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动力作用与微循环损伤效应(一)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丽 刘凡光 顾瑛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5-40,共6页
关键词 微循环损伤 PDT 光动力学疗法 治疗中 光动力作用 基础研究 损伤效应 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激肽在器官微循环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友岱 周总光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1期43-46,共4页
关键词 缓激肽 器官微循环损伤 代谢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的状况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梦瑶 张雅男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5期4658-4661,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的状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2 h内检测冠脉微循环...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的状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2 h内检测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根据测量结果评估患者冠脉微循环损伤发生情况,并归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STEMI患者PC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STEMI患者PC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32例,占32.00%。发生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未发生组,预扩张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D-D高表达及预扩张时间较长是STEMI患者PC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HbA1c、D-D高表达及预扩张时间较长是STEMI患者PC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脉微循环损伤 糖化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火器性断裂伤后腰脊髓及脊神经节内微循环损伤特点
4
作者 陈建梅 李兵仓 +3 位作者 王建民 崔晓萍 王建忠 张文捷 《微循环学杂志》 2004年第4期4-6,F002,共4页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火器性断裂伤后脊髓和脊神经节内微循环的变化特点。方法 :通过 5 3式滑膛枪建立兔坐骨神经火器性断裂伤模型 ,在伤后第 1、3、7、15、3 0天取材。采用伊文思兰 (Evan’sblue ,EB)示踪、光电镜观察、组织含水量测定...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火器性断裂伤后脊髓和脊神经节内微循环的变化特点。方法 :通过 5 3式滑膛枪建立兔坐骨神经火器性断裂伤模型 ,在伤后第 1、3、7、15、3 0天取材。采用伊文思兰 (Evan’sblue ,EB)示踪、光电镜观察、组织含水量测定等方法检测脊髓、脊神经节内微循环变化特点。结果 :坐骨神经火器性断裂伤后 ,脊髓及脊神经节内微循环受到破坏 ,表现为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及脱落 ,对EB的通透性明显增高 ,组织含水量增高 ,3天达高峰 ,脊神经节损伤较脊髓严重 ;伤后 3 0天腰脊髓、脊神经节内微循环的通透性仍高于正常。结论 :脊神经节及脊髓内微循环受到破坏是坐骨神经火器性断裂伤的重要特征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火器性断裂伤 腰脊髓 脊神经节 微循环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都生 吴志勇 +3 位作者 林锋 陈威 许锦鸿 郭延松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33期31-34,共4页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老年冠心病患者319例,进行PCI手术治疗后,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分为损伤组(191例)和对照组(12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老年冠心病患者319例,进行PCI手术治疗后,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分为损伤组(191例)和对照组(12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既往周围血管病史等一般资料,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梗死动脉、冠脉病变长度、冠脉狭窄率、人均植入支架数目、支架长度、支架直径、支架扩张压力、预扩张球囊直径、预扩张次数、预扩张时间、术中收缩压等PCI手术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损伤组女性比例、有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既往周围血管病史、HbA1c、冠脉病变长度、冠脉狭窄率、支架扩张压力、预扩张次数、预扩张时间、LVEF、术中收缩压等资料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女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预扩张时间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女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预扩张时间长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CAM-1在炎症微循环损伤中的作用
6
作者 高宏凯 周总光 《中国微循环》 2002年第1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PECAM-1 作用 炎症 微循环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微循环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庆荣 刘红旭 +5 位作者 邢文龙 张海彤 周琦 张洪亮 宋光远 吴永健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6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脉微循环损伤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接受择期冠脉介入治疗且发生PCI术中冠脉微循环损伤的患者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丹红注射液1周...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脉微循环损伤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接受择期冠脉介入治疗且发生PCI术中冠脉微循环损伤的患者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丹红注射液1周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丹红注射液改善患者PCI治疗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的有效性,并于药物治疗后7天和6个月分别复查冠脉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结果 PCI术后药物治疗1周,对照组患者冠脉IMR均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2±2.85VS22.47±2.83,P=0.066);试验组患者冠脉IMR均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3±3.60VS16.58±6.03,P<0.001)。PCI术后6个月复查,对照组患者的冠脉IMR均值较基线均值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2±2.85VS22.96±2.08,P=0.054);试验组患者的冠脉IMR均值较基线均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3±3.60VS18.51±4.15,P=0.009)。术后1周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冠脉IMR的组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7±2.83VS16.58±6.03,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微循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微循环损伤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丹红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监测和最终结果数据库的冠心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淼 张松雨 李燕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24期3502-3507,共6页
