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D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在检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微小转移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爱华 胡晓丽 +3 位作者 赵林胜 赵丽 齐美娇 闫长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2-1354,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disialoganglioside,GD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在检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骨髓微小转移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GD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56例NB患儿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56例NB标本中,阳性47例,阴性7例...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disialoganglioside,GD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在检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骨髓微小转移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GD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56例NB患儿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56例NB标本中,阳性47例,阴性7例,无法诊断2例。阳性结果镜下表现为神经母细胞呈小圆形,胞核圆形,胞质稀少,常聚集成团,经染色后可见围绕细胞的环状红色颗粒样沉淀。结论GD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对于检测NB骨髓微小转移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骨髓 微小转移灶 GD2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龙邦 臧静 +3 位作者 张群 王靖华 褚晓源 耿怀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434-435,T003,共3页
目的 :检测肺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患者骨髓上皮膜抗原 (EMA)阳性表达细胞 ,分析其与肺癌病理类型、分期及远处转移的关系。 结果 :112例肺癌患者中 36例骨髓检出EMA阳性细胞 ,阳性率... 目的 :检测肺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患者骨髓上皮膜抗原 (EMA)阳性表达细胞 ,分析其与肺癌病理类型、分期及远处转移的关系。 结果 :112例肺癌患者中 36例骨髓检出EMA阳性细胞 ,阳性率为 32 .1%。EMA阳性细胞的检出率与病期及远处转移有关 ,晚期及已发生转移的病例检出率明显增高。 结论 :骨髓EMA表达阳性细胞的检测 ,可作为评价肺癌患者病期及转移倾向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骨髓微小转移灶 检测 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 上皮膜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骨髓和外周血微小转移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时阳 宋三泰 刘晓晴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3年第1期85-87,共3页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尽管乳腺癌在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肿瘤远处转移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
关键词 乳腺癌 骨髓微小转移灶 外周血微小转移灶 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金锋 林本耀 徐光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43-945,共3页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检测微小转移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kes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灶检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萍 鲍云华 +1 位作者 吴进冬 李国民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81-489,共9页
目的 :Dukes 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 5年生存率为 5 3 9%~ 84 9% ,有部分患者 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lymphnodesmicrometastasis,LMM )的表达对评估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肠周淋巴结的Dukes ... 目的 :Dukes 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 5年生存率为 5 3 9%~ 84 9% ,有部分患者 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lymphnodesmicrometastasis,LMM )的表达对评估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肠周淋巴结的Dukes B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和指导术后治疗的意义。方法 :收集 5 2例Dukes 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淋巴结石蜡标本 ,同时获得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 (生存期大于 5年或死亡 )资料 ;实验方法 :以细胞角蛋白单抗 (anti cytokerratinAE1/AE3)为探针 ,采用免疫组化SAP(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法检测淋巴结中的LMM。 结果 :测 5 2例Dukes B期大肠癌患者的淋巴结中LMM +组 11例(2 1 15 % ) ,LMM 组 41例 (78 85 % )。在 38例生存期大于 5年的患者中LMM +占 13 2 % (5 / 38,)LMM 占86 8% (33/ 38)。χ2 检验P <0 0 5 ,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P <0 0 5 ;说明LMM +组的生存期明显短于LMM 组。本实验中一般因素 (性别、年龄及肿瘤所在部位 )对LMM检测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统计学处理 ,P >0 0 5。结论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ukes B期大肠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后肠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均有意义 ,值得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微小转移灶 细胞角蛋白 Bukes'B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臧静 陈龙邦 +4 位作者 王靖华 CHU Xiao-yuan 褚晓源 张群 龚涌灵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分析其与临床病期及远处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上皮膜抗原(EMA)单克隆抗体为探针,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中EMA表达阳性细胞。结果:58例乳腺癌患者有33例骨髓...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分析其与临床病期及远处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上皮膜抗原(EMA)单克隆抗体为探针,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中EMA表达阳性细胞。结果:58例乳腺癌患者有33例骨髓中找到EMA表达阳性细胞,阳性率为57%;晚期患者阳性细胞检出率显著增高;术后复发及有骨转移的患者较无复发及骨转移的患者阳性细胞检出率高;该方法与骨髓常规涂片检查比较,其阳性细胞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结论:骨髓中EMA表达阳性细胞的检测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患者病情、了解有无复发及骨转移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免疫组化 骨髓微小转移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灶中P^(53)蛋白和C-erbB-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潘洪琳 潘萍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1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ERBB-2 P^53蛋白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相关基因表达 临床意义 大直径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与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高彦 仲伟霞 左文述 《肿瘤防治杂志》 2004年第8期880-883,共4页
