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驱后微粒运移对低渗透储层的伤害及对渗流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刘漪雯 付美龙 +3 位作者 王长权 许诗婧 孟凡坤 沈彦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4,共7页
CO_(2)驱是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有效的技术措施。利用现有井网转注CO_(2)是目前低油价下经济可行的开发方式。虽然在驱替过程中引起的微粒运移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注入CO_(2)能有效降低注入压力,且在注入过程中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 CO_(2)驱是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有效的技术措施。利用现有井网转注CO_(2)是目前低油价下经济可行的开发方式。虽然在驱替过程中引起的微粒运移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注入CO_(2)能有效降低注入压力,且在注入过程中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流体的渗流能力。通过开展CO_(2)驱后微粒运移堵塞规律实验及CO_(2)-水溶液对岩石溶蚀评价实验,并对驱替前后的相渗曲线变化特征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CO_(2)驱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注入CO_(2)的过程中,注入速度为0.1、1.0 mL/min时的注入压力均有所降低。有油条件下CO_(2)驱后的岩心渗透率损失为37.05%,而经甲苯和无水乙醇清洗岩心后,岩心渗透率恢复30.48%,说明微粒在运移过程中会被原油束缚,积聚成团,造成堵塞。虽然存在一定的堵塞,但CO_(2)-水溶液主要与绿泥石发生反应,并释放Ca^(2+)、Mg^(2+)、Fe^(2+)等离子,其中Ca^(2+)浓度增长137.05%、Mg^(2+)浓度下降52.20%、Fe^(2+)浓度下降49.45%,说明虽然产生的MgCO_(3)、Fe_(2)O_(3)等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CO_(2)对CaCO3的溶蚀作用更强,整体上提高了流体的渗流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续水驱的注水能力及效果。CO_(2)驱前后,相渗曲线中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两相共渗区增大,驱油效率增加,进一步说明CO_(2)驱产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增大了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提高了注入水的注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微粒运移 低渗透储层 溶蚀评价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气库储层微粒运移对酸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2
作者 游利军 孟森 +3 位作者 高新平 康毅力 陈明君 邵佳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6-680,共5页
地下储气库投产前,需进行酸化,清除近井地带损害;投产后注采强度高、气体流速快、多周期注采的特点易诱发微粒运移损害。选取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某储气库碳酸盐岩岩心,开展了模拟储气库井酸化前、后多周期注采过程的岩心流动实验,利... 地下储气库投产前,需进行酸化,清除近井地带损害;投产后注采强度高、气体流速快、多周期注采的特点易诱发微粒运移损害。选取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某储气库碳酸盐岩岩心,开展了模拟储气库井酸化前、后多周期注采过程的岩心流动实验,利用岩心出口端产出流体的浊度,监测微粒运移程度,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一步分析了多周期注采条件下酸化对碳酸盐岩储层微粒运移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盐酸酸化和胶凝酸酸化岩样渗透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产出流体的浊度分别增加了19.3倍和21.0倍;酸化降低碳酸盐岩裂缝表面结构的稳定性,在高强度注采条件下,诱发裂缝表面的石英和黏土矿物等微粒的脱落或运移。建议钻井、完井过程中,降低储层损害,要优选酸液类型并降低酸化规模,预防微粒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碳酸盐岩 储层损害 多周期注采 酸化 微粒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峰油田注水引起的微粒运移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黎晓茸 杨立华 +1 位作者 李大建 姚洋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2期81-82,共2页
