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纳尺度气液界面的传质行为研究进展
1
作者 胡恬睿 郑亮 +3 位作者 廖海龙 李晖 罗勇 陈建峰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气液界面的传质行为显著影响化工反应与分离过程的效率,从而影响化工设备的设计、优化和操作。随着微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气液界面传质行为的研究从毫米尺度得以深入到微纳米尺度。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宏观连续模型难以描述与解释微纳气... 气液界面的传质行为显著影响化工反应与分离过程的效率,从而影响化工设备的设计、优化和操作。随着微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气液界面传质行为的研究从毫米尺度得以深入到微纳米尺度。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宏观连续模型难以描述与解释微纳气液界面传质行为,因此发展适用于微纳尺度的新模型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微纳尺度气液界面传质行为的研究进展,具体内容包括:(1)微纳气液界面结构和分子富集现象;(2)表面张力及表面张力差、密度差等引起的界面不稳定现象;(3)现有的气液界面传质理论与微纳尺度下气液界面传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气液界面 界面结构 质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结构动力学专刊序
2
作者 胡开明 李成 刘汝盟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10期1-4,共4页
围绕微纳尺度结构跨尺度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分析、动力学控制、动力学设计与测量方法等研究主题,本专刊介绍了微纳尺度结构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 微纳尺度结构 尺度动力学 器件动力学设计 动力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气液传质强化油品催化加氢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立华 蔡苏杭 +3 位作者 江文涛 罗倩 罗勇 陈建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3,共15页
相比于经典的滴流床加氢技术,液相加氢技术由于其一次性投资成本和运行能耗低,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进一步强化氢油相界面的传质速率来提高液相加氢效率,仍是一个重要的难题。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纳尺度气泡或液滴的... 相比于经典的滴流床加氢技术,液相加氢技术由于其一次性投资成本和运行能耗低,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进一步强化氢油相界面的传质速率来提高液相加氢效率,仍是一个重要的难题。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纳尺度气泡或液滴的气液传质强化技术有助于油品催化加氢反应。本文以微纳气泡为例,首先总结了微纳气泡特点及产生方式,简述了微纳尺度气液传质强化液相加氢过程可行性判别,回顾了微纳尺度气液传质强化在油品液相加氢工艺中的相关研究及工业应用。最后分析了微纳尺度气液传质强化在油品液相加氢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方向,即微纳尺度传质与本征反应的匹配、工况条件微纳气泡在反应器中的流动以及含微纳气泡混合物的气液分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气泡 加氢 传递过程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流动与界面流动专题序 被引量:1
4
作者 关东石 司廷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1-1213,共3页
微纳尺度流动与界面流动是流体力学的重要分支学科[1],其中微纳尺度流动关注微米、亚微米乃至纳米尺度下流体运动及物质输运规律,界面流动关注不同流体或流固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流动规律.随着微流控芯片和微纳机电系统的发展,微纳尺... 微纳尺度流动与界面流动是流体力学的重要分支学科[1],其中微纳尺度流动关注微米、亚微米乃至纳米尺度下流体运动及物质输运规律,界面流动关注不同流体或流固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流动规律.随着微流控芯片和微纳机电系统的发展,微纳尺度流动与界面流动已成为流体力学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并且涉及了流体力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医疗健康、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流控芯片 流体力学 医疗健康 流体运动 交叉融合 能源环境 生命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微纳尺度润湿动力学:长针式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与进展
5
作者 关东石 聂鹏程 +2 位作者 闫财山 郭永杰 童彭尔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7-1510,共14页
