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临床微生态研究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建琴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年第15期189-189,194,共2页
目的:分析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微生态特点,探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其实施抗生素药物的治疗。结果:患者在实际的发病过程中,其主要症状为... 目的:分析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微生态特点,探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其实施抗生素药物的治疗。结果:患者在实际的发病过程中,其主要症状为阴道pH值升高及优势菌种改变,98例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后均取得了好转,治疗有效率98%。单纯性需氧菌性阴道炎感染患者38例,占总例数38%。62例混合性需氧菌性阴道炎感染患者中:需氧菌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炎感染患者为53.23%;需氧菌性阴道炎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为25.81%;需氧菌性阴道炎合并滴虫性阴道炎感染患者为8.06%;需氧菌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炎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为6.45%;需氧菌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感染患者为6.45%。结论:抗生素药物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出现阴道pH值的升高以及优势菌种的改变,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氧菌性阴道炎 微生态研究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跑运动员胃肠菌群区系结构分布特性的微生态研究
2
作者 乔德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年第3期45-45,共1页
运动性胃肠综合征是运动员在长时间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训练和比赛中造成的机体胃肠功能紊乱,它不同程度地妨碍了运动员正常的运动训练和比赛。 作者认为,目前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对运动性胃肠综合征产生的机制仍无定论。然而,在... 运动性胃肠综合征是运动员在长时间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训练和比赛中造成的机体胃肠功能紊乱,它不同程度地妨碍了运动员正常的运动训练和比赛。 作者认为,目前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对运动性胃肠综合征产生的机制仍无定论。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学者们都忽略了定植在胃肠道内对人体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微生物区系,即胃肠道菌群结构。 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中长跑运动员胃肠菌群区系结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跑运动员 区系结构 微生态研究 分布特性 肠菌群 运动训练 胃肠综合征 胃肠功能紊乱 生物区系 运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召傣族 造纸村落微生态研究
3
作者 汪泳(文/图) 米静(图) +2 位作者 程光舒予(图) 谢文芹(图) 王世琴(图) 《中华手工》 2022年第2期26-31,共6页
2016年艺术家JUJU WANG创作了装置作品《云屋》,塑造了一个由傣纸构成的室内空间,借助纸面激雕技术、旋转的装置造型,以及模拟版纳土壤湿度和气味的喷雾,营造出光影变化的“云屋”。傣纸距今800年历史,由当地构树纤维制成,因替代贝叶抄... 2016年艺术家JUJU WANG创作了装置作品《云屋》,塑造了一个由傣纸构成的室内空间,借助纸面激雕技术、旋转的装置造型,以及模拟版纳土壤湿度和气味的喷雾,营造出光影变化的“云屋”。傣纸距今800年历史,由当地构树纤维制成,因替代贝叶抄经而流传至今,并在2006年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作品 构树纤维 土壤湿度 微生态研究 室内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研究与防治 被引量:15
4
作者 林勇 张德纯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99-203,共5页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以 Western大白鼠为模型。结果 :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时动物体重、双歧杆菌活菌计数、G+ / G-菌相对数均发生显著性降低 (P>0 .0 1) ,且伴随相...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以 Western大白鼠为模型。结果 :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时动物体重、双歧杆菌活菌计数、G+ / G-菌相对数均发生显著性降低 (P>0 .0 1) ,且伴随相关体征、结肠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检查的恶性改变 ;对照组及预先双歧杆菌灌肠 1周后再行诱导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双歧杆菌与常规药物均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但双歧杆菌治疗作用疗效好于常规药物疗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生态研究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与咽部微生态学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鸿江 朱莲娜 +1 位作者 韦惠如 钟小宁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24-225,共2页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与咽部微生态学紊乱有无关系。方法 :选择 34例本院呼吸内科门诊病人和 2 6例正常人对照 ,进行咽部菌群的定性、定量、定位测定。结果 :哮喘患者需氧菌密度为 6 .8778±1.7331,正常人咽部需氧菌密度为 5 .143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与咽部微生态学紊乱有无关系。方法 :选择 34例本院呼吸内科门诊病人和 2 6例正常人对照 ,进行咽部菌群的定性、定量、定位测定。结果 :哮喘患者需氧菌密度为 6 .8778±1.7331,正常人咽部需氧菌密度为 5 .1437± 1.0 12 5 ,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哮喘患者咽部厌氧菌密度为 7.0 5 0 0± 2 .7486 ,正常人为 6 .2 90 0± 2 .3732 ,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咽部微生态学明显失衡。不排除其在支气管哮喘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咽部菌群 生态研究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熊德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52-253,共2页
关键词 生态研究 生态制剂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胃肠道微生态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奕 智发朝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6年第1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生态研究 胃肠道 正常生物群 生态平衡 生理作用 研究发现 相互制约 平衡状态 生物拮抗 生命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研强强合作创新去屑科技 “中国科学院雨洁头皮微生态研究中心”正式启动
8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4年第11期23-23,共1页
