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联合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秀玲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第7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CPAP(气道正压通气)方法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有效性。方法将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78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数字奇偶法分组;联合组(39例):采用微创肺表面活...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CPAP(气道正压通气)方法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有效性。方法将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78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数字奇偶法分组;联合组(39例):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CPAP方法展开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单一组(39例):采用CPAP方法展开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就组间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数据、机械通气参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及OI指数展开对比。结果联合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总疗效(94.87%)高于单一组(64.1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2,P<0.05);治疗前,联合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FiO_(2)以及PEEP水平同单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1、0.047,P>0.05);治疗后,联合组FiO_(2)以及PEEP水平低于单一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3、3.981,P<0.05);治疗前,联合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同单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4、1.354、0.013,P>0.05);治疗后,联合组PO_(2)以及pH值高于单一组明显,PCO_(2)低于单一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92、5.597、7.403,P<0.05,);治疗前,联合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OI指数同单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8,P>0.05);治疗后,联合组OI指数高于单一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4,P<0.05)。结论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CPAP方法有效运用,可实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疗效增强,并同时将机械通气参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及OI指数显著改善,最终实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有效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 CPAP治疗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疗效 机械通气参数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O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郑志凌 黄爱玲 +1 位作者 李育文 张静雯 《妇儿健康导刊》 2025年第1期65-68,73,共5页
目的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广州市从化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RDS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经鼻... 目的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广州市从化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RDS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和观察组(20例,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并发症、临床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支持时间、呼吸暂停次数)。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PaO_(2)/吸入氧浓度分数(FiO_(2))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CO_(2)均低于治疗前,PaO_(2)、PaO_(2)/FiO_(2)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aO_(2)、PaO_(2)/FiO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支持时间短于对照组,呼吸暂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RDS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支持时间,减少呼吸暂停次数,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翠翠 刘金凤 +2 位作者 吴爱华 刘玉晔 刘芳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7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NRDS患儿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儿均予... 目的探讨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NRDS患儿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儿均予咖啡因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猪肺磷脂注射液(经LISA技术注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皮质氧饱和度、脑血氧定量指数、脑氧代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转化生长因子β1、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结论微创注入LISA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NRDS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和脑代谢指标,抑制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技术 磷脂注射液 咖啡因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注射技术联合无创通气在早产儿轻中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4
作者 胡向文 唐文燕 高菊梅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注射(LISA)技术联合无创通气(NIPPV)在早产儿轻中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注射(LISA)技术联合无创通气(NIPPV)在早产儿轻中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其中常规组传统技术联合NIPPV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LISA技术联合NIPPV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血气指标[pH值、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氧合指数(OI)]、临床指标[再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例数、72 h内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50%)高于常规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H、PaO_(2)及OI值均高于常规组,PaCO_(2)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再次P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72 h内机械通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常规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早产儿轻中度NRDS患儿方面,LISA技术疗效确切,相较于传统技术其改善患儿血气指标的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可显著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次数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并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注射技术 无创通气 轻中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方式对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
5
作者 李海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3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同给药方式[气管插管(INSURE)技术、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对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科收治的72例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A、B组,...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同给药方式[气管插管(INSURE)技术、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对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科收治的72例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A、B组,各36例,均给予PS治疗,A组采用LISA技术给药,B组采用INSURE技术给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异常指标发生率、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1d后全身氧代谢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与B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A组二次PS、心动过缓、SpO_(2)降低、72h内机械通气发生率与B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较B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前两组PaO_(2)、PaCO_(2)、pH、氧合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d后两组PaO_(2)、PaCO_(2)、氧合指数均显著改善,且A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1d后两组pH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INSURE技术给药相比,通过LISA技术PS给药可提高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改善通气,提高氧合指数,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技术 微创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技术 表面活性物质 极低体质量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技术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李雪莹 孙妍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23期57-60,68,共5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技术(LISA)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威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6例NRDS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技术(LISA)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威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6例NRDS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两组均给予经鼻CPAP,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研究组采用LISA注入PS,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血气指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治疗3 h后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下降,血氧分压(PO_(2))升高,且研究组PCO_(2)较对照组更低(P<0.05),PO_(2)较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PS反流、气漏综合征、喉头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炎、肺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注入PS联合经鼻CPAP治疗NRDS的临床效果较好,可缩短置管、机械通气、住院时间,改善血气指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技术 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呼吸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松青 夏晓芹 +3 位作者 许瑶 张家杰 赖宝添 罗荣杰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技术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使用不同无创呼吸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广东省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NRDS患儿40例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技术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使用不同无创呼吸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广东省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NRDS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通气方法均分为NIPPV组(n=20)与NCPAP组(n=20),两组均联合细管注入PS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失败率(7 d内气管插管率)、治疗后6 h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血氧分压(PaO_(2))、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失败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NIPPV组治疗后6 h的PaCO_(2)明显低于NCPAP组,而PaO_(2)则明显高于NCPAP组(均P<0.05);NIPPV组的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NCPAP组(P均<0.05)。