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的焦虑:胜迹影视媒介再现与文学记忆——以影片《长安三万里》引发的洛阳和西安之争为例
1
作者 詹欣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12期80-82,共3页
影片《长安三万里》引发了洛阳和西安两地的舆论争议,其争议从表面看属于胜迹的影视媒介再现与文学记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深层次则涉及作为精英媒介的文字与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的不同话语地位及话语权问题,也指涉学术话语与市场消费... 影片《长安三万里》引发了洛阳和西安两地的舆论争议,其争议从表面看属于胜迹的影视媒介再现与文学记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深层次则涉及作为精英媒介的文字与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的不同话语地位及话语权问题,也指涉学术话语与市场消费话语之间的问题。从影响的焦虑角度来看,它则涉及不同媒介之间的影响焦虑,涉及学术话语与市场话语之间的影响焦虑,更涉及城市空间之间文旅经济发展竞争的影响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三万里》 胜迹 媒介再现 影响的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子与真身的博弈:张艺谋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看黑泽明对张艺谋电影的影响
2
作者 黄素蓉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依据张艺谋的创作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满江红》是他第三个时期的作品,在某些方面突出地体现了张艺谋在这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和特征。在张艺谋电影中,从叙事母题和美学风格的角度而言,《满江... 依据张艺谋的创作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满江红》是他第三个时期的作品,在某些方面突出地体现了张艺谋在这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和特征。在张艺谋电影中,从叙事母题和美学风格的角度而言,《满江红》和《英雄》《影》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连续性、一致性,而且这种内在的关联同时又与受到黑泽明电影美学的影响深刻地关联在一起,体现出张艺谋对黑泽明美学的继承和反叛。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则是缘于“影响的焦虑”,后辈进行创作时,会因为前辈的影响和权威感到焦虑。他们要为克服前辈的影响而进行心理斗争,而这三部影片便是这心理斗争下的产物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的焦虑 张艺谋 黑泽明 《满江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后“超女”时代的大众文化生产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洁群 王建香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54,共3页
后“超女”时代的大众文化生产呈现出比以往更为躁动的“影响的焦虑”。这是一种媒体和明星等大众文化生产者们对其在市场和受众心目中的受关注程度、知晓程度,及其引导社会风尚、舆论和受众行为能力等影响方面的心理焦虑。新的“明星P... 后“超女”时代的大众文化生产呈现出比以往更为躁动的“影响的焦虑”。这是一种媒体和明星等大众文化生产者们对其在市场和受众心目中的受关注程度、知晓程度,及其引导社会风尚、舆论和受众行为能力等影响方面的心理焦虑。新的“明星PK真人秀”节目既是这种焦虑的体现,也是排解这种焦虑的方式。它虽然带来了知名度等数量上的影响,但其伦理水平和精神品质却无法拥有美誉度、忠诚度等质量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超女”时代 影响的焦虑 大众文化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13-524,共12页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凤凰台》 接受史比较 影响的焦虑 “批评的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之误读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敏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0-83,共4页
介绍了布鲁姆的六种"修正比",以及他对弗洛伊德的某些侧重点的修正。指出了布鲁姆的三个缺点:即试图采用醒目、华丽的语汇以独树一帜而取胜;论证时经常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静态地、历时地考察文学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本书并... 介绍了布鲁姆的六种"修正比",以及他对弗洛伊德的某些侧重点的修正。指出了布鲁姆的三个缺点:即试图采用醒目、华丽的语汇以独树一帜而取胜;论证时经常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静态地、历时地考察文学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本书并没有达到布鲁姆所标榜的"具有矫正作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的焦虑 误读 循环论证 论证 修正比 文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大众传媒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军民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59,共2页
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方式上迥异于传统传播,受此影响的儿童文学无论是创作还是出版,其行为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关键词 儿童文学创作 大众传媒 影响的焦虑 传媒时代 出版 传播方式 行为方式 思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与混沌中的超越——论德勒兹对弗朗西斯·培根艺术的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柳文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756-760,共5页
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解读与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相映成趣,布鲁姆的方法是诗歌的强力误读,而德勒兹的途径是返回混沌并从中再次现身,他们看似选择了不同路径,实则关注的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同一个基本出发点:在... 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解读与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相映成趣,布鲁姆的方法是诗歌的强力误读,而德勒兹的途径是返回混沌并从中再次现身,他们看似选择了不同路径,实则关注的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同一个基本出发点:在前人成就的庇荫之下,在一个充满了具象和先定经验的世界中,艺术家应该怎样实现自我突围。此外,布鲁姆批评的强烈主体性特征在德勒兹对培根创作分析中得到了拓展,影响的焦虑是创作中所必须面对的心理壁垒,它不仅来自于传统,也来自于现实物质世界,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带有一种深刻的人类学关注,体现出作为一种精神普遍性的艺术经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的焦虑 布鲁姆 德勒兹 混沌 培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与韩愈的陌生化诗学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双祖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6,共4页
