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大脑皮层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的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许金森 潘晓华 +2 位作者 郑淑霞 胡翔龙 萨喆燕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6,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地形图的不同。方法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16名感传显著者和11名无感传受试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目的观察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地形图的不同。方法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16名感传显著者和11名无感传受试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模拟感传是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结果①感传显著者当感传沿胆经路线上传至头面部时,大脑皮层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除了在靠近中线的下肢代表显示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外,越过了上肢代表区,在外侧端的面部代表区又出现1个红色的高电位反应区,而对于无感传受试者来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只能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②模拟循经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EP地形图的表现是:11名受试者中有6名受试者SEP地形图的下肢和面部代表部位同时出现了2个反应,5名受试者SEP地形图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反应。结论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SEP地形图的表现类似,再次证实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体觉诱发反应 脑电地形图 循经感传 模拟循经感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骨骼肌的继发性兴奋——“循经感传”机制研究(Ⅰ)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兵 贲卉 +2 位作者 徐卫东 荣培晶 李宇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7-220,共4页
方法 :用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组织和后肢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腓肠肌、趾长伸肌—胫前肌。结果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腓肠肌纤维兴奋过程中的去极化电位形成的综合电流能刺激穿越该肌的神经 ,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兴奋反应。结... 方法 :用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组织和后肢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腓肠肌、趾长伸肌—胫前肌。结果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腓肠肌纤维兴奋过程中的去极化电位形成的综合电流能刺激穿越该肌的神经 ,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兴奋反应。结论 :由于外周神经中还包含有传入的感觉神经 ,即可能引起该神经感受野出现继发性的感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接头 生理学 循经感传 电生理学 继发性兴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与循经感传及可见经络现象相关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潘朝宠 沈德凯 +1 位作者 金文秀 刘向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5-38,共4页
《黄帝内经》记载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针灸的作用在于通调气血,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内部自身的调节机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循经感传的慢性传导性和沿经出现的'红线'、'白线'等,都是重要的经络现象... 《黄帝内经》记载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针灸的作用在于通调气血,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内部自身的调节机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循经感传的慢性传导性和沿经出现的'红线'、'白线'等,都是重要的经络现象,然其物质基础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 循经感传 经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感传现象产生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贾军 曲瑞瑶 +2 位作者 赵晏 王会生 郭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感觉神经末梢间是否存在跨节段的远距离信息传递以及此信息传递的特点。方法:分离神经细束,观察逆行电刺激大鼠脊神经背侧皮支后,相距较远的神经细束上机械感受单位的电活动变化。结果:记录的单位主要是Aσ和C类单位,其感... 目的:探讨外周感觉神经末梢间是否存在跨节段的远距离信息传递以及此信息传递的特点。方法:分离神经细束,观察逆行电刺激大鼠脊神经背侧皮支后,相距较远的神经细束上机械感受单位的电活动变化。结果:记录的单位主要是Aσ和C类单位,其感受野多位于距背中线0.5~2.0cm的范围内。机械感受单位一般在跨节段电刺激后的91~120s传入放电增加;刺激T9在T12记录的单位和刺激T12在T9记录的单位,二者放电增加反应相似;另外,T10、T11脊神经与中枢断开和不断开两种情况下所记录的单位放电也未见明显不同。结论:外周末梢间的信息传递具有传导速度较慢,传递线路相对稳定,且具有不受中枢调控和双向性的特点,可能是形成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现象 产生机理 跨节段信息 分离神经细束 觉神经末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继发性兴奋的时间总和——“循经感传”机制研究(Ⅱ)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兵 贲卉 +2 位作者 徐卫东 荣培晶 李宇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1-293,共3页
