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徒手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陈晓珍 侯春阳 +1 位作者 谢彦奇 程锦华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徒手反向牵拉指压法A型肉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90例脑瘫下肢痉挛患儿,随机分为注射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注射组在徒手反向牵拉指压定位后予BTX-A注射患儿下肢痉挛肌群,注射后... 目的探讨徒手反向牵拉指压法A型肉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90例脑瘫下肢痉挛患儿,随机分为注射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注射组在徒手反向牵拉指压定位后予BTX-A注射患儿下肢痉挛肌群,注射后第2日开展康复训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进行各项检查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注射组治疗后MA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且痉挛程度在注射2周、1个月改善最明显,在注射6个月时,仍维持疗效,治疗后两组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均有提高,注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徒手反向牵拉指压法注射BTX-A配合康复训练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 徒手定位 脑性瘫痪 下肢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和徒手肌肉定位法用于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患者痉挛性足下垂内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9
2
作者 欧海宁 沈建虹 +2 位作者 陈红霞 詹乐昌 李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8-733,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注射和徒手肌肉定位法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38例完成本研究。A组(n=18),接受徒手定位注射;B组(n=20),接受超声引...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注射和徒手肌肉定位法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38例完成本研究。A组(n=18),接受徒手定位注射;B组(n=20),接受超声引导注射。两组均注射A型肉毒毒素300U到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在患者注射前,注射后第2、4、8、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医生评价量表(PR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外翻)评价临床效果。结果:组内比较,注射后各评价指标比注射前进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的进步值,B组在第4周时MAS、PR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外翻)比A组明显进步(P<0.05);第8周时,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比A组明显进步(P<0.05);第12周时,MA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外翻)比A组明显进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各测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症状,超声引导注射比徒手肌肉定位法在某些方面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A型肉毒毒素 超声波引导 徒手肌肉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种颅内金属异物的徒手逐步定位法
3
作者 杨术真 李栓德 +4 位作者 杨喜民 唐宗椿 王晓峰 杨华峰 张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颅内金属异物 CT 定位 X线诊断 徒手逐步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霰弹伤的徒手体表定位及早期手术处理
4
作者 杨术真 李栓德 +2 位作者 唐宗椿 王咸昌 姜克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颅脑霰弹伤 徒手体表定位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位技术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效果 被引量:21
5
作者 欧海宁 黄彬 +3 位作者 周凯欣 黄卓群 邓万溪 卢伟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6-712,共7页
目的比较徒手定位、超声定位和肌电图定位下进行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徒手定位组(n=19)采用徒手触诊引导技术,超声定位组(n=21)采用彩色超声引导技... 目的比较徒手定位、超声定位和肌电图定位下进行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徒手定位组(n=19)采用徒手触诊引导技术,超声定位组(n=21)采用彩色超声引导技术,肌电图定位组(n=19)采用肌电引导技术,三组患者均接受BTX-A 300 U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注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进行以下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医生评价量表(PRS)、步行速度、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被动活动范围(PROM)。结果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的MAS评分、PRS评分、步行速度、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PROM,在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超声定位组在4周的MAS评分,4周和12周时的踝外翻PROM改善优于肌电图定位组(P=0.046,P=0.008,P=0.038);超声定位组在4周时MAS评分(P=0.015)、PRS评分(P=0.01)、踝背屈和外翻PROM(P=0.003,P=0.011),8周时的MAS评分(P=0.002)、踝背屈PROM(P=0.022),12周时的MAS评分(P=0.011)以及踝外翻PROM(P=0.018)改善优于徒手定位组;肌电图定位组在4周时的PRS评分、4周和8周时的踝背屈PROM改善优于徒手定位组(P=0.048,P=0.08,P=0.026)。但三组间各评价指标随时间改变的趋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定位技术引导下注射BTX-A均能改善患者痉挛和步行能力,超声引导比肌电图引导在改善足内翻方面稍有优势,均优于徒手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A型肉毒毒素 注射 徒手定位 肌电图定位 超声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定位方式下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肌痉挛的疗效 被引量:10
6
作者 邹小英 石坚 +1 位作者 方素珍 刘利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2-884,共3页
目的观察在肌电引导技术、电刺激技术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3种定位方式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小儿脑瘫后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16例脑瘫致四肢肌痉挛患儿,在氯胺酮的全麻作用下,肌电引导、电刺激技术及反向徒手牵... 目的观察在肌电引导技术、电刺激技术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3种定位方式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小儿脑瘫后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16例脑瘫致四肢肌痉挛患儿,在氯胺酮的全麻作用下,肌电引导、电刺激技术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用BTX-A局部多点多深度注射小儿脑瘫后四肢痉挛肌肉,注射后给予牵拉、选择性肌力训练、功能活动训练等康复训练,分析其疗效。结果 116例患儿共治疗158例次,注射后出现低热21例,局部肌肉疼痛7例,无发生全身肌无力。注射后24~72 h症状减轻154例次,康复训练30 d后功能相应改善158例次。3个月后随访,内收肌角、腘窝角、踝背屈角及坐位、直跪、半跪、爬高、站立、行走功能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引导、电刺激技术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下注射BTX-A治疗脑瘫后肌痉挛定位准确,不良反应小,治疗后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A型肉毒毒素 肌电图定位 徒手定位 电刺激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庆梅 孙海伟 +2 位作者 李莉 张大伟 杨卫新 《中国康复》 2014年第6期442-446,共5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位组20例(B2组)。