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郑志凌 黄爱玲 +1 位作者 李育文 张静雯 《妇儿健康导刊》 2025年第1期65-68,73,共5页
目的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广州市从化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RDS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经鼻... 目的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广州市从化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RDS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和观察组(20例,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并发症、临床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支持时间、呼吸暂停次数)。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PaO_(2)/吸入氧浓度分数(FiO_(2))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CO_(2)均低于治疗前,PaO_(2)、PaO_(2)/FiO_(2)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aO_(2)、PaO_(2)/FiO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支持时间短于对照组,呼吸暂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RDS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支持时间,减少呼吸暂停次数,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早产儿重复实施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近期临床结局研究
2
作者 罗翠仪 金青 +4 位作者 蔡志勇 刘进娣 朱敏 贾丽娅 朱跟娣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9期57-63,共7页
目的评估重复实施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ST)对极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分娩、实施二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且首剂给药方式为MIST的183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 目的评估重复实施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ST)对极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分娩、实施二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且首剂给药方式为MIST的183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第二剂PS给药方式不同,分为重复MIST组(rMIST组,n=112)和气管插管组(ETT组,n=71)。分析比较两组极早产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及相关预后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IST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rMIST组患儿第二剂PS前最高吸入氧浓度(FiO 2)低于ETT组,首剂与第二剂PS应用间隔时间长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79、4.115,P<0.05);rMIST组机械通气比率、通气时间和BPD发生率低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4.825、1.599、4.54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MIST为BPD发生的保护因素,使用机械通气和通气时间较长为BPD发生的危险因素,其aOR值及95%CI分别为0.863(0.162~0.913)、2.002(1.114~4.116)、2.058(1.011~5.026)。结论对极早产儿重复实施MIST,可降低其机械通气的比率,可能会降低其BP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支气管发育不良 早产儿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IPPV治疗早产儿RDS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林创廷 王湧 新黄翔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索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1日揭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新... 目的:探索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1日揭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66例)的临床信息,探索LISA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两组间并发症及转归差异。结果:LISA失败率为22.7%(15/66)。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较低的出生体重、高PIP、高FIO2是失败的危险因素(分别OR=0.91、6.23、8.33,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高PIP、高FIO2是LISA失败的高危因素;LISA失败早产儿往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苏婕 石静云 +1 位作者 张小妮 易彬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3年第6期48-52,共5页
目的评价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胎龄<32周的105例N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50... 目的评价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胎龄<32周的105例N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50例)和对照组(55例),微创组运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管在无菌操作下缓慢滴入PS,对照组按照常规给药方法,持续气道正压(CPAP)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后PS注入。比较两组患儿给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2次使用PS情况、生后72小时机械通气及呼吸支持时间、矫正36周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给药过程中均没有肺出血和心率减慢发生,在2次使用PS、生后72小时机械通气使用情况、机械通气使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呼吸支持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8,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矫正胎龄36周死亡,微创组患儿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1,P<0.05),其余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在有自主呼吸的NRDS患儿中是安全可行的,并可以减少呼吸支持的时间、降低hsPDA的发生率,但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结合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对ACTH、sTREM-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倩 李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6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HHFNC)结合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及对ACTH、sTRE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 目的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HHFNC)结合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及对ACTH、sTRE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HHHFNC结合常规PS给药,观察组采用HHHFNC结合微创PS给药。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 h,观察组的PaO_(2)、PaO_(2)/FiO_(2)均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两组患儿的ACTH、sTREM-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二次PS应用、气胸、72 h内机械通气、BP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 d内呼吸暂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HHFNC结合微创PS可改善NRDS患儿的通气状态,调节ACTH、sTREM-1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利于患儿快速康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 被引量:4
6
