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9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疗效的预测模型
1
作者 霍俊杰 陈凤菊 +4 位作者 段颖欣 李曼 沈立杰 武永存 王力军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新辅助...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行胃癌根治术的LA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收治时间分为训练集(n=67)和验证集(n=47)。对所有患者治疗前静脉期CT图像进行高通量特征提取,并筛选特征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以及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模型的预后分层能力。结果:基于mRMR算法以及LASSO回归模型,本研究在584个特征中筛选出5个特征构建影像组学Rad评分。该评分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和0.830,且拟合度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根据约登指数确定Rad评分的最佳截点值,高Rad评分的患者其3年无复发生存率(训练集82.7%vs.60.4%;验证集78.9%vs.53.8%)、3年总体生存率(训练集78.9%vs.60.2%;验证集79.3%vs.50.0%)均显著高于低Rad评分者(P<0.05)。结论:CT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LAGC患者行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的病理学反应及预后,有望成为一个实用的临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状态的价值
2
作者 王素雅 詹鹏超 +4 位作者 邢静静 梁盼 岳松伟 张永高 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可无创性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3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ER-2阳性患者49例,阴性214例。将所有患者以7:3... 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可无创性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3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ER-2阳性患者49例,阴性214例。将所有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85)和验证集(n=78)。基于3D Slicer软件和门脉期CT图像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比较HER-2阳性与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建立临床模型。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结合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和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根据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决策曲线(DCA)分析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肿瘤厚径(OR=1.04,P=0.033)、cT分期(OR=2.39,P=0.038)、cN分期(OR=2.15,P=0.046)为HER-2阳性表达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在训练集中,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胃癌HER-2阳性表达的的AUC分别为0.711(0.626~0.795)、0.852(0.787~0.917)和0.872(0.808~0.936);在验证集中,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胃癌HER-2阳性表达的的AUC分别为0.698(0.534~0.861)、0.818(0.698~0.938)和0.853 (0.747~0.959)。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之间的一致性良好,DCA结果显示联合模型可为胃腺癌患者提供临床净获益。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用于治疗前无创性评估胃腺癌的HER-2表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表达状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立恒 张莹 +3 位作者 卢芳 梁硕 李月川 李毅 《医学综述》 2025年第2期208-213,共6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肺功能检查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最常用方法,但其并不能充分评估大气道和小气道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以及肺泡破坏的程度。近年来,胸部CT检查已成为评估COPD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基于胸部CT的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肺功能检查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最常用方法,但其并不能充分评估大气道和小气道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以及肺泡破坏的程度。近年来,胸部CT检查已成为评估COPD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基于胸部CT的影像组学研究快速发展,各种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方法不断涌现,通过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机器学习工具进行分析,揭示这些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转归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制订COPD治疗策略,评估疗效和预后,为COPD的治疗及早期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肿 胸部CT 影像组学 定量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黎 杨朝凤 李杨 《安徽医药》 2025年第2期238-243,共6页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部分无法手术或靶向治疗无效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获得了延长生存时间的机会。但是,由于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方式来监...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部分无法手术或靶向治疗无效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获得了延长生存时间的机会。但是,由于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方式来监测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和免疫治疗效果。影像组学可以无创、实时和定量地分析医学图像,反映疾病更深层次的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肿瘤分期分级、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等领域。现围绕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及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影像组学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胰腺囊性肿瘤分类模型研究
5