2014年10月11日,国内权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与著名专业去屑护理品牌雨洁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的签约仪式在汕头举行,同时,"中国科学院雨洁头皮微生态研究中心"也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中心副主任董志扬先生莅临签约仪... 2014年10月11日,国内权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与著名专业去屑护理品牌雨洁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的签约仪式在汕头举行,同时,"中国科学院雨洁头皮微生态研究中心"也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中心副主任董志扬先生莅临签约仪式现场,并对"授予雨洁去屑洗发露创新科研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揭牌。据调查,头皮屑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0%,其中年轻人发病率更高、更严重。在亚洲人群中,由于不良的洗发习惯以及长期对头皮护理的忽略,导致了头屑问题日趋普遍和严重。令人烦恼的头皮屑到底是怎么来的?董主任表示,头皮微环境中含有大量的复杂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研究 中国科学院 护理品牌 合作创新 国内权威 战略合作伙伴 头屑 生物资源 科研机构
原文传递
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郁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29-631,共3页
对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了综述 .连续培养技术可用来建立体外模型以模拟正常菌群的生态系统 ,如人或动物的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 ;用来研究正常菌群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菌群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代谢产物 .并可... 对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了综述 .连续培养技术可用来建立体外模型以模拟正常菌群的生态系统 ,如人或动物的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 ;用来研究正常菌群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菌群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代谢产物 .并可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培养技术 生态研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制剂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0
作者 蔡雪峰 《科学养鱼》 2015年第3期92-92,共1页
一、微生态 研究微生物群的结构、特性、功能及其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称为微生态学。20世纪70年代德国汉堡成立第一所微生态学研究所,微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而令人瞩目。人类医学经历了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正在向... 一、微生态 研究微生物群的结构、特性、功能及其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称为微生态学。20世纪70年代德国汉堡成立第一所微生态学研究所,微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而令人瞩目。人类医学经历了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正在向保健医学迈进,微生态学则是保健医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基础学科。二、微生态制剂实践表明,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畜禽、水产、人体都显示了很多优点:1可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治病目的;2在水体中调节菌相平衡,通过水体进入养殖对象肠道提供酵素、维生素;3抑制病原菌生长、减少疾病发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生物制剂 保健医学 人类医学 微生态研究 生态制剂 相平衡 养殖对象 相关理论 厌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om Farming to Engineering: The Microbiota and Allergic Diseases
11
作者 Dominique Angèle Vuitton Jean-Charles Dalphi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7年第1期98-109,共12页
The steady increase of lgE-dependent allergic diseas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a unique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Numerous cross-sectional studies, comprehensiv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ies of chil... The steady increase of lgE-dependent allergic diseas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a unique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Numerous cross-sectional studies, comprehensiv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ies of children living in various types of environment, and mechanistic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pointe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protective factors" related to major changes in lifestyle and environment. A common unifying concept is that of the immunoregulatory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against allergic disorders that is provided by the farming environment and by exposure to microbial diversity. It also questions whether and how microbial bioengineering will be able in the future to restore an interplay that was beneficial to the proper immu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e past and that was irreversibly disrupted by changes in lifestyle. The protective "farming environment" includes independent and additional influences: contact with animals, stay in barns/stables, and consumption of unprocessed milk and milk products, by mothers during pregnancy and by children in early life. More than the overall quanti- ty of microbes,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farm microbial environment appears to be crucial for this protection, as does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gut microbiota that it may provide. Use of conventional probiotics, especially various species or strains of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has not fulfilled the expectations of allergists and pediatricians to prevent allergy. Among the specific organisms present in cowsheds