“如何在微观层面测量界面现象”是微纳尺度实验流体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列入世界前沿125个科学问题名单(Sanders S,Science,2021).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光学手段很难直接测量微纳尺度下的流动与界面现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 “如何在微观层面测量界面现象”是微纳尺度实验流体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列入世界前沿125个科学问题名单(Sanders S,Science,2021).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光学手段很难直接测量微纳尺度下的流动与界面现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精准操控和小尺度力学测量等优势,结合长针式探针组装成的微流变计可以直接测量气-液-固三相接触线上的毛细力,并监测探针在垂直方向运动中力的动态变化.通过该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流体界面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各类材料在液体环境中力学性质在微纳尺度的精确表征.文章将系统介绍长针式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微纳尺度非理想界面润湿动力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低能垒表面毛细力的速度依赖性与非对称性、无序粗糙表面接触线黏滑运动的统计学规律、柔性表面接触线动力学的状态与速度定律、以及离子液体-金属界面处电场对接触角迟滞的调控等,最后展望了该技术在新兴领域中的应用.该实验手段为检验各类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提供了可信数据,为探究界面上复杂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流动与界面流动 三相接触线 润湿动力学 原子力显 流固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金属疲劳研究取得新进展
6
作者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2024年第3期59-60,共2页
近年来,新能源、人工智能及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关器件尺寸不断微小化,器件所用材料的特征尺度也不断向亚微米甚至纳米尺度减小。然而,这些微纳米尺度材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疲劳可靠性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信息通讯 金属疲劳 人工智能 疲劳可靠性 尺度 特征尺度 微纳尺度 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电气击穿特性和放电规律研究综述 被引量:23
7
作者 成永红 孟国栋 董承业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23,共11页
微纳尺度电气击穿特性和放电规律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近7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重点从研究手段、放电规律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不同物理尺度介电系统(宏观尺度电极/微米间隙、微米尺度电极/... 微纳尺度电气击穿特性和放电规律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近7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重点从研究手段、放电规律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不同物理尺度介电系统(宏观尺度电极/微米间隙、微米尺度电极/微米亚微米间隙、纳米尺度电极/纳米亚纳米间隙)的放电击穿特性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电极间隙、气压、电极材料和电极形状等因素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物理尺度介电系统的放电规律。通过对微纳尺度电气击穿特性和放电规律的概括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对丰富和完善微纳尺度放电击穿理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电气击穿 放电规律 Paschen曲线 Townsend雪崩击穿 场致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轴压缩试验前后含气页岩微纳尺度裂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兰恒星 陈俊辉 伍宇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5,共12页
含气页岩受力后裂隙扩展分布方式与矿物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页岩气勘探开采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但受制于前期仪器设备水平的不足,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四川盆地志留纪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分别选择三轴压缩试验前后的天然样和压缩样进行氩... 含气页岩受力后裂隙扩展分布方式与矿物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页岩气勘探开采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但受制于前期仪器设备水平的不足,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四川盆地志留纪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分别选择三轴压缩试验前后的天然样和压缩样进行氩离子抛光,借助高性能场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进行矿物晶体和微纳尺度的裂纹观察(分别设定扫描电镜像素大小10 nm和1μm,观察面积设为1 mm),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技术,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前后含气页岩微纳尺度裂隙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矿物组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三轴压缩试验前后,样品内微纳尺度裂隙的空间分布均符合幂律分布,具有一定的自仿射性和层次结构性。但是不同矿物(石英、长石、碳酸盐、黏土等)在受压前后产生的微观裂隙分布特征值(D、logC)变化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不同矿物的力学响应特征和机制的不同以及不同矿物对页岩压裂造缝的贡献作用的不同。脆性矿物中的长石、碳酸盐矿物组成以及脆性矿物与黏土矿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对页岩缝网改造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矿物压缩前后的破坏模式总体存在从张性破坏到剪性破坏的转变过程,然而不同矿物类型在压缩前后裂隙展布形态特征及力学机制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碳酸盐类和黏土类矿物变化最为显著,容易形成较复杂的缝网,并存在复杂应力状态主导的多种不同力学机制裂纹共存的现象,在研究时需要考虑页岩复杂矿物构成和结构导致的破裂过程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页岩 微纳尺度裂隙 空间特征 矿物组成 三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毛细芯吸液特性 被引量:6
