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清春 于仁诚 +3 位作者 周名江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限制条件下,加入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ATP均能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所获得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为22700、28400和27800藻细胞/ml,对数期生长速率分别为0.12/d、0.14/d和0.15/d,溶解态有机磷对藻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好于溶解态无机磷。三种含磷营养物质对毒素产生的效应没有明显差别,稳定期藻细胞毒素含量分别为22.87、23.98和21.80fmol/cell。磷限制对毒素组成的影响很大,磷限制条件下膝沟藻毒素GTX1/4的含量占绝对优势,GTX2/3含量很少。在添加含磷营养物质后,GTX1/4所占比例降低,GTX2/3比例增加,说明磷限制显著改变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毒素组成。对藻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磷限制组具有最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添加有机磷化合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添加无机磷化合物的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可以利用实验中采用的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但其利用溶解态有机磷化合物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过诱导合成碱性磷酸酶来水解培养基中的溶解态含磷有机物,从而释放无机磷酸盐用于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碱性磷酸桓 生长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态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清春 于仁诚 +3 位作者 周名江 王云峰 颜天 李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8-145,共8页
通过尿素、氯化铵、酵母浸出粉和硝酸钠等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氮源利用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饥饿条件下,加入硝酸钠和酵母浸出粉能显著促进微小... 通过尿素、氯化铵、酵母浸出粉和硝酸钠等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氮源利用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饥饿条件下,加入硝酸钠和酵母浸出粉能显著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高浓度的氯化铵在加入后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有一定的毒性效应,表现为生长停滞,但毒性效应在5d后消失,并得到与添加硝酸钠及酵母浸出粉相似的增长速率0.21d^-1;添加尿素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四种氮源中,尿素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产生的刺激作用也最弱,在稳定期每个细胞藻细胞毒素含量维持在6.00~8.00fmol;添加硝酸钠、氯化铵和酵母浸出粉的藻细胞在稳定期毒素含量分别达到11.85,12.86和14.64fmol.硝酸钠和氯化铵刺激藻毒素产生的效果比酵母浸出粉更为直接.四种含氮营养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的影响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尿素 氯化铵 酵母浸出粉 硝酸钠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缪宇平 袁骐 +2 位作者 周宏农 陈海峰 邵盛男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7,共9页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生物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找到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适宜条件,对麻痹性贝毒在赤潮中是否造成贝...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生物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找到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适宜条件,对麻痹性贝毒在赤潮中是否造成贝类蓄毒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一个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5℃,盐度30,培养基中氮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2倍,光照强度10000 lx。最佳产毒条件除了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外,其它条件与生长的最佳条件相同。盐度、营养盐、光照这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指数生长期细胞比增长率、指数生长末期单位细胞含毒量均有极显著影响(F>F0.01)。温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的生长和产毒则无显著影响(F<F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生长特性 环境因子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卞中园 杨锡洪 +3 位作者 解万翠 章超桦 李翥 杨亚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5,共8页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0.30×104cells/mL)条件下,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的毒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初始密度为0.1×104cells/mL条件下,同一生长期内细胞毒性比其他3个密度条件下高。HPLC检测微小亚历山大藻含有的毒素为GTX1-4,含量分别为2.14、2.08、4.97、5.04 fmol/cell。综合考虑微小亚历山大藻在生长过程中的细胞最大密度、达到最大密度所用时间以及细胞毒性大小等因数,采用(0.10~0.15)×104cells/mL接种密度培养微小亚历山大藻,能够达到较好的产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初始密度 生长特性 麻痹性贝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对近江牡蛎清滤率以及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蓄积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解万翠 卞中园 +2 位作者 杨锡洪 毛丹卉 章超桦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48-1853,共6页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3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3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h短期蓄积和5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0.01),由此确定后期投喂毒藻的浓度“阀值”为1.5×10^3个/mL;短期蓄积实验牡蛎在0~6h内将有毒藻滤食尽,其体内PSP毒素在6—12h间达到最大值[(149.6±10.5)MU/100g],随后开始下降。