作者 于波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672-67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机械通气组和联合组,各54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机械通气组,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机械通气组和联合组,各54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机械通气组,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联合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结果:相比机械通气组的79.63%,联合组总有效率96.3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机械通气组,联合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呼吸暂停次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机械通气组,联合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明显更低,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机械通气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发育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荣辉 毛国顺 +3 位作者 高敏 潘娜娜 刘梅 季玲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6-12,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对发育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5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将采用LISA治疗的30例患儿作为研究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对发育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5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将采用LISA治疗的30例患儿作为研究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治疗的37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随访至纠正胎龄12个月。统计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分析两组通气、吸氧及再次使用PS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随访期间体格发育及听力、视觉、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PS给药操作过程中心动过缓、呼吸暂停、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药物反流发生率,72 h内有创机械通气率、总吸氧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再次使用PS率,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听力损伤、视觉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纠正6个月、纠正12个月体重、头围、身长、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纠正6个月、12个月的EUGR发生率均低于出院时(P<0.05),两组12个月的EUGR发生率均低于纠正6个月(P<0.05)。研究组智力发展指数、精神运动发展指数、发育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ISA治疗NRDS早产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可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风险,改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发育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无创持续性气道压力在低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温可崇 陈广明 +1 位作者 梁振才 叶柳清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及无创持续性气道压力(ncpap)在低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例NRDS低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及无创持续性气道压力(ncpap)在低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例NRDS低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ncpap+LISA,n=22)和对照组(ncpap,n=28)。比较两组疗效、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治疗1 d的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45%vs.67.86%),而无创通气时间[(3.52±1.12)d vs.(4.36±1.39)d]、住院时间[(17.21±2.65)d vs.(19.87±3.43)d]则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 d的血氧分压(PaO_(2))、pH值均升高,而同期氧合指数(OI)、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1 d的PaO_(2)、pH值均高于对照组,而同期OI、PaCO_(2)则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ISA及ncpap联合应用于低体重早产儿NRDS治疗中可改善疗效和缺氧状况,缩短无创通气时间并促进患儿康复,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持续性气道压力 低体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6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小燕 王慧琴 +4 位作者 张彬 陆天慧 马红星 程龙慧 闫国秀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应用疗效及对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并确诊为RDS、胎龄在25~32周的RDS早产儿82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应用疗效及对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并确诊为RDS、胎龄在25~32周的RDS早产儿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LISA技术,36例)和B组[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46例]。A组采用LISA技术完成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方法,B组采用INSURE技术完成PS给药。结果用氧总时间A组(30.67±15.03)h,B组(39.06±18.17)h;住院总时间A组(41.67±15.78)h,B组(49.60±17.09)h;辅助通气总时间A组(21.76±10.16)h,B组(28.89±13.22)h,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儿2次PS发生率、PS反流发生率和72 h机械通气治疗率分别为0.00%(0/36)、2.78%(1/36)和5.56%(2/36),显著低于B组的15.22%(7/46)、17.39%(8/46)和21.74%(10/46)。A组病儿气胸、有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分别为2.78%(1/36)、27.78%(10/36)和27.78%(10/36),显著低于B组的19.57%(9/46)、50.00%(23/46),52.17%(24/46)。结论采用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有效缓解病儿呼吸情况,保证PS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婴儿 早产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 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赖奕余 谭小华 +4 位作者 陈瑞琦 袁菲菲 魏坚伟 孔娟 钟鑫琪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11期1703-1709,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神经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出生后即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神经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出生后即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治疗的新生儿92例,根据PS给药方式分为气管插管组和微创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纠正胎龄35周时神经发育评估结果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患儿72 h内有创通气率低于气管插管组(2.27%vs 14.03%,P=0.0396,),微创组轻度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16.28%vs 36.73%,P<0.05);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指标(如住院期间再次使用PS、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时长、总用氧时长等)和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如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等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期间神经行为评分<35分的比例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能降低早产儿72 h内机械通气率及住院期间轻度颅内出血发生率,且对短期临床疗效、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短期神经结局等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布地奈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通气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立倩 何阿玲 +1 位作者 杨冬 郭金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3期95-98,130,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布地奈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通气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9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布地奈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通气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9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布地奈德+SNIPPV,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LISA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降钙素原(PCT)、核因子-κB(NF-κB)、干扰素-γ(IFN-γ)、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用力呼气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布地奈德+SNIPPV治疗NRDS的整体效果显著,能够抑制炎性因子,改善患儿通气状态,促进肺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布地奈德 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炎性因子 通气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联合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秀玲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第7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CPAP(气道正压通气)方法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有效性。