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兔肠系膜微循环模型制作技术方法改进
1
作者 李淑云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3-3,共1页
关键词 肠系膜微循环模型 动物实验 家兔 制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编码的弥散微循环模型参数估计神经网络
2
作者 郑天舒 颜国辉 +1 位作者 叶初阳 吴丹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7-756,共10页
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测生物组织微观结构的医学成像工具,其中弥散微循环模型(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已被广泛用于分离组织水扩散和微血管血流运动的弥散磁共... 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测生物组织微观结构的医学成像工具,其中弥散微循环模型(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已被广泛用于分离组织水扩散和微血管血流运动的弥散磁共振成像模型。求解弥散微循环模型参数的传统方法依赖于从多b值扩散弥散磁共振成像数据(通常≥10个b值)中拟合双指数模型,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采集时间,对于体部弥散微循环模型成像是一个挑战。深度学习方法可以使用q空间数据的一个子集进行弥散磁共振成像模型参数估计,从而加速弥散磁共振成像的采集。然而,常见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与生物物理模型无关,因此,网络输出结果缺乏可解释性。本文将稀疏编码与深度学习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编码深度学习网络的弥散微循环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它利用了深度网络的表达优势,同时结合稀疏化表达的双指数模型来估计胎盘的弥散微循环模型参数,相比于其他算法,本文所拟的算法实现了更高的参数估计准确率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微循环模型 深度学习 稀疏编码 q空间加速 参数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珍珠滴眼液对兔眼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秀娴 吴文耀 +5 位作者 邓新国 陈祖基 丁行振 庞广仁 田小莉 付品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建立兔眼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复方珍珠滴眼液(MMH)对微循环障碍模型的作用,评价MMH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兔耳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苷的方法建立兔眼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模型。模型组的微循环障碍形成后点... 目的建立兔眼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复方珍珠滴眼液(MMH)对微循环障碍模型的作用,评价MMH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兔耳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苷的方法建立兔眼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模型。模型组的微循环障碍形成后点用0.9%氯化钠液;MMH点眼组(实验组)分别点用对质量浓度及低质量浓度的MMH。采用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形态积分、流态积分、毛细血管袢周积分、总积分进行自动分析处理。结果MMH对正常兔眼球结膜单次点眼具有增加毛细血管交叉点数、增加血流速度的功效。模型组与MMH实验组相比,在形成微循环障碍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显著。结论用高分子右旋糖苷建立兔眼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模型成功。 MMH具有预防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障碍模型 球结膜 复方珍珠滴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点滴肾上腺素制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家才 涂晋文 陈克进 《微循环学杂志》 1994年第4期29-30,T001,共3页
采取局部点滴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的方法制造大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以人工脑脊液作对照进行了观察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局部点滴 肾上腺素 制造 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脑损伤后微循环的改变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东周 李和平 +2 位作者 孙红燕 刘献军 王红斌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兔脑损伤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成年灰色家兔采用自由落体法制成兔脑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不同时段抽取动物静脉血和枕大池CSF,分析CK-MB的表达情况;而后将动物断头处死,取受伤区域脑组织进... 目的:观察兔脑损伤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成年灰色家兔采用自由落体法制成兔脑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不同时段抽取动物静脉血和枕大池CSF,分析CK-MB的表达情况;而后将动物断头处死,取受伤区域脑组织进行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切片镜下观察组织的微观改变。结果:伤后6、24、72和168h实验组动物血清及CSF中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实验组动物伤后3、6、24和72h可见损伤区神经细胞水肿明显,微血管密度降低,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168h水肿的神经细胞和微血管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脑损伤后血和CSF中CK-MB的表达上调,其表达和脑损伤相关联,提示CK-MB可能参与了脑水肿的调控过程,CK-MB测定可能成为判断病人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血液 肌酸激酶/代谢 同工酶类/代谢 脑损伤/病理学 微循环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淤手法对微循环影响的机理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素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0年第2期60-61,63,共3页
