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微生物去除水中Cr(Ⅵ)性能及机理比较
1
作者 张正 周芳 +2 位作者 邹文滔 阮启超 陈章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4,共8页
Cr(Ⅵ)是水体重金属污染重要来源,微生物吸附剂在Cr(Ⅵ)污染水体处理中应用广泛。该文以掷孢酵母MWT-01(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蜡样芽孢杆菌ZNT-03(Bacillus cereus ZNT-03)为吸附材料,比较研究了MWT-01和ZNT-03去除Cr(... Cr(Ⅵ)是水体重金属污染重要来源,微生物吸附剂在Cr(Ⅵ)污染水体处理中应用广泛。该文以掷孢酵母MWT-01(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蜡样芽孢杆菌ZNT-03(Bacillus cereus ZNT-03)为吸附材料,比较研究了MWT-01和ZNT-03去除Cr(Ⅵ)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pH值对MWT-01和ZNT-03吸附Cr(Ⅵ)影响显著;2种菌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MWT-01最大吸附量为58.58 mg/g,ZNT-03最大吸附量为77.75 mg/g;共存离子(K^(+)、Na^(+)、Mg^(2+)、Ca^(2+)、Cl^(-)和SO_(4)^(2-))对Cr(Ⅵ)吸附影响较小。研究证实,MWT-01和ZNT-03主要通过微生物表面官能团,以静电吸引、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实现对Cr(Ⅵ)的有效去除。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Bacillus cereus ZNT-03的细胞壁组成差异导致它们对Cr(Ⅵ)的吸附能力不同。ZNT-03的细胞壁结构更简单,使其更容易暴露表面官能团,更有利于Cr(Ⅵ)还原并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提高吸附效率。MWT-01细胞壁结构复杂,阻碍了表面官能团与Cr(Ⅵ)的相互作用,影响了Cr(Ⅵ)去除能力。该研究为Cr(Ⅵ)微生物吸附剂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微生物吸附剂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环境下Cr(Ⅵ)的微生物还原能力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松 曲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7-112,共6页
通过接种土壤微生物的混合培养及土壤泥浆培养试验,测定了厌氧培养过程中C r(Ⅵ)和F e(Ⅱ)浓度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浓度铬酸盐的微生物还原能力及不同浓度铬酸盐对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水稻土中提取的微生物虽然能够直... 通过接种土壤微生物的混合培养及土壤泥浆培养试验,测定了厌氧培养过程中C r(Ⅵ)和F e(Ⅱ)浓度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浓度铬酸盐的微生物还原能力及不同浓度铬酸盐对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水稻土中提取的微生物虽然能够直接还原C r(Ⅵ),但其还原速率和还原程度有限,且C r(Ⅵ)浓度越高,微生物的还原能力越差;不同来源的土壤微生物对C r(Ⅵ)的还原能力有所差异,其中四川水稻土中微生物对C r(Ⅵ)的还原能力均大于江西水稻土;在厌氧培养的水稻土中,添加的C r(Ⅵ)可以较迅速地还原,其中土壤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过程对C r(Ⅵ)还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 r(Ⅵ)的存在导致F e(Ⅱ)生成的时间出现滞后,且C r(Ⅵ)浓度越大生成F e(Ⅱ)的滞后时间越长;F e(Ⅱ)产生滞后的时间与C r(Ⅵ)还原结束的时间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cr()还原 异化Fe(Ⅲ)还原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培养条件下腐殖酸对Cr(Ⅵ)微生物还原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忠佩 徐丽娜 车玉萍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6-360,共5页
探明铬(Cr)的氧化还原作用机制对于深入认识其污染过程特征进而制订科学的防控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从山西大同风化煤、河南巩县褐煤和云南昆明滇池底泥中提取的腐殖酸(分别记为HAs、HAh、HAk),通过分别添加,以及共同添加葡萄糖... 探明铬(Cr)的氧化还原作用机制对于深入认识其污染过程特征进而制订科学的防控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从山西大同风化煤、河南巩县褐煤和云南昆明滇池底泥中提取的腐殖酸(分别记为HAs、HAh、HAk),通过分别添加,以及共同添加葡萄糖和不同制备来源或不同浓度的腐殖酸,并接种水稻土悬液,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腐殖酸对Cr(Ⅵ)的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充足碳源存在条件下腐殖酸能够发挥其电子传递作用促进Cr(Ⅵ)的微生物还原过程。腐殖酸促进Cr(Ⅵ)还原的作用随其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腐殖酸浓度为0.02 g/L时其促进作用较微弱,而2.00 g/L时培养期间Cr(Ⅵ)的还原率达到95%以上。腐殖酸的结构组成差异对其作用于Cr(Ⅵ)的微生物还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的HAk和HAs对Cr(Ⅵ)的微生物还原的促进作用明显,HAk更因含有一定量的多糖或类多糖物质而加快了Cr(Ⅵ)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发生时间,而HAh则对Cr(Ⅵ)的微生物还原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培养 cr() 微生物还原 腐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的微生物还原去除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季梦兰 严俊 +1 位作者 林华 李海翔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9-61,72,共4页
