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3篇文章
< 1 2 1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中的流动沸腾实验研究
1
作者 李厚培 李洪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8,共8页
研究了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内流动沸腾时,干度、饱和温度、热流密度、质量通量对传热系数与压力梯度的影响,并横向对比了2种制冷剂在同一工况下的差异。测试工况覆盖了干度0~1,进口饱和温度10~30℃,热流密度2~8 kW/m^(2)... 研究了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内流动沸腾时,干度、饱和温度、热流密度、质量通量对传热系数与压力梯度的影响,并横向对比了2种制冷剂在同一工况下的差异。测试工况覆盖了干度0~1,进口饱和温度10~30℃,热流密度2~8 kW/m^(2)和质量通量100~200 kg/(m^(2)·s)。结果表明:饱和温度对R134a的传热系数几乎无影响,对R513A的传热系数有轻微影响,高饱和温度下,制冷剂压力梯度更低。热流密度对二者的传热系数影响均很显著,当传热系数增至4倍,传热系数极值增幅超过30%,低干度下传热系数增幅超过80%;但对压力梯度影响不显著。质量通量对制冷剂在中间干度时影响较显著,且高于热流密度的影响,其翻倍后传热系数上升超过50%,同时质量通量对压力梯度影响巨大。横向对比R134a与R513A相同工况下流动沸腾特性不同,R513A的传热系数较高且压力梯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GWP制冷剂 流动沸腾 微通道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微通道管的连续挤压成形工艺
2
作者 杜鹏 胡国平 +1 位作者 郭胜利 李德富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7-81,共5页
微型微通道管产品具有孔道数量多、孔道尺寸小、壁厚薄、尺寸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制备加工难度很大。采用连续挤压制备方法,通过采取双槽挤压方式、增加金属导流板等措施,对模具结构与加工方法、挤压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明显改善了微型微通... 微型微通道管产品具有孔道数量多、孔道尺寸小、壁厚薄、尺寸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制备加工难度很大。采用连续挤压制备方法,通过采取双槽挤压方式、增加金属导流板等措施,对模具结构与加工方法、挤压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明显改善了微型微通道管产品挤压成形时金属在产品宽度方向的流动均匀性、孔道部位的有效填充及焊合质量,解决了挤压过程中模具模芯强度不足导致的尺寸超差与失效问题和溢料过多导致产品无法挤出等问题。最终成功试制了厚度为2.2 mm、宽度为45 mm的52孔微型微通道管产品,产品外形尺寸和组织结构均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管 连续挤压 腔体 导流板 分流组合模
原文传递
不锈钢微通道管辊弯成形设计和有限元仿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小平 邹天下 李大永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CAS 2022年第4期56-60,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不锈钢板的微通道管辊弯成形制造方法,开展了针对封闭型复杂截面的辊弯成形花形设计;基于ABAQUS软件采用有限元显式算法对微通道管辊弯成形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辊弯成形过程中板料截面的等效应力和塑性应变... 提出一种基于不锈钢板的微通道管辊弯成形制造方法,开展了针对封闭型复杂截面的辊弯成形花形设计;基于ABAQUS软件采用有限元显式算法对微通道管辊弯成形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辊弯成形过程中板料截面的等效应力和塑性应变,探讨了不锈钢微通道管辊弯成形工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辊弯成形 不锈钢微通道管 花形设计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管液滴形成机理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杨振华 戎宜生 鲁涛 《科技视界》 2014年第16期13-14,共2页
在微通道管液滴形成的数值模拟过程中通常采用固定速度入口,而且主要集中于研究液滴外形的变化。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液滴的形成,本文使用固定压力入口,主要对液滴内部轴线速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研究,运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液滴形成的N-S方... 在微通道管液滴形成的数值模拟过程中通常采用固定速度入口,而且主要集中于研究液滴外形的变化。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液滴的形成,本文使用固定压力入口,主要对液滴内部轴线速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研究,运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液滴形成的N-S方程,采用VOF方法以及基于PLIC的几何重构方法追踪液滴运动过程的自由表面,捕捉气液界面的演化过程。为微流控设备的设计和研究提供新的数值预测方法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微通道管 液滴形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管路中硫酸钡沉积动力学分析
5
作者 张宝丹 杨贝 +3 位作者 靳海波 杨索和 何广湘 郭晓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9-345,共7页