9
作者 郑晓欢 王野 +2 位作者 李红传 纪献兵 徐进良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8-495,共8页
为提高相变传热中毛细芯的吸液性能,以4种粒度(d_a=556 nm^73.8μm)的球形铜粉并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Na_2CO_3(φ=0%~40%),用粉末烧结的方法制备不同规格的毛细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测定液体在其内部的爬升高度,用高速摄影捕捉液滴被吸入... 为提高相变传热中毛细芯的吸液性能,以4种粒度(d_a=556 nm^73.8μm)的球形铜粉并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Na_2CO_3(φ=0%~40%),用粉末烧结的方法制备不同规格的毛细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测定液体在其内部的爬升高度,用高速摄影捕捉液滴被吸入的运动过程,以此为基础对微纳尺度毛细芯的吸液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颗粒直径及掺盐比可使毛细芯内部结构产生明显的差异,从而显著影响毛细芯的毛细特性和液体在其内部的爬升高度。当φ=0%时,与d_a=556 nm的毛细芯相比,d_a=73.8μm的毛细芯中液体的爬升高度增加约373 mm;而对d_a=24.1μm的毛细芯,最佳掺盐比φ=30%,液体所达到的最大爬升高度约518 mm,相比φ=0%的毛细芯,液体爬升高度提升45%。液滴被吸入的运动过程表明,由于纳米级毛细芯的毛细吸力较大,在液滴吸入初期可使其产生较大的变形,但由于渗透率较小导致完全吸入液滴所用时间较长,可见毛细芯吸液过程是毛细吸力和渗透率协同作用的结果,可通过调节金属粉末直径和掺盐比获得最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毛细芯 爬升高度 毛细吸力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简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蕊 周晓慧 +4 位作者 曹晨茜 王悦 张玉荣 黄慧琳 王青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73-2777,共5页
介绍了微激光烧结成型技术(MSLS)、微滴喷射成型技术(MDJ)、双光子聚合光固化成型技术(TPP)、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MSLA)、薄材叠层实体制造成型技术(LOM)、丝材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微纳米3D打印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分... 介绍了微激光烧结成型技术(MSLS)、微滴喷射成型技术(MDJ)、双光子聚合光固化成型技术(TPP)、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MSLA)、薄材叠层实体制造成型技术(LOM)、丝材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微纳米3D打印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国内外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未来研究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3D打印 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俄歇电子能谱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俊勇 徐富春 +1 位作者 蔡端俊 李金钗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7-345,共19页
随着纳米结构材料的广泛应用,新型微纳尺度表征技术成为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局域电子信息全面性的思想,从俄歇电子能谱的原理出发,理论推导出俄歇价电子能谱的简明表述方式,确定俄歇价电子能谱与微观电子结构信息的内... 随着纳米结构材料的广泛应用,新型微纳尺度表征技术成为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局域电子信息全面性的思想,从俄歇电子能谱的原理出发,理论推导出俄歇价电子能谱的简明表述方式,确定俄歇价电子能谱与微观电子结构信息的内在联系和物理意义,建立了俄歇电子能谱探测微区一系列宏观参量的新技术。其中应力测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可优于20nm,为微纳尺度力学测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非接触性的局域电学性质测量技术,超越了传统电学测量方法的思想框架,实现了无外场驱动的电荷密度分布、电场分布等本征电学性质表征、以及半导体异质结构整个空间区域的能带构造;结构相的测定技术,使纳米微区材料的晶体结构相识别成为可能;半导体微区导电类型测定技术,延续了非接触性电学测量的优点,并且能够灵活地探测分析复杂光电器件结构中不同区域的导电类型分布。通过实际应用于侧向外延GaN不同区域、AlxGa1-xN/GaN超晶格量子阱结构、ZnO纳米颗粒等纳米尺度复杂体系的微区宏观性质探测,获得应力/应变、电荷密度/电场、结构相以及导电类型及其分布等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测量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技术 俄歇电子能谱 微纳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移边界条件下平板间流体的微纳尺度泊肃叶流动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宝和 《化工高等教育》 2018年第6期87-91,共5页