实验用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组织和后肢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腓肠肌、趾长伸肌—胫前肌。结果证明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腓肠肌纤维兴奋过程中的去极化电位形成的综合电流能刺激穿越该肌的神经 ,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兴奋反应。... 实验用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组织和后肢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腓肠肌、趾长伸肌—胫前肌。结果证明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腓肠肌纤维兴奋过程中的去极化电位形成的综合电流能刺激穿越该肌的神经 ,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兴奋反应。将引起继发性神经—肌肉反应的刺激电流降至阈值强度 ,连续 2个或更多的脉冲刺激 (间隔在 10~ 10 0 0ms之间 )可发生时间总和的激活反应。这种时间总和效应有助于解释沿经脉感觉慢速迁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接头 针灸效应 电生理学 循经感传 肌收缩 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的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原存信 陈蓓 +1 位作者 邢江淮 施瑾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0-42,共3页
本文观察了30例正常人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状态、皮肤温度的变化。通过360经次的对照观察发现,循心包经感传出现前后,上述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形态及功能... 本文观察了30例正常人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状态、皮肤温度的变化。通过360经次的对照观察发现,循心包经感传出现前后,上述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皮肤温度的变化,血流量的增加具有循经趋势。提示,循经感传的形成有外周实质性生理活动的存在,从微循环调节机制来看,与神经、神经体液性调节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皮肤 血流供给 针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感传与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黎宝娇 李来兴 +8 位作者 陈捷 陈麟 张冬梅 徐维 高瑞琳 杨碧英 李文福 吴宝华 胡翔龙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54-158,共5页
采用针刺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患者536例,患眼992只。经1~3个疗程的治疗,868只患眼的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占87.5%。其中131只患眼视力恢复正常(1.0以上),占13.21%。13只患眼的屈光度降低-0.75D 至-1.00D,... 采用针刺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患者536例,患眼992只。经1~3个疗程的治疗,868只患眼的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占87.5%。其中131只患眼视力恢复正常(1.0以上),占13.21%。13只患眼的屈光度降低-0.75D 至-1.00D,近期疗效满意。随访二年效果也比较稳定。感传显著程度随针刺次数的累加而逐渐提高。感传愈显著,针刺的疗效也愈好,感传到达病所者,针刺疗效尤为卓著。年龄小的患者,感传上述病所(患眼)的例数多,针刺疗效也好。说明循经感传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同样也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循经感传 气至病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循经感传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白增华 赵洪毅 +5 位作者 孙博文 谷忠悦 李春日 王添乐 王大伟 马铁明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7-1200,共4页
循经感传是针灸学的重要假说,文章对近十年的人体循经感传文献进行述评。循经感传应重视定量/定性研究并发展中国本土标准。试验设计要更多的考虑体质、器械刺激、体位等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并进行控制。相关的fMRI脑效应研究结果相互支... 循经感传是针灸学的重要假说,文章对近十年的人体循经感传文献进行述评。循经感传应重视定量/定性研究并发展中国本土标准。试验设计要更多的考虑体质、器械刺激、体位等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并进行控制。相关的fMRI脑效应研究结果相互支撑性差,笔者建议试验设计上多穴位诱导,谨慎处理数据,才能揭示循经感传的特征。肢端代谢反应其结果均为感传增加代谢量,可能对进一步探讨补泻效应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得气 人体试验
原文传递
飞经走气针法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曹方 周丹 +3 位作者 曹迪 张伟东 智沐君 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飞经走气"针法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应用G6805-I型电针仪以20次/s的连续波分别刺激手、足阳明经的井穴,逐渐增加电流强度置受试者能耐受为度。当感传在关节处受阻时,按照飞经走气针法... 目的探讨"飞经走气"针法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应用G6805-I型电针仪以20次/s的连续波分别刺激手、足阳明经的井穴,逐渐增加电流强度置受试者能耐受为度。当感传在关节处受阻时,按照飞经走气针法中青龙摆尾针法进行针刺,使感传继续,并进行记录。结果大多数受试者的循经感传在经过腕、踝、肘、肩、膝、髋等大关节时,可出现速度减慢或停顿的现象。结论 "飞经走气"针法在循经感传通过腕、踝等关节时有促进作用,具有"通关过节,催运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经走气 循经感传 腕关节 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静”对“循经感传”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孔健 庄鼎 +2 位作者 杨秀珍 王颖 尚红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43,共3页
