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微电子神经桥实现受控脊蟾蜍运动功能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沈晓燕 王志功 +5 位作者 吕晓迎 黄宗浩 李文渊 赵鑫泰 潘海仙 方涛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0-534,共5页
在前期电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验证了采用微电子神经桥(MENB)实现神经功能重建的基础上,为了使受控脊蟾蜍重建的动作更加协调,以自由活动的蟾蜍的坐骨神经信号作为信号源,以脊蟾蜍的坐骨神经为受控对象,借助MENB实现了受控脊... 在前期电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验证了采用微电子神经桥(MENB)实现神经功能重建的基础上,为了使受控脊蟾蜍重建的动作更加协调,以自由活动的蟾蜍的坐骨神经信号作为信号源,以脊蟾蜍的坐骨神经为受控对象,借助MENB实现了受控脊蟾蜍坐骨神经的功能重建。实验结果表明,受控脊蟾蜍在自由活动蟾蜍坐骨神经信号的控制下可以实现同步的伸缩腿动作。与其它刺激方式相比,这种刺激在动作协调性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该研究工作提供了医疗康复训练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神经(menb) 神经功能重建 脊蟾蜍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结合微电子神经桥治疗中风偏瘫的新思路 被引量:5
2
作者 钱琴琴 高建芸 +1 位作者 王志功 吕晓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4-648,共5页
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我国偏瘫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针刺是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手段之一,经皮穴位电刺激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两者都能让患者有持久的穴位刺激,但是只能依靠预先设定的模式做机械式的抖动。微电子神经桥在应用中采用体... 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我国偏瘫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针刺是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手段之一,经皮穴位电刺激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两者都能让患者有持久的穴位刺激,但是只能依靠预先设定的模式做机械式的抖动。微电子神经桥在应用中采用体表电极将获取的肌电信号进行功能电刺激,但其选择性和灵敏度不如前者。因此,作者考虑如果将传统的针刺与微电子神经桥相结合,就能精准地将采集的信号输入到需要的部位,支配偏瘫肢体产生和谐的指定动作,也可以解决微电子神经桥体表电极选择性和灵敏度不够的问题,以期用这种方法更好地帮助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偏瘫 针刺 微电子神经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电子神经桥实现大鼠运动功能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沈晓燕 王志功 +3 位作者 吕晓迎 姜正林 赵鑫泰 黄宗浩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3-847,共5页
设计了一种大鼠神经信道桥接、信号再生和功能重建的实验方案.首先对脊髓适当位置进行功能电激励,诱发控制左腿动作的坐骨神经信号;然后,将此信号作为微电子神经桥的信号源,经微电子神经桥放大处理后施加于离断的右腿坐骨神经远端,从而... 设计了一种大鼠神经信道桥接、信号再生和功能重建的实验方案.首先对脊髓适当位置进行功能电激励,诱发控制左腿动作的坐骨神经信号;然后,将此信号作为微电子神经桥的信号源,经微电子神经桥放大处理后施加于离断的右腿坐骨神经远端,从而使瘫痪的右腿产生动作.对控制左腿动作的坐骨神经信号和再生后的右腿神经信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再生前的信号相比,再生后的信号在时间上存在延迟,且两者的相干函数值为0.89,符合因果关系.这种设计方案既避免了因生物体组织传导可能引入的伪迹,又克服了因控制运动的神经信号中编、解码未知所造成的困难;此外,运用控制动作的原始神经信号作为控制信号源,使重建更精细、协调的动作行为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神经 神经功能重建 信号再生 相干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电子神经桥重建大鼠皮质脊髓束功能的体视学定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东 李耀富 +10 位作者 吴辉群 季达峰 韩笑 王昊亮 许媛媛 谢天 孟祥宇 毛玉娣 赵宁 顾娟娟 吕广明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获取大鼠皮质脊髓束的立体定位解剖学数据。方法:取成年SD大鼠脊髓T6~10节段连续冰冻切片,通过蛋白激酶Cγ(protein kinase Cγ, PKCγ)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显示皮质脊髓束,运用体视学方法定量测量,获取各节段皮质脊髓束距... 目的:获取大鼠皮质脊髓束的立体定位解剖学数据。方法:取成年SD大鼠脊髓T6~10节段连续冰冻切片,通过蛋白激酶Cγ(protein kinase Cγ, PKCγ)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显示皮质脊髓束,运用体视学方法定量测量,获取各节段皮质脊髓束距脊髓横切面正中线的最大距离、距脊髓背面的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以及皮质脊髓束的截面积等皮质脊髓束定位的相关数据。结果:在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皮质脊髓束呈棕黄色,定位于大鼠脊髓后索最深部,边界清晰,易于定位。体视学方法测量获得T6~10节段脊髓中央管到脊髓背面距离(h),两侧皮质脊髓束的截面积(s, s’),双侧皮质脊髓束距脊髓中线的距离(a, a’)、皮质脊髓束距脊髓背面的最小距离(b, b’)、皮质脊髓束距脊髓背面的最大距离(c, c’),左侧与右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能准确定位皮质脊髓束,体视学定量测量可获取大鼠皮质脊髓束的立体定位解剖学数据,为脊髓损伤后植入微电子神经桥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脊髓束 蛋白激酶CΓ 免疫组织化学 体视学定量测量 微电子神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功耗全集成微电子神经桥接电路的设计
5
作者 沈晓燕 王志功 谢书珊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神经传导束中断是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微电子神经桥是利用微电子芯片或模块旁路受损神经传导束,重建因神经通路中断而丧失的功能。设计了一种基于0.5μm CMOS工艺的低功耗、全集成微电子神经桥电路,版图面积为1.21 mm×1... 神经传导束中断是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微电子神经桥是利用微电子芯片或模块旁路受损神经传导束,重建因神经通路中断而丧失的功能。设计了一种基于0.5μm CMOS工艺的低功耗、全集成微电子神经桥电路,版图面积为1.21 mm×1.18 mm。详细介绍了微电子神经桥核心单元电路低功耗两级运算放大器和输入/输出轨至轨运算放大器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微电子神经桥接系统的通频带完全覆盖神经信号的频谱范围,增益可调至足够大,适用于神经信号探测和功能电激励。系统在±2.5 V供电情况下,功耗仅为3.4 mW,低功耗和系统全集成使得微电子神经桥向最终实现体内植入迈进了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重建 微电子神经 神经信号探测 低功耗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