为研究油田注水系统管道中硫酸钡垢的沉积行为,采用压差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微通道管路中硫酸钡的沉积过程进行测定分析,建立了相关的沉积动力学模型,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反应动力学系数(ka)和管路沉积系数(β)的影响。结果表明,k... 为研究油田注水系统管道中硫酸钡垢的沉积行为,采用压差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微通道管路中硫酸钡的沉积过程进行测定分析,建立了相关的沉积动力学模型,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反应动力学系数(ka)和管路沉积系数(β)的影响。结果表明,ka和β随反应的进行逐渐增大。当管路增长、流量增大、BaCl_2和Na_2SO_4初始浓度增加时,ka增大;β随着管路增长和流量增大呈非线性增加,随浓度增大线性增加。温度升高,β增幅增加,ka在反应初期无明显变化,在反应后期增加。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ka和β的相应关联式,由此计算得到的相应值与实验测量值大致相符;由简化的硫酸钡沉积动力学模型计算的管路出口钡含量与实验测量值基本吻合,说明基于假设前提下建立的硫酸钡沉积动力学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管 硫酸钡 动力学 沉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微通道管Cu基钎料钎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思鸿 祝邦文 曹丽丽 《焊接技术》 2019年第3期60-63,共4页
针对新一代冷凝器不锈钢微通道管的钎焊,采用惰性气体雾化法制备Cu-Ni-Sn系铜基粉末钎料进行炉中钎焊,研究了Cu-NiSn钎料对304不锈钢微通道管的钎焊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对钎焊接头组织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 针对新一代冷凝器不锈钢微通道管的钎焊,采用惰性气体雾化法制备Cu-Ni-Sn系铜基粉末钎料进行炉中钎焊,研究了Cu-NiSn钎料对304不锈钢微通道管的钎焊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对钎焊接头组织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Cu-Ni-Sn钎料钎焊不锈钢与铜的抗剪强度在53.7~68.5 MPa之间,在铜与不锈钢之间漫流性良好,但w(Sn)增加至35%时,易与铜母材产生熔蚀缺陷,阻碍钎料流动;CuNiSn-3钎焊不锈钢微通道管接头性能良好,无气孔、裂纹等缺陷,钎缝组织主要由以Cu为基体的含Ni,Sn固溶体与δ相(Cu_(31)Sn_8)、ε相(Cu_3Sn)以及Ni_3Sn等金属化合物组成,并且钎料与铜母材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与不锈钢的结合能力弱于与铜的结合能力,存在约10~20μm的熔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钎焊 不锈钢 接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微通道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鹏 姚志敏 +3 位作者 陈汉玉 张昊 赵谍 袁潇康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5年第1期74-79,85,共7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同时结合熵产原理研究不同劈缝形状结构对流体流动传热的影响,分析强化换热的本质原因,对微通道做了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随着Re的增大模型的摩擦系数均减小,其中布置带竖直劈缝结构摩擦系数最小,为2.67,其次是布置...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同时结合熵产原理研究不同劈缝形状结构对流体流动传热的影响,分析强化换热的本质原因,对微通道做了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随着Re的增大模型的摩擦系数均减小,其中布置带竖直劈缝结构摩擦系数最小,为2.67,其次是布置带交叉劈缝的结构,为3.45;努塞尔数均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其中布置交叉劈缝的结构努塞尔数最大,为17.28;布置劈缝可以有效的产生二次流及漩涡,破坏流动边界层及温度边界层进而加强换热,熵产分析表明,模型的传热熵产均随雷诺数增大而降低,而流动熵产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综合性能评估表明:η交叉劈缝>η竖直劈缝>η十字劈缝>η横劈缝.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布置交叉劈缝具有最优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强化传热 熵产原理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壁凹槽结构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
8
作者 朱崎峰 崔阳 +3 位作者 赵同乐 温小萍 孙好雷 和文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7,共9页
目的为探究凹槽形状对微通道热沉内液体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寻找适用于微通道流动减阻和强化传热的最优凹槽几何结构,以提高微通道热沉的冷却效率,方法通过试验测试不同体积流量下去离子水在扇形凹槽结构微通道、水滴形凹槽结构微通... 目的为探究凹槽形状对微通道热沉内液体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寻找适用于微通道流动减阻和强化传热的最优凹槽几何结构,以提高微通道热沉的冷却效率,方法通过试验测试不同体积流量下去离子水在扇形凹槽结构微通道、水滴形凹槽结构微通道和梯形凹槽结构微通道内的进出口压力降和温升,采用流动摩擦因子、平均努塞尔数、强化传热因子和场协同数评价不同微通道内液体强制对流的流动和换热性能,并与光滑微通道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随着体积流量增加,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压降、平均努塞尔数和强化传热因子增大,流动摩擦因子、进出口温差和场协同数则相应减小,表明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的泵耗功率增大,但其对流换热性能和换热效率却均得到显著提升;3种凹槽结构内液体流动压降和平均摩擦因子均小于光滑微通道,降低了流动的泵耗功率;在液体流量较大时,水滴形凹槽结构微通道和梯形凹槽结构微通道的换热性能和换热效率均优于光滑微通道;扇形凹槽结构微通道的换热性能和换热效率最好,其平均努塞尔数和综合强化传热因子最高分别达到7.81和1.32。结论研究结果为改进微通道设计以解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冷却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凹槽 传热 努塞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和改性PVDF膜相分离结构协同作用下逆流微细通道压降特性
