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价值
1
作者 夏熙婷 秦浩 +2 位作者 张业林 许晓燕 周永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诊断为NSCLC的14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依据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期信息,将...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诊断为NSCLC的14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依据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期信息,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71例和非骨转移组78例。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所有患者按6∶4的比例分为训练集(89例)和验证集(60例),应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上逐层手动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ROI)并进行三维融合获得病灶的容积ROI(VOI),然后导入AK软件中提取每个病灶的纹理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分别对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多序列(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组学特征进行筛选用于骨转移的预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每例患者的分值(rad-score),采用100次留P交叉验证法判定其可靠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临床和影像资料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常规模型,并与预测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建立综合诊断模型,并绘制其诺模图来分析预测概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NSCLC伴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和0.848,优于常规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508和0.496)。肿瘤毛刺征与NSCLC患者肺癌伴骨转移密切相关(训练集OR=3.467,P=0.005;验证集OR=4.125,P=0.011)。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综合诊断模型的预测能力的AUC值分别为0.879和0.849。结论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均高于常规模型,综合诊断模型明显优于常规模型,影像组学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学指标帮助临床预测NSCLC骨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骨转移 X线计算机技术 影像组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MRI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2
作者 胡运祥 朱艳敏 +1 位作者 谢小清 熊伟坚 《影像技术》 2025年第1期8-13,23,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MRI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1月于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中老年男性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期行腰椎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将骨量正常组为对照,...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MRI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1月于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中老年男性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期行腰椎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将骨量正常组为对照,以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分析,选择独立的MRI序列与T1WI+T2WI联合序列,通过美国AK软件中的Pyradiomics模块提取影像组学特征,Spearman分析特征集合,假如结果中依旧存在着冗余表现,再次使用梯度提升决定树(GBDT)算法进行降维。分析单独序列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参数与联合影像组学和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性能参数。结果:通过T1WI和T2WI序列的腰椎MRI平扫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包括T1WI模型、T2WI模型和T1WI+T2WI联合模型)。128例患者中包含55例骨质正常或减低者,73例骨质疏松症者。T1WI序列AUC为0.801,95%置信区间为0.700~0.910、敏感性为0.845、准确性为0.719、特异性为0.6245;而T2WI AUC为0.818,95%置信区间为0.712~0.917,敏感性为0.769、准确性为0.738、特异性为0.836;T1WI+T2WI的敏感性为77.15,特异性为100.00,准确性为84.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4.78;影像组学模型敏感性为90.88,特异性为96.31,准确性为92.0,阳性预测值为95.18,阴性预测值为93.08,且按照Radscore的截断值可以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与单独序列模型相较来说,联合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均比较高;影像组学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P<0.05)。结论:在中老年男性腰椎骨质疏松的预测中,基于MRI平扫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是较为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为临床决策以及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模型 骨质疏松 腰椎MRI平扫 中老年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图像联合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对原发性帕金森病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3
作者 李晨阳 王晨涵 +5 位作者 王静 焦方阳 徐蒨 张慧玮 左传涛 蒋皆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19,共7页
目的探究^(18)F-FDG PET图像结合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IDLR)模型在原发性帕金森病(I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3月—2023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帕金森病PET成像基准数... 目的探究^(18)F-FDG PET图像结合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IDLR)模型在原发性帕金森病(I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3月—2023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帕金森病PET成像基准数据库33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18)F-FDG PET图像,其中IPD 211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59例、多系统萎缩(MSA)60例;包括2个队列(训练组270例和测试组60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18)F-FDG PET图像及临床信息并进行比较。开发一种IDLR提取特征指标,在影像组学特征的监督下从神经网络提取器收集的特征中筛选IDLR特征,并在测试组中构建二分类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计算构建的IDLR模型、传统影像组学模型、标准化摄取值比值模型、深度学习模型在IPD/PSP/MSA组间两两分类的模型性能指标与曲线下面积。采用100次10折交叉验证在2个队列中进行独立分类与测试。通过特征映射展示大脑相关感兴趣区,使用梯度加权类激活图突出大脑中最相关的信息并可视化,检查不同疾病组的模型输出热力图,并将其与临床诊断位置进行比较。结果IDLR模型在不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分类效果最好,测试组中的曲线下面积(MSA与IPD 0.9357,MSA与PSP 0.9754,IPD与PSP 0.9825)优于其他模型(影像组学模型:Z=1.31~2.96,P均<0.05;标准化摄取值比值模型:Z=1.22~3.23,P均<0.05)。筛选后的IDLR特征映射的影像组学感兴趣区与梯度加权类激活图切片热力图可视化高度一致。结论IDLR模型在^(18)F-FDG PET图像中具备对I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帕金森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核糖F18 可解释的深度影像组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小乳腺癌的诊断效果评价
