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0
1
作者 刘琦 林志雄 +2 位作者 黎文 白波 钱东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76-1179,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单节段、无神经系统损伤、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椎旁组19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17例采用微...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单节段、无神经系统损伤、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椎旁组19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17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疼痛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4-40个月、平均(24.0±9.6)个月的随访。两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旁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微创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12个月时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均比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同,前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更具有优势。另外,椎旁肌间隙入路技术的学习曲线较短,更容易为临床医生所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评估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锦 佘青 王新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5期2082-2085,2089,共5页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采集血清并检测肌酶、炎症反应分子、骨代谢指标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1、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后1天、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经皮微创组,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经皮微创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更为有效地减轻肌肉损伤及炎症反应,同时改善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炎症反应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喻亮 邹三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5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常规组使用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常规组使用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使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炎症反应、成骨代谢指标以及破骨代谢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CRP、OC、CTX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疼状况,并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康复,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旁肌间隙 微创经皮入路手术 胸腰椎骨折 肌肉损伤 炎症反应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马雪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5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151例。对照组行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151例。对照组行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血清激酶及炎症介质水平。结果:术后3d,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创伤较微创经皮入路小,可有效降低手术对肌肉损伤,缓解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 微创经皮入路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美忠 《系统医学》 2018年第20期91-93,共3页
目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利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微创经皮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内随机抽取出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患者利用微创经皮入路手术,对照组患者则利用颈椎... 目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利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微创经皮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内随机抽取出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患者利用微创经皮入路手术,对照组患者则利用颈椎旁肌间隙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创伤大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58.21±4.6)mm,(30.25±5.1)mL;(59.34±5.1)min,(30.16±4.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54 8,t=3.548 2,>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分别为:(44.35±5.1)mL,(71.3±19.1)min,(6.8±1.1)d;(54.31±4.9)mL,(80.2±18.4)min,(7.8±0.9)d,(t=5.349 2,5.647 2,6.249 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所获得的VAS评分为:(5.6±0.5)分,(2.6±1.0)分,(1.7±0.4)分,(6.4±0.6)分,(3.3±0.8)分,2.4±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4 8,5.264 9,5.187 6,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通过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能够获得的更加优良的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6
6
作者 耿晓林 周迎锋 +2 位作者 贾金领 马超 徐海斌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分别接受经椎旁肌...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分别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血清创伤分子含量以及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和矫正畸形效果。结果椎旁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经皮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与经皮微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天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和创伤程度相当,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炎症反应及骨代谢观察 被引量:21
7
作者 侯江业 张宁 +4 位作者 蔡飞 杨振邦 李耀章 董建彬 贺耀耀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980-986,共7页
目的:探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150例胸腰椎骨折,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予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行手术治疗,n=60)、B组(予以... 目的:探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150例胸腰椎骨折,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予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行手术治疗,n=60)、B组(予以微创经皮入路行手术治疗,n=30)、C组(予以传统后正中入路行手术治疗,n=60);对比三组TNF-α、MCP-1、HMGB-1、CRP、IL-1β、OC、OPG、PICP、PINP、TRACPsb、RANKL、β-CTx、NTX指标,以及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三组TNF-α、MCP-1、HMGB-1、CRP、IL-1β、OC、OPG、PICP、PINP、TRACPsb、RANKL、β-CTx、NTX的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显示,术前,三组TNF-α、MCP-1、HMGB-1、CRP、IL-1β、OC、OPG、PICP、PINP、TRACPsb、RANKL、β-CTx、NTX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48h,A组的TNF-α、MCP-1、HMGB-1、CRP、IL-1β、TRACPsb、RANKL、β-CTx、NTX低于B、C组,而OC、OPG、PICP、PINP高于B、C组,而低于B、C组(P<0.05)。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B、C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低于C组(P<0.05);A组的术中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手术入路相比,但椎旁肌间隙入路效果更优,即手术时间短,炎症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后正中入路 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胸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蒋正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71-73,77,共4页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4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组(n=37)与经皮微创组(n=37),分别给予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Wiltse组...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4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组(n=37)与经皮微创组(n=37),分别给予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Wiltse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经皮微创组(P<0.01);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降低(P<0.01);2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比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矢状位Cobb角以及受伤椎体楔形变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1)。结论 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对无症状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相当,但Wiltse入路手术费用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tse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胸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学锋 杨红旗 郑桐斌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3期410-411,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4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将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微创经皮入路的4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4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将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微创经皮入路的4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血清CK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后第1天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且对患者的肌肉损害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 微创经皮入路 后正中入路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皮入路及Wiltse入路在无神经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鹏 敖金荣 舒伟明 《当代医学》 2015年第7期91-92,共2页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进行骨折复位椎弓根的钉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入路进行椎弓根的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选用Wiltse入路,对照组选取微创经皮入...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进行骨折复位椎弓根的钉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入路进行椎弓根的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选用Wiltse入路,对照组选取微创经皮入路进行治疗。患者均是单节段且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的长度以及VAS、ODI。结果 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的时间、手术时间、下地活动的时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为1.5年。在术前和末次的随访中患者VAS以及ODI评分,观察组VAS评分(1.2±0.8),对照组(1.4±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ODI评分(10.5±6.4)与对照组(10.3±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改善率(82.9±1.6)与对照组(80.1±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和术后的12个月,2组患者比较伤椎的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楔变角和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iltse入路和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的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疗效较好,前者优点是操作简洁,便于掌握,费用较低,术者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11
作者 杨国斌 陈栋 +1 位作者 金耀 龚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11期68-70,共3页