9
作者 罗小平 贾梦帆 李世珍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659,共14页
为解决微通道两相流传热过程中相变导致体积急剧膨胀,引发的流速不均、压降波动、局部过热等问题,本文对有无电场作用下不同相分离透气孔密度的逆流微细通道(PSP00型、PSP04型、PSP06型、PSP10型)内流动沸腾两相压降进行了研究,引入性... 为解决微通道两相流传热过程中相变导致体积急剧膨胀,引发的流速不均、压降波动、局部过热等问题,本文对有无电场作用下不同相分离透气孔密度的逆流微细通道(PSP00型、PSP04型、PSP06型、PSP10型)内流动沸腾两相压降进行了研究,引入性能评估指标(PEC)对不同电压(0、200V、400V、600V)作用下有无相分离结构的逆流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高速摄影仪对通道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引入了受限气泡长径比变化率来分析通道内受限气泡的生长行为。研究结果发现,相分离结构透气孔密度越大,通道内流动阻力和压降越小,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两相压降减小程度更加明显;施加电场会使通道内两相压降增大,但与相分离结构协同作用后的通道内两相压降相比,增加幅度减小,施加600V电压的有相分离结构的PSP10型通道较无相分离结构PSP00型通道两相压降降低了14.2%;电场和相分离结构均可使微细通道内受限气泡长径比减小,且相分离孔密度和电压越大,受限气泡长径比越小;单独电场、单独相分离结构以及电场与相分离结构复合作用均有利于提高微细通道的综合换热性能PEC,其中电场与相分离结构复合作用效果最好,且相分离结构透气孔密度和电压越大,PEC越大,电场和相分离结构(PSP10-600V)同时作用时的最大PEC为1.30,比单独电场(PSP00-600V)作用时的最大PEC提高了13.0%,比单独相分离结构(PSP10型)作用时的最大PEC提高了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流通道 改性PVDF膜 针状电极 压降 性能评估指标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纳米流体传热流动特性
10
作者 刘萍 邱雨生 +2 位作者 李世婧 孙瑞奇 申晨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7,共14页
为提高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对微通道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热阻Rt和泵功Pp为目标函数,在Re=100的条件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文丘里管微通道的结构参数,如通道深度、收缩角度、喉颈宽度和扩散角度进行优化,通过遗传迭代计算得到... 为提高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对微通道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热阻Rt和泵功Pp为目标函数,在Re=100的条件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文丘里管微通道的结构参数,如通道深度、收缩角度、喉颈宽度和扩散角度进行优化,通过遗传迭代计算得到Pareto优化解集,利用k-means聚类法对优化解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强化传热因子η对各聚类点综合性能进行评价,得到最优的微通道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优化后的微通道结构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当去离子水中加入纳米颗粒后微通道内的压降具有小幅度上升,但其流动阻力在相同Reynolds数的条件下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文丘里管微通道喉部位置会产生喉部效应,强化纳米颗粒与微通道中流动工质的融合。熵产分析表明,传热熵随着Reynolds数的增大而减小,摩擦熵随着Reynolds数的增大而增大,不过总熵值中主要是传热熵占据主导地位。纳米流体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不可逆损失均小于去离子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优化设计 通道 纳米流体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下盏结石的效果与安全性比较
11
作者 李冬 陆林峰 杨林杰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3期417-419,42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下盏结石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92例肾下盏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A、B两组,A组46例采取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B组46例采取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 目的探讨超微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下盏结石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92例肾下盏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A、B两组,A组46例采取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B组46例采取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两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住院时间较B组短,Hb下降值更低(P<0.05);两组术前的肾功能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时,肾功能指标均有上升,但肾功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一期结石清除率更高(P<0.05)。