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及真菌群落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杜华栋 刘研 +2 位作者 毕银丽 车旭曦 拜梦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探明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真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对于该区土壤真菌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针对性生态损伤修复策略制定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比了干旱砾漠区4种微地貌单元(风蚀残丘、砾漠戈... 探明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真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对于该区土壤真菌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针对性生态损伤修复策略制定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比了干旱砾漠区4种微地貌单元(风蚀残丘、砾漠戈壁、河谷和风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真菌α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再结合不同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性和微气象因子测定,探究了各微地貌单元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砾漠区土壤均为砂质土壤,其中风沙地砂粒含量最大且黏粒含量最小,而河谷土壤粒径组成则相反;河谷和砾漠戈壁之间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微地貌单元;河谷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微地貌单元21.4%,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出39.3%;速效养分中除砾漠戈壁的速效氮与速效钾、风蚀残丘的速效磷含量显著较低外,其他微地貌单元速效养分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土壤真菌α多样性中,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e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在风沙地显著降低而其他微地貌单元差异不明显,但Chao1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真菌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不同微地貌单元都以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菌门,其中子囊菌门在砾漠戈壁和风蚀残丘优势度最大,担子菌门在河谷占比最大;在属水平上,风蚀残丘的新凸轮孢菌属、暗茎草属,砾漠戈壁的新凸轮孢菌属、光黑壳,河谷的曲霉属、链格孢属,风沙地的金银花属、新凸轮孢菌属分别为各地貌单元土壤真菌群落优势属。(3)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可溶性盐是影响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共同关键因子,风沙地的土壤机械组成、风蚀残丘的地表温度、光辐射强度、砾漠戈壁的地表风速和河谷的地表植被生物量分别为各自地貌单元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差异化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砾漠区 微地貌单元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真菌群落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
作者 杜华栋 范鹏辉 +3 位作者 毕银丽 谢姗姗 刘研 刘云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9-469,共11页
探究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干旱区不同地貌单元针对性的自然植物群落保护措施制定与合理的人工恢复植物群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析了干旱砾漠区砾漠戈壁、风蚀残丘、风沙地和河谷地4种微地貌单元植物... 探究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干旱区不同地貌单元针对性的自然植物群落保护措施制定与合理的人工恢复植物群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析了干旱砾漠区砾漠戈壁、风蚀残丘、风沙地和河谷地4种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并基于土壤和微气象因子监测探究了不同地貌单元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砾漠区植物群落呈斑块状分布,垂直结构1~2层,生活型主要以1年生植物和小灌木为主;不同地貌单元中砾漠戈壁灌木约占45%,风蚀残丘和风沙地1年生植物约占50%,河谷地植物群落包含所有统计的5种生活型,其中包括少量乔木和藤本植物。(2)干旱砾漠区河谷地的植物群落覆盖度、植株密度、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最高,风蚀残丘次之,在植物分布稀疏的砾漠戈壁和群落结构最简单的风沙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最低。(3)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可溶性盐和地表温度是影响干旱砾漠区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除此之外,风蚀残丘的土壤容重、砾漠戈壁和风沙地的地表风速也是影响各自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干旱砾漠区生态受损后应依据不同微地貌单元中影响植物群落的主要生态因子制定相对应的植被恢复措施,如砾漠戈壁地貌减小地表温度、通过土壤质量改善在风蚀残丘和风沙地恢复建群种、河谷地生态用水的维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砾漠区 微地貌单元 植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貌制约下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及变化方向 被引量:7
3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李仁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2,164,共6页