西峰油田正式投入开发以来,采取超前注水方式补充地层能量,注水几年后出现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降低的问题。为了查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储层物性及流动性研究。所研究的储层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相对含量约为30%。多组岩... 西峰油田正式投入开发以来,采取超前注水方式补充地层能量,注水几年后出现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降低的问题。为了查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储层物性及流动性研究。所研究的储层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相对含量约为30%。多组岩心体积流量实验及正反向流动实验表明,储层中存在明显的微粒运移现象是导致注水井注水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结论对油田注水井增注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注水 微粒运移 流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中微粒运移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欣 张达明 樊世忠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1年第3期51-64,共14页
在对储层损害机理的研究中,微粒的分散、运移问题至关重要。文章从微粒的受力分析出发,计论了重力、范氏力和双电层斥力对微粒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影响微粒水化膨胀、分散、运移的临界盐浓度和临界起动速度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 在对储层损害机理的研究中,微粒的分散、运移问题至关重要。文章从微粒的受力分析出发,计论了重力、范氏力和双电层斥力对微粒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影响微粒水化膨胀、分散、运移的临界盐浓度和临界起动速度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还通过室内实验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验证,选取二连阿南油田的岩类学分析、物理分析、ξ电位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阿南地区的临界盐浓度和临界起动速度进行估算和预测,其估算值确在实验值范围内,说明这种估算是可行的,而且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节省人力物力等优点。文章最后就如何防止微粒分散运移对阿南油田储层造成损害,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损害 微粒运移机理 盐水浓度 油气层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岩石破裂诱发微粒运移损害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金辉 康毅力 +1 位作者 游利军 杜新龙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0年第3期17-19,22,共4页
在油气井射孔和水力压裂过程中储层岩石发生破裂,可能诱发岩石微粒的分散运移,造成速敏损害,影响油气田的最终采收率。选用露头岩样分别进行了基块、干式与湿式破裂岩样的对比性速敏实验,证实了岩石破裂过程显著增加了速敏损害程度和发... 在油气井射孔和水力压裂过程中储层岩石发生破裂,可能诱发岩石微粒的分散运移,造成速敏损害,影响油气田的最终采收率。选用露头岩样分别进行了基块、干式与湿式破裂岩样的对比性速敏实验,证实了岩石破裂过程显著增加了速敏损害程度和发生机会。研究表明,干式破裂岩样微粒运移程度中等偏强,湿式破裂岩样微粒运移程度强;相同破裂方式裂缝岩样,裂缝宽度越大,微粒运移程度越强;岩石破裂导致微粒之间连接力减弱是诱发微粒运移的力学机理,地层水对岩石强度的弱化作用加剧了微粒运移的程度;岩样中含有易发生微粒运移的蒙皂石、伊/蒙间层、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是岩石破裂诱发微粒运移的潜在地质因素。对于岩石强度较差的储层,采用负压射孔和优选压裂支撑剂粒级有助于弱化微粒运移损害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裂 微粒运移 速敏 水力压裂 射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储层微粒运移评价及预防措施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宗强 徐永高 +2 位作者 王小朵 慕立俊 赵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1,共3页
文章以储层微观机理研究为切入点,从粘土矿物成分、微粒粒径分布、速敏等方面,研究了苏里格气田是否存在着微粒运移可能性、微粒运移引起孔喉堵塞程度。并提出了预防微粒运移技术对策,重点对粘土稳定剂的防膨长效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文章以储层微观机理研究为切入点,从粘土矿物成分、微粒粒径分布、速敏等方面,研究了苏里格气田是否存在着微粒运移可能性、微粒运移引起孔喉堵塞程度。并提出了预防微粒运移技术对策,重点对粘土稳定剂的防膨长效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性的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苏里格气田压裂液体系的性能,确定压裂后排液及合理的生产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压裂 粒径分布 微粒运移 速敏 防膨长效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罗明良 蒲春生 樊友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3期74-76,共3页