结论超微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下盏结石均有较好的效果,但超微通道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低,一期结石清除率更高,可作为首选术式。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结石具体位置、结石大小选择相应术式,以确保取石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经皮肾镜取石术 肾下盏结石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内间二甲苯连续氧化合成间苯二甲酸工艺研究
12
作者 范雨 周维友 +1 位作者 何明阳 钱俊峰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0,共5页
以O_(2)为氧化剂、乙酸为溶剂、Co/Mn/Br为催化体系,研究了微通道反应器中液相连续流氧化间二甲苯合成间苯二甲酸工艺。考察了Co(Mn)摩尔分数、Co^(2+)与Mn^(2+)摩尔比、Br-摩尔分数、氧气摩尔分数、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对反... 以O_(2)为氧化剂、乙酸为溶剂、Co/Mn/Br为催化体系,研究了微通道反应器中液相连续流氧化间二甲苯合成间苯二甲酸工艺。考察了Co(Mn)摩尔分数、Co^(2+)与Mn^(2+)摩尔比、Br-摩尔分数、氧气摩尔分数、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下,间二甲苯的转化率和间苯二甲酸的收率均>99%。相比于间歇釜式反应工艺,该工艺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易控制、氧化效率和安全系数更高,为工业上合成间苯二甲酸提供了一种高效、绿色、经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二甲苯 连续流 氧化 间苯二甲酸 通道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翅式多孔倾斜射流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与多目标优化
13
作者 朱汝凯 程潇 +1 位作者 刘金亚 吴慧英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9,共14页
基于场协同理论,提出了一种针翅式多孔倾斜射流微通道热沉用于电子元件的高效冷却。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倾斜射流角度(θ)、翅片相对高度比(α)和通道横流对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泵功随着射流角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 基于场协同理论,提出了一种针翅式多孔倾斜射流微通道热沉用于电子元件的高效冷却。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倾斜射流角度(θ)、翅片相对高度比(α)和通道横流对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泵功随着射流角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热阻随着射流角度的增加单调减小,当射流角度θ=150°时热阻最小;针翅片具有破坏射流引起的螺旋流并强化横流区传热的作用,且针翅片与倾斜射流的组合能实现更好的传热性能。最后,为了获得综合性能更优的微通道参数,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与NSGA-Ⅱ遗传算法对热阻和泵功进行了多目标优化。与同水力直径下射流雷诺数(Re_(j))为1000的光滑垂直多孔射流微通道相比,在相同泵功下优化后的热阻下降了26.0%;在相同热阻下,优化后的泵功下降了94.6%。通过结合熵权法TOPSIS选取的热阻与泵功最优折衷解分别为0.55K/W和0.56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倾斜射流 针翅片 强化换热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型微通道内低表面张力工质SF-33过冷流动沸腾换热
14
作者 银了飞 杨钟琳 +2 位作者 张坷昕 张志强 党超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4-772,共9页
为满足环保要求并提高微通道热沉的流动沸腾换热能力,本文选用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型低表面张力工质SF-33进行流动沸腾换热研究,设计并制备了在通道顶部与盖板底部间具有开放间隙的大尺寸微通道热沉,搭建了流动沸腾换热实验平台,探究SF-3... 为满足环保要求并提高微通道热沉的流动沸腾换热能力,本文选用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型低表面张力工质SF-33进行流动沸腾换热研究,设计并制备了在通道顶部与盖板底部间具有开放间隙的大尺寸微通道热沉,搭建了流动沸腾换热实验平台,探究SF-33在不同入口温度、质量流速下的过冷沸腾换热特性及压降特性,并基于可视化结果分析流型转变对换热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本文工况范围内出现了4种流型,包括泡状流、弹状流、气弹-局部搅混流及气弹-局部分层流,开放结构以及较大的流通空间影响了微通道热沉内的流型布局。随着热流密度及出口干度的增加,微通道的换热系数及压降均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降低工质入口温度,能够延缓临界热流密度(CHF)的发生,同时减小进出口压降。并且发现在不同质量流速条件下,随着热流密度增加,进出口压降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型通道 低表面张力工质 SF-33 流动沸腾 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液冷微通道散热器结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赵颉 崔晓钰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70,共18页