重点分析了Cr(Ⅵ)的微生物还原去除研究现状,包括报道发现的部分Cr(Ⅵ)还原菌种类及特性、微生物还原Cr(Ⅵ)的机理(电子供体、碳源、还原途径等)以及微生物还原在Cr(Ⅵ)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热点... 重点分析了Cr(Ⅵ)的微生物还原去除研究现状,包括报道发现的部分Cr(Ⅵ)还原菌种类及特性、微生物还原Cr(Ⅵ)的机理(电子供体、碳源、还原途径等)以及微生物还原在Cr(Ⅵ)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热点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微生物还原 电子供体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试验研究
5
作者 秦玉馨 查雨心 +6 位作者 何新雨 史小舟 陈琳 陈国壮 马越 马丙瑞 李金成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在40 min黑暗条件下,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吸附率为43.2%,其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见光照射100 min后,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率为81.3%,其光催化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g-C_(3)N_(4)与Bi_(2)WO_(6)复合后形成了Z型异质结,拓宽了其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显示出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光催化剂 还原 g-C_(3)N_(4)/Bi_(2)WO_(6) 制备 cr() Z型异质结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活性炭对mZVI/活性炭吸附还原Cr(Ⅵ)的影响
6
作者 王文豪 程业兴 +3 位作者 王雨银 侯婷婷 吴晓峰 李玉才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8,共9页
基于活性炭(AC)的良好吸附性能和其可与微米零价铁(mZVI)结合形成微电解体系的特性,采用球磨法(BM)合成多种mZVI/ACs复合材料,并探讨该类材料对Cr(Ⅵ)的去除效能,对最佳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机理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BM可使AC与mZVI... 基于活性炭(AC)的良好吸附性能和其可与微米零价铁(mZVI)结合形成微电解体系的特性,采用球磨法(BM)合成多种mZVI/ACs复合材料,并探讨该类材料对Cr(Ⅵ)的去除效能,对最佳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机理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BM可使AC与mZVI有效结合,短时球磨条件下mZVI/AC(木质)对Cr(Ⅵ)的去除效果较优。溶液中的Cr(Ⅵ)主要由次生Fe^(2+)还原,而AC不仅可加强mZVI/AC对Cr(Ⅵ)的吸附,而且还促进了mZVI的腐蚀,进而强化了对Cr(Ⅵ)的去除。通过监测Cr(Ⅵ)和总Cr的浓度变化,并结合固相XPS分析,推测mZVI/AC(木质)对Cr(Ⅵ)的潜在去除途径涉及吸附-还原过程和还原-螯合-沉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微米零价铁 活性炭 腐蚀 吸附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微生物的Cr(Ⅵ)还原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玉喜 程顺利 +5 位作者 赫玲玲 肖进彬 任秋鹤 彭子涵 周振 方玉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3-71,共9页
旨为研究2株微生物对Cr(Ⅵ)的还原能力及特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连续培养,探究2株微生物的还原特性及pH、电子供体对其还原Cr(Ⅵ)影响,并结合表征手段研究寡养单胞菌对Cr(Ⅵ)的解毒机理。结果显示,寡养单胞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对Cr(Ⅵ... 旨为研究2株微生物对Cr(Ⅵ)的还原能力及特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连续培养,探究2株微生物的还原特性及pH、电子供体对其还原Cr(Ⅵ)影响,并结合表征手段研究寡养单胞菌对Cr(Ⅵ)的解毒机理。结果显示,寡养单胞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对Cr(Ⅵ)的耐受性达400和200 mg/L,中性条件下,72 h内对45.5和18.5 mg/L的Cr(Ⅵ)去除率为100%;2株微生物在弱碱性条件下活性较强,在pH=8时,寡养单胞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72 h内对50 mg/L的Cr(Ⅵ)去除率达98.1%和49.2%;寡养单胞菌在乙酸钠和乳酸钠的作用下,对50 mg/L的Cr(Ⅵ)的去除率可在60 h内达到100%,乳酸钠和葡萄糖可使胶冻样芽孢杆菌72 h内对50 mg/L的Cr(Ⅵ)去除率从49.2%提升至61.9%和73.2%;还原产物表征分析表明,寡养单胞菌表面在还原Cr(Ⅵ)的过程中吸附Cr(Ⅵ)于机体表面,并将Cr(Ⅵ)高效还原为Cr(Ⅲ)。