目的基于监测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构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CMI)预测模型,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PCI术治疗的10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建模样本... 目的基于监测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构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CMI)预测模型,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PCI术治疗的10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建模样本,收集其临床资料,统计术后CMI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MI分为损伤组47例和未损伤组59例。另选取2023年1~6月我院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外部验证样本,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CMI分为损伤患者25例与未损伤患者37例。比较建模样本中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冠心病PCI术后CMI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损伤组患者的周围血管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长度、冠脉狭窄率、预扩张次数、预扩张时间、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水平明显长/高于未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脉病变长度、冠脉狭窄率、预扩张次数、预扩张时间、Hcy、D-D均为CM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根据上述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校准度为0.892,一致性指数为0.917,预测冠心病PCI术后CMI的AUC为0.947(95%CI:0.910~0.985),敏感度为95.74%,特异度为81.36%。外部验证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冠心病PCI术后CMI的AUC为0.969(95%CI:0.939~1.000),敏感度为96.00%,特异度为86.49%。结论根据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脉病变长度、冠脉狭窄率、预扩张次数、预扩张时间、Hcy、D-D等资料构建冠心病PCI术后CMI的预测模型预测价值可靠,能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脉微循环损伤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庆荣 张海彤 +3 位作者 张洪亮 随永刚 宋光远 吴永健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12期1330-1335,共6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择期行PCI治疗的240例...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择期行PCI治疗的24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的靶血管需满足PCI术前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flow reserve,FFR)≤0.80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 y resistance,IMR)<20U。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为术后靶血管FFR>0.80且IMR≥20U,据此将240例患者分为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组144例及术后冠脉微循环正常组96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χ~2=20.980,P<0.001)、心肌梗死(χ~2=24.464,P<0.001)、周围血管病史(χ~2=7.237,P=0.007)、糖尿病史(χ~2=13.333,P<0.001)、高血压史(χ~2=18.286,P<0.001)、高脂血症(χ~2=13.084,P<0.001)、糖化血红蛋白(t=6.361,P<0.001)、术中收缩压(t=-3.421,P=0.001)、预扩张次数(z=8.113,P<0.001)、预扩张最大压力(Z=6.920,P<0.001)、预扩张时间(Z=8.003,P<0.001)与术后IMR升高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3.14,95%CI:1.156~8.529)、既往心肌梗死(OR=6.767,95%CI:1.585~28.894)、周围血管病史(OR=3.794,95%CI:1.139~12.636)、糖尿病史(OR=5.043,95%CI:1.532~16.599)、高血压史(OR=3.323,95%CI:1.231~8.974)、最大扩张压力(OR=0.806,95%CI:0.668~0.972)、扩张时间(OR=0.754,95%CI:0.606~0.937)、糖化血红蛋白(OR=1.242,95%CI:1.088~1.418)和术中收缩压(OR=0.964,95%CI:0.934~0.994)是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心肌梗死、周围血管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和糖化血红蛋白是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球囊预扩张最大压力、预扩张时间和术中收缩压是PCI手术中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微循环阻力指数 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超声造影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韩莉 曹东明 +1 位作者 曹剑标 张博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3期1443-1447,共5页
目的探究心肌超声造影(MCE)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估心肌梗死(MI)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肌微血管阻力指数(IMR)≤25 U者(低IMR... 目的探究心肌超声造影(MCE)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估心肌梗死(MI)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肌微血管阻力指数(IMR)≤25 U者(低IMR组)49例,IMR>25 U者(高IMR组)44例,另择同时期体检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MI患者均行压力导丝、冠脉造影,所有入试者均行MCE和2D-STI检查。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MCE定量参数和2D-STI检测结果,分析MCE结合2D-STI评估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结果MCE定量参数比较:低IMR组、高IMR组曲线上升斜率(β)、峰值强度(A)×β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高IMR组β、A×β均显著低于低I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STI检测结果比较:低IMR组、高IMR组心内膜心肌纵向应变(LSendo)、心外膜心肌纵向应变(LSepi)、整体心肌纵向应变(LSgloba)均显著低于正常组,高IMR组LSendo、LSepi均显著低于低I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价值显示:β、A×β、LSendo、LSepi诊断高IMR的AUC分别为0.599、0.652、0.530、0.644,敏感度分别为0.682、0523、0.705、0.532,特异度分别为0.898、0.837、0.571、0.612,联合诊断AUC为0.712,敏感度为0.715、特异度为0.857。且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R与β、A×β均呈负相关(P<0.05),IMR与LSendo、LSepi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MCE结合2D-STI的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MI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程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微循环损伤 心肌超声造影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文勤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6期4879-488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状况,并分析诱发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柘城县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3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状况,并分析诱发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柘城县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3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发生状况,并分析诱发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135例AMI患者介入治疗后,74例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发生率为54.81%。