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病人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方法 本研究根据手术方法,选择5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行小切口手术,观察组行微创经皮穿刺术,两... 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病人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方法 本研究根据手术方法,选择5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行小切口手术,观察组行微创经皮穿刺术,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比较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骨折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95.0%,疗效显著(P0.05)。观察组椎体压缩率为2.73±1.08,椎体后缘压缩率为13.20±6.40,椎体后缘压缩率为3.16±1.54。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常规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35±4.56 mm,术中出血量为49.24±2.46 min,术中出血量为47.65±5.25 ml,观察组的围术期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微创经皮入路进行治疗,采用此种方式效果良好,因此值得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小切口经肌间隙 微创经皮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云峰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16期61-64,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铝厂职工医院9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传统组,31例)、...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铝厂职工医院9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传统组,31例)、后路椎旁肌间隙组(肌间隙组,32例)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微创组,32例).观察比较三组围术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6个月时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腰背部疼痛变化.结果肌间隙组与微创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均<0.05),其中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肌间隙组(P<0.05).三组术后后凸Cobb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均优于术前(P均<0.05).三组术后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均<0.05),其中肌间隙组与微创组VAS评分低于传统组(P均<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更为理想,其中微创经皮入路在术中出血量方面优势显著,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后正中入路 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胸腰椎骨折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椎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冬 王晓乐 黄跃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0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对患者椎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以商丘市立医院骨科接诊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2例,为该次研究病例数。并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41例,分组根据不...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对患者椎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以商丘市立医院骨科接诊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2例,为该次研究病例数。并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41例,分组根据不同的入路方式。病例纳入时间为: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A组: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B组: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所有组病患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B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长于B组,X线透视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后凸Cobb's角度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后凸Cobb's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ASI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ODI指数、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相比,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少,缩短切口长度,减少住院时间,改善锥体功能,降低疼痛程度,但其手术时间长、X线透视次数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皮入路 经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椎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14
作者 谭金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86-87,共2页
对比不同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间,到我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应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对比不同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间,到我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应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情况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相较微创经皮入路手术而言具有更加便捷、高效的特点,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更好地缓解术后疼痛,可见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旁肌间隙手术 微创经皮入路手术 胸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皮内固定与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舒莉 巨啸晨 +1 位作者 吴萍 张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61-1968,共8页
背景:传统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当中使用广泛;微创经皮内固定是近年出现的新技术,其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否具有优势,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三角肌胸大肌入路钢板... 背景:传统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当中使用广泛;微创经皮内固定是近年出现的新技术,其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否具有优势,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三角肌胸大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Meadlin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专业实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1995年1月至2017年12月发表关于微创经皮内固定与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对比的临床试验,按照特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21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总计1625例患者,其中微创组808例,传统组817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坏死、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方面,微创经皮内固定组优于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在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术后并发症方面,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提示微创经皮内固定创伤小、在近期临床疗效方面优于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组,但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由于部分文献质量不高,可能存在各种偏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钢板固定 微创经皮入路 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植入物 置入 META分析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温曙荣 吴泳辉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25期106-108,共3页
目的比较后路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观察组施行后路微创经皮... 目的比较后路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观察组施行后路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行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椎体后凸Cobb角等手术指标以及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均大于本组术前,矢状面椎体后凸Cobb角均小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其临床效果均较高,可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微创经皮入路 经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效果对比
17
作者 吴方前 周友华 周国辉 《当代医学》 2024年第36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6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法分为经肌间隙入路组和经皮入路组,每组30例。经皮入路组采用微创经...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6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法分为经肌间隙入路组和经皮入路组,每组30例。经皮入路组采用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棒手术,经肌间隙入路组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治疗优良率。结果两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肌间隙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长于经皮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经皮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Cobb角均小于术前,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和微创经皮入路进行椎弓根钉棒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效果均较为理想,且经肌间隙入路操作更为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棒技术 微创经皮入路 经肌间隙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手术入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邢伟 刘剑峰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13-417,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后正中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博燊 屈任伸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5期754-755,共2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行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180例腰椎骨折患者。将2019年4~10月行经微创经皮入路手术的9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1月~2020年4月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行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180例腰椎骨折患者。将2019年4~10月行经微创经皮入路手术的9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1月~2020年4月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的8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患者出院后实行6个月随访,对比两组随访第2、4、6个月的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随访第2、4、6个月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第6个月ODI评分均低于随访第2、4个月,且第4个月的ODI评分低于第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与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骨折患者,改善其腰椎功能,但相较于微创经皮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手术方式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欧阳超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5期639-642,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手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科于2013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单节段无神经症状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42例,微创经皮入路组37例,Wilts...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手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科于2013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单节段无神经症状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42例,微创经皮入路组37例,Wiltse入路组41例。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指数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神经损伤并发症,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及移位。传统后正中入路和Wiltse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微创经皮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指数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手术方式在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突出了微创理念;其中Wiltse入路手术时间短、辐射暴露少,优势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微创经皮入路 Wistle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