4
作者 郭叶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15-0018,共4页
在小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给予患者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并对该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邢台市信都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乳腺小肿块患者纳入研究,共包含病灶89个。病例入组的最早... 在小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给予患者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并对该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邢台市信都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乳腺小肿块患者纳入研究,共包含病灶89个。病例入组的最早时间为2022年7月,最晚则不晚于2023年6月。所有患者均实施DCE-MRI检查以及DWI检查,诊断金标准为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对DCE-MRI和DWI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相比于良性病灶,恶性病灶的Ve更高,而Kep、Ktrans、ADCmin、ADCmean更低(P<0.05);与DCE-MRI、DWI诊断相比,影像组学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明显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小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应用动态增强MRI(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模型显著,可以有效提升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乳腺癌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模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平扫的2D与3D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卵巢良恶性病变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永华 胡苗苗 +1 位作者 金煜芳 丁远辉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2733-2737,共5页
目的:分析CT平扫的2D与3D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卵巢良恶性病变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卵巢良恶性病变患者100例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恶性组(n=30)和良性组(n=70),CT平扫图像上勾画2D、3D... 目的:分析CT平扫的2D与3D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卵巢良恶性病变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卵巢良恶性病变患者100例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恶性组(n=30)和良性组(n=70),CT平扫图像上勾画2D、3D肿瘤感兴趣区并提取图像特征,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层分为训练集(n=70)与验证集(n=30),提取CT影像组学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2D与3D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D与3D影像组学模型对卵巢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并比较。结果:以肿块形态、肿瘤囊实性、腹水作为构建2D影像学特征模型,该模型训练集诊断卵巢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为88.9%、77.0%、0.86;验证集诊断卵巢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AUC为81.8%、78.9%、0.82。以肿块形态、肿瘤囊实性、边界、腹水作为构建3D影像学特征模型,该模型训练集诊断卵巢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AUC为90.7%、76.7%、0.86;验证集诊断敏感度、特异度、AUC为81.8%、73.7%、0.86。2D与3D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卵巢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未见差异(P>0.05)。结论:基于CT平扫的2D与3D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卵巢良恶性病变价值相当且均较高,但考虑到影像组学特征计算成本,更推荐使用2D影像组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良恶性病变 CT平扫 2D影像组学模型 3D影像组学模型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肾结石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经皮肾镜结石清除率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吴宇 付永 +1 位作者 谷明利 刘建民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构建预测经皮肾镜手术的结石清除率(SFR)的新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113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术后复查的泌尿系CT或尿路平片,将其分为结石清除组和结石残留。收集病人临床和影像... 目的:构建预测经皮肾镜手术的结石清除率(SFR)的新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113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术后复查的泌尿系CT或尿路平片,将其分为结石清除组和结石残留。收集病人临床和影像组学资料,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工具,将病人的CT图像划取感兴趣区域并提取出120个影像组学特征。对训练组进行变量选择,得到最佳的特征选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新型临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使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113例病人术后1个月复查泌尿系影像,结石清除者68例,结石残留者45例,总体SFR为60.2%。2组病人性别、术后血白细胞(WBC)、住院时间、结石长度、结石宽度及Guy′s分级(G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GSS、术后血WBC、结石长度、结石宽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GSS、术后血WBC为PCNL术后SFR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P<0.01)。将Lasso回归筛选出的有意义的14个影像组学特征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最大三维直径、球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将最大三维直径、球度纳入构建临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曲线下面积为0.923,在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为0.876,均优于GSS。结论:构建的新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预测PCNL病人的SFR,可为泌尿科医生术前沟通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临床-影像组学模型 经皮肾镜取石术 结石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小肠间质瘤组织中Ki-67表达状态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芸 李传明 +2 位作者 曾平 何昌银 方维东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小肠间质瘤组织中的Ki-67表达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5%者43例,Ki-67表达<5%者42例,... 