微纳尺度泊肃叶流动特性的动量传递分析对于提升微纳机电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滑移边界条件下平板间流体的微纳尺度泊肃叶流动问题,传统的传递原理教学中缺乏相应的传递理论分析。本文从N-S方程出发,推导出微纳尺度泊肃叶流动... 微纳尺度泊肃叶流动特性的动量传递分析对于提升微纳机电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滑移边界条件下平板间流体的微纳尺度泊肃叶流动问题,传统的传递原理教学中缺乏相应的传递理论分析。本文从N-S方程出发,推导出微纳尺度泊肃叶流动的速度分布和流体流动阻力等动量传递规律,以丰富传递原理的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肃叶流动 微纳尺度 滑移边界条件 速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在微纳尺度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田琳 付琴琴 单智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706-715,751,共11页
微纳尺度材料是指外观尺寸或其基本构成单元在10 nm到10μm之间(以下简称微纳尺度)的材料或器件。个案、定性的研究表明微纳尺度材料有以下特性:其性能不能通过外推基于宏观块体材料的知识体系得到,传统的力学测试工具和方法无法满足对... 微纳尺度材料是指外观尺寸或其基本构成单元在10 nm到10μm之间(以下简称微纳尺度)的材料或器件。个案、定性的研究表明微纳尺度材料有以下特性:其性能不能通过外推基于宏观块体材料的知识体系得到,传统的力学测试工具和方法无法满足对微纳尺度材料进行测试的要求,微纳尺度材料通常在多场耦合条件下服役。这些特性要求研究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寻找和研发新的工具以期实现对微纳尺度材料的可控制备,高通量观测、操控和定量测量。双束聚焦离子束技术不仅因具有纳米级的空间分辨率而具备对微纳尺度材料的高质量成像和动态监测,而且具备纳米分辨率的定点刻蚀、诱导沉积等功能。因此,双束聚焦离子束成为研究微纳尺度材料力学性能的有力工具。综述了近年来聚焦离子束技术在微纳尺度材料类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其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 米力学 微纳尺度 样品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场分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联用在微纳尺度物质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嘉轩 刘璐 +1 位作者 李东浩 朴相范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57-1170,共14页
微纳尺度物质的分离和分选在精准医学、材料科学和单细胞分析等研究中至关重要。精准、高效和快速的分离微纳尺度物质能够为癌症的早期诊断、生物样品检测和细胞筛选提供重要帮助,其中基于外加场分离技术的分离微纳尺度物质因可以对微... 微纳尺度物质的分离和分选在精准医学、材料科学和单细胞分析等研究中至关重要。精准、高效和快速的分离微纳尺度物质能够为癌症的早期诊断、生物样品检测和细胞筛选提供重要帮助,其中基于外加场分离技术的分离微纳尺度物质因可以对微纳尺度物质高效在线分离和分选,被广泛应用于微纳米颗粒、外泌体以及生物细胞的分离工作中,而目前多数外加场分离技术存在装备繁琐和样品消耗大等问题。微流控技术是一种通过制作微通道和微流控芯片操纵微小流体对微纳尺度样品组分进行分离的技术,因具有快速检测、高通量、在线分离、集成性高、成本低等优势现被应用于微纳尺度物质分离分析中,是一种微纳尺度物质分离的有效方法,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上设计不同的通道及外部配件提高主动场对微纳尺度物质分离效率。外加场分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联用可以实现微纳尺度物质的无损、高效、在线分离。该综述主要概述了近年来在微流控芯片上依托流动场、电场、磁场及声场等外加场分离技术来提高对微纳尺度物质分离效率的研究现状,并将各个外力场对单细胞、微颗粒等微纳尺度物质的分离进行分类介绍,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及发展应用,最后展望了外加场分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联用在应用于癌细胞的早期筛查、精确分离微尺度物质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联用技术的优势和未来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控 微纳尺度物质 主动场分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含灵 曹炳阳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2-22,共11页
体点导热问题是电子器件散热优化方面的基础问题之一,已有研究大多建立在傅里叶导热定律的基础上,但随着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度降低到微纳米量级,导热优化需要考虑非傅里叶效应.本文结合声子玻尔兹曼方程的数值解和对声子平均自由程进行插... 体点导热问题是电子器件散热优化方面的基础问题之一,已有研究大多建立在傅里叶导热定律的基础上,但随着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度降低到微纳米量级,导热优化需要考虑非傅里叶效应.本文结合声子玻尔兹曼方程的数值解和对声子平均自由程进行插值的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惩罚方法,发展了微纳米尺度下弹道-扩散导热的拓扑优化方法.在弹道-扩散导热机制下,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得到的材料分布明显不同于扩散导热下的树状分布,且会随努森数的变化而变化,与拓扑优化的插值方式和声子弹道输运有关.随着弹道效应的增强,尺寸效应使得材料分布中微小结构的等效热导率低于粗壮结构,因而拓扑优化结果朝着增多粗壮结构、减少微小结构的方向发展.弹道效应足够强时,填充材料聚集在低温边界附近,主干和枝合并,呈团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点导热 拓扑优化 微纳尺度 声子玻尔兹曼输运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材料内耗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建峰 聂余满 +1 位作者 庄重 方前锋 《仪表技术》 2014年第7期1-4,共4页