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AMI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史、预扩张时间与未发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史、预扩张时间长是A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风险较高,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史、预扩张时间可能会增加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 糖尿病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玲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5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统计患者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发生情况,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分为发生组与未...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5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统计患者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发生情况,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两组基线资料,分析UAP患者介入术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105例UAP患者中,51例介入术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发生率为48.57%(51/105);发生组合并高血压、球囊预扩张时间≥6 s、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6.3μmol/L、D-二聚体≥0.2 mg/L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类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球囊预扩张次数、预扩张球囊直径以及总胆固醇<6 mmol/L、三酰甘油<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球囊预扩张时间≥6 s、Hcy≥6.3μmol/L、D-二聚体≥0.2 mg/L均为影响UAP患者介入术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球囊预扩张时间≥6 s、Hcy≥6.3μmol/L、D-二聚体≥0.2 mg/L均为影响UAP患者介入术后发生冠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微循环损伤 影响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肌灌注成像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炜 王晓茹 +2 位作者 李丹 王春娇 杜淑桦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66-2568,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心肌灌注成像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对老年心肌梗死(MI)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例MI患者为研究组,另选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MI患者均展开冠脉造影,并针对全部参与对象开展心肌声学造影(MCE)及2D-... 目的分析超声心肌灌注成像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对老年心肌梗死(MI)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例MI患者为研究组,另选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MI患者均展开冠脉造影,并针对全部参与对象开展心肌声学造影(MCE)及2D-STI检查。通过对比两组MCE定量分析与2D-STI分析,更精确识别心肌微循环损伤临床表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曲线上升斜率和峰值强度显著减弱,而研究组β和A×β的×β也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心脏内壁、心脏外壁的心内膜纵张力(LSendo)和整个心脏纵向应变(LSgloba)明显减少(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研究组β、A×β、LSendo、心外膜心肌纵张力(LSepi)曲线下面积(AUC)为0.584、0.637、0.529、0.639,灵敏度为0.683、0.592、0.738、0.592,特异性为0.849、0.892、0.592、0.684,而综合确诊AUC为0.738,敏感性与特异度为0.739、0.849。结论经MCE和2D-STI检查的综合评估,能更准确识别MI患者心肌微循环受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肌灌注成像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心肌梗死 心肌微循环损伤
原文传递
皮下注射蛙皮缩胆囊肽诱发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胰腺微循环损伤特征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总光 张肇达 +6 位作者 严律南 舒晔 程中 赵纪春 兰平 冯兴民 王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8-140,I009,共3页
目的探索急性胰腺炎(AP)实验动物模型的早期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特征及其规律。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红细胞(FITCRBC)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和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蛙皮缩胆囊肽(cae... 目的探索急性胰腺炎(AP)实验动物模型的早期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特征及其规律。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红细胞(FITCRBC)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和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蛙皮缩胆囊肽(caerulein)诱发AP早期胰腺局部微循环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实验组血淀粉酶均增高;光镜及扫描电镜显示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早期出现损伤,细胞胞浆内大量空泡形成,表现为持续痉挛,所属微动脉支配区域毛细血管床构形紊乱;FITCRBC显示胰腺微循环的流速减慢、流量减少(P<001);机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出现灌注不稳定和不规则间歇性灌流(P<005)。结论AP早期胰腺微循环紊乱的始动环节是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损伤及其痉挛,是导致胰腺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早期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微循环损伤 蛙皮缩胆囊肽
原文传递
中药复方“清下1号”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总光 程中 +5 位作者 孙炜 舒晔 陈友岱 王蓉 彭雪梅 张肇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8-300,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动物模型的早期微循环改变及中药复方清下 1号 (MCP 1)对AE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荧光标记红细胞 (FITC RBC)胰腺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 /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透...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动物模型的早期微循环改变及中药复方清下 1号 (MCP 1)对AE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荧光标记红细胞 (FITC RBC)胰腺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 /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 ,用蛙皮缩胆囊肽诱发大鼠急性胰腺炎 (AP)动物模型 ,观察 36只Wistar大鼠的早期微循环改变、MCP 1应用后胰腺局部微循环的反应。结果 与AEP自然病程组比较 ,MCP 1治疗组血清淀粉酶由 ( 2 997.7±80 1.4)IU/L降至 ( 190 9.7± 2 95 .5 )IU /L(P <0 .0 1) ;胰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腺泡细胞胞浆内空泡减少 ;毛细血管密度由 ( 5 2 .8± 6.1) %增至 ( 63.2± 5 .5 ) % (P <0 .0 1) ;微血管管径由( 4.5± 0 .4) μm增至 ( 5 .9± 0 .6) μm ( P <0 .0 5 ) ;FITC RBC显示胰腺微循环流速、流量增加 ,灌流稳定 ( 0 .87± 0 .0 6)nl/min( P <0 .0 1)。结论 MCP 1具有显著改善A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 ,抗AP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是实现MCP 1疗效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微循环 中药 复方“清下1号” 微循环损伤
原文传递
赖氨匹林对肝缺血再灌注微循环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江平 刘志苏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7-247,共1页
关键词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微循环损伤 赖氨匹林 保护作用 细胞内钙超载 微循环紊乱 氧自由基 门静脉内
原文传递