作者 王蕾 丁明凤 《医疗卫生装备》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为提升胰腺囊性肿瘤分类的准确率和一致性,构建融合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综合分类模型。方法:首先,利用影像组学技术提取胰腺囊性肿瘤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ResNet50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胰腺囊性肿瘤图像的深度学习特征,并采用... 目的:为提升胰腺囊性肿瘤分类的准确率和一致性,构建融合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综合分类模型。方法:首先,利用影像组学技术提取胰腺囊性肿瘤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ResNet50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胰腺囊性肿瘤图像的深度学习特征,并采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特征筛选方法对特征进行筛选,得到关键特征;其次,基于关键特征构建单一影像组学的特征模型、单一深度学习的特征模型、融合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综合分类模型;最后,选用逻辑回归、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以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4个分类器对上述3种特征模型进行对比测试,以验证3种模型对胰腺囊性肿瘤的分类效果。结果:融合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综合分类模型在SVM分类器上表现最好,准确率为89.34%、召回率为92.13%、精确率为75.34%、AUC值为0.90,F1值为0.83,均优于单一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和单一深度学习特征模型。结论:融合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综合分类模型更能挖掘出各类特征之间是否存在互补关系,具有较好的胰腺囊性肿瘤分类性能,能够为进一步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深度 影像组学 胰腺囊性肿瘤 肿瘤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Meta分析
6
作者 刘一帆 胡潇 +3 位作者 张舒强 蒋逆立 韦金鼎 朱明洪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1期62-73,80,共13页
目的:系统评价影像组学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鉴于影像组学能从标准医学影像中提取大量微观特征,本研究意在评估其作为一种全面、快捷、无创的诊断方法的潜力。方法:检索中文和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影像组学鉴别甲... 目的:系统评价影像组学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鉴于影像组学能从标准医学影像中提取大量微观特征,本研究意在评估其作为一种全面、快捷、无创的诊断方法的潜力。方法:检索中文和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影像组学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4日。按照纳入标准收集相关文献,采用QUADAS-2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作者信息、结节情况、分析软件等数据,并使用Meta-DiSc1.4和State16.0 SE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7篇文献,共9361例甲状腺结节。Meta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的诊断指标,包括合并敏感性(sensitivity,Sen)0.87、特异性(specificity,Spe)0.82、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5.12、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0.17、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32.51和SROC曲线下面积0.9174。结果表明,影像组学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诊断工具,在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未来,影像组学有望成为甲状腺结节精准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地域分布不均和研究异质性,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并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甲状腺癌 甲状腺结节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多区域多参数乳腺MRI影像组学对N2-3期腋窝淋巴结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林佳璐 陈佳雪 +3 位作者 娄鉴娟 邹启桂 王思奇 蒋燕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目的:基于瘤内及瘤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组学构建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N2-3期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的列线图并验证模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规范治疗前乳... 目的:基于瘤内及瘤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组学构建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N2-3期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的列线图并验证模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规范治疗前乳腺MRI检查的320例(训练集224例,验证集9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根据病理报告中腋窝转移淋巴结数量将患者分为N0-1期组(转移<4枚)和N2-3期组(转移≥4枚)。从5个MRI序列的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3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中分别提取并筛选与ALN分期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构建3个影像组学模型(瘤内模型、瘤周模型及瘤内+瘤周模型),计算各自的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独立预测因子,构建临床模型。整合最优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中的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并可视化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并比较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单纯影像组学模型中瘤内+瘤周模型的表现最优,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11和0.858。整合了瘤内+瘤周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瘤周水肿和病灶强化形态)的列线图在所有模型中具有最佳的N2-3期ALN预测效能,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23和0.892。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良好。DCA显示列线图临床效用较高。结论:联合多区域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对浸润癌乳腺癌N2-3期腋窝淋巴结的个性化预测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N2-3期 腋窝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周脂肪影像组学对辨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价值初探
8
作者 刘雨婷 魏东升 +8 位作者 周婉宁 王涵 包程公 黄子广 李涵 齐佳杰 戴旭 赵宝英 张哲 《时珍国医国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394,共6页