在油田注采过程中 ,由于注采速度过高导致地层发生微粒运移 ,从而堵塞地层孔隙 ,使油气井产量急剧降低。在岩心速敏实验基础上 ,应用渗流力学和采油工艺等基本原理 ,将室内临界流速研究与油田开发相结合 ,建立了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数学模... 在油田注采过程中 ,由于注采速度过高导致地层发生微粒运移 ,从而堵塞地层孔隙 ,使油气井产量急剧降低。在岩心速敏实验基础上 ,应用渗流力学和采油工艺等基本原理 ,将室内临界流速研究与油田开发相结合 ,建立了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大庆龙虎泡油田部分油井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金 191、金 393井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粒运移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运移 临界流速 数学模型 地层伤害 临界产量 龙虎泡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波动条件下微粒运移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蒋华义 赵松 +3 位作者 赵贤明 何明 蒲蓉蓉 陶晓红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73,19,共4页
利用准三维真实岩心微观模型和自行研制的宽频带电伺服波动压力发生系统,通过微观模型可见技术研究了固相颗粒在波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层孔喉的各种过程。通过观测不同振动频率和振幅下,不同浓度及粒径的颗粒悬浮体系在储层孔隙中的运移... 利用准三维真实岩心微观模型和自行研制的宽频带电伺服波动压力发生系统,通过微观模型可见技术研究了固相颗粒在波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层孔喉的各种过程。通过观测不同振动频率和振幅下,不同浓度及粒径的颗粒悬浮体系在储层孔隙中的运移情况,分析了在波动压力作用下颗粒运移的规律,特别是在一定的波动频率下,实验中可清楚观察到“空化效应”,这种“空化效应”能非常有效地起到解堵与除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运移 微观模型 压力波动 解堵 空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层微粒运移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龙 鞠斌山 +1 位作者 江怀友 邸鹏 《中外能源》 CAS 2011年第12期50-54,共5页
油层微粒分为黏土矿物微粒和非黏土矿物微粒。黏土矿物微粒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非黏土矿物微粒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他碳酸盐和硅酸盐微粒。黏土矿物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具有层状结构,某种条件下可... 油层微粒分为黏土矿物微粒和非黏土矿物微粒。黏土矿物微粒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非黏土矿物微粒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他碳酸盐和硅酸盐微粒。黏土矿物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具有层状结构,某种条件下可能发生膨胀、酸敏、结垢等变化。油层微粒运移包括微粒释放、运移和堵塞过程。油层微粒运移受多种因素影响。微粒能否脱离岩石孔隙表面,取决于微粒和岩石表面的力学性质。引起地层伤害的方式主要有黏土矿物膨胀和油层微粒运移堵塞。黏土矿物的膨胀往往伴随着油层微粒的释放,两种地层伤害方式经常伴随发生,往往使后果变得更为严重。油层可能释放微粒,在运移过程中可能吸附在孔隙表面或堵塞喉道,降低油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微粒运移也可在流体的携带作用下,从油层移出,增加孔隙和喉道尺寸,提高油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微粒运移 地层伤害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微粒运移预测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明良 蒲春生 周风山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5期11-13,共3页