长期蓄积实验过程中,牡蛎的清滤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1),在蓄积实验的第2天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00MU/100g),在5d实验结束时,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高达(3069.2±178.2)MU/100g,高于国家限量标准的7.7倍。实验结果作为PSP在近江牡蛎中蓄积及代谢的重要基础数据,为研究PSP的脱除及净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近江牡蛎 清滤率 蓄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对黑鲷仔鱼的抗氧化酶和ATPase的胁迫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蒋玫 黄世林 +1 位作者 伦凤霞 夏培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7-431,共5页
研究了暴露于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液中的黑鲷仔鱼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CAT)和Na+-K+-ATPase酶活性在4d时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液对仔鱼的GSH-PX和CAT活性诱导作用明显,尤其对... 研究了暴露于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液中的黑鲷仔鱼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CAT)和Na+-K+-ATPase酶活性在4d时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液对仔鱼的GSH-PX和CAT活性诱导作用明显,尤其对处于染毒时间2d内,这种作用较强,但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又表现出抑制作用。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液对SOD也有强烈的诱导作用,这种作用可持续3d,但随后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仔鱼的3种酶活性与染毒的藻液均符合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即实验藻液浓度越大,对酶活性的抑制率越低,对生物毒性越大。但藻液对于Na+-K+-ATPase酶却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显示出浓度-效应关系。其与上述3种酶的活力变化可以一起作为水体中藻液污染的生物指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仔鱼 抗氧化酶 ATP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类毒素小鼠生物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柳俊秀 陈桃英 +4 位作者 梁灵之 田晓玲 沈和定 胡乐琴 何培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81-184,188,共5页
应用小鼠生物检测法对培养的微小亚历山大藻(LJX02株系)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了检测。首先建立微小亚历山大藻培养技术,利用对数期藻细胞接种,可使藻细胞处于快速生长,并在7d内藻细胞密度最高达到30000ml-1。从培养株系中提取的藻毒素,经... 应用小鼠生物检测法对培养的微小亚历山大藻(LJX02株系)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了检测。首先建立微小亚历山大藻培养技术,利用对数期藻细胞接种,可使藻细胞处于快速生长,并在7d内藻细胞密度最高达到30000ml-1。从培养株系中提取的藻毒素,经液相质谱分析主要为GTX1/4和GTX2/3,其含量分别为12.23μg/ml和9.742μg/ml,12L藻体培养液中可获得18.35μgGTX1/4和14.61μgGTX2/3毒素量。采用小鼠生物检测法建立了藻毒素剂量-小鼠死亡时间曲线,其曲线方程为Y=74.017X-1.5896,将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倒数1/t,GTX毒性MU取对数为logMU,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3.7009X-0.0858(R2=0.9824),求得了昆明小鼠一个鼠单位所代表的GTX1/4和GTX2/3毒素剂量分别为0.026μg和0.021μ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培养 小鼠生物检测 昆明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冻融法提取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3 位作者 杨锡洪 章超桦 李彩媚 莫星忧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02-108,共7页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过程中藻细胞破壁率和相对荧光值以确定优化范围;再以相对荧光值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冻融次数3.45,解冻温度36.99℃,p H7.66,该条件下预测相对荧光值为200.347,毒力为7 034 MU。验证试验设定藻破壁毒素提取条件为:冻融3次,解冻温度37℃,p H 7.8,该条件下相对荧光值为188.923(±10.96),提取液的毒力为6 616(±101)MU,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法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提取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藻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世玉 王雪虹 张丽莉 《科学养鱼》 2015年第11期59-60,共2页
水体中的藻类是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现已知海洋中有13种单细胞的甲藻类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目前在我国海区已经发现的产毒甲藻主要有3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kexandrium tamarense)、微小亚历山大藻(Alezandrium minudum)、链状亚... 水体中的藻类是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现已知海洋中有13种单细胞的甲藻类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目前在我国海区已经发现的产毒甲藻主要有3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kexandrium tamarense)、微小亚历山大藻(Alezandrium minudum)、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catenella)。微小亚历山大藻在我国台湾沿海较常见。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沿海的微小亚历山大藻生理生态进行研究,以完善有毒赤潮、藻毒素监测与防治,保障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塔玛亚历山大 麻痹性贝毒 毒力 生长 温度 消费者健康 海水养殖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及裸甲藻对黑鲷早期发育影响的比较