韩愈是中唐最具革新意识的杰出诗人,面对"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学之影响,开拓创新,"务去陈言","戛戛独造",追求"险怪"诗风,开创"奥衍一派",成就卓著。从现代诗学的视角审视,韩愈的诗... 韩愈是中唐最具革新意识的杰出诗人,面对"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学之影响,开拓创新,"务去陈言","戛戛独造",追求"险怪"诗风,开创"奥衍一派",成就卓著。从现代诗学的视角审视,韩愈的诗歌创新以克服前辈诗人影响的焦虑为创作内驱力,采用"陌生化"诗学策略,通过对已极端成熟、趋于程式化之诗学规范的超越,消解了盛唐诗学"文质彬彬"的审美理想,建构了新的诗歌美学范式,开宋代诗学之先河,在古典诗学中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影响的焦虑 陌生化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影响的焦虑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英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129-132,共4页
本文尝试从影响的焦虑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论证该理论之于文学翻译研究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实践分析译者的焦虑、产生焦虑的根源,从中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者内心焦虑的体现,译者的"误读"和&q... 本文尝试从影响的焦虑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论证该理论之于文学翻译研究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实践分析译者的焦虑、产生焦虑的根源,从中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者内心焦虑的体现,译者的"误读"和"创造性叛逆"正是为了"抵抗"所感受到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的焦虑 译者主体性 “幻想不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影响的焦虑”——约翰·福尔斯短篇小说集《紫檀塔》中“逆反批评”三部曲
10
作者 张雪 徐彬 《社科纵横》 2007年第11期173-174,共2页
英国小说创作由来已久,在为世人留下宝贵传统的同时,也为后续小说家的创作带来了"影响的焦虑"。在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集《紫檀塔》中,主人公对小说和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争论,其中短篇小说《紫檀塔》、《... 英国小说创作由来已久,在为世人留下宝贵传统的同时,也为后续小说家的创作带来了"影响的焦虑"。在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集《紫檀塔》中,主人公对小说和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争论,其中短篇小说《紫檀塔》、《可怜老》、《迷》成为蕴含福尔斯小说创作理念的"逆反批评"三部曲。这些创作理念成为福尔斯本人超越"影响的焦虑",进行小说创作的思想和理论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福尔斯 "影响的焦虑" 三部曲 "逆反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诗学视域中的杜牧“强梁”模式
11
作者 谢天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3-149,共7页
如何面对"影响的焦虑",晚唐杜牧的诗学主张、诗歌实践堪为范例。从中西诗学的比较视域,比对杜牧诗学主张与布鲁姆的修正比的类同性与异质性,进而解析杜牧的诗歌实践,不仅可以得出新的诠释意义;而且寓殊相于共相,与布鲁姆现代... 如何面对"影响的焦虑",晚唐杜牧的诗学主张、诗歌实践堪为范例。从中西诗学的比较视域,比对杜牧诗学主张与布鲁姆的修正比的类同性与异质性,进而解析杜牧的诗歌实践,不仅可以得出新的诠释意义;而且寓殊相于共相,与布鲁姆现代诗学的"弑父"模式不同,在杜牧古典诗学的"根本既深实"模式里,所谓开新往往是在"循末以返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最终得以成为晚唐的"强梁"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牧 强梁 布鲁姆 比较诗学 影响的焦虑 根本既深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中“影响的焦虑”——从戏剧到电影
12
作者 陈红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6-100,128,共5页
在当代英国戏剧研究中,对剧作家影视作品和改编作品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新的领域。作为当代最优秀的英国剧作家之一,汤姆.斯托帕德的影视剧《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尤其值得关注,该电影是由其本人从成名作改编和执导而成的。从1... 在当代英国戏剧研究中,对剧作家影视作品和改编作品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新的领域。作为当代最优秀的英国剧作家之一,汤姆.斯托帕德的影视剧《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尤其值得关注,该电影是由其本人从成名作改编和执导而成的。从1967年的戏剧到1991年的影视剧,原剧中原本模糊的主题——斯托帕德面对莎士比亚这位文学圣人所怀有的"影响的焦虑"——在这部后现代影片中得以彻底的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斯托帕德 影响的焦虑 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 英国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风颂》作者的创新意识、影响的焦虑和主体性再现
13
作者 容新芳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6年第2期-,共14页
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雪莱深受其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故而深感影响的焦虑,于是他用自己的创新性诗歌驱散影响的焦虑,并使作者的主体性得以再现.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序言和书信中,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在其名篇《西风颂》中,... 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雪莱深受其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故而深感影响的焦虑,于是他用自己的创新性诗歌驱散影响的焦虑,并使作者的主体性得以再现.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序言和书信中,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在其名篇《西风颂》中,作者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作者在诗歌中的主体性.《西风颂》的作者用自己从西风的被影响者、跟随者到伴随者、再从地位仅次者到最后的自主者和超越者这一艺术形象,告诉人们:只有冲破影响的焦虑,人才能在自由创新中体验到真正的自我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雪莱 《西风颂》 创新意识 影响的焦虑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的阅读与影响的焦虑