骨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大约 3 0 %左右的可手术乳腺癌存在骨髓微小转移灶。主要阐述了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方法及其预后意义 。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骨髓 微小转移灶 预后 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灶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罗京伟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56-358,共3页
本文综述了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灶早期检测的研究状况,着重介绍了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及PCR技术检测早期乳腺癌骨髓中的微小转移灶,并结合近年来的国外文献,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关键词 乳腺癌 骨髓 微小转移灶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患者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灶
10
作者 石雪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56-356,共1页
关键词 免疫组化法 检测 胃癌 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kes'A、B期大肠癌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丽萍 《实用癌症杂志》 1998年第1期73-75,共3页
Dukes′A、B期大肠癌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研究进展海军总医院(北京市100037)张丽萍综述鲍云华吴进冬审校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占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一、二位,是仅次于... Dukes′A、B期大肠癌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研究进展海军总医院(北京市100037)张丽萍综述鲍云华吴进冬审校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占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一、二位,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死因(1)。我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微小转移灶 Dukes'A期 Dukes’B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其意义
12
作者 李凤欣 樊建立 +2 位作者 王清朝 李金锋 曹书虹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2年第16期1630-1631,共2页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31%), 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1]. 其中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主要致死因素, 而淋巴道转移是主要转移途径之一. 据统计, 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患者仍有20%~30%于手术后5年内出现远处转移. 所以...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31%), 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1]. 其中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主要致死因素, 而淋巴道转移是主要转移途径之一. 据统计, 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患者仍有20%~30%于手术后5年内出现远处转移. 所以准确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都十分重要.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进展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检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骨髓微小转移灶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葛明建 李良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15-317,共3页
恶性肿瘤骨髓微小转移灶检测的临床意义临床学院胸外科葛明建,综述,李良彬,审校中图分类号R73-37肿瘤病人的高死亡率与癌细胞发生异位隐匿性微小转移有关,而骨髓是癌细胞发生微小转移的重要部位,对恶性肿瘤患者骨髓中的微转... 恶性肿瘤骨髓微小转移灶检测的临床意义临床学院胸外科葛明建,综述,李良彬,审校中图分类号R73-37肿瘤病人的高死亡率与癌细胞发生异位隐匿性微小转移有关,而骨髓是癌细胞发生微小转移的重要部位,对恶性肿瘤患者骨髓中的微转移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肿瘤转移 骨髓微小转移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的初步报告
14
作者 臧静 刘福坤 赵增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3年第3期264-264,共1页
影响胃癌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一是早期诊断;二是治疗的彻底性。到目前为止,对胃癌的研究,在诊断方面以内窥镜为主要手段;在治疗上则主要视其对淋巴结的累及情况而定。这些判断指标,在临床上往往都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用免疫组化的新... 影响胃癌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一是早期诊断;二是治疗的彻底性。到目前为止,对胃癌的研究,在诊断方面以内窥镜为主要手段;在治疗上则主要视其对淋巴结的累及情况而定。这些判断指标,在临床上往往都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用免疫组化的新技术检测了胃癌患者骨髓中的转移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法 微小转移灶 瘤细胞 骨髓检查 性治疗 临床早期诊断 肝素抗凝管 染色细胞 良性疾患 上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Ⅰ和Ⅱ期肺癌纵隔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毛友生 张德超 +5 位作者 张宏图 孙耘田 赵晓航 刘秀英 魏国联 刘芳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 研究早期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内癌细胞微小转移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2例临床分期为Ⅰ期或Ⅱ期且未经任何术前治疗的肺癌患者的 181枚纵隔淋巴结 ,每枚淋巴结于两个不同层面切取冰冻切片 ,用抗上皮细胞抗原的Be... 目的 研究早期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内癌细胞微小转移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2例临床分期为Ⅰ期或Ⅱ期且未经任何术前治疗的肺癌患者的 181枚纵隔淋巴结 ,每枚淋巴结于两个不同层面切取冰冻切片 ,用抗上皮细胞抗原的Ber Ep4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同时行HE染色进行对照 ,观察早期肺癌纵隔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的情况。结果  15例患者 (46 .9% )的2 1枚 (11.6 % )常规病理石蜡切片HE染色阴性的纵隔淋巴结 ,经Ber Ep4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微小癌细胞转移灶 ,其中 6例患者冰冻切片HE染色也发现有微小转移灶。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确定为N0、N1、N2的患者分别为 19,6 ,7例 ,Ber Ep4免疫组化染色后微小转移灶阳性的患者分别为 7,2 ,6例 ,即7例Ⅰb期 (N0 )和 2例Ⅱb期 (N1)患者上升为Ⅲa期 (N2 )。 32例早期肺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术后常规病理分期和免疫组化分期中 ,N2患者分别占 0、18.8%和 4 6 .9%。结论 病期愈晚 ,纵隔淋巴结微小转移愈多见 ,Ber Ep4免疫组化染色较两平面HE染色更易于发现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灶。临床诊断为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常规病理分期存在分期偏早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纵隔淋巴结 微小转移灶 早期肺癌 免疫组化染色 HE染色 临床分期 期中 结论 发现