10
作者 蒋玫 伦凤霞 +2 位作者 夏培艳 黄师林 李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采用静水实验法,温度为(20.2±2.0)℃,并保持实验用水溶解氧为饱和溶氧的60%,分别用微小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的藻液与过滤海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稀释成约30 000、15 000和7 500 cell·mL-13个浓度组,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 采用静水实验法,温度为(20.2±2.0)℃,并保持实验用水溶解氧为饱和溶氧的60%,分别用微小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的藻液与过滤海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稀释成约30 000、15 000和7 500 cell·mL-13个浓度组,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浓度组设3个平行样本,对人工养殖的黑鲷鱼卵和仔鱼进行毒性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鱼卵孵化对微小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2种藻液的胁迫均较为敏感,且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毒性作用较裸甲藻弱;2种藻液对仔鱼96 h-LC50全长和体质量增长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仔鱼对裸甲藻液的敏感性更强;2种藻液对仔鱼ATPase的酶活性抑制作用差异明显,但裸甲藻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说明裸甲藻对黑鲷鱼卵和仔鱼的生长发育影响明显高于微小亚历山大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裸甲 早期发育 黑鲷 ATP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的氮磷吸收、生长、产毒动态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俞群娣 王亚军 +5 位作者 余新威 刘寅政 李叶 方力 陈成吉 罗红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6-351,共6页
采用浮游植物计数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方法,探索了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批次培养过程中氮磷吸收、产毒、生物量、p H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对磷的吸收迅速,可以将... 采用浮游植物计数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方法,探索了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批次培养过程中氮磷吸收、产毒、生物量、p H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对磷的吸收迅速,可以将磷储存于体内,待生长使用。该藻对氮的吸收相对缓慢,环境中氮缺乏时,产毒量不再增加,说明氮对产毒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第二对数期中出现了碳限制环境,导致叶绿素a在碳限制条件下无法表征藻的生物量,相反,叶绿素a和生物量呈负线性关系,可能是叶绿素转化成其它含碳物质,用于生长。毒素不仅存在于细胞体内,培养液中(胞外)也含有毒素,并且胞外毒素从稳定期开始逐渐升高。胞内毒素的组成中GTX1/4占据绝对优势,GTX2/3含量相对较少。生长延缓期和第一对数期,各种毒素组成比例相对稳定,而在随后的生长期内,GTX1/4在总毒素中的占比逐渐上升,GTX2/3占比逐渐下降,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会随着生长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氮磷吸收 PH 膝沟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肋骨条藻与微小亚历山大藻间的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蕊 王江涛 +2 位作者 沙相宇 孙本晶 马海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8,共7页
在f/2全营养培养条件下,采用共培养以及滤液交叉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之间的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指数生长后期的无藻细胞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没有... 在f/2全营养培养条件下,采用共培养以及滤液交叉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之间的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指数生长后期的无藻细胞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但中肋骨条藻滤液明显抑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且抑制作用随着中肋骨条藻滤液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他感作用是影响这两种微藻间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自他感物质标准品15S-hydroxy-5Z,8Z,11Z,13E,17Z-eicosapentaenoic acid(15(S)-HEPE)考察其对中肋骨条藻自身以及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发现15(S)-HEPE在中肋骨条藻滤液中并不是能够抑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他感物质,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分析中肋骨条藻释放的抑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他感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竞争 他感作用 中肋骨条 微小亚历山大藻 自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环境对微小亚历山大藻C4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亚军 余新威 +3 位作者 方力 刘其林 任斌 罗红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88-1598,共11页