微通道冷却是解决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具有传热效率高、热阻低、结构紧凑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压降增加的问题。微通道的结构是影响其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简述了国内外对单相液冷微通道散热器在结构设... 微通道冷却是解决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具有传热效率高、热阻低、结构紧凑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压降增加的问题。微通道的结构是影响其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简述了国内外对单相液冷微通道散热器在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分为通道几何结构、扰流结构、针肋结构、多层结构、仿生结构和复合强化结构。结合各结构强化传热的原理,分析其在传热系数、压降、综合性能、均温性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对微通道散热器常用的基体材料与加工方法进行了成本分析。基于上述总结与介绍,从应用角度展望了微通道散热器的前景与发展方向,指出复合结构的应用、仿真与实验的结合、材料学与加工技术的进步以及学科交叉是今后结构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传热系数 单相流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比时挡板结构对心形微通道内流场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马静静 陈鸿福 +3 位作者 刘学鑫 李鹏飞 胡临博 段振亚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由于通道尺寸小以及层流现象,微通道混合始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对于2种高黏度比流体,其在混合过程中极易出现分层现象,导致混合不均匀进而影响反应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过改变通道内挡板类型来确定适合高黏度比液液非... 由于通道尺寸小以及层流现象,微通道混合始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对于2种高黏度比流体,其在混合过程中极易出现分层现象,导致混合不均匀进而影响反应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过改变通道内挡板类型来确定适合高黏度比液液非均相流体的混合结构,使用有限元软件Fluent模拟不同结构微通道内部的液体流动与混合,研究速度分布情况以及压力场和混合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规律,详细阐述3种不同挡板微通道内部流场的流动特点,得到不同挡板结构与混合效果及压力差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显示:3种微通道内流速大小为v_(A)>v_(C)>v_(B),压力差分别为Δp_(A)=227560 Pa、Δp_(B)=218633 Pa、Δp_(C)=223621 Pa,可得A型挡板微通道的速度及压力损失最大,表明弧形挡板结构的心形微通道更有利于高黏度比液液混合。微通道的不同挡板结构对高黏度比液液非均相的混合过程具有重大影响,对工程设计及实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度比流体 心形通道 混合效果 数值模拟 挡板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17
作者 刘纳 袁秋阳 +3 位作者 张晓暄 李雅宁 张林阳 郭健翔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2,共6页
为了探究低碳制冷剂及其混合工质在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设计并搭建了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和两相压降实验系统,开展了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和绝热两相摩擦压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32和R1234ze(E)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先下... 为了探究低碳制冷剂及其混合工质在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设计并搭建了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和两相压降实验系统,开展了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和绝热两相摩擦压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32和R1234ze(E)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先下降后增大再下降,随质量流速和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实验工况下,R32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大于R1234ze(E),混合工质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均小于单工质,且随R32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R32和R1234ze(E)的绝热两相摩擦压降均随质量流速和干度的增大而增大,且质量流速越大绝热两相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长斜率越大;相同实验工况下,R1234ze(E)的绝热两相摩擦压降大于R32,混合工质的绝热两相摩擦压降差别不大,都与R32的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制冷剂 混合工质 通道 沸腾换热 两相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蛛网形微通道结构优化