结论:NIPPV联合细管注入PS与NCPAP联合LISA治疗NRD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改善血气指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长则优于NCP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 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无创间歇正压通气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早产儿重复实施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近期临床结局研究
8
作者 罗翠仪 金青 +4 位作者 蔡志勇 刘进娣 朱敏 贾丽娅 朱跟娣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9期57-63,共7页
目的评估重复实施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ST)对极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分娩、实施二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且首剂给药方式为MIST的183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 目的评估重复实施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ST)对极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分娩、实施二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且首剂给药方式为MIST的183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第二剂PS给药方式不同,分为重复MIST组(rMIST组,n=112)和气管插管组(ETT组,n=71)。分析比较两组极早产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及相关预后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IST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rMIST组患儿第二剂PS前最高吸入氧浓度(FiO 2)低于ETT组,首剂与第二剂PS应用间隔时间长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79、4.115,P<0.05);rMIST组机械通气比率、通气时间和BPD发生率低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4.825、1.599、4.54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MIST为BPD发生的保护因素,使用机械通气和通气时间较长为BPD发生的危险因素,其aOR值及95%CI分别为0.863(0.162~0.913)、2.002(1.114~4.116)、2.058(1.011~5.026)。结论对极早产儿重复实施MIST,可降低其机械通气的比率,可能会降低其BP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支气管发育不良 早产儿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云 陈信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3期355-357,391,共4页
目的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RDS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 目的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RDS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的观察组(MIST组,3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INSURE)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的对照组(INSURE组,30例),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氧代谢指标、二次PS应用、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死亡发生率及72 h内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在6、12、24、48 h时,FiO2、PaO2、P/F、PaO2/PAO2指标MIST组明显低于INSURE组,而PEEP/EPAP、PaCO2指标相比,MIST组明显高于INSURE组,MIST组与INSURE组二次PS应用率(3.33%vs. 20.00%)、气胸(0.00%vs.16.67%)、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IST组与INSURE组72 h内机械通气(0.00%vs. 3.33%)、BPD率(0.00%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早产儿死亡。结论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明显改善患儿氧代谢指标、减少二次PS应用、气胸比例,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早产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原文传递
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被引量:36
10
作者 张佩 夏世文 +1 位作者 祝华平 彭斯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6期95-98,1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胎龄26~34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胎龄26~34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组,20例)和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组,20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直接喉镜直视下向气管内置入5F胃管并缓慢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行NCPAP,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呼吸机参数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LISA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1例、心动过缓1例、呼吸暂停0例、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1例,明显低于INSURE组的SpO2下降9例、心动过缓8例、呼吸暂停8例、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7例;LISA组6 h后氧浓度下降比例为19%,高于INSURE组的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再次使用PS、死亡率、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等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LISA是治疗R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INSURE技术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IPPV治疗早产儿RDS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林创廷 王湧 新黄翔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索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1日揭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新... 目的:探索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1日揭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66例)的临床信息,探索LISA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两组间并发症及转归差异。结果:LISA失败率为22.7%(15/66)。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较低的出生体重、高PIP、高FIO2是失败的危险因素(分别OR=0.91、6.23、8.33,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高PIP、高FIO2是LISA失败的高危因素;LISA失败早产儿往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氧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12
作者 郭小霞 谢秀春 +2 位作者 吴夏颖 王苗 李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9期83-87,共5页
目的分析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血氧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7... 目的分析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血氧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和观察组(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NC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胃管微创注入PS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吸入氧浓度(Fi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及Fi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IL-18水平及WB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呼吸系统阻力(Rrs)、肺动态顺应性(C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Rrs低于对照组,Crs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胃管微创注入PS联合NCPAP可减轻NRDS患儿的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肺功能及血氧状态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管微创注入 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氧状态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麻醉导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13
作者 孙翠翠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23-0026,共4页
研究经麻醉导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其中25例新生儿患者以经麻醉导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方式进行治... 研究经麻醉导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其中25例新生儿患者以经麻醉导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方式进行治疗,归为观察组,另25例新生儿患者以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方式展开治疗,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情况、治疗前、治疗1h、治疗24h的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H、PaO2、PaCO2)、治疗后新生儿的一般观察指标情况(PaO2下降、心动过缓、呼吸暂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插管情况较好,其首次插管成功率高达92.00%,且再次插管的概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进行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未显示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1小时和24小时时的血气分析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出现PaO2下降的概率为4.00%,出现心动过缓的概率为8.00%,出现呼吸暂停的概率为4.00%,上述一般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麻醉导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可显著提高插管的成功率,降低避免再次插管的概率,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麻醉胃管微创注入 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
14