认为活血化淤手法对微循环影响的机理是:当血管长度不变而被压扁时,容积相应变小。血管受推拿手法压迫时,血管内一部分血液被强迫推出,冲开阻塞的和处于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从而使参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量增加、微循环速度加快、微循环... 认为活血化淤手法对微循环影响的机理是:当血管长度不变而被压扁时,容积相应变小。血管受推拿手法压迫时,血管内一部分血液被强迫推出,冲开阻塞的和处于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从而使参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量增加、微循环速度加快、微循环功能改善.并设计有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手法 活血化淤 微循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循环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曹南开 林苗 +1 位作者 朱裕勋 董世芬 《微循环学杂志》 2015年第3期72-75,共4页
本文以微循环技术为核心展开综述。在深入认识微循环概念的基础上归纳目前微循环检测的最新技术;总结不同动物、不同组织器官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建立方法、检测方法及指标;并重点介绍了微循环技术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成果。... 本文以微循环技术为核心展开综述。在深入认识微循环概念的基础上归纳目前微循环检测的最新技术;总结不同动物、不同组织器官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建立方法、检测方法及指标;并重点介绍了微循环技术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成果。本文旨在为微循环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今后药物的研究提供帮助、启发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技术 微循环障碍模型 活血化瘀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脑片对小鼠脑膜微循环及血瘀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郝少君 孔学军 +4 位作者 陈维亮 管志江 李文俊 范莉莉 张正臣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4-687,共4页
目的观察清脑片对小鼠脑膜微循环及血瘀模型的影响。方法60只昆明种小鼠,SPF级,♀♂各半,随机分为清脑片组、脑络通组(高、中、低剂量脑络通胶囊混悬液)、空白组及模型组6组,灌服给药,空白组及模型组灌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 d... 目的观察清脑片对小鼠脑膜微循环及血瘀模型的影响。方法60只昆明种小鼠,SPF级,♀♂各半,随机分为清脑片组、脑络通组(高、中、低剂量脑络通胶囊混悬液)、空白组及模型组6组,灌服给药,空白组及模型组灌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 d,记录小鼠平静后2 min内的血流灌注量。取结扎(空白组做假手术)前110~120 s的血流灌注量平均值作为结扎前的平均灌注量,取230~240 s的血流灌注量平均值作为结扎后的平均灌注量,并进行分析。另取60只KM小鼠,SPF级,♀♂各半,随机分为6组,给药方法同前,每天给药1次,连续灌服15 d。除空白组每天后腿肌注生理盐水外,其他5组每天后腿肌注地塞米松0.8 mg·kg^(-1),连续肌注15 d。于第16天灌药及肌注后1 h,小鼠摘眼球取血,测全血黏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减少(P<0.01)。脑络通组和清脑片高剂量组可显著改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小鼠脑血流量减少(P<0.01);清脑片中剂量明显改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小鼠脑血流量减少(P<0.05)。高剂量清脑片组可显著降低高切和中切黏度(P<0.01),中剂量清脑片组可明显减低高切和中切黏度(P<0.05);高、中剂量清脑片组可明显降低低切黏度(P<0.05)。结论清脑片对小鼠脑膜微循环以及小鼠血瘀模型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脑片 脑膜微循环模型 血瘀模型 脑络通胶囊
原文传递
701跌打镇痛膏活血化瘀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威 郭秋平 +3 位作者 郭健敏 汪玉芳 邓慧敏 肖百全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5-886,共2页
701跌打镇痛膏主要由土鳖虫、草乌、马钱子、大黄、水杨酸甲脂等14味药物组成,具有活血止痛,散瘀消肿,祛风胜湿的功效,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急、慢性扭挫伤,慢性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等病症,是中国外用贴膏类出口第一产品。虽然701跌打... 701跌打镇痛膏主要由土鳖虫、草乌、马钱子、大黄、水杨酸甲脂等14味药物组成,具有活血止痛,散瘀消肿,祛风胜湿的功效,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急、慢性扭挫伤,慢性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等病症,是中国外用贴膏类出口第一产品。虽然701跌打镇痛膏已经上市销售多年,在临床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其活血化瘀作用目前尚未见相关实验报道。为进一步明确701跌打镇痛膏的活血化瘀作用,了解其作用特点而进行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1跌打镇痛膏 活血化瘀 自体血肿模型 微循环障碍模型 SD大鼠 ICR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方对去卵巢小鼠冠脉微循环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贾承明 马静 +5 位作者 陈昌波 李颖祺 曹亮 王方圆 周倩 王玉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0-236,共7页