寡养单胞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可作为修复重金属Cr(Ⅵ)污染的优质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 cr() 吸附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还原Cr(VI)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小朋 张欠欠 +1 位作者 许平 冯进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20-824,共5页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其中的Cr(VI)具有强烈的毒性。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以将Cr(VI)还原为Cr(III),有效降低Cr(VI)的毒性。本文从可还原Cr(VI)的微生物、微生物还原Cr(VI)的机理、还原...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其中的Cr(VI)具有强烈的毒性。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以将Cr(VI)还原为Cr(III),有效降低Cr(VI)的毒性。本文从可还原Cr(VI)的微生物、微生物还原Cr(VI)的机理、还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还原 cr(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区系对模拟Cr(Ⅵ)污水灌溉的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健 康贻军 +2 位作者 杨连新 朴哲 殷士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4-97,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模拟Cr(Ⅵ)污水灌溉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细菌数量在低浓度Cr(Ⅵ)(10mg·L-1)灌溉条件下明显增加而在高浓度Cr(Ⅵ)(50mg·L-1)灌溉条件下明显降低,土壤真菌、放线菌...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模拟Cr(Ⅵ)污水灌溉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细菌数量在低浓度Cr(Ⅵ)(10mg·L-1)灌溉条件下明显增加而在高浓度Cr(Ⅵ)(50mg·L-1)灌溉条件下明显降低,土壤真菌、放线菌及钾细菌数量随着Cr(Ⅵ)灌溉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而土壤磷细菌数量随着Cr(Ⅵ)灌溉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2)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对Cr(Ⅵ)处理的敏感性不同,土壤细菌敏感性生育前期高于生育后期,而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正好相反;(3)加Si处理对土壤细菌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明显缓解高浓度Cr(Ⅵ)在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对土壤放线菌的抑制作用,与之相反,加Si处理使Cr(Ⅵ)对土壤无机磷细菌数量的刺激作用消失,甚至使抽穗期和成熟期无机磷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区系 cr() 水稻土 生育期 污水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微生物复合材料修复Cr(Ⅵ)污染土壤条件优化及促生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庆宏 宋玉艳 +3 位作者 韩剑宏 张连科 张铁军 王维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4-970,共7页
生物炭和微生物在改善Cr(Ⅵ)污染土壤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以生物炭-微生物制备的复合材料(BC-MT)在Cr(Ⅵ)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促生效果鲜见报道。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吸附铬还原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制备BC-MT... 生物炭和微生物在改善Cr(Ⅵ)污染土壤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以生物炭-微生物制备的复合材料(BC-MT)在Cr(Ⅵ)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促生效果鲜见报道。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吸附铬还原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制备BC-MT,综合考察了BC-MT修复Cr(Ⅵ)污染土壤最佳条件及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能成功附着在生物炭上,BC-MT对Cr(Ⅵ)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在BC-MT投加量3%(质量分数,下同)、氮源投加量10g/kg、土壤含水率14%的条件下,修复25d,Cr(Ⅵ)去除率为64.35%,可提取态铬从27.01mg/L降至7.72mg/L。在3%BC-MT作用下,植物生长12周后地上、地下部分总铬含量分别降低了65.15%、49.76%,Cr(Ⅵ)分别降低了94.11%、87.74%,植物株高增加了17.7cm,生物量(以干重计)增加了132mg,叶绿素增加了4.65mg/g,可溶性糖增加了1.69mg/g。