注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m步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4、8及12周时,A1、A2组MAS及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A1组更低于A2组(P<0.05);治疗后,A1、A2组肘关节屈曲PROM及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A1组肘关节屈曲PROM在治疗后4、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A1组上肢FMA在治疗后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4、8及12周时,B1、B2组MAS、IEMG评分及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B1、B2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B1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在治疗后2周及下肢FMA在治疗后12周较B2组提高更显著(P<0.05),余各项评分及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二头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优于徒手定位;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电刺激定位 徒手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定位方案联合综合康复锻炼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鲍首燕 阿米那.吾斯曼 金红芳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3934-3936,共3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超声定位和徒手肌肉定位联合综合康复锻炼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儿童89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超声定位+...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超声定位和徒手肌肉定位联合综合康复锻炼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儿童89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超声定位+综合康复锻炼)和对照组(徒手肌肉定位+综合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1、3、6个月改良Ashowrth痉挛量表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Ashowrth评分、GMFM评分、踝关节背屈度、被动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1、3、6个月,两组患者的改良Ashowrth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2周,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GMF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踝关节背屈度明显升高,踝关节被动活动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超声定位联合综合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缩短下肢功能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超声定位 徒手肌肉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薇 何飞平 黄凌锋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658-1660,共3页
目的:探究痉挛型脑瘫儿童治疗中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5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岁双下肢痉挛的脑瘫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定位技术分为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组(超声引导... 目的:探究痉挛型脑瘫儿童治疗中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5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岁双下肢痉挛的脑瘫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定位技术分为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组(超声引导组)、徒手肌肉定位肉毒毒素注射组(徒手肌肉组)各40例。统计分析两组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踝背伸角、内收肌角、腘窝角、踝跖屈肌群肌张力、踝跖屈肌群痉挛程度、躯干与下肢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超声引导组患儿的左侧、右侧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均小于徒手肌肉组(P<0.05),踝背伸角、内收肌角、腘窝角均大于徒手肌肉组(P<0.05);超声引导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评分(MAS)、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低于徒手肌肉组(P<0.05),MOA评分、GMFM D区与E区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徒手肌肉组(P<0.05)。超声引导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徒手肌肉组(χ^(2)=4.507,P<0.05);超声引导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徒手肌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4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较徒手肌肉定位法肉毒毒素注射在痉挛型脑瘫儿童治疗中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儿童 徒手肌肉定位 超声引导下 肉毒毒素注射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注射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文英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8年第18期2973-2975,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方式注射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7例,A组采用肌电图定位注射BTX-A,B组采用反向徒手牵拉定位注射BTX-A,比较两... 目的探究不同方式注射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7例,A组采用肌电图定位注射BTX-A,B组采用反向徒手牵拉定位注射BTX-A,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功能区的运动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低于B组(P<0.05)。A组GMFM量表总百分比高于B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肌电图定位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患儿的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徒手定位注射法 肌电图定位注射法 A型肉毒毒素 痉挛型脑性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11
作者 潘建豪 陈旺振 谭水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年第13期150-150,共1页
目的比较简易头皮定位法和徒手定位法不同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基底节小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单孔穿刺引流术,试验组采用简易头皮定位技术,而对照组采用徒手定位。比... 目的比较简易头皮定位法和徒手定位法不同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基底节小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单孔穿刺引流术,试验组采用简易头皮定位技术,而对照组采用徒手定位。比较2组治疗效果,出血量、手术前后Barthel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拔管时间。结果治疗7d后,2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基底节区的血肿80%以上得到了清除,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2组出血量、术前术后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为(5.2±1.6)d短于对照组的(7.7±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种不同的锥颅治疗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均达到了明显的临床效果,其中简易头皮定位法治疗时拔管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基底节小血肿 简易头皮定位 徒手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凌云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20期121-122,共2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及徒手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72例脑瘫患儿,根据A型肉毒毒素注射方式分为徒手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各36例。