方法将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78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数字奇偶法分组;联合组(39例):采用微创肺表面活...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CPAP(气道正压通气)方法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有效性。方法将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78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数字奇偶法分组;联合组(39例):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CPAP方法展开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单一组(39例):采用CPAP方法展开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就组间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数据、机械通气参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及OI指数展开对比。结果联合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总疗效(94.87%)高于单一组(64.1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2,P<0.05);治疗前,联合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FiO_(2)以及PEEP水平同单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1、0.047,P>0.05);治疗后,联合组FiO_(2)以及PEEP水平低于单一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3、3.981,P<0.05);治疗前,联合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同单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4、1.354、0.013,P>0.05);治疗后,联合组PO_(2)以及pH值高于单一组明显,PCO_(2)低于单一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92、5.597、7.403,P<0.05,);治疗前,联合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OI指数同单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8,P>0.05);治疗后,联合组OI指数高于单一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4,P<0.05)。结论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CPAP方法有效运用,可实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疗效增强,并同时将机械通气参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及OI指数显著改善,最终实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有效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 CPAP治疗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疗效 机械通气参数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O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
13
作者 蔡运相 石景喆 +5 位作者 姜苑林 覃述 毛金梅 张静 白玉新 刘荣添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9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和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8周≤胎龄≤34周的RDS...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和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8周≤胎龄≤34周的RDS 9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同给药方法分为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47例)和LISA+NIPPV组(48例)。INSURE+NCPAP组患儿给予INSURE联合NCPAP治疗,LISA+NIPPV组患儿给予LISA技术联合NIPP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不同给药方式给药期间不良反应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LISA+NIPPV组患儿喉头损伤、气漏综合征及PS反流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给药过程中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心动过缓、再次使用P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A+NIPPV组患儿置管时间、无创通气时间短于INSURE+N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出生后首次使用PS时间、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A+NIPPV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72 h内机械通气、肺出血、消化道出血、脑室内出血(IVH)、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RDS治疗中,与INSURE联合NCPAP治疗相比,LISA给药技术更易操作,置管时间更短,可减少喉头损伤、气漏综合征及PS反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在BPD的发生及无创通气时间上更有优势,故NIPPV可作为RDS治疗时NCPAP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分析
14
作者 赵常永 李月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39-42,共4页
探究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比疗效、各项时间指标、血气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 探究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比疗效、各项时间指标、血气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 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是一种安全性高且临床疗效显著的新型联合治疗措施,接受治疗的观察组患儿疗效、各项时间指标、血气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概率得到了显著改善,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机械通气 血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李芸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期56-58,共3页
探究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两年内收治的3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分组,所有患儿均需要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患儿给予肺表... 探究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两年内收治的3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分组,所有患儿均需要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患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时需要采用传统经气管插药给药的治疗措施,研究组则需要为患儿给予表面活性物质时采用微创技术。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观察患儿在接受各项治疗措施之后身体血气指标的改善情况得出,研究组在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改善效果,对照组则在多项指标中取得了改善效果相对较差,P<0.05。综合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身体各项症状的改善情况得出,研究组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各类症状,对照组则在此方面各类症状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差,P<0.05。通过观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现象得出,研究组各类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相对较少,对照组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现象相对较多,P<0.05。结论 医护人员在对此类患儿实施治疗时应当充分运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治疗措施,改善患儿当前的各类症状,进一步降低患儿出现死亡的概率,有效减少患儿在治疗时出现并发症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儿科研究学会关于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摘译
16