由此可见,BC-MT不但能有效降低土壤Cr(Ⅵ)含量,而且促生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 生物炭-微生物复合材料 促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混合微生物对Cr(Ⅵ)的去除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燕 陈晓明 +3 位作者 王超 刘小玲 阮晨 宋收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3期46-50,共5页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Cr(Ⅵ)废水体系,从混合微生物种类和固定化技术等方面对Cr(Ⅵ)的微生物去除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筛选出对Cr(Ⅵ)具有较高去除能力的混合菌株组合,然后采用海藻酸钠(SA)固定法进行混合菌株固定...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Cr(Ⅵ)废水体系,从混合微生物种类和固定化技术等方面对Cr(Ⅵ)的微生物去除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筛选出对Cr(Ⅵ)具有较高去除能力的混合菌株组合,然后采用海藻酸钠(SA)固定法进行混合菌株固定化,考察混合微生物和固定化混合微生物技术对Cr(Ⅵ)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HB(Bacillus subtilis var.)菌株对Cr(Ⅵ)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在40 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98%左右,其次为Ua(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最后为XJ-Ⅱ(Bacillus subtilis)菌株;混合菌株组合中,HB菌与XJ-Ⅱ菌组合和HB菌与Ua菌组合对Cr(Ⅵ)的去除效应较好,在60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92%;混合菌株经固定化处理后,HB菌与Ua菌组合对Cr(Ⅵ)的去除率仍很高,在40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到98%。可见,混合微生物能有效地提高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Cr(Ⅵ)的去除效应,且固定化混合微生物技术有望在铬污染废水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废水 混合菌株 固定化混合微生物 cr()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著微生物还原Cr(Ⅵ)污染土壤最佳条件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婷 苏长青 赵希锦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5年第3期15-17,6,共4页
通过不同条件下土著微生物还原Cr(VI)的培养实验,研究p H值、葡萄糖浓度及温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著微生物还原土壤Cr(VI)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葡萄糖的最佳浓度为8g/L;最佳p H值为10.0;最佳温度为30℃,且培养温度在20℃... 通过不同条件下土著微生物还原Cr(VI)的培养实验,研究p H值、葡萄糖浓度及温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著微生物还原土壤Cr(VI)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葡萄糖的最佳浓度为8g/L;最佳p H值为10.0;最佳温度为30℃,且培养温度在20℃-30℃范围时,土著微生物还原Cr(VI)的效果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工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Cr(VI)污染土壤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土壤 cr() 土著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还原重金属Cr(Ⅵ)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路明果 马英杰 +4 位作者 刘颖超 胡梦雪 农依萍 赵梦蕊 曹连宾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0期94-97,101,共5页
六价铬[Cr(Ⅵ)]用途广泛,但是能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寻找廉价高效的Cr(Ⅵ)处理技术一直被人类所关注。以电化学活性微生物为催化剂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在产电的同时能够还原Cr(Ⅵ),体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和... 六价铬[Cr(Ⅵ)]用途广泛,但是能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寻找廉价高效的Cr(Ⅵ)处理技术一直被人类所关注。以电化学活性微生物为催化剂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在产电的同时能够还原Cr(Ⅵ),体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和优势。近年来通过优化电极材料和筛选新菌种等方式提高MFCs的Cr(Ⅵ)还原效率的研究居多,而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机制出发优化电化学活性菌株的Cr(Ⅵ)还原性能,进而提升MFCs的Cr(Ⅵ)还原效率研究鲜有报道。此篇简单介绍了目前MFCs处理Cr(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优化MFCs的Cr(Ⅵ)处理效率的前景,对未来利用MFCs处理废水中Cr(Ⅵ)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MFCs cr() 生物阴极MF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潜 高宇 +3 位作者 朱振宇 胡婷婷 嵇宏杰 杨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8-1073,共6页