目的使用影像组学构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识模型。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冠心病患者112例,其中痰瘀互结证60例,心血瘀阻证52例,采用人工智能影像后处理平台分割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机器... 目的使用影像组学构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识模型。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冠心病患者112例,其中痰瘀互结证60例,心血瘀阻证52例,采用人工智能影像后处理平台分割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识模型,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影像组学特征辨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效能。使用Spearman系数进行影像组学特征与冠脉定量影像学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共提取出102个PCAT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特征筛选,6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心血瘀阻证的辨识模型。训练组和验证集辨识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和0.819。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像组特征与冠脉周围脂肪组织衰减指数(FAI)、冠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基于PCAT的CT影像组学模型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有较高的辨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瘀互结 影像组学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 医工结合辨证新方法
原文传递
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及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
9
作者 李西瑞 王得志 +3 位作者 杨晓楠 李杰 郝大鹏 崔久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评价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DL)及临床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9例脊柱结核、66例化脓性脊柱炎,筛选可用于鉴别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以logi... 目的评价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DL)及临床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9例脊柱结核、66例化脓性脊柱炎,筛选可用于鉴别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以logistic回归基于最优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并联合以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可视化模型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效能。结果列线图鉴别训练集和测试集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最高,分别为0.997和0.920。DeLong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与临床模型在测试集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与其他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列线图模型可为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提供最高的总净获益,且其校准度良好。结论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深度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对鉴别幕上孤立性脑转移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组学模型的增量价值
10
作者 马泽宇 阎静 +2 位作者 张振宇 刘献志 周金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究DWI对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幕上孤立性脑转移瘤(BM)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效能的增量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或立体定向活检术并经术后病理诊断... 目的:探究DWI对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幕上孤立性脑转移瘤(BM)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效能的增量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或立体定向活检术并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BM(115例)和PCNSL(77例)的患者。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每个患者的多参数MRI(T1WI、T1c、T2WI、FLAIR和ADC)中提取特征,并经过特征标准化筛选后,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模型。同时,基于常规MRI(T1WI、T1c、T2WI和FLAIR)筛选出的特征构建常规影像组学模型。使用AUC评价各模型,并用Delong分析进行比较。另外3位独立的影像科医师在参考模型输出结果前后进行两次诊断,并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验证集AUC(95%CI)分别为0.948(0.906~0.990)、0.923(0.859~0.986);常规影像组学模型则为0.898(0.845~0.951)、0.855(0.765~0.945)。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的分类性能优于常规影像组学模型(P<0.05)。在参考了多参数影像学模型的输出结果后,3位医师诊断的准确率分别由90.8%、87.7%、83.1%提高为98.5%、93.8%、89.2%。结论:引入DWI的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BM和PCNSL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脑转移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影像组学联合注意力机制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卒中复发
11
作者 高宇 李子昂 +5 位作者 魏正琦 韩琳 王杰 闫瑞芳 赵红领 崔红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3,共5页
目的观察MR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影像组学联合注意力机制集成模型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卒中复发的价值。方法将363例接受HR-VWI检查的sICAS患者根据数据来源分为训练集(n=254)与验证集(n=109)。以基于HR-V... 目的观察MR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影像组学联合注意力机制集成模型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卒中复发的价值。方法将363例接受HR-VWI检查的sICAS患者根据数据来源分为训练集(n=254)与验证集(n=109)。以基于HR-VWI T1及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为特征提取器,于责任斑块中捕获图像信息,结合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构建Trans模型;评估常规影像组学模型及Trans模型预测sICAS患者卒中复发的性能及其临床实用性。结果Trans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sICAS患者卒中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2及0.988,优于T1模型、T1增强模型及双序列模型(P均<0.05)。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Trans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概率及临床实用性。结论HR-VWI影像组学联合注意机制集成模型用于评估sICAS患者卒中复发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参数MRI影像组学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
