考察当代思想中回归身体的趋势及其后现代的语境,在此基础上,第三部分对当代身体思想进行了理论的评估,并尝试提出作为哲学范式的身体学之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现代性 后现代 范式 形而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之学的抉发与心学及其近代衍化
19
作者 柏友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4-157,共4页
传统心学自身的本体论特征与生命哲学具有非常相似的理论因素,成为二者会通的重要前提。近代心学一系的生命本体论在其发展中试图清除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从而经历了意志论、心本论、"道德的形而上学"、宗教化以及"形而中... 传统心学自身的本体论特征与生命哲学具有非常相似的理论因素,成为二者会通的重要前提。近代心学一系的生命本体论在其发展中试图清除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从而经历了意志论、心本论、"道德的形而上学"、宗教化以及"形而中学"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之学 心学 本体论 形而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新儒家与心学传统的近代衍化
20
作者 柏友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4-76,共3页
近代中国哲学的开启是在王学复兴的声浪中拉开了序幕 ,并构成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先导 ,而形成了一个绵延几代人的心学运动。一方面 ,现代新儒家力图隆升儒家心性之学与西学抗衡 ,另一方面重建儒家哲学现代体系的需要 ,迫使他们走上形而上... 近代中国哲学的开启是在王学复兴的声浪中拉开了序幕 ,并构成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先导 ,而形成了一个绵延几代人的心学运动。一方面 ,现代新儒家力图隆升儒家心性之学与西学抗衡 ,另一方面重建儒家哲学现代体系的需要 ,迫使他们走上形而上的道德本体论之路。这一广泛意义上的心学运动经历了“五四”前的先导、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心学运动 上学 形而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