影像学技术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博炜 吴艳芳 +4 位作者 尹杰 肖晶晶 司东岳 林雪(综述) 丁海艳(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2-896,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是目前缺血性心脏疾病再灌注手术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可以辅助诊断早期心脏供血类疾病或判断心肌缺血再通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首先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 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是目前缺血性心脏疾病再灌注手术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可以辅助诊断早期心脏供血类疾病或判断心肌缺血再通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首先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了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微循环损伤的定义,其次从工程学角度概述了若干影像学技术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探查方法及优劣,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 心肌缺血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对猪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18
作者 刘扬 徐东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建立中华小型猪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观察CPB对猪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健康中华小型猪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A,B)两组;静脉麻醉后由颈静脉注入5%伊文氏蓝0.1mL/kg;采用正中开胸,升主动脉及... 目的:建立中华小型猪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观察CPB对猪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健康中华小型猪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A,B)两组;静脉麻醉后由颈静脉注入5%伊文氏蓝0.1mL/kg;采用正中开胸,升主动脉及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模型;静脉麻醉后心脏插管,A组接体外循环机并行循环2h,在转机前及转机30 min,60 min,120 min时用BI-2000医学系统分别测算和记录上述二组动物的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记录转机前及转机120 min时血液中WBC、RBC及血小板含量;采取部分肠系膜组织于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A组的微动脉管径在CPB前,转机开始后30min,60min,120min分别为(267.1±10.1)、(225.0±5.1)、(183.5±5.9)/(×10^(-5)/m)及(151.7±5.1)/(×10^(-5)/m),随体外循环时间延长,管径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CPB前外,其他各时间点的微动脉管径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的微动脉流速在CPB前,转机开始后30min,60min,120min分别为(20.8±0.6)、(18.7±0.4)、(15.6±0.5)/(×10^(-4) m/s)及(13.7±0.4)/(×10^(-4) m/s),随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流速逐渐减小(P<0.05),且除CPB前外,其他各时间点的微动脉流速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的OD值为(4.4±0.7)×10^(-3),B组的OD值为(2.3±0.6)×10^(-3),A组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在转机120min时血液中的RBC、WBC及PLT分别为(30.8±0.9)、(154.9±10.5)、(2062.7±150.4)/(×10^(8)/L),其中RBC及PLT的数量明显低于B组,而WBC数量则高于B组(P<0.05);实验组动物的肠系膜组织在光镜下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表现为血细胞凝集及附壁现象。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中华小型猪明显的肠系膜微循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肠系膜微循环 微循环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状况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韩 鲁雪丽 姚新亮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6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发生状况。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择期PCI治疗的114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PCI后有无发生冠状动脉循环损伤...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发生状况。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择期PCI治疗的114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PCI后有无发生冠状动脉循环损伤状况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由研究人员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询问并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UAP患者择期PCI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接受PCI治疗的UAP患者中,有45例患者PCI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发生率为39.47%;发生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占比高于未发生组,且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CRP和Hcy水平高均是UAP患者择期PCI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UAP患者择期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可能受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CRP和Hcy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
原文传递
微循环阻力指数用于早期预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微循环损伤的价值
20
作者 程德刚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第20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用于早期预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微循环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19年12月某院进行择期PCI的50例患者开展此次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在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PMI)进行分组,其中甲组(... 目的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用于早期预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微循环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19年12月某院进行择期PCI的50例患者开展此次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在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PMI)进行分组,其中甲组(发生PMI)有26例,乙组(未发生PMI)有24例,分别测量两组PCI前、后的血流储备分数(FFR)、球囊扩张次数,计算IMR、相对IMR比值(rPIMR)等指标.结果甲组术前IMR为(23.01±2.80)、术后IMR为(26.01±3.86)、术后rPIMR为(1.24±0.26),乙组术前IMR为(16.49±3.87)、术后IMR为(17.99±2.88)、术后rPIMR为(0.95±0.26),甲组PCI前、后的IMR、rPIMR等均显著高于乙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线性分析发现,PCI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发生PMI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IMR、术后IMR及rPIMR,P均<0.05.结论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用于预测实施PCI冠心病患者围术期是否出现PMI的临床价值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阻力指数 预测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微循环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