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1
作者 陈永成 孙岿 +2 位作者 张向宇 唐洁云 周晓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1/T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在线核磁共振 微观动用特征 赋存特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特征及CO_(2)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2
作者 金祥纯 杜猛 +4 位作者 郝春联 辛福兵 康萍 吕伟峰 姚兰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CO_(2)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时动态监测CO_(2)驱各阶段原油的多相流动和运移行为,定量研究不同级别孔隙的流体饱和度、采收率、剩余油分布和微观动用特征,探讨注入压力对采收率和微观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2%,渗透率平均为0.79 mD,以低孔-超低渗透致密油储层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蚀孔及沸石溶蚀孔为主;根据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可将长6段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为Ⅰ、Ⅱ和Ⅲ类,储层孔喉结构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好。研究区储层原油主要赋存于孔喉半径小于0.1μm及孔喉半径为0.1~1和1~10μm的3类孔隙中,不同级别孔隙的CO_(2)驱微观动用特征存在差异,大孔隙和中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小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注入压力与CO_(2)驱采收率呈正相关关系,高压CO_(2)驱可增强油气传质,降低界面张力,进而提高总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孔隙结构 CCUS 核磁共振 CO_(2)驱 微观动用特征 膨胀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