徒手定位组实施徒手定位注射,超声引导组实施超声引导...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及徒手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72例脑瘫患儿,根据A型肉毒毒素注射方式分为徒手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各36例。徒手定位组实施徒手定位注射,超声引导组实施超声引导注射,比较两组患儿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4、8、12周,与徒手定位组相比,超声引导组MAS评分更低,GMFM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应用超声引导注射A型肉毒毒素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小儿 肉毒毒素 超声引导 徒手定位 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朱一平 刘延荣 刘红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7期96-97,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05—2012-10收治8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上述患者均给予单孔穿刺引流术治疗。治疗组应用头皮定... 目的比较不同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05—2012-10收治8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上述患者均给予单孔穿刺引流术治疗。治疗组应用头皮定位方法锥颅,对照组应用徒手定位方法。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定位锥颅与头皮定位锥颅法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临床效果相近,应用头皮定位锥颅法治疗的患者拔管时间显著提前,有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徒手定位 头皮定位 基底节小血肿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疗效比较
14
作者 李国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4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徒手定位引流法与头皮定位引流法在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01—2012-05收治的78例自发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例患者采用徒手定位引流法(A组),33例采用简易头皮定位引流法(B... 目的探讨徒手定位引流法与头皮定位引流法在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01—2012-05收治的78例自发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例患者采用徒手定位引流法(A组),33例采用简易头皮定位引流法(B组),术后均给予尿激酶溶解血肿,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头皮定位引流法与徒手定位引流法的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徒手定位引流组拔管时间(7.8±2.0)d,而头皮定位组为(5.2±2.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定位法常需要多次调整引流管,增加了再出血的风险,而头皮拔管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徒手定位引流法 头皮定位引流法 基底节小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位技术联合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卢晓芳 李海峰 +3 位作者 周雪娟 金慧英 王江平 董庆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04-607,共4页
目的观察徒手肌肉定位和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几分为徒手定位组(31例)和超声引导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BTX-A注射,注射部... 目的观察徒手肌肉定位和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几分为徒手定位组(31例)和超声引导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BTX-A注射,注射部位均为内收肌、胭绳肌、小腿三头肌。徒手定位组采用徒手定位注射,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给予BTX—A注射,并在注射后第3天进行强化康复训练。注射前、注射后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对2组患儿的下肢痉挛进行评定。结果注射前,2组患儿MAS、GMFM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12周,2组患儿MAS均较组内注射前降低(P〈0.05),且超声引导组注射后12周MAS评分[(1.43±0.50)分]低于徒手定位组[(1.77±0.56)分](P〈0.05)。注射后12周,2组患儿GMFM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升高(P〈0.05),且超声引导组注射后12周GMFM评分[(72.43±10.50)分]高于徒手定位组[(67.10±11.25)分](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联合强化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下肢痉挛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其关节活动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姿势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超声引导 徒手定位 痉挛 脑性瘫痪
原文传递
不同定位方式下不同剂量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6
作者 彭桂兰 蔡淑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0-63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方式下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选择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120例,分别应用肌电图定位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各60例),再分别按痉挛肌肉...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方式下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选择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120例,分别应用肌电图定位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各60例),再分别按痉挛肌肉局部注射BTX.A剂量(3U/kg、4U/kg及5U/kg)各分为3组(各20例),注射后配合康复训练。随访3个月时患儿疗效,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评定患儿功能区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肌痉挛程度。结果肌电图定位组较反向徒手牵拉定位组治疗后GMFM评分增加和Ashworth分级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但此两种定位方式下各不同剂量BTX-A组间治疗后GMFM评分和Ashworth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有效剂量BTX-A注射情况下,肌电图定位较反向徒手牵拉定位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A型肉毒毒素 肌电图定位 徒手定位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华军 卢见行 +1 位作者 田华张 卢姣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8-620,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给予日常生活指导、超短波、中频电疗及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给予日常生活指导、超短波、中频电疗及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常规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距离测量法对2组患者疼痛情况及腰前屈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腰前屈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4)分]、腰前屈活动范围[(69.4±14.4)cm]及愈显率(94.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能进一步缓解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腰三横突综合征 徒手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