Cr(Ⅵ)污染的防治与修复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常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去除Cr(Ⅵ)的经济性较差,易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可将有毒的Cr(Ⅵ)还原为相对无毒的Cr(Ⅲ),是一种环保高效的修复技术。综述了Cr(Ⅵ)污染的来源及... Cr(Ⅵ)污染的防治与修复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常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去除Cr(Ⅵ)的经济性较差,易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可将有毒的Cr(Ⅵ)还原为相对无毒的Cr(Ⅲ),是一种环保高效的修复技术。综述了Cr(Ⅵ)污染的来源及危害,介绍了目前所分离的Cr(Ⅵ)还原菌株及其修复Cr(Ⅵ)的影响因素,概述了国内外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的研究进展,旨在为Cr(Ⅵ)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 微生物修复 cr()还原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PANI对Cr(Ⅵ)的吸附还原性能及机理分析
15
作者 刘转年 廖晟 +2 位作者 魏本龙 刘威 石晓磊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168,共9页
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载体,采用原位聚合法将聚苯胺(PANI)负载到rGO上以增大其比表面积,探究复合材料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还原反应效果。采用SEM、XRD、BET、FTIR和XPS等对rGO/PANI复合材料进行表征,从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模型... 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载体,采用原位聚合法将聚苯胺(PANI)负载到rGO上以增大其比表面积,探究复合材料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还原反应效果。采用SEM、XRD、BET、FTIR和XPS等对rGO/PANI复合材料进行表征,从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模型等角度探讨rGO/PANI对Cr(Ⅵ)的吸附还原反应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rGO/PANI对Cr(Ⅵ)的去除包括吸附、络合和还原三个部分。Cr(Ⅵ)一部分吸附在rGO/PANI表面,一部分还原成Cr(Ⅲ),还原的Cr(Ⅲ)部分被络合在复合材料表面,少量扩散到溶液中。在pH=2时,rGO/PANI对Cr(Ⅵ)的最大去除量可达到97.61 mg/g,其中,吸附还原量为73.46 mg/g,溶液中剩余的Cr(Ⅲ)浓度为24.13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PANI cr() cr(Ⅲ) 吸附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在海陆交互区域土壤中的还原特征及主控因素
16
作者 张新颖 米兰心 +3 位作者 陈欣彤 刘晓艳 杨文静 刘妍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8-1214,共7页
研究海陆交互区域与内陆土壤中Cr(Ⅵ)还原特征差异及主控因素对于揭示Cr(Ⅵ)污染的行为规律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海陆交互区域的烟台、深圳和内陆的长沙为对象,通过试验探究Cr(Ⅵ)的还原特征,并通过逐步回归和灰色... 研究海陆交互区域与内陆土壤中Cr(Ⅵ)还原特征差异及主控因素对于揭示Cr(Ⅵ)污染的行为规律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海陆交互区域的烟台、深圳和内陆的长沙为对象,通过试验探究Cr(Ⅵ)的还原特征,并通过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度来分析主控因素。结果显示,在为期30天的实验中,温度是影响Cr(Ⅵ)还原的关键因素,与4℃的低温相比,25℃有利于提高Cr(Ⅵ)的还原速率;微生物对Cr(Ⅵ)还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土壤中的还原物质Fe(Ⅱ)和Mn(Ⅱ),与Cr(Ⅵ)的还原速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是影响Cr(Ⅵ)还原的重要因素,pH以及不同形态的锰和铁也对Cr(Ⅵ)还原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交互区域 cr() 还原特征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修复重金属Cr(Ⅵ)污染水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海华 李瑞娟 +1 位作者 吴奇 马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2-306,312,共6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能够直接将Cr(Ⅵ)还原为Cr(Ⅲ),具有低毒、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已成为Cr(Ⅵ)污染水生物修复的新方法。