目的探讨基于动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小肠间质瘤组织中的Ki-67表达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5%者43例,Ki-67表达<5%者42例,以7∶3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60例)及验证集(25例)。从肿瘤全部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中提取889个CT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筛选降维后选取14个特征,分布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u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构建放射组学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放射组学模型性能。结果RF模型ROC曲线显示总体样本AUC为0.91,准确度为0.89、灵敏度为0.95、特异度为0.92;SVM模型ROC曲线显示,总体样本AUC为0.82,准确度为0.79、灵敏度为0.88、特异度为0.83。相比之下,RF模型在鉴别小肠间质瘤中Ki-67表达状态更有优势。结论基于动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分类模型对小肠间质瘤组织中Ki-67表达状态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间质瘤 KI-67指数 CT 影像组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模型在诊断双表型肝细胞癌中的价值
8
作者 翁美香 杨灵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5年第5期77-79,共3页
目的: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模型在双表型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双表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根据诊断的技术不同,将两种技术检查结果设为对照组和观... 目的: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模型在双表型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双表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根据诊断的技术不同,将两种技术检查结果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观察组行增强MRI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模型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诊断情况和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增强MRI影像学特征明显。观察组特异性、准确度、灵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强MRI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模型检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和治疗双表型肝细胞癌提供更好的客观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模型 双表型肝细胞癌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对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邹新昌 金梦妮 +1 位作者 黄建彪 曾涛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6期557-563,共7页
目的 构建预测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探讨其对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21年4月—2022年8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CNL术的肾输尿管结石患者130例,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发... 目的 构建预测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探讨其对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21年4月—2022年8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CNL术的肾输尿管结石患者130例,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发生严重出血分为出血组39例和未出血组91例,比较2组结石位置、结石数量、结石直径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130例患者均行CT检查,获取非对比增强CT影像图,勾画结石感兴趣区,经滤波、log化及重采样等预处理后提取特征,采用lasso回归筛选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根据临床影响因素与影像组学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临床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对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决策曲线、校准曲线比较2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1)出血组铸型结石比率(87.2%)、结石数量[4(3,5)个]、结石直径[2.7(2.3,3.0)cm]均大于未出血组[24.2%、3(1,4)个、1.7(1.3,2.3)cm](P<0.05),结石位于输尿管、肾及一期手术、单通道手术比率(10.3%、51.3%、79.5%、87.2%)均低于未出血组(20.9%、63.7%、98.9%、98.9%)(P<0.05)。(2)结石形状(OR=25.481,95%CI:5.408~120.054,P<0.001)、分期手术(OR=19.486,95%CI:1.210~313.687,P=0.036)是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临床影响因素;临床模型logistic(P_(1))=-2.888+3.109×铸型结石+3.297×二期手术。(3)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最有相关性的7个特征,包括一阶指数中值、局部二值模式的一阶2D第90百分位值、LLH小波短行程低灰度强调、LLH小波邻域灰度差矩阵繁忙度、LHH小波灰度尺寸区域矩阵小面积强调、HLH小波一阶偏度、HHL小波长形成高灰度强调。LLH小波短行程低灰度强调(OR=24.970,95%CI:1.351~461.611,P=0.031)、HLH小波一阶偏度(OR=10.671,95%CI:1.192~95.509,P=0.034)是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影像组学影响因素;影像组学模型logistic(P2)=-2.058+2.086×LLH小波短行程低灰度强调+1.547×HLH小波一阶偏度。(4)临床-影像组学模型logistic(P3)=-5.383+3.695×LLH小波短行程低灰度强调+2.812×HLH小波一阶偏度+3.613×铸型结石+3.180×二期手术。临床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304、0.416时,预测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AUC分别为0.844(95%CI:0.770~0.918,P<0.001)、0.900(95%CI:0.839~0.961,P<0.001)。与临床模型相比,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有更好的临床净收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对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鉴别能力优于临床模型,有良好的校准能力和拟合度。结论 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二期PCNL、存在铸型结石、LLH小波短行程低灰度强调和HLH小波一阶偏度数值增加时,PCNL术后出现严重出血的风险增大;根据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对肾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严重出血 临床模型 影像组学模型 临床-影像组学模型
原文传递
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患者GPC3阳性表达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思梦 段少博 +4 位作者 齐清华 张林林 任闪闪 李亚红 张连仲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5期508-512,共5页