江汉平原大平小不平,具有平原湖区、平缓岗地区和起伏丘陵区3种微地貌单元。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研究分析微地貌格局下土地利用的特征。将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图层(1990,2010年)与微地貌单元图进行叠置,提取不同地貌单元下两期土地利用类... 江汉平原大平小不平,具有平原湖区、平缓岗地区和起伏丘陵区3种微地貌单元。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研究分析微地貌格局下土地利用的特征。将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图层(1990,2010年)与微地貌单元图进行叠置,提取不同地貌单元下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面积等信息;分析验证了江汉平原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分形关系,采用分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不同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和变化方向。结果表明:(1)各微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差异明显,平原湖区和起伏丘陵区耕地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平缓岗地区林地占绝对主导地位。(2)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连片性在不同微地貌单元呈现出很大差异。1990—2010年平原湖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连片性均很好,而起伏丘陵区仅有林地和草地表现出最好的连片性。(3)1990—2010年平原湖区各地类分维数呈下降趋势,稳定性增加;各微地貌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值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貌单元 土地利用 连片度 分维数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张昌民 尹太举 +3 位作者 赵磊 尹艳树 叶继根 杜庆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3,共7页
为适应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析的需要,对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进行了复合河道、单一河道、结构要素及结构要素内部结构4个层次的结构格架表征。复合河道和单一河道的识别及边界确定主要依据洪泛沉积的测井响应及地层对比。而河道内部结构解... 为适应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析的需要,对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进行了复合河道、单一河道、结构要素及结构要素内部结构4个层次的结构格架表征。复合河道和单一河道的识别及边界确定主要依据洪泛沉积的测井响应及地层对比。而河道内部结构解剖基于沉积体的内部特征和地貌特点。据此识别出高地貌的坝核、坝侧缘及低地貌的河床、废弃河道和深潭5种基本结构要素,通过对地貌分析和要素识别查明了基本结构要素的分布及演化。而结构要素内部结构主要是由于非渗透性的沉积单元造成的渗流缓冲带和夹层形成的结构内部的次级分割,在坝体系内主要是前种泥岩,而在河床中则是停滞期的细粒沉积,基于坝边界,可对这些细粒沉积进行较准确的预测。通过研究建立了储层内部结构格架,为开发动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结构 辫状河 微地貌单元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象信息分类制图的区域参数应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傅肃性 张崇厚 李秀云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1996年第2期145-150,共6页
利用空间遥感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开展电子制图研究,是现代图象图形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应用于图象识别分类与制图的区域参数的涵义与功能。它是改进图象分类精度和提高制图质量的基本保证。重点论述了空间信... 利用空间遥感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开展电子制图研究,是现代图象图形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应用于图象识别分类与制图的区域参数的涵义与功能。它是改进图象分类精度和提高制图质量的基本保证。重点论述了空间信息区域参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地理相关辅助数据分析法和基于知识的区域参数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盐碱地等类型的识别、分类制图,对其区域参数,作了地学分析和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参数 地学分析 微地貌单元 图象信息分类制图 遥感信息 RS GIS 电子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交杯四沙现代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6
作者 张昌民 朱锐 +3 位作者 刘江艳 杜家元 李少华 李小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2-669,共8页
通过对交杯四沙表层现代沉积考察,分析了滩面沉积微地貌类型,并结合粒度分析和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微地貌沉积特征,进而讨论了交杯四沙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交杯四沙表层发育有低潮线以下、低潮位波浪冲洗带、高潮位冲洗带、风暴潮... 通过对交杯四沙表层现代沉积考察,分析了滩面沉积微地貌类型,并结合粒度分析和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微地貌沉积特征,进而讨论了交杯四沙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交杯四沙表层发育有低潮线以下、低潮位波浪冲洗带、高潮位冲洗带、风暴潮冲洗带、滩顶冲越带、滨后冲越带、冲越扇中部、冲越扇前缘斜坡以及分流间湾区等9个微地貌单元,代表了9个微相分区。交杯四沙滩面主要以粉砂和细砂为主,整体上分选性中到差,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黏土矿物。交杯四沙东侧是磨刀门主河槽,以径流为主;西侧沿白藤海、灯笼沙至三灶岛水道以潮流为主。交杯三沙以南,四砂以北构成了分流间凹地环境。交杯四沙以南为东南向的波浪作用带。交杯四沙和其他交杯沙系列沙体具有相同的形成过程,首先由河槽底流将拦门沙沉积物向西搬运沉积形成浅滩,浅滩受潮流和波浪的改造其平面形态呈酒杯状,浅滩的东南面受东南向波浪的作用,前坡遭受侵蚀,在后坡产生堆积,由此沙滩逐渐向陆迁移,先后形成交杯一沙、二沙、三沙和四沙,交杯一沙、二沙和三沙已经合并成陆。随时间的推移,交杯四沙也将与交杯三沙相接成陆,新的交杯五沙有望形成,磨刀门西侧浅滩区将演变成由一系列反曲沙脊和潮滩相间而成的三角洲"滩—脊"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坝 微地貌单元 珠江 现代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