原文传递
小规模微小转移灶与乳腺癌的休眠
16
作者 余文(摘译)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0年第15期11-11,共1页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使用一种数学概率模型,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分析了与调节肿瘤休眠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发表在Cancer Res杂志上。
关键词 肿瘤休眠 乳腺癌 微小转移灶 概率模型 研究人员 术后患者 RES
原文传递
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与肿瘤微血管计数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惠锐 赵凤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进一步分析,研究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及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3年564例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48例(24例死亡,24例生存),分别用HE、EMA和CK19对原淋巴结病理切片... 目的:通过对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进一步分析,研究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及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3年564例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48例(24例死亡,24例生存),分别用HE、EMA和CK19对原淋巴结病理切片进行复染,确定微小转移灶。将肿瘤病理切片用FVIII因子染色,确定微血管数目。结果:48例共882枚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灶为9.0%(79/882),死亡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计数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经统计学分析微血管计数对患者预后的判别能力大于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结论:本研究中淋巴结微小转移灶未显示出对生存的明显影响,而肿瘤的微血管计数与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微血管计数 乳腺癌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kes′B期大肠癌微小转移及P53检测的临床意义
18
作者 张丽萍 鲍云华 +1 位作者 李国民 吴进冬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2年第3期14-16,共3页
目的 Dukes′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 5年生存率为 5 3.9%~ 84.9% ,有部分患者 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lymphnodesmicrometastasisLMM)及原发灶p5 3的表达对评估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肠周淋... 目的 Dukes′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 5年生存率为 5 3.9%~ 84.9% ,有部分患者 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lymphnodesmicrometastasisLMM)及原发灶p5 3的表达对评估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肠周淋巴结的Dukes′B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和指导术后治疗的意义。方法 收集 5 2例Dukes′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及原发灶石蜡标本 ,同时获得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 (生存期大于五年或死亡 )资料 ;实验方法 ;以细胞角蛋白单抗 (anti cytokerratinAE1/AE3 )为探针 ,采用免疫组化SAP(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法检测淋巴结中的LMM。以p5 3单抗为探针 ,采用免疫组化S -P(streptavidin peroxidase)法检测原发灶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检测 5 2例Dukes′B期大肠癌患者的 5年生存率为 73% ( 38/5 2 )。淋巴结中LMM +组 5年生存率 45 .5 % ( 5 /11) ,LMM 组 78.9% ( 32 /41)。原发灶中p5 3+组 5年生存率 6 2 % ( 18/2 9) ,p5 3 组 87% ( 2 0 /2 3)。同时检测LMM +p5 3+组 33% ,LMM p5 3 组 84%。X2 检验均P <0 .0 5 ,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P <0 .0 5。本实验中一般因素 (性别、年龄及肿瘤所在部位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统计学处理 ,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免疫组化 微小转移灶 细胞角蛋白 P5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Dukes’B期结直肠癌微转移及P53的临床意义(英文)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丽萍 申戈 +1 位作者 李国民 鲍云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6,共4页
目的 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 5年生存率为 5 3.9%~ 84 .9% ,有部分患者 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该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lymphnodemicrometastasisLMM)及原发灶P5 3的表达对评估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肠周... 目的 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 5年生存率为 5 3.9%~ 84 .9% ,有部分患者 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该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lymphnodemicrometastasisLMM)及原发灶P5 3的表达对评估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肠周淋巴结的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性。方法 收集 5 2例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及原发灶石蜡标本 ,同时获得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 ;实验方法 :以细胞角蛋白单抗AE1/AE3 为探针 ,采用免疫组化SAP(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法检测淋巴结中的LMM。以P5 3单抗为探针 ,采用免疫组化S -P(streptavidin -peroxidase)法检测原发灶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检测 5 2例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的 5年生存率为 73%。淋巴结中LMM +组 5年生存率 4 5 .5 % ,LMM -组 78.9%。原发灶中P5 3+组 5年生存率 6 2 .5 % ,P5 3-组 87.5 %。同时检测LMM +P5 3+组33% ,LMM -P5 3-组 84 %。χ2 检验均P <0 .0 5 ,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 <0 .0 5。结论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后肠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及原发灶P5 3蛋白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均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免疫组化 微小转移灶 细胞角蛋白 P5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抗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玉娟 王珺 《陕西中医》 2010年第6期762-764,共3页
关键词 抗肿瘤转移 中医中药 分子机制 微小转移灶 辨证论治体系 淋巴管内 瘤体脱离 周围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