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1
作者 李新爱 肖和艾 +5 位作者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林地 旱地 稻田 土壤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55
2
作者 胡婵娟 傅伯杰 +1 位作者 靳甜甜 刘国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0,共6页
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5年生刺槐、沙棘和杏树人工林及5、15和25年生刺槐人工林土壤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植被及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年生的3种人工林中,以沙棘林土壤有机碳(SOC... 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5年生刺槐、沙棘和杏树人工林及5、15和25年生刺槐人工林土壤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植被及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年生的3种人工林中,以沙棘林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最高;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地,分别为99.56和28.81mg·kg-1,其中MBC含量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MBN含量依次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土壤MBC/SOC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而MBN/TN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植被恢复年限增长,3种林龄刺槐林的土壤pH值下降,SOC、TN含量、电导率(EC)、MBC和MBN均呈增加趋势.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刺槐比沙棘和杏树更有利于MBC和MBN含量的提高;随着刺槐种植年限的增长,MBC、MBN以及SOC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土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植被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季节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贾淑霞 赵妍丽 +2 位作者 孙玥 陈利 王政权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63-2071,共9页
2007—2008年,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施N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两年平均值分别比水曲柳林地... 2007—2008年,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施N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两年平均值分别比水曲柳林地低13.8%和18.3%,但两种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5月最低,9月最高;表层(0~1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数量均高于亚表层(10~20cm)土壤.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季节变化格局与生物量不同.施肥降低了两种林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落叶松林地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分别降低了24%和63%,水曲柳分别降低了51%和68%.说明施N肥限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水曲柳 施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季节动态
原文传递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艳梅 杨航宇 李新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401,共8页
为探明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固沙时间的不同将样地分为4个不同的区进行采样(55、47、30和20 a固沙区),以流沙区(0 a)和天... 为探明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固沙时间的不同将样地分为4个不同的区进行采样(55、47、30和20 a固沙区),以流沙区(0 a)和天然植被区(〉100 a)为对照。研究表明:人工植被固沙区的藻-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氮(SMBN)含量(p〈0.05),且固沙年限与SMBC和SMBN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皮类型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藓类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显著高于藻-地衣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p〈0.05);此外,生物土壤结皮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SMBC和SMBN含量(p〈0.05),且这种影响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弱。而且,生物土壤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水热因子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而生物土壤结皮通过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结皮类型 土壤深度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6
5
作者 胡婵娟 刘国华 +1 位作者 陈利顶 吴雅琼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27-2232,共6页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退耕后2种典型植被类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和撂荒草地夏、秋和春3个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有机碳、土壤温度和水分及空气温湿度)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土壤微生物生...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退耕后2种典型植被类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和撂荒草地夏、秋和春3个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有机碳、土壤温度和水分及空气温湿度)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夏季和春季高于秋季,而撂荒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最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趋势不同,2种类型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受有机碳、空气及土壤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土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植被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子午岭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 被引量:19
6
作者 白雪娟 曾全超 +2 位作者 安韶山 张海鑫 王宝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95-2704,共10页
数十年来,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不仅遏制了当地的土壤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向黄河的输沙量.但是,区域森林物种和群落演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子午岭林区及其高度发达的森林群落,作为先进的生态区,可以将实... 数十年来,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不仅遏制了当地的土壤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向黄河的输沙量.但是,区域森林物种和群落演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子午岭林区及其高度发达的森林群落,作为先进的生态区,可以将实践经验和知识借鉴到中国黄土高原的其他地区,有助于确定最有效的人工林树种,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生态恢复.为了系统地了解典型的当地树种对土壤性质的潜在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生长状况较好的人工林(刺槐、油松和侧柏)为研究对象,并以子午岭林区顶极群落辽东栎天然林为对照,这4种林型具有较一致的树龄(25年)、立地条件等.采用传统方法测定4种乔木林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结果表明:1)土壤蔗糖酶活性为16.94~64.49 mg·g^(-1)·24 h^(-1),脲酶活性为0.15~0.26 mg·g^(-1)·24 h^(-1),碱性磷酸酶为0.65~1.23 mg·g^(-1)·24 h^(-1),且侧柏土壤的3种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刺槐和油松土壤.从3种酶活性几何平均值来看,侧柏土壤酶活性甚至高于辽东栎;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范围分别为247.37~529.84 mg·kg^(-1)、41.48~77.91mg·kg^(-1),均为侧柏>油松>刺槐,且侧柏显著高于油松和刺槐.辽东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高于侧柏,而微生物生物量氮低于侧柏,但差异均不显著;3)油松土壤溶解性碳、氮含量较高,甚至高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说明油松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是较微生物生物量更主要的活性养分;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刺槐和油松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有机碳、全氮、碳磷比、氮磷比、脲酶影响较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碳磷比、氮磷比和氮与磷呈负相关,土壤溶解性碳、氮与碳氮比呈负相关.表明侧柏是较油松和刺槐更适用于南部森林带的造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蔗糖酶 脲酶 碱性磷酸酶
原文传递
火烧对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琳 王益 +5 位作者 舒梦 张艺 李真 郭辉 李春越 胡水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1057,共7页
[目的]封育是半干旱地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封育后植被恢复会形成大量的凋落物,从而引起自然或人为火烧。火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养分动态。本文旨在探究火烧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地养分(特别是氮)循环的影响。[方法]以宁夏... [目的]封育是半干旱地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封育后植被恢复会形成大量的凋落物,从而引起自然或人为火烧。火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养分动态。本文旨在探究火烧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地养分(特别是氮)循环的影响。[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封育34年的典型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新烧地、火烧后1年和火烧后2年的对照和火烧土壤样品(共计6个处理),比较分析土壤上层(0~5 cm)和下层(5~25 cm)总碳、总氮含量,无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氮素净矿化速率和氮素净硝化速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火烧处理仅显著影响了上层土壤的性质。火烧显著降低了新烧地上层土壤的总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同时,新烧地上层的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态氮含量和土壤基础呼吸显著高于对照,而火烧后2年则显著低于对照;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均随火烧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火烧提高了短时期内黄土高原典型草地土壤的氮素可利用性和微生物活性,有利于新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 无机态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矿化 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