that could be used for prevention, Acinetobacter (A.) lwoffii F78, Lactococcus ( L.) lactis G121, and Staphylococcus (S.) sciuri W620 seem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based on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mouse models of allergic respiratory disease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probiotics based on very productive research on the farming environment faces several obstacles that cannot be overcome without a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microbiologists, immunologists, and bioengineers, as well as pediatricians, allergists, specialists of clinical trials, and ethical committ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ergy Farming Microbial biodiversity Immune regulation Microbiot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烈祝贺本刊主编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简介
12
《浙江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李兰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我国传染病学泰斗王季午教授等著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从事传染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在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肠道... 李兰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我国传染病学泰斗王季午教授等著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从事传染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在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肠道微生态学研究等方面有很高造诣。在国内首创了一套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规范和治疗方法,解决了治疗中许多难点,应用于重型肝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 人工肝支持系统 主编 传染病学 浙江医科大学 生态研究 重型肝炎 治疗方法 博士生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微生态制剂——倍生系列产品科研成果在京发布
13
《健康》 1997年第6期41-41,共1页
北京市中药综合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多年研究,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国大恒集团、北京市顺义县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倍生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不久前通过了专家鉴定会的审评,并在京举办了成果发布会。 微生态学研究表明,... 北京市中药综合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多年研究,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国大恒集团、北京市顺义县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倍生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不久前通过了专家鉴定会的审评,并在京举办了成果发布会。 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能抑制致病生长,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制剂 系列产品 科研成果 双歧因子 生态研究 腐败物 双歧杆菌 中医管理 润肠口服液 顺义县
原文传递
微生态学及微生态平衡
14
作者 张海银 《中学生物教学》 1997年第1期34-34,共1页
微生态学及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学及其简史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从群落、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群与外环境及宿主内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向微观方向发展的产物,属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e... 微生态学及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学及其简史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从群落、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群与外环境及宿主内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向微观方向发展的产物,属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ecolo-gy)、悉生生物学(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平衡 生态研究 正常生物群 生态制剂 宿主 生物生态 外环境 应用研究 病原生物 生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素在饲料中的应用及展望——访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研究员李巧贤女士
15
作者 王太伟 《饲料与畜牧(新饲料)》 2006年第10期13-15,共3页
21世纪,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消费者更关心食品的安全性。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大力开展研究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代用品,积极鼓励和倡导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推... 21世纪,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消费者更关心食品的安全性。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大力开展研究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代用品,积极鼓励和倡导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推广,微生态制剂受到世人的瞩目。但是,科学家们仍需进一步探讨该类产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生理、生化、营养各方面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正在致力于细菌素(抗菌肽antibacteridpeptides=peptideantibiotics多肽抗生素)的研究。随着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深入,人们相继发现这类多肽不但具有抗细菌、抗真菌的作用,还具有抗寄生虫、病毒、癌细胞等功能,在医药学上和食品保鲜技术上,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新饲料》杂志记者采访了微生态研究领域知名专家李巧贤研究员,请她介绍细菌素在饲料中的应用状况和前景,以期在食品安全的今天,细菌素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成为可能,并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和开发,使细菌素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及分子筛选法得以突破,最终真正能够在饲料中替代抗生素,为人类生产绿色食品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素 药物饲料添加剂 替代抗生素 微生态研究 生态制剂 抗寄生虫 肽抗生素 畜牧科学院 蛋白质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