针对在油田注采过程中 ,经常由于忽略注采速度的影响而导致地层发生微粒运移 ,从而堵塞地层孔隙 ,使油气井产量急剧降低 .尤其对于低渗油层 ,地层伤害程度更大 .在岩心速敏实验基础上 ,应用渗流力学和采油工艺等基本原理 ,将室内临界流... 针对在油田注采过程中 ,经常由于忽略注采速度的影响而导致地层发生微粒运移 ,从而堵塞地层孔隙 ,使油气井产量急剧降低 .尤其对于低渗油层 ,地层伤害程度更大 .在岩心速敏实验基础上 ,应用渗流力学和采油工艺等基本原理 ,将室内临界流速与油田开发相结合 ,建立了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数学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大庆龙虎泡油田几口油井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 :金 1 91、金393井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粒运移损害 ,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泡油田 临界流速 微粒运移 数学模型 地层伤害 临界产量 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气库碳酸盐岩裂隙微粒运移实验模拟 被引量:5
11
作者 游利军 邵佳新 +3 位作者 王都 王汉 康毅力 陈明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99,共6页
储气库井在注采过程中因注采压力过大可能诱发微粒运移,为此,选用储气库碳酸盐岩储层岩心制取人工裂缝岩心,分别开展了应力敏感实验、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气体速敏实验、模拟储气库注采压力增加时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的流动实验,测试了实... 储气库井在注采过程中因注采压力过大可能诱发微粒运移,为此,选用储气库碳酸盐岩储层岩心制取人工裂缝岩心,分别开展了应力敏感实验、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气体速敏实验、模拟储气库注采压力增加时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的流动实验,测试了实验过程中岩心渗透率,并借助扫描电镜对模拟储气库注采压力增加时和应力敏感实验前后岩心的裂缝壁面进行检测,揭示储气库注采过程中微粒运移机理。实验表明: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的速敏程度分别为中等偏弱—中等偏强和中等偏强—强,岩心应力敏感程度为弱—中等偏弱;模拟储气库注采压力增加时干燥岩心和含水岩心的平均渗透率损害率分别为77%和84%。研究认为,注采过程中的裂缝壁面的微粒在高速气流拖拽作用下发生拉张破坏和有效应力下岩石被破坏是微粒运移的重要诱发机制,含水情况下岩石强度弱化,会强化微粒运移。建议合理控制注采压力和减少流体进入储气库井,防止产生大量微粒,最终影响储气库的多尺度注采,同时对于合理控制储气库的注采压力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碳酸盐岩 注采过程 微粒运移 有效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运移评价方法及新型微粒稳定剂FS—1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贤友 樊世忠 王欣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5年第4期46-51,共6页
建立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室内研究油气层中微粒运移程度的实验方法,用该方法对几种常见的微粒稳定剂和研制的新型微粒稳定剂FS—1的运移程度和运移效果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常規微粒稳定剂防止微粒运移的效果很差,而FS—1则具有很好的... 建立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室内研究油气层中微粒运移程度的实验方法,用该方法对几种常见的微粒稳定剂和研制的新型微粒稳定剂FS—1的运移程度和运移效果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常規微粒稳定剂防止微粒运移的效果很差,而FS—1则具有很好的抑制地层微粒运移的效果,能使处理后岩心微粒的运移程度降低90%左右,岩心渗透率损失减少80%以上;其效果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相当;FS—1还具有一定的防止粘土膨胀的作用,并具有化学稳定性、抗温性及使用方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微粒运移 稳定剂 油气层 钻井泥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多孔介质粘土膨胀和微粒运移的数学模拟方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鞠斌山 马明学 邱晓燕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5,共8页
孔隙介质的变形、粘土的膨胀、孔隙介质内部微粒的释放、运移和滞留及注入流体携带的外部微粒的入侵是导致孔隙介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在注水开发油田过程中由于孔隙变形、粘土的膨胀、孔隙介质内部微粒的释放、运移... 孔隙介质的变形、粘土的膨胀、孔隙介质内部微粒的释放、运移和滞留及注入流体携带的外部微粒的入侵是导致孔隙介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在注水开发油田过程中由于孔隙变形、粘土的膨胀、孔隙介质内部微粒的释放、运移、滞留和微粒入侵导致的油层伤害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论述孔隙变形、粘土的膨胀、孔隙介质中微粒的释放、运移和滞留及微粒在孔隙介质表面吸附和在孔喉堵塞导致油层伤害机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描述油层伤害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求解。利用数值运算的结果研究了由油层内部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伤害 微粒运移 孔隙变形 粘土膨胀 数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粘土膨胀与微粒运移对储层渗透率影响的数值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青林 王松 胡三清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9年第5期1-3,共3页