作者 全顺花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第23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开展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在... 目的:分析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开展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的患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时候采取的是传统的经气管插管给药的模式,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时候采取的是微创技术。比较两组治疗天数、治疗前后患儿血气指标、总有效率、早产儿用药后12.h内胸片Ⅱ级以上率、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并比较两组72.h内有创机械通气的例数以及二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血气指标优势更为显著(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用药后12.h内胸片Ⅱ级以上率、死亡率、二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72.h内有创机械通气的例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上,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材料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缩短治疗天数,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 运用技术 治疗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6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小燕 王慧琴 +4 位作者 张彬 陆天慧 马红星 程龙慧 闫国秀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应用疗效及对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并确诊为RDS、胎龄在25~32周的RDS早产儿82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应用疗效及对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并确诊为RDS、胎龄在25~32周的RDS早产儿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LISA技术,36例)和B组[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46例]。A组采用LISA技术完成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方法,B组采用INSURE技术完成PS给药。结果用氧总时间A组(30.67±15.03)h,B组(39.06±18.17)h;住院总时间A组(41.67±15.78)h,B组(49.60±17.09)h;辅助通气总时间A组(21.76±10.16)h,B组(28.89±13.22)h,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儿2次PS发生率、PS反流发生率和72 h机械通气治疗率分别为0.00%(0/36)、2.78%(1/36)和5.56%(2/36),显著低于B组的15.22%(7/46)、17.39%(8/46)和21.74%(10/46)。A组病儿气胸、有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分别为2.78%(1/36)、27.78%(10/36)和27.78%(10/36),显著低于B组的19.57%(9/46)、50.00%(23/46),52.17%(24/46)。结论采用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有效缓解病儿呼吸情况,保证PS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婴儿 早产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 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6
作者 卢维城 魏海波 陈有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23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2例27~34周RDS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LISA组(38例)和INSURE组(34例)...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2例27~34周RDS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LISA组(38例)和INSURE组(34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直接喉镜直视下向气管内置入5F胃管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INSURE组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行NCPAP,观察两组技术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LISA组患儿均成功经胃管注入PS。LISA组在给药过程中发生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下降、心动过缓以及生后72h机械通气的比例低于INSURE组,而且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死率以及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气胸等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是治疗R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INSURE技术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刘慧强 童笑梅 +19 位作者 韩彤妍 张慧 郭明 张雪峰 刘新建 张翔 张铭涛 刘芳 暴丽莎 郑军 田秀英 高琦 张婉娴 段洋 孙夫强 郭玮 李玲 肖敏 刘伟力 姜瑞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1-237,共7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方式(M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高危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8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用MISA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PS)...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方式(M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高危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8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用MISA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胎龄≤32周,且临床考虑为RDS早产儿(n=148)的基本信息、围产期情况、用药情况、合并症、临床转归等病例资料.根据MISA治疗是否失败(MISA失败定义为MISA后72 h内需要机械通气)分为MISA失败组(n=16)和MISA成功组(n=13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SA失败的高危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结果MISA失败率为10.8%(16/14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前RDS>Ⅱ级发生率高、用药前平均动脉压低、用药前脉压差大、首次给药剂量低、注药时间及总操作时间长是MISA失败的危险因素(分别OR=5.983、1.210、1.183、1.055、1.036、1.058,P<0.05).控制上述高危因素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SA失败组BPD的发生率高(OR=8.537,P<0.05).结论给药前RDS程度重、血压监测平均动脉压低、脉压差大是MISA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PS给药剂量低、注药时间及总操作时间长可能增加MISA失败的风险;MISA失败可能导致早产儿BPD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给药 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赖奕余 谭小华 +4 位作者 陈瑞琦 袁菲菲 魏坚伟 孔娟 钟鑫琪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11期1703-1709,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神经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出生后即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给药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神经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出生后即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治疗的新生儿92例,根据PS给药方式分为气管插管组和微创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纠正胎龄35周时神经发育评估结果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患儿72 h内有创通气率低于气管插管组(2.27%vs 14.03%,P=0.0396,),微创组轻度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16.28%vs 36.73%,P<0.05);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指标(如住院期间再次使用PS、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时长、总用氧时长等)和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如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等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期间神经行为评分<35分的比例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能降低早产儿72 h内机械通气率及住院期间轻度颅内出血发生率,且对短期临床疗效、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短期神经结局等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颖 王柱 +4 位作者 段顺艳 陈佳 严隆丽 杜岚岚 高薇薇 《广东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19-23,共5页
比较在无创辅助通气基础上,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aerosolized surfactant,AS)及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y,MIST)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 比较在无创辅助通气基础上,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aerosolized surfactant,AS)及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y,MIST)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治疗的22例接受AS治疗以及26例接受MIST的RDS早产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病死率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AS组及MIST组初始治疗失败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病死率、总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颅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消化道穿孔、气胸/气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RDS早产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给药方式,在本研究中AS治疗临床效果与MIST相当,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同MIST比较无差异,可作为一种新的PS给药方式在临床使用,但仍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雾化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新建 闫向真 +2 位作者 韩艳梅 冉说 梁红彦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探究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微创给药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预防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出生的12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各6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机械通气,预防组... 目的探究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微创给药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预防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出生的12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各6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机械通气,预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微创给药的方式应用PS,比较两组患儿肺透明膜病发生率及7d内病死率,治疗前、治疗后24h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肺透明膜病发生率及7d内病死率分别为11.11%和6.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97%和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两组PaCO_2水平显著降低,PaO_2和pH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住院时间、吸氧时间、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S微创给药可显著降低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及7d病死率,预防作用显著,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给药 早产儿 透明膜病 预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