为考察营养成分以及培养基础液再利用对一株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和产毒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了氮(NaNO_3)、磷(NaH_2PO_4)、微量元素(FeCl_3、Na2EDTA、CuSO_4、Na_2MoO_4、ZnSO_4、CoCl_2、MnCl_2)、维生素(Vitamin B12、Vit... 为考察营养成分以及培养基础液再利用对一株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和产毒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了氮(NaNO_3)、磷(NaH_2PO_4)、微量元素(FeCl_3、Na2EDTA、CuSO_4、Na_2MoO_4、ZnSO_4、CoCl_2、MnCl_2)、维生素(Vitamin B12、Vitamin H、Vitamin B1)、碳(NaHCO_3)的不同含量以及海水(培养基础液)利用方式(不循环与循环利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C4生长、毒素含量(μmol/L)与毒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氮、磷浓度对C4藻的毒素总含量(μmol/L)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影响均不显著;氮、磷、碳及微量元素的浓度对GTX1/4(GTX1+GTX4)在总毒素(GTX1+GTX2+GTX3+GTX4)中所占比例均影响显著,而维生素浓度和海水循环利用对GTX1/4所占比例影响均不明显。氮浓度在0~883μmol/L范围内,毒素含量与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氮浓度进一步增加,毒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磷浓度在0~145.2μmol/L范围内增加,毒素含量先增后降,最终保持稳定的趋势。最佳的产毒条件为氮883μmol/L,磷18.15μmol/L,微量元素为f/2海水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0.5倍,碳不添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C4 膝沟毒素 营养因子 麻痹性贝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其产毒新种Z1-D的sxtA1基因进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若男 田晓清 +4 位作者 陆亚男 樊成奇 张静 杨桥 张晓玲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 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前对其共附生菌群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解析了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的物种种类及相对丰度信息;分离获得可培养菌株并对筛选获得的产毒细菌新种Z1-D的毒素合成基因sxtA1进行了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mtk-4共附生菌群包括85个OTU,其中包括10门、20纲、40目、59科及87属。其6个优势属包括Phycisphaeraceae科未知属(11.8%)、Muricauda属(10.3%)、腐螺旋菌科未鉴定属(9.1%)、Hyphomonadaceae科未鉴定属(8.9%)、Haliea属(5.7%)及红细菌科未鉴定属(5.1%)。amtk-4共附生菌群中未鉴定属比例高达53.4%。藻生长稳定期所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最多。5株细菌中菌株Z1-D及Z1-4经分子鉴定分别为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及Mesorhizobium属新种。其中Z1-D发酵代谢产物含微量石房蛤毒素(STX),其基因片段orf-01498与蓝藻sxtA1基因高度同源,与产毒蓝藻间可能存在着基因共同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共附生菌 生物多样性 sxtA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磷比与酸化共同作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郝爽 刘丽君 +2 位作者 陈军辉 何秀平 连子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实验室构建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酸化海水环境,培养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产毒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采用藻细胞计数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 通过实验室构建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酸化海水环境,培养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产毒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采用藻细胞计数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酸化海水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氮磷营养盐吸收、产毒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酸化环境对A.minutum的生长、PST的胞内累积和胞外释放有促进作用,且胞外培养液中PST含量增加的程度更高;同时,酸化海水促进胞内毒性较低的N-H类膝沟藻毒素(GTX2和GTX3)被氧化成毒性较高的N-OH类膝沟藻毒素(GTX1和GTX4),导致A.minutum的细胞毒性和培养液毒性增加。而海水中氮磷比的进一步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毒素含量和毒性的增加,但并未促进其生长,且降低了藻细胞内的磷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酸化环境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光照对微小亚历山大藻Z1产毒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新威 陈雨涔 +3 位作者 王亚军 杜若童 方力 罗红宇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71,共6页
本实验在试图通过一株微小亚历山大藻Z1(AlexandriumminutumZ1)来生产和制备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 GTX)的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对Z1进行批次培养,采用浮游植物计数板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HPLC-MS)监测生长状况和... 本实验在试图通过一株微小亚历山大藻Z1(AlexandriumminutumZ1)来生产和制备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 GTX)的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对Z1进行批次培养,采用浮游植物计数板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HPLC-MS)监测生长状况和检测毒素的含量和组成,探索适宜的生长和产毒条件。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Z1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和15.6~125μEm-2s-1光强范围内都可生长和增殖,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光强为62.5~125μEm-2s-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毒素含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平稳期,而毒素中GTX1/4占总毒素的摩尔含量比不断上升,相应地GTX2/3的占比不断下降。适中的温度(25℃)和光照强度(62.5μEm-2s-1)都可以促进Z1的毒素总含量及GTX1/4占总毒素的摩尔含量。掌握这些产毒规律,为利用微小亚历山大藻在生产麻痹性贝毒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Z1(Alexandriumminutum) 膝沟毒素 温度 培养时间 光照强度 毒素制备
原文传递
微小亚历山大藻对黑鲷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玫 缪宇平 +1 位作者 袁骐 夏培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52-2156,共5页