12
作者 马佳宁 胡尘翰 +4 位作者 乔晓梦 包婕 胡春洪 赵泽宇 王希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 评估双参数MRI(bpMRI)影像组学预测根治性切除术(RP)后前列腺癌(PCa)Gleason评分(GS)升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4例接受RP的PCa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41)与测试集(n=103);基于术前bpMRI分别构建T2WI、弥散加权成像... 目的 评估双参数MRI(bpMRI)影像组学预测根治性切除术(RP)后前列腺癌(PCa)Gleason评分(GS)升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4例接受RP的PCa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41)与测试集(n=103);基于术前bpMRI分别构建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影像组学标签,利用逻辑回归(LR)算法建立bpMRI影像组学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R分析筛选PCa术后GS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以之联合bpMRI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PCa术后GS升级的效能。结果 术前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升高及穿刺Gleason分级分组(GG)降低均为PCa术后GS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bpMRI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PCa术后GS升级的AUC均高于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模型(P均<0.05),而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术前不同穿刺Gleason GG PCa术后GS升级的效能良好,其在训练集的AUC为0.835~0.949,在测试集为0.803~0.948。结论 bpMRI影像组学可有效预测PCa术后GS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GLEASON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的影像组学特征一致性聚类与早期宫颈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陆遥 邵文慧 +6 位作者 宋佳成 张爱宁 段绍峰 曲菲菲 程文俊 陈婷 吴飞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的MRI影像表型与各种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3年12月16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将所有患者的肿瘤和盆腔淋巴结通过基于影像...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的MRI影像表型与各种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3年12月16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将所有患者的肿瘤和盆腔淋巴结通过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聚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基于肿瘤的聚类分析显示,两组在平均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以及宫旁浸润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与组1相比,组2患者的术后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更晚[ⅡA期及以上:22/72(30.6%)vs.56/92(60.9%),P=0.001]、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更大[9/72(12.5%)vs.30/92(32.6%),P=0.002]、肿瘤更大[短径:(16.67±6.32)mm vs.(28.38±9.73)mm,长径:(21.02±7.39)mm vs.(34.34±9.72)mm,高度:(18.93±8.01)mm vs.(29.92±10.61)mm,P均<0.001],且具有更深的间质浸润深度[>2/3:26/72(36.1%)vs.62/92(67.4%),P<0.001]。基于淋巴结的聚类分析显示两组在短径、长径、短长比、信号、边缘和淋巴结转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肿瘤的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组学一致性聚类分析有助于识别早期宫颈癌患者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联,从而为术前危险分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一致性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效果
14
作者 韩晓梦 刘顺利 +5 位作者 林吉征 娄和南 宋洪政 王博 宋瑶琳 赵晓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观察静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NACT)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NACT的325例LAGC患者,以247例为训练集、78例为验证集。根据术后病理所示肿瘤退缩分级(TRG)评价NACT疗效。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 目的观察静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NACT)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NACT的325例LAGC患者,以247例为训练集、78例为验证集。根据术后病理所示肿瘤退缩分级(TRG)评价NACT疗效。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临床指标,构建预测NACT治疗LAGC效果的临床模型。分别于NACT前、后增强静脉期CT中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计算Delta影像组学特征(即NACT前、后影像组学特征差值与前者的比值)并筛选最佳者构建影像组学标签;筛选最优标签,以之联合临床模型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预测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各模型临床价值。结果训练集67例疗效显著、180例疗效不显著;验证集18例疗效显著、60例疗效不显著。LAGC Borrmann分型为NACT疗效的预测因素(P=0.031),以之构建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577和0.520。基于NACT前、后及Delta影像组学特征分别筛选出19、14及17个最佳特征,以之建立的NACT前(Pre-Rad)、后(Post-Rad)及Delta(Delta-Rad)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672、0.796及0.789,在验证集分别为0.558、0.805及0.666,其中Post-Rad最佳;以之联合临床模型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24和0.818,均高于临床模型(P均<0.001)而与Post-R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阈值为0.4~0.7时,联合模型临床净获益高于临床模型及Post-Rad。结论静脉期CT影像组学可有效预测NACT治疗LAGC效果;联合临床特征可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新辅助化疗 治疗转归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疗效
15