将 5 6名青年学生分为“入静”组和对照组 ,观察“入静”前后“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及其事件相关电位 (ERP)的变化 ,以探讨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皮层背景条件。结果表明 ,“入静”过程中“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将 5 6名青年学生分为“入静”组和对照组 ,观察“入静”前后“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及其事件相关电位 (ERP)的变化 ,以探讨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皮层背景条件。结果表明 ,“入静”过程中“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入静”组 ERP的 P3a成分的幅值 ,在“入静”期间较“入静”前明显降低 (P<0 .0 5 ) ,ERP-P3b成分的幅值 ,在“入静”期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0 .0 5 )。提示 ,低心理负荷、低心理能量消耗的大脑皮层状态很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的重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大脑皮质 入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感传过程中外周激发动因存在的初步证明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翔龙 吴宝华 +4 位作者 黄晓卿 许金森 杨碧英 龚苏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对循经感传的机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强调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 对循经感传的机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强调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本文以电生理学方法,在感传过程中,直接从相应的感觉神经上记录到了与感传同步的传入神经放电,为外周激发动因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证明,对阐明循经感传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入神经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督脉循经感传在头面部交会现象的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广印 胡翔龙 +3 位作者 陈麟 张冬梅 徐维 孙昱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 1寸 (经上非穴点 )。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3例 ,其中 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 ,另 1例先针刺印堂穴 ,随后针刺膻中穴 ,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 :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 ,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 循经感传 交会 任脉 督脉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文注 朱忠春 +3 位作者 张伟江 郭慧颖 徐明海 范黎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39,共3页
辣根过氧化物酶类(CB-HRP)逆行跨神经节追踪观察证明,脊髓脑干胶状质内可能存在一条与体表胃经相对应的神经网络链。计算机仿真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单、多穴交联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链模型均可产生具有循经感传基本特征的冲动... 辣根过氧化物酶类(CB-HRP)逆行跨神经节追踪观察证明,脊髓脑干胶状质内可能存在一条与体表胃经相对应的神经网络链。计算机仿真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单、多穴交联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链模型均可产生具有循经感传基本特征的冲动传递;在相同条件下,单交联较多交联易产生上述的冲动传递。在刺激家兔解溪穴诱发节段性脊髓场电位的模型上,督脉注射士的宁,93.33%实验例可在T12或C7记录到传导性脊髓场电位,传导波以P2N3为主。此电位可能与感传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辣根过氧化物酶 脊髓 脑干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兵 徐卫东 +1 位作者 李宇清 荣培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8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机制和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方法应用多导电生理技术证明,循经感传现象伴发有循经肌电发放,从而使循经感传现象有了客观化指标。结果和结论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与循经肌电的步进速度同时出现。循经感传轨迹与...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机制和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方法应用多导电生理技术证明,循经感传现象伴发有循经肌电发放,从而使循经感传现象有了客观化指标。结果和结论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与循经肌电的步进速度同时出现。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臂丛神经阻滞后,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表明这些现象有赖于中枢的功能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循经感传 循经肌电信号 臂丛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循经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翔龙 吴宝华 +1 位作者 许金森 张福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4,7,i001,共5页
目的: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 观察模拟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 (SI)功能活动的变化, 探讨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方法: 观察对象为 26名健康的成年无感传志愿者, 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以柔软... 目的: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 观察模拟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 (SI)功能活动的变化, 探讨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方法: 观察对象为 26名健康的成年无感传志愿者, 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轻轻刷动, 模拟循经感传。结果: 对 11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进行模拟胆经感传的观察, 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出现了诱发反应, 与循经感传过程中SI的诱发反应的分布一致; 对 15名受试者进行了模拟胆经感传并绕行上肢的观察, 发现除了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以外, 上肢代表区也出现了诱发反应, 形成了一条与模拟感传路线经过的体区一致的高电位反应带。结论: 沿经脉路线施与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 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循经感传机理 体觉诱发反应 脑电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骨骼肌出现的继发性兴奋反应与“循经感传”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兵 贲卉 +2 位作者 徐卫东 荣培晶 李宇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7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沿骨骼肌出现的继发性兴奋反应与“循经感传”机制的关系。