通过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胚胎及仔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其藻细胞液和细胞破碎液对黑鲷幼体的生物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对黑鲷胚胎的孵化产生不利... 通过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胚胎及仔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其藻细胞液和细胞破碎液对黑鲷幼体的生物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对黑鲷胚胎的孵化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程度随藻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仔鱼96h的急性毒性实验中,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仔鱼的96h理论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105 cell·mL-1(藻细胞破碎液)、8.0×104 cell·mL-1(藻细胞液),而在7d的亚急性实验中,高浓度藻细胞液对仔鱼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相同浓度下,藻细胞液产生的毒性较藻细胞破碎液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毒素 胚胎 仔鱼 毒性
原文传递
N、P、Fe、Mn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昌伟 冯超 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1-345,共5页
本文采用L9(34)正交实验分析了NaNO3-N、KH2PO4-P、FeCl3-Fe和MnCl2-Mn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其麻痹性贝毒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N、P、Fe和Mn含量分别为1 764μmol/L,123.6μmol/L,20μmol/L和2.7μmol/L时,显著促进亚历山... 本文采用L9(34)正交实验分析了NaNO3-N、KH2PO4-P、FeCl3-Fe和MnCl2-Mn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其麻痹性贝毒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N、P、Fe和Mn含量分别为1 764μmol/L,123.6μmol/L,20μmol/L和2.7μmol/L时,显著促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当上述4种因子含量分别为1764μmol/L,123.6μmol/L,30μmol/L和1.8μmol/L时,单位体积的产毒量最高,最高为5.31μmol/L。当4种因子含量分别为2 646μmol/L,123.6μmol/L,30μmol/L和1.8μmol/L时,单位细胞的产毒量最高,最高为190 fmol/c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生长 N、P、Fe、Mn
原文传递
不同N、P比例对微小亚历山大藻产毒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瑞丹 仵彦卿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4-508,共5页
亚历山大藻产毒特性一直是赤潮藻毒素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N、P比例失调情况下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产毒规律,在20个不同N、比例下,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连续培养三代,比较其生长情况。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亚历山大藻产毒特性一直是赤潮藻毒素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N、P比例失调情况下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产毒规律,在20个不同N、比例下,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连续培养三代,比较其生长情况。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对四种麻痹性贝毒(GTX14,GTX23,C12,STX)产毒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产毒前后培养基中N、P浓度的测定,比较了不用产毒情况下对N、P吸收利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N、P失调情况下,微小亚历山大藻仍然可以正常生长产毒;对N、P营养盐中任意一种线性增加其浓度,藻的细胞产毒能力呈现的是曲线的变化;在一种营养盐过剩的情况下,量少的营养盐才是产毒的制约因素,对制约营养盐的吸收量,与产毒能力的增加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对于N、P比例长期失调的情况下,其细胞产毒能力所受的影响会随着藻世代的增加而累积或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N、P比例 细胞产毒能力 N、P吸收量
原文传递
磷浓度对2种有毒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世玉 王雪虹 张丽莉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1,共5页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标准藻毒监测方法—小鼠生物法,研究了0、1.8、3.6和5.4μmol/L4种磷浓度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tium minutum)的生长和产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浓度对2种甲...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标准藻毒监测方法—小鼠生物法,研究了0、1.8、3.6和5.4μmol/L4种磷浓度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tium minutum)的生长和产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浓度对2种甲藻的生长和产毒能力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塔玛亚历山大藻在3.6μmol/L磷浓度组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磷浓度组(P<0.05),在0μmol/L磷浓度组的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个磷浓度组;微小亚力山大藻在1.8、3.6和5.4μmol/L磷浓度下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0μmol/L磷浓度下生长缓慢,藻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个磷浓度组(P<0.05)。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均在0μmol/L磷浓度下产毒能力最高,分别为3.0×10-4和5.2×10-4MU/个,显著高于其他磷浓度组(P<0.05),塔玛亚历山大藻在3.6μmol/L磷浓度下产毒能力最低,为0.1×10-4MU/个,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磷浓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 微小亚历山大藻 生长 麻痹性贝毒 鼠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