钻井过程对储层的损害,主要是粘土膨胀和微粒运移造成的。本文提出了一个比较实用又便于数值化的数学模型,它综合考虑了粘士膨胀、微粒运移以及岩石对微粒的吸附作用等因素对渗透率的影响,运用这种数值方法可以预测钻井完井液对储层的损... 钻井过程对储层的损害,主要是粘土膨胀和微粒运移造成的。本文提出了一个比较实用又便于数值化的数学模型,它综合考虑了粘士膨胀、微粒运移以及岩石对微粒的吸附作用等因素对渗透率的影响,运用这种数值方法可以预测钻井完井液对储层的损害,对保护油气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粘土膨胀 微粒运移 储层渗透率 数值方法 石油钻井 地层损害 地层评价 渗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气库井注气压力剧变诱发微粒运移实验模拟 被引量:3
15
作者 康毅力 邵佳新 +4 位作者 游利军 高新平 陈明君 谭启贵 韩慧芬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7-803,810,共8页
微粒运移是一种重要的储层损害类型,地下储气库井在注气过程中因注气压力递增或波动而诱发储层微粒运移。当前,基于储气库注气压力变化下的微粒运移机理尚不明确,且少有系统开展模拟储气库注气压力变化下的微粒运移实验研究。为此,选用... 微粒运移是一种重要的储层损害类型,地下储气库井在注气过程中因注气压力递增或波动而诱发储层微粒运移。当前,基于储气库注气压力变化下的微粒运移机理尚不明确,且少有系统开展模拟储气库注气压力变化下的微粒运移实验研究。为此,选用相国寺储气库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岩心制取裂缝岩心,分别开展了应力敏感实验、气体速敏实验、模拟储气库注气压力递增和压力波动情形下的岩心流动实验,测试压力递增和压力波动的岩心渗透率和出口端微粒浊度,并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储层微粒运移的潜在微粒类型,揭示了储气库注气压力动态变化诱发储层微粒运移机理。实验表明:①驱替压力递增和压力波动实验中的压力梯度远大于速敏实验中岩心发生速敏时(微粒运移)的临界压力梯度,岩心应力敏感程度为弱~中等偏弱;②驱替压力递增和波动下岩心平均渗透率损害率分别为77%和57%;③驱替压力递增和压力波动引起储层裂缝壁面脆弱结构附着能力下降是微粒运移的重要诱发机制。分析认为,注气压力递增或频繁波动会诱发储气库储层微粒运移损害,应预防钻完井过程中外来固相微粒侵入,并对储层中固有微粒进行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碳酸盐岩 注气压力 微粒运移 储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运移对砂岩铀矿层渗透性的伤害研究及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立民 廖文胜 +2 位作者 许影 常华 甘楠 《铀矿冶》 CAS 2015年第4期235-240,244,共7页
对内蒙古某砂岩铀矿的岩心进行模拟地层条件的微粒运移伤害评价及其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微粒粒径与矿石孔径的匹配性决定了孔隙的堵塞方式和伤害程度。当矿石渗透率增大,且微粒粒径与之匹配时,易引起孔喉堵塞,伤害程度也随之增大。试验... 对内蒙古某砂岩铀矿的岩心进行模拟地层条件的微粒运移伤害评价及其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微粒粒径与矿石孔径的匹配性决定了孔隙的堵塞方式和伤害程度。当矿石渗透率增大,且微粒粒径与之匹配时,易引起孔喉堵塞,伤害程度也随之增大。试验中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程度为86%。并分别分析伤害机制,建立了伤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 伤害评价 机理 砂岩铀矿 微粒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中微粒运移现象的实验判断 被引量:22
17
作者 景岷雪 罗丽琼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5年第2期50-53,i005,共5页
储层中微粒运移是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速敏、正反向流动两种岩心流动实验可以直观判断储层中微粒运移,速敏实验是判断储层岩心微粒运移状况的基本方法。但单独运用速敏实验并不可靠,需要以正反向流动实验及储层相关地质资料为... 储层中微粒运移是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速敏、正反向流动两种岩心流动实验可以直观判断储层中微粒运移,速敏实验是判断储层岩心微粒运移状况的基本方法。但单独运用速敏实验并不可靠,需要以正反向流动实验及储层相关地质资料为辅助加以分析判断。根据正反向流动实验曲线中渗透率的变化,可判断微粒运移。通过储层岩矿成分分析及胶结状态的观察结果等储层地质资料的分析,可以预测或验证岩心微粒运移现象的发生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运移 岩心流动实验 地质资料 储层损害 直观判断 反向流动 储层岩心 分析判断 成分分析 发生状况 速敏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微粒运移堵塞机理及解堵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振国 裴铁民 +2 位作者 陈义发 贾喻博 张利乐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10期161-163,共3页