18
作者 卫红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98-3703,共6页
为解决现有微通道散热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电子散热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蛛网型微通道热沉结构,并对其几何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来提升蛛网形微通道热沉的综合性能。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对热沉的槽宽、翅宽、槽深设计变... 为解决现有微通道散热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电子散热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蛛网型微通道热沉结构,并对其几何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来提升蛛网形微通道热沉的综合性能。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对热沉的槽宽、翅宽、槽深设计变量进行响应曲面分析,拟合出蛛网形微通道的温度与压降函数;以拟合后的两函数为目标函数,用多目标粒子群寻优算法得到Pareto解集,并使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从Pareto解集中进行选择。结果表明,Pareto解集为不同状况下的最优解,温度与压降函数的多元统计系数R^(2)分别为0.9996和0.9984,表明拟合函数的精确度高。优化后的结构与原设计相比,不仅平均温度降低了3 K,压降也降低了1514 Pa,综合性能显著提升,表明合理的通道结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微通道热沉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热沉 响应面拟合 粒子群优化算法 热阻函数 压降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单孔腹腔镜术与传统腹腔镜肌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比较
19
作者 贺东艳 王艳虹 葛慧仙 《临床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比较微通道单孔腹腔镜术与传统腹腔镜肌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49,采用微通道单孔腹腔镜术治疗)和参照组(n=51,采用传... 目的比较微通道单孔腹腔镜术与传统腹腔镜肌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49,采用微通道单孔腹腔镜术治疗)和参照组(n=51,采用传统腹腔镜肌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程度、炎性反应、卵巢储备功能、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期间的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参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参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参照组短(P<0.05);研究组术后12 h、24 h、72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参照组低;研究组术后72 h时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水平均较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时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较参照组低,血清雌二醇(E2)水平较参照组高(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随访期间的复发率均较参照组低(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腹腔镜肌瘤术治疗,微通道单孔腹腔镜术治疗可加快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以及卵巢储备功能受损程度,降低患者术后复发风险,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通道单孔腹腔镜术 传统腹腔镜肌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正弦波纹的环形微通道中电渗流动
20
作者 长龙 布仁满都拉 +2 位作者 孙艳军 刘全生 菅永军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研究了具有正弦波纹的环形微通道中牛顿流体电渗流动。通过摄动展开法求解了线性化的Poisson-Boltzmann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获得了速度和流量(平均速度)的近似解。通过Matlab绘图分析了无量纲电动宽度K、平均内半径与外半径之比α... 研究了具有正弦波纹的环形微通道中牛顿流体电渗流动。通过摄动展开法求解了线性化的Poisson-Boltzmann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获得了速度和流量(平均速度)的近似解。通过Matlab绘图分析了无量纲电动宽度K、平均内半径与外半径之比α、内壁面与外壁面zeta电势之比ζ、内外圆柱壁面波纹相位差β、波纹振幅与通道的平均外半径的比值δ、通道壁面波数λ以及无量纲压力梯度G对电渗流速度及流量(平均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弦波纹微通道中的平均速度相对于光滑通道的平均速度可能会有变化;速度分布明显受到了β的影响;G对电渗流起促进(G>0)或阻碍(G<0)作用;电渗流速度随着α的增加而减少;对于给定的ζ,波纹微通道中的平均速度u和平均速度的增量u2 m随G和β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弦波纹 环形通道 电渗流动 双电层 牛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