14
作者 汤天勇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期39-42,共4页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鲁迅 阅读 影响的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现代新诗中绘画美的困境
15
作者 司真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中外诗词的辉煌成就使得现代诗人产生了"影响的焦虑",新诗中的绘画美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陈旧色彩意象的化用、拼凑、色彩隐喻文化的直接使用和古诗词的穿插不仅使得现代新诗中的色彩美失去了新鲜感,还造成了过度的感伤之... 中外诗词的辉煌成就使得现代诗人产生了"影响的焦虑",新诗中的绘画美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陈旧色彩意象的化用、拼凑、色彩隐喻文化的直接使用和古诗词的穿插不仅使得现代新诗中的色彩美失去了新鲜感,还造成了过度的感伤之情。线条意象的化用也是如此,斜线、细线、枯线、残缺之线的大量使用给新诗蒙上了过于浓郁的感伤和颓废,妨害了诗情的现代表达。构图美方面,中外诗词的强大影响使得郭沫若新诗中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冲突,闻一多等人新诗的画面过于满与实,从而失于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诗 绘画美 困境 影响的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亡灵的声音——王家新诗歌创作中“影响的焦虑”
16
作者 翟月琴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0期28-29,共2页
继朦胧诗后,中国诗坛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王家新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中坚,一直保持着对当下诗歌发展方向的思考,并率先意识到第三代诗人当中普遍存在的"影响的焦虑"这一现象,在他的诗论和诗歌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阐述.本... 继朦胧诗后,中国诗坛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王家新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中坚,一直保持着对当下诗歌发展方向的思考,并率先意识到第三代诗人当中普遍存在的"影响的焦虑"这一现象,在他的诗论和诗歌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阐述.本文正是本着王家新的诗学观点,从生命意识的影响、汉语创作的焦虑和互文探索的转向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这种"影响的焦虑"在王家新以至整个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新 第三代诗人 影响的焦虑 互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羲之影响的焦虑
17
作者 杜萌若 《书画世界》 2012年第1期61-67,97,共7页
我相信,梁武帝的品评是精确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我相信,唐太宗的裁断是公正的,"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我相信,在绝对的意义上,王羲之是书法王国中唯一的王,或者,移用宗教意味的表述,... 我相信,梁武帝的品评是精确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我相信,唐太宗的裁断是公正的,"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我相信,在绝对的意义上,王羲之是书法王国中唯一的王,或者,移用宗教意味的表述,王羲之是书法之城中的上帝。基耶洛夫斯基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影响的焦虑 尽善尽美 梁武帝 唐太宗 书法 国中 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羲之的“影响的焦虑”与王羲之影响的焦虑
18
作者 杜萌若 《书画世界》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孙过庭《书谱》云:"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本文从"影响的焦虑"视角出发,致力于呈现王羲之对于张芝、钟繇以及王献之对于王羲之关系中爱、压抑感、竞争欲望、独立意志奇妙混合的精神现... 孙过庭《书谱》云:"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本文从"影响的焦虑"视角出发,致力于呈现王羲之对于张芝、钟繇以及王献之对于王羲之关系中爱、压抑感、竞争欲望、独立意志奇妙混合的精神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的焦虑 中庸 王羲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明清小说经典背后的颠覆与重建
19
作者 王达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14-15,23,共3页
明清小说的创作盛况有目共睹,就其内部的创作关系而言,存在一种经典与颠覆经典重建经典的矛盾冲突事实,这一现象的精神动因除了封建意识形态等显在因素外,由先驱经典所引发的后来者心理层面的“影响的焦虑”及“突围意识”是关键。
关键词 影响的焦虑 小说经典 续作似作 颠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殊途同归——T.S.艾略特的诗学本体论和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之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咏梅 夏金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2,共6页
T.S.艾略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是20世纪两位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但是他们对文学的传统和文学写作方式的态度截然不同。艾略特的诗学本体论反对浪漫主义,提倡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消除个性,依附于比个人有价值的伟大传统。布鲁姆推... T.S.艾略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是20世纪两位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但是他们对文学的传统和文学写作方式的态度截然不同。艾略特的诗学本体论反对浪漫主义,提倡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消除个性,依附于比个人有价值的伟大传统。布鲁姆推崇浪漫主义,认为传统给予后来诗人不健康的影响,后来诗人的写作都是出于对前辈诗人影响的焦虑。艾略特和布鲁姆的理论均指出了文学创作中的规律,他们本人也都反映出对方理论的特征。艾略特本人就是"影响的焦虑"的典范,布鲁姆的写作也深深得益于传统。更重要的是,尽管他们的意见相左,他们都一致强调创新,因为创新永远是文学发展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 S 艾略特 哈罗德·布鲁姆 诗学本体论 影响的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