综述了用于Cr(Ⅵ)还原的MFC的工作原理、介绍了非生物阴极和生物阴极的不同配置以及MFC还原Cr(Ⅵ)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能够直接将Cr(Ⅵ)还原为Cr(Ⅲ),具有低毒、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已成为Cr(Ⅵ)污染水生物修复的新方法。综述了用于Cr(Ⅵ)还原的MFC的工作原理、介绍了非生物阴极和生物阴极的不同配置以及MFC还原Cr(Ⅵ)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MFC修复Cr(Ⅵ)污染水体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cr()污染水体 阴极 阳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著微生物-玉米对Cr污染的联合修复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孟庆恒 刘文静 赵东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70-1873,共4页
以从铬矿渣堆放区土壤分离到的土著微生物为试验菌群,采用二苯碳酰二肼显色法,检测Cr(Ⅵ)浓度变化,筛选出4株对Cr(Ⅵ)的清除率大于50%的土著菌株,并设定为联合修复的微生物元素,与玉米幼苗作组合,对Cr进行微生物-植物联合清除试验。结... 以从铬矿渣堆放区土壤分离到的土著微生物为试验菌群,采用二苯碳酰二肼显色法,检测Cr(Ⅵ)浓度变化,筛选出4株对Cr(Ⅵ)的清除率大于50%的土著菌株,并设定为联合修复的微生物元素,与玉米幼苗作组合,对Cr进行微生物-植物联合清除试验。结果表明,在Cr浓度为100mg·L-1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降低培养液中Cr(Ⅵ)浓度的效果,实验条件下的清除率可达70%;在Cr浓度为100mg·L-1的条件下,土著微生物的存在,还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种子萌发率,提高幅度高出对照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微生物 玉米 联合修复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生物活性对模拟C(rⅥ)污水灌溉的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健 康贻军 +2 位作者 杨连新 朴哲 殷士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08-2314,共7页
分析了模拟Cr(Ⅵ)污水灌溉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以及反硝化活性均与Cr(Ⅵ)灌溉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r(Ⅵ)灌... 分析了模拟Cr(Ⅵ)污水灌溉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以及反硝化活性均与Cr(Ⅵ)灌溉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r(Ⅵ)灌溉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氨化作用在低浓度Cr(Ⅵ)(10mg·L-1)污灌下明显增强而在高浓度Cr(Ⅵ)(50mg·L-1)污灌下明显减弱;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基础呼吸强度以及脲酶活性与Cr(Ⅵ)灌溉浓度负相关性较好且在水稻各生育期均比较稳定,是水稻土Cr(Ⅵ)污染评价灵敏的生物学指标。(2)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生物活性对Cr(Ⅵ)污灌处理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反硝化活性、过氧化氢酶以及脲酶活性对Cr(Ⅵ)污灌敏感性总体上表现为生育前期高于生育后期。(3)加Si处理明显缓解Cr(Ⅵ)对土壤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基础呼吸强度以及反硝化作用的抑制,但促进了Cr(Ⅵ)对土壤脲酶活力的抑制以及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 微生物活性 cr()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晓丽 李雪 +3 位作者 寇志健 王军强 尚小清 陈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6-875,共10页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生物炭添加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炭基SRB吸附Cr(Ⅵ)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其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700℃限氧热解小麦秸秆(XM700)为载体制备的炭基SRB(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生物炭添加量0.6 g·100 mL^(-1)、吸附时间24 h、Cr(Ⅵ)的初始浓度100 mg·L^(-1);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以离子交换和表面物理吸附为主,以化学吸附作用为辅,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SRB能还原SO^(2)_(4)-为S^(2-),或分泌还原酶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去除目的。研究表明,IBXM700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为吸附作用与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载体 硫酸盐还原菌(SRB) cr()污染 吸附动力学 最佳吸附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