作者 张伊佳 韩彤妍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55-256,共2页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指通过无创呼吸支持完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给药技术,近年来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广泛使用。但此法存在气道阻塞、呼吸暂停等多种风险,需对医务人员进行标准化操作培训及考核。目前尚缺乏相关培训方法的共识,欧...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指通过无创呼吸支持完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给药技术,近年来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广泛使用。但此法存在气道阻塞、呼吸暂停等多种风险,需对医务人员进行标准化操作培训及考核。目前尚缺乏相关培训方法的共识,欧洲儿科研究学会通过咨询多国专家,收集到14个国家153名专家的意见,总结了一套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教程及考核标准,本文对此教程及考核标准主要内容进行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Delphi专家咨询 培训 考核
原文传递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方式对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
17
作者 李海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3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同给药方式[气管插管(INSURE)技术、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对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科收治的72例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A、B组,...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同给药方式[气管插管(INSURE)技术、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对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科收治的72例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A、B组,各36例,均给予PS治疗,A组采用LISA技术给药,B组采用INSURE技术给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异常指标发生率、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1d后全身氧代谢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与B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A组二次PS、心动过缓、SpO_(2)降低、72h内机械通气发生率与B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较B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前两组PaO_(2)、PaCO_(2)、pH、氧合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d后两组PaO_(2)、PaCO_(2)、氧合指数均显著改善,且A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1d后两组pH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INSURE技术给药相比,通过LISA技术PS给药可提高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改善通气,提高氧合指数,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技术 微创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技术 表面活性物质 极低体质量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翠翠 刘金凤 +2 位作者 吴爱华 刘玉晔 刘芳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7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NRDS患儿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儿均予... 目的探讨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NRDS患儿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儿均予咖啡因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猪肺磷脂注射液(经LISA技术注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皮质氧饱和度、脑血氧定量指数、脑氧代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转化生长因子β1、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结论微创注入LISA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NRDS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和脑代谢指标,抑制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技术 磷脂注射液 咖啡因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9
19
作者 冯晓霞 宋红 +5 位作者 周川 李晶晶 宋焕清 刘园园 霍志芳 司冉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388-1393,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nHFOV)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5例胎龄27~32周...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nHFOV)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5例胎龄27~32周患NRDS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出生胎龄(>27~29周、>29~30周、>30~31周、>31~32周)进行分层,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LISA组(4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组(INSURE组)(45例)。LISA组再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组(25例)及nHFOV组(15例)。INSURE组患儿在正压通气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出气管插管,予CPAP辅助通气。LISA组患儿在CPAP下,经胃管注入PS,后拔除胃管,CPAP组患儿继续予CPAP辅助通气;nHFOV组患儿予nHFOV辅助通气。如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给予机械通气。观察LISA技术及nHFOV的可行性,比较各组不良反应、机械通气、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NRD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机械通气率(5.0%比22.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20.0%比42.2%)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12.5%比42.2%)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LISA组与INSURE组置管操作的不良反应比较,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无创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生胎龄越小,NRDS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同一胎龄LIS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INSURE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机械通气率、BPD、IVH、PVL、ROP及NE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胎龄27~32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NRDS的治疗中,LISA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在降低机械通气率、BPD及PVL的发生率方面有优势。nHFOV可作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NRDS患儿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LISA联合nHFOV可用于NRD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 无创高频辅助通气 支气管发育不良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原文传递
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0
作者 卢维城 魏海波 陈有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23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2例27~34周RDS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LISA组(38例)和INSURE组(34例)...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2例27~34周RDS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LISA组(38例)和INSURE组(34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直接喉镜直视下向气管内置入5F胃管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INSURE组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行NCPAP,观察两组技术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LISA组患儿均成功经胃管注入PS。LISA组在给药过程中发生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下降、心动过缓以及生后72h机械通气的比例低于INSURE组,而且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死率以及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气胸等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是治疗R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INSURE技术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