目的探讨心肌巨噬细胞(macrophages,M)表型M1/M2极化在去卵巢小鼠冠脉微循环障碍(CMD)中的作用及补肾活血方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雌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6周正常组(6WC组)、6周假手术组(6WS组)、6周模型组(6WM组,去卵巢6W)... 目的探讨心肌巨噬细胞(macrophages,M)表型M1/M2极化在去卵巢小鼠冠脉微循环障碍(CMD)中的作用及补肾活血方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雌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6周正常组(6WC组)、6周假手术组(6WS组)、6周模型组(6WM组,去卵巢6W)、8周正常组(8WC组)、8周假手术组(8WS组)、8周模型组(8WM组,去卵巢8W)、巨噬细胞清除组(简称CM组,腹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0. 01 m L/kg,每周1次)、补肾活血组[简称BG组,补肾活血方灌胃,5 m L/(kg·d),每天1次]及miR-155抑制组(简称MI组,尾静脉注射miR-155抑制剂20 mg/kg,每周1次),每组10只,持续干预8周。采用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检测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结构,麦胚凝集素染色检测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冠脉微血管密度和CD68+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miR-155、IL-1β、TNF-α、IL-1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结果与6WC组比较,6WS和6WM组心肌LVEF和LVFS值、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冠脉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8WC和8WS组比较,8WM组心肌LVEF和LVFS值明显下降,心肌细胞肿胀和炎症细胞浸润增加,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冠脉微血管密度减少,CD68+表达增加,miR-155、IL-1β和TNF-αmRNA表达增加,IL-10和VEGF mRNA表达减少(P <0. 05,P <0. 01);与8WM组比较,BG组心肌LVEF、LVFS值和冠脉微血管密度增加,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横截面积减小,CM和BG组心肌组织炎症细胞浸润、CD68+表达均减少,CM、BG和MI组心肌miR-155、IL-1β和TNF-αmRNA表达均减少; BG和MI组心肌IL-10和VEGF mRNA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与MI组比较,BG组心肌miR-155、IL-1β、TNF-α、IL-10、VEGF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补肾活血方可能通过下调心肌miR-155调控M1/M2极化抑制冠脉微血管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方 冠脉微循环障碍模型 去卵巢小鼠 M1/M2极化 MIR-155
原文传递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B on TNF-a induced cerebral microcirculatory changes in a micro-invasive mouse model 被引量:3
11
作者 Bo Chen Kai Sun +5 位作者 Yu-Ying Liu Xiang-Shun Xu Chuan-She Wang Ke-Seng Zhao Qiao-Bing Huang Jing-Yan Ha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6年第2期85-93,共9页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SAB) o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 (TNF-a) induced alterations of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with a bone-abrading model. Methods: The influences of cranioto...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SAB) o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 (TNF-a) induced alterations of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with a bone-abrading model. Methods: The influences of craniotomy model and bone-abrading model on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were compared. The bone-abrading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application of 40 μg/kg.bw TNF-a on cerebral venular leakage of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albulmin and the rolling and adhesion of leukocytes on venules with fluorescence tracer rhodamine 6G, The therapeutical effects of SAB on TNF-a induced microcirculatory alteration were observed, with 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5 mg/kg.h SAB starting at 20 min before or 20 min after TNF-a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s of CDllb/CD18 and CD62L in leukocytes were measured with flow cytometr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also used to detect E-selectin and ICAM-1 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cell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raniotomy method, the bone-abrading method preserved a higher erythrocyte velocity in cerebral venules and more opening capillaries. TNF-a intervention only caused responses of vascular hyperpermeability and leukocyte roiling on venular walls, without leukocyte adhesion and other hemodynamic changes. Pre- or post-SAB treatment attenuated those responses and suppressed the enhanced expressions of CDII b/CDI8 and CD62L in leukocytes and E-selectin and ICAM-I in endothelial cells induced by TNF-a. Conclusions: The pre- and post-applications of SAB during TNF-a stimulation could suppress adhesive molecular expression and subsequently attenuate the increase of cerebral vascular permeability and leukocyte ro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irculation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salvianolic acid 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