针对物性差油藏注水困难的问题,通过开展CO_(2)驱微粒运移堵塞规律及有机垢解堵实验,优化CO_(2)驱油技术。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引起无机垢、有机垢和微粒积聚成团堵塞,导致储层渗流能力变差,岩心渗透率损失65.1%;经过甲苯和无水乙醇... 针对物性差油藏注水困难的问题,通过开展CO_(2)驱微粒运移堵塞规律及有机垢解堵实验,优化CO_(2)驱油技术。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引起无机垢、有机垢和微粒积聚成团堵塞,导致储层渗流能力变差,岩心渗透率损失65.1%;经过甲苯和无水乙醇清洗后,储层渗流能力有所恢复,岩心渗透率恢复47.2%;CO_(2)驱油过程中通过加注甲苯等可解决有机垢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小由于微粒运移和微粒积聚成团引起的地层堵塞,该研究对于注水井解堵与降压增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微粒运移 解堵 降压增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运移临界速度及伤害半径定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琦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4期113-114,118,共3页
油田注采过程中,由于储层微粒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流体流动会引起油气层中微粒运移并堵塞孔喉,造成储层伤害,影响采收率。将室内实验结果与实际生产开发相结合,从岩心的速敏实验临界流量入手,通过与裸眼井混相径向流临界流量转换,反... 油田注采过程中,由于储层微粒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流体流动会引起油气层中微粒运移并堵塞孔喉,造成储层伤害,影响采收率。将室内实验结果与实际生产开发相结合,从岩心的速敏实验临界流量入手,通过与裸眼井混相径向流临界流量转换,反推出生产中射孔井的临界产量,根据与实际生产对比结果,评价各井储层伤害程度,进而调整油井生产状况,最终达到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运移 伤害半径 临界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国寺储气库储层微粒运移伤害实验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新平 彭钧亮 +3 位作者 韩慧芬 周玉超 李力民 冯艳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49,59,I0003,I0004,共7页
储气库强注强采、反复注采的生产特征决定了储层特征在不断变化,使用常规方法难以准确评价微粒运移对储层的伤害大小。为了给储气库注采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实验技术支持,以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气库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储气库实际生产... 储气库强注强采、反复注采的生产特征决定了储层特征在不断变化,使用常规方法难以准确评价微粒运移对储层的伤害大小。为了给储气库注采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实验技术支持,以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气库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储气库实际生产,建立了一套基于生产特征的实验方法;采用岩心伤害评价仪、扫描电镜及浊度仪开展微粒运移对储层伤害的实验研究,定量分析驱替压差递增、波动、正反向的变化引起微粒运移对储层的损害大小。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生产特征建立的实验方法,驱替方式为压差递增、波动、正反向,驱替压差1.5~10 MPa,实现了模拟实际生产全特征的实验评价;②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气库储层微粒运移的第一临界压差4 MPa,第二临界压差8 MPa;③驱替压差波动更容易使前期堵塞孔喉的微粒发生进一步运移,产生自然解堵或新的堵塞,4~8 MPa的驱替压差产生解堵的效果,8~10 MPa的驱替压差产生新的堵塞;④驱替压差方向的变化,可使微粒在喉道及孔隙中来回振荡,使部分大微粒破碎成小微粒进而运移出,使储层渗透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缓解储层的伤害。结论认为,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气库在注、采过程中控制一定的生产压差,不但能够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减小地面设备负荷,同时能有效缓解由于微粒运移导致的储层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碳酸盐岩 裂缝-孔隙型储层 微粒运移 驱替压差 驱替方式 储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