作者 程震 尤亚茹 +5 位作者 詹鹏超 郑月 范儒阳 吕培杰 梁盼 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目的:构建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用于个体化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法:纳入25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并在姑息性化疗前行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确定治疗效果... 目的:构建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用于个体化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法:纳入25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并在姑息性化疗前行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确定治疗效果。对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实验室检查(CA19-9,CEA,CA724)、肿瘤最长径(横截面沿胃壁的最长轴)、肿瘤最厚径(垂直于横截面图像长轴的最大直径)、肿瘤临床T分期(cT)、临床N分期(cN)及临床M分期(cM)进行单、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以构建临床模型。使用3D Slicer软件在静脉期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选择最小绝对收缩及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并获得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使用诺莫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采用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对构建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结果:95例患者对姑息性化疗有反应,161例无反应。肿瘤的临床分期是姑息性化疗疗效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P<0.05),将临床分期作为独立预测因素以构建临床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姑息性化疗治疗反应的AUC分别为0.591(95%CI:0.525~0.657)、0.674(95%CI:0.574~0.776)。在筛选得到12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99(95%CI:0.733~0.865)、0.761(95%CI:0.656~0.865),均高于临床模型。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14(95%CI:0.748~0.879)、0.785(95%CI:0.687~0.882)。校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性,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大部分阈值概率范畴当中,不管在训练集还是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净收益,具备很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基于治疗前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对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面表现良好,不但能够提升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不可切除性胃癌 姑息性化疗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透明细胞型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16
作者 刘斌 陈枫 +2 位作者 张岩岩 朱海峰 李宏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评估影像组学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价值。方法:42例透明细胞型肝癌和109例普通型肝细胞癌患者以2:1的比率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训练集建立模型,使用验证集进行验证。结果:在训练集中,临床模型诊...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评估影像组学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价值。方法:42例透明细胞型肝癌和109例普通型肝细胞癌患者以2:1的比率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训练集建立模型,使用验证集进行验证。结果:在训练集中,临床模型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797、0.808、0.662和0.700,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分别为0.878、1.000、0.703和0.780,组合模型分别为0.940、1.000、0.757和0.820;在验证集中,临床模型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647、0.625、0.600和0.608,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分别为0.812、0.688、0.857和0.804,组合模型分别为0.868、0.688、0.886和0.824。结论:影像组学对于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影像组学评分是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型肝癌 普通型肝细胞癌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影像组学评估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破裂风险
17
作者 刘松 田超 +3 位作者 任涛 曹宸 靳松 夏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影像组学评估基底动脉尖动脉瘤(BTA)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33例BTA患者,根据BTA破裂与否分为破裂组(n=39)与未破裂组(n=94),并按7∶3比例划分训练集(n=93)与测试集(n=40)。针对CTA提取BTA影像组学特...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影像组学评估基底动脉尖动脉瘤(BTA)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33例BTA患者,根据BTA破裂与否分为破裂组(n=39)与未破裂组(n=94),并按7∶3比例划分训练集(n=93)与测试集(n=40)。针对CTA提取BTA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其中最优者,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分别利用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及K近邻(KNN)算法基于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机器学习(ML)模型,基于Radscore建立Radscore模型;再利用后者联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表现建立联合模型。对比分析上述各模型鉴别破裂与未破裂BTA的效能。结果最终选出4个BTA最优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LR、RF、DT及KNN 4种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训练集破裂与未破裂BT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816、0.817及0.795,在测试集分别为0.795、0.793、0.786及0.824;4种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饮酒史、BTA形态及Radscore均为BTA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建立临床-常规影像学模型。针对全部133例,联合模型鉴别BTA破裂与未破裂的AUC为0.877,Radscore模型为0.775,而临床-常规影像学模型为0.677,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P均<0.05)。结论CTA影像组学有助于评估BTA破裂风险;联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表现可进一步提高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机器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特征