目的 筛选肝细胞癌(HCC)患者GPC3阳性表达的超声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2019年5月—2023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HCC患者290例,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GPC3阳性219例,阴性79例... 目的 筛选肝细胞癌(HCC)患者GPC3阳性表达的超声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2019年5月—2023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HCC患者290例,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GPC3阳性219例,阴性79例。按照8∶2的比例将290例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32例和测试集58例。比较训练集与测试集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及肝硬化、脾大、腹腔积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GPC3阳性比率。患者术前均行肝脏超声检查,勾画肝脏病灶区域,将声像图归一化、标准化处理后应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1 046个超声影像组学特征,应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GPC3阳性表达高度相关的10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建立HCC患者GPC3阳性表达的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对训练集和测试集患者GPC3阳性表达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与测试集性别比例、年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及肝硬化、脾大、腹腔积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GPC3阳性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模型在训练集预测GPC3阳性表达的AUC为0.820(95%CI:0.758~0.883,P<0.05),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59.5%、84.2%、51.4%。预测模型在测试集预测GPC3阳性表达的AUC为0.700(95%CI:0.567~0.832,P<0.05),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63.8%、85.7%、56.8%。结论 采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对HCC患者GPC3阳性表达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GPC3阳性 超声影像组学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状态
11
作者 金海蛟 张强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13期89-91,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肺腺癌患者,其中突变型有55例,野生型45例,通过CT影像学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EGFR突变组和野... 目的:研究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肺腺癌患者,其中突变型有55例,野生型45例,通过CT影像学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EGFR突变组和野生型组患者的CT影像学指标以及临床特征。结果:从临床特征角度来看,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患者中性别、吸烟史、癌胚抗原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年龄、骨转移、脑转移、KI67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从CT影像学角度来看,两组患者的肿瘤伴有毛刺征、胸腔积液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CT密度、肿瘤大小、分叶、空洞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根据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吸烟史、癌胚抗原、毛刺、胸腔积液和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有关,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可通过性别、癌胚抗原、毛刺预测肺腺癌EGFR的基因突变。结论:通过CT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对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影像组学模型 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预测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急性胰腺炎复发模型的建立
12
作者 田娜 韩飞天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355-359,共5页
目的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建立预测急性胰腺炎(AP)复发的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阜南县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45例AP患者,按照7∶3比例分别纳入训练集(n=102)、验证集(n=43)。记录患者... 目的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建立预测急性胰腺炎(AP)复发的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阜南县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45例AP患者,按照7∶3比例分别纳入训练集(n=102)、验证集(n=43)。记录患者随访期间AP复发情况,并比较训练集随访期间发生、未发生AP复发患者CT平扫表现、SII,使用方差阈值法、单变量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提取并筛选CT平扫影像组学特征,随机森林分类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绘制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联合SII预测训练集、验证集患者AP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102例患者中,29例于随访期间复发,复发率为28.43%;验证集43例患者中,13例复发,复发率为30.23%,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7)。训练集复发、未复发患者AP病因、CT平扫影像组学特征、SI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共纳入5项特征,分别为脂肪肝、胸腔积液、肝上间隙积液、肾上腺受侵、胃裸区受侵。以约登指数计算SII最佳截断值为1109.59×10^(9)/L。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SII预测训练集、验证集AP复发的AUC分别为0.892、0.837,灵敏度79.31%、76.92%,特异性93.15%、86.67%。结论AP患者复发率较高且与病因、CT平扫影像组学特征、SII均存在一定关联,联合CT平扫影像组学特征和SII能够为AP复发的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计算机体层成像 影像组学模型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复发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评估治疗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刘方文 何显阳 杨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30-30,32,共2页
目的研究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评估治疗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结直肠癌骨转移的患者50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后的纹理参数用 SVM 和 Logistic 回归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验证组进行验证,影... 目的研究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评估治疗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结直肠癌骨转移的患者50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后的纹理参数用 SVM 和 Logistic 回归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验证组进行验证,影像组学模型分别计算模型的区分性能由分类准确度(Accuracy)、特异度(Specificity)、敏感度(Sensitivity)、精准度(Precision)、ROC 曲线下面积进行评价。化疗前后的影像组学特征变化用配对 t 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 SVM、Logistic 回归建立 12 个纹理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结论:影像组学模型可以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后的治疗反应,纹理分析能够评估化疗前、后的肝转移灶内部结构的变化,可以作为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化疗过程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化疗 影像组学模型评估 联合治疗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特征的深度学习预测直肠癌患者的BRAF基因突变状态