方法实验用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组织和后肢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腓肠肌、趾长伸肌—胫前肌。结果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腓肠肌纤维兴奋过程中的去极化电位形成的综合电... 目的探讨沿骨骼肌出现的继发性兴奋反应与“循经感传”机制的关系。方法实验用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组织和后肢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腓肠肌、趾长伸肌—胫前肌。结果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腓肠肌纤维兴奋过程中的去极化电位形成的综合电流能刺激穿越该肌的神经,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兴奋反应。结论由于外周神经干中包含有传入的感觉神经和传出的运动神经,即可能引起继发性的感觉迁移和步进性运动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涉及到中医经络研究中观察到的循环感传现象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反应 继发性兴奋 循经感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宝华 胡翔龙 +5 位作者 许金森 杨广印 李来兴 黎宝娇 陈捷 陈麟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15-17,共3页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分布特点与感传循行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提示由刺激下肢穴位引起的兴奋并未沿SI的各代表区扩布。用“中枢兴奋扩散”假说尚难解释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相反,观察的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产生上述体觉诱发电位特殊分布状态的机理尚在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经络 皮层体觉诱发电位 脑诱发电位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曲池”穴循经感传的循经表面肌电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春日 谷忠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8-1130,共3页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穴激发的循经感传与循经表面肌电的关系。方法:分别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引发循经感传,观察肱桡肌肌电活动的变化,记录肌电振幅和肌电变化维持时间。结果:针刺"曲池"穴...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穴激发的循经感传与循经表面肌电的关系。方法:分别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引发循经感传,观察肱桡肌肌电活动的变化,记录肌电振幅和肌电变化维持时间。结果: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循经感传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8.298,P=0.000),且针刺"曲池"穴和经脉非穴的循经感传阳性率高于非经非穴(χ2=24.783,P=0.000;χ2=19.113,P=0.000);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肱桡肌肌电振幅有明显差异(χ2=61.659,P=0.000),且针刺"曲池"穴对肱桡肌肌电振幅高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P=0.000);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肌电变化维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F=129.846,P=0.000),且针刺"曲池"穴的肌电变化维持时间长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均能引发肱桡肌肌电振幅的改变。结论:针刺"曲池"穴循经感传相伴的肱桡肌肌电活动强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曲池"穴对肱桡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具有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池”穴 循经感传 表面肌电 肱桡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感传过程中体觉系统中枢部位机能活动特点的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宝华 许金森 +2 位作者 胡翔龙 杨碧英 黎宝娇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 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观察到针刺侠溪穴时无感传者 SEP C_2的振幅按下肢、上肢和面部三个投射点依次递减。针刺合谷时上肢投射点的 C_2振幅较下肢和面部者高,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感传显著者,无论是针刺侠溪穴还是合谷穴 SEP C_2的振幅在三个投射点基本相同。结果提示,针刺时循经感传显著者的 S_1区各投射点出现了比较广泛的兴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体觉系统 S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经络循经感传的三维虚拟仿真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绍华 陈国栋 +1 位作者 林伟明 余轮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8年第11期251-255,共5页
医学在人体经络模型建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人体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的虚拟仿真,通过Catmull-Rom样条曲线在计算机中拟合了人体经络线,并利用VC++的编程环境,结合OpenGL三维图形库,设计了一种在三维环境下人机交互式的操作方法来引导经络循... 医学在人体经络模型建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人体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的虚拟仿真,通过Catmull-Rom样条曲线在计算机中拟合了人体经络线,并利用VC++的编程环境,结合OpenGL三维图形库,设计了一种在三维环境下人机交互式的操作方法来引导经络循行动画,达到实时仿真的效果。仿真结果在效率与真实感两者间取得良好的效果,动画过程流畅无明显停滞现象,与理论上的二维示意图对比具有视觉逼真性,达到教学和临床训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虚拟仿真 实时动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