18
作者 叶大涵 谢剑锋 陈晓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5,共7页
基于T1加权后对比增强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开发并验证一个用于预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模型。从387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数据中提取出坏死肿瘤核心区域、瘤周水肿区域以及增强肿瘤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LASSO-Cox... 基于T1加权后对比增强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开发并验证一个用于预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模型。从387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数据中提取出坏死肿瘤核心区域、瘤周水肿区域以及增强肿瘤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LASSO-Cox回归模型进行特征选择与模型构建。数据被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模型在训练组患者(80%;309例)中开发,并在验证组患者(20%;78例)中验证预测性能。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C-index分别为0.72和0.69;在训练组中1年期、2年期、3年期的AUC值分别为0.79、0.81、0.86,而在验证组中,对应的AUC值为0.72、0.76、0.81。研究表明,基于T1加权后对比增强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可有效预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术后预后,并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生存分析 预后 LASSO-Cox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联合DKI的影像组学在预测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关传国 邵硕 +3 位作者 郑宁 陈文静 赵晓萌 吴建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目的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参数图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在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目的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参数图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在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病理结果分为非TNBC组(120例)和TNBC组(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DCE-MRI和DKI检查。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32)和测试集(n=33)。在第2期DCE-MRI图像、平均扩散峰度值(mean kurtosis,MK)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参数图中勾画出病变区域的三维感兴趣区(three-dimensional region of interest,3D 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K最佳、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ax-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以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依次对特征进行降维和选择,然后,通过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分类器分别建立第2期DCE-MRI模型、DKI参数图模型(MD+MK、MD、MK)及联合模型(DCE-MRI+MD+MK),并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的稳定性。模型的预测性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评估,并使用DeLong检验分析模型间的统计学差异。最后,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从每个序列3D ROI中分别提取了2286个影像组学特征,从第2期DCE-MRI、MD+MK、MD、MK及DCE-MRI+MD+MK中分别选取了8、9、12、7、21个特征与TNBC相关。第2期DCE-MRI模型、MD+MK模型、MD模型和MK模型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10、0.769、0.676、0.625;联合模型(DCE-MRI+MD+MK)在测试集中的AUC是0.884,其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8%、79.2%和77.8%。最后,把临床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进行联合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表明,影像组学联合模型(DCE-MRI+MD+MK)优于MD+MK模型、MD模型、MK模型及第2期DCE-MRI模型,但与列线图模型的AUC和D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影像组学联合模型(DCE-MRI+MD+MK)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与列线图模型相似的诊断性能。结论基于DCE-MRI联合DKI参数图的影像组学联合模型(DCE-MRI+MD+MK)及列线图模型可以在术前有效地预测TNBC,有助于临床对TNBC的诊断、制订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影像组学 动态对比增强 扩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周影像组学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欧阳群慧 华克磊 +5 位作者 方来平 詹文峰 王伟 周天星 江桂华 刘萍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3,164,共6页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手术是其一线治疗方案,术后复发患者90%发生于瘤周脑区(peritumoral brain zone,PBZ)。PBZ是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区,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部分并反映对周围组织的浸润行为。深入认识和挖掘PBZ的生物...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手术是其一线治疗方案,术后复发患者90%发生于瘤周脑区(peritumoral brain zone,PBZ)。PBZ是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区,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部分并反映对周围组织的浸润行为。深入认识和挖掘PBZ的生物学信息对改善胶质瘤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影像组学在胶质瘤的分级、分子分型及预后评估等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主要聚焦于肿瘤实体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PBZ在胶质瘤生物学行为评估中的重要性逐渐被揭示,PBZ影像组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从PBZ的概念、意义及瘤周影像组学在胶质瘤中的应用包括鉴别诊断、分子分型、术后复发预测、预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胶质瘤PBZ的认识,并为开展其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线索,最终为患者精准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瘤周脑区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