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的内耗测量方法。通过对碳纤维材料试样进行交变静电激发,在显微系统下记录强迫振动过程的高帧率图像,完成了微纳尺度材料内耗测量系统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现低频和高频内耗的非接触式测量,测量频率范围大... 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的内耗测量方法。通过对碳纤维材料试样进行交变静电激发,在显微系统下记录强迫振动过程的高帧率图像,完成了微纳尺度材料内耗测量系统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现低频和高频内耗的非接触式测量,测量频率范围大,系统扩展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材料 内耗测量 强迫振动 数据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场技术的微纳尺度热物性测量系统空间分辨率增强
17
作者 刘燕 张超 +3 位作者 郑利兵 王大正 孙方远 刘珠明 《测试技术学报》 2022年第1期73-79,共7页
传统的脉冲激光时域热反射系统通常基于远场光学设计,对于微纳米材料热物性测量的空间分辨率约在3μm~10μm范围,不足以满足先进微电子器件和芯片的热物性测试要求.基于近场光学原理,本文研究了提升时域热反射系统空间分辨率的新颖技术... 传统的脉冲激光时域热反射系统通常基于远场光学设计,对于微纳米材料热物性测量的空间分辨率约在3μm~10μm范围,不足以满足先进微电子器件和芯片的热物性测试要求.基于近场光学原理,本文研究了提升时域热反射系统空间分辨率的新颖技术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实验获得的微纳结构样品测量数据表明,基于近场技术的时域热反射系统对于微纳米材料热物性测量的空间分辨率可提升到1μm.该技术为微电子器件热设计和纳米尺度热输运机理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探针 时域热反射 空间分辨率 微纳尺度热物性 界面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下准一维超导体TaSe_(3)的物理减薄
18
作者 王子佳 吴志勇 +5 位作者 李承翰 詹鹏飞 杨泽燕 吴海城 宝日玛 邢颖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4-83,共10页
在低维材料中,二维材料的剥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准一维材料由于具有特殊晶格结构,其减薄方法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针对准一维层状超导体TaSe_(3),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Raman光谱仪(RS)、原子力显微镜(AFM)与光学显微镜(OM)表征手段... 在低维材料中,二维材料的剥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准一维材料由于具有特殊晶格结构,其减薄方法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针对准一维层状超导体TaSe_(3),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Raman光谱仪(RS)、原子力显微镜(AFM)与光学显微镜(OM)表征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微纳尺度样品的机械剥离法与超声辅助液相剥离法。结果表明:在机械剥离法中,提高温度或者改变样品放置方向使其与剥离方向垂直时,总剥离样品数和理想微纳尺度下的样品个数均增加,但理想样品占总样品的比例降低;在超声辅助液相剥离法中,利用超声波破碎仪,在振幅为305μm的条件下,超声20 min时,得到的理想样品最多,且远远多于机械剥离法得到的样品。因此,超声辅助液相剥离法与机械剥离法相比,更适用于微纳尺度准一维材料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一维材料 微纳尺度 三硒化钽(TaSe ) 机械剥离 超声辅助液相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光谱的微纳尺度热物性测量方法
19
作者 李忠成 吴昊 +1 位作者 顾家馨 岳亚楠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5-52,共8页
荧光是一种光致冷发光现象,作为材料的本征属性,可用于物质的检测和识别。材料的荧光光谱与温度密切相关,可用于温度探测和成像。文中综述了荧光随温度变化的机理,讨论了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特性和温度依赖性,并报道分析了基于荧光光谱... 荧光是一种光致冷发光现象,作为材料的本征属性,可用于物质的检测和识别。材料的荧光光谱与温度密切相关,可用于温度探测和成像。文中综述了荧光随温度变化的机理,讨论了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特性和温度依赖性,并报道分析了基于荧光光谱的两种热物性测量方法——适用于一维导热模型的稳态电热荧光法和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时域瞬态荧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温度 微纳尺度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计算电磁学——领域思考与未来发展
20
作者 沙威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251,共10页
从目标或器件尺寸与电磁波长的关系出发,总结了计算电磁学领域的常用理论和数值方法,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在分析该领域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微纳尺度计算电磁学方向的重要性、独特性和对应的挑战.最后,给出个人对该方向发展的建... 从目标或器件尺寸与电磁波长的关系出发,总结了计算电磁学领域的常用理论和数值方法,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在分析该领域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微纳尺度计算电磁学方向的重要性、独特性和对应的挑战.最后,给出个人对该方向发展的建议,并粗略综述了国内学者的工作,展望了领域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电磁 微纳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