14
作者 胡鸿博 赵升 +2 位作者 姜昊 张莹 姜慧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BRAF)突变状态与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BRAF基因突变情况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20年6月...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BRAF)突变状态与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BRAF基因突变情况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外显子测序鉴定BRAF基因突变状态。通过生存分析评估BRAF基因突变与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从260名接受多参数MRI的直肠癌患者中提取7388个特征模块,包括术前T1加权图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图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和对比增强T1加权图像(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CE-T1WI)。随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构建了放射组学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评估模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9例BRAF突变患者和171例BRAF野生型患者。两组在肿瘤恶性分期、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年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BRAF突变组生存期低于BRAF野生型组(P<0.001)。所构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9,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的Kappa统计量为0.87,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基于CNN的放射组学特征模型在区分直肠癌患者BRAF突变状态方面表现优异,为未来无创筛查BRAF突变状态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 深度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 卷积神经网络 影像组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精神分裂症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付红江 马金杨 +4 位作者 李振山 杨世杰 梁智博 陈苗 张岗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2期154-157,164,共5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传统的影像诊断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十分有限,而影像组学是一种基于影像特征的非侵入式诊断方法,通过高通量的提取、筛...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传统的影像诊断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十分有限,而影像组学是一种基于影像特征的非侵入式诊断方法,通过高通量的提取、筛选医学图像中肉眼难以发现的病灶信息的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实现对影像数据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及预测,辅助医师对该病做出最准确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影像组学定义和分析方法,以及影像组学在精神分裂症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影像组学模型 精神分裂症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影像组学联合C-TIRADS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婧芳 胡培 +4 位作者 郑霜 朱圆圆 刘文婷 刘玺 肖彬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7期678-684,共7页
目的 应用超声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判定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探讨二者联合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诊治甲状腺结节患者689例(... 目的 应用超声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判定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探讨二者联合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诊治甲状腺结节患者689例(847个结节)为训练组,同期诊治甲状腺结节患者300例(403个结节)为验证组。训练组二维超声声像应用labelme软件分割感兴趣区,提取超声影像特征,应用LASSO回归筛选有能力预测结节良恶性质的影像组学优势特征,进行10倍交叉验证后构建超声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出评判恶性甲状腺结节的Rad-score阈值为-0.23。绘制ROC曲线评估Rad-score诊断验证组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效能;应用C-TIRADS对验证组进行恶性风险分层,判定结节性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d-score及C-TIRADS分类中的超声声像特征对训练组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影响,并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Rad-score联合C-TIRADS预测甲状腺结节性质的的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对验证组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预测价值。以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Rad-score、C-TIRADS单独及联合诊断验证组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结果 (1)Rad-score阈值为-0.23时,诊断验证组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UC为0.918(95%CI:0.887~0.950,P=0.030),灵敏度为93.9%,特异度为89.9%。验证组403个结节中,Rad-score诊断良性134个,恶性269个。Rad-score诊断验证组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为92.1%(371/403),灵敏度为92.8%(257/277),特异度为90.5%(114/126)。(2)验证组403个结节中,C-TIRADS分类2类34个、3类42个、4A类27个、4B类33个、4C类104个、5类163个。C-TIRADS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为86.6%(349/403),灵敏度为88.4%(245/277),特异度为82.5%(104/126)。(3)Rad-score(OR=3.247,95%CI:3.821~107.623,P=0.001)、内部成分(OR=2.427,95%CI:1.906~8.271,P=0.017)、内部回声(OR=1.946,95%CI:1.421~11.383,P=0.037)、纵横比(OR=8.161,95%CI:2.941~31.156,P=0.004)、边缘(OR=9.580,95%CI:5.845~37.390,P=0.001)、钙化(OR=2.128,95%CI:1.817~8.962,P=0.024)是训练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的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947(95%CI:0.918~0.975)。Rad-score联合C-TIRADS模型对验证组恶性甲状腺结节诊断的AUC为0.947,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92.1%。验证组403个结节中,Rad-score联合C-TIRADS模型诊断良性130个,恶性273个。Rad-score联合C-TIRADS模型诊断验证组恶性结节的准确率为95.0%(383/403),灵敏度为95.7%(265/277),特异度为93.7%(118/126)。(4)Rad-score联合C-TIRADS模型诊断验证组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测。结论 Rad-score、C-TIRADS单独及联合对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均有较好效能,其中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影像组学模型 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