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性认知: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模式
1
作者 彭彦琴 李清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 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是区别于信息加工的高级心智机能,强调对心性本质及精神本体的自证自明,具有“向内的加工方式”“非对象化的认知加工”及“内生的道德属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德性认知的提出凸显了中国人认知模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对人类认知与心智本质作多角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认知 物理认知 认知模式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认知的心理机制与启示 被引量:11
2
作者 景怀斌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2-202,207,共21页
德性认知是兼具德性本源体证及相应道德行为二重性质的人类精神活动,从心理学视野对其研究,可以给出有别于传统哲学的解释。从儒家"德性所知"的学理框架,可提炼出德性认知的"叠套"认知机制——对终极信念图式的体... 德性认知是兼具德性本源体证及相应道德行为二重性质的人类精神活动,从心理学视野对其研究,可以给出有别于传统哲学的解释。从儒家"德性所知"的学理框架,可提炼出德性认知的"叠套"认知机制——对终极信念图式的体证和基于此的对当下日常世界的德性认知与体验,两者互动性地推动着德性境界的发展,而"问极启性"是其精神驱动力。德性认知既不是宗教神秘体验,也与现代的智力观念和认知科学中所谓"具身认知"有实质性差异,其心理机制为当前个体信仰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是认知研究应拓展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德性认知 具身认知 问极启
原文传递
论德性养成教育 被引量:47
3
作者 戴木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8-54,共7页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知和德性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对德性养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成 育工作 学校教育 养成教育 德性认知教育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能力还是认知德性——基于认知价值对直觉本性的反思
4
作者 宋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认知价值 认知 认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传递与认知非正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白惠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94,158,共10页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别、种族、国别、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身份偏见。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的身份偏见造成了其可信度下降,持续发生的身份偏见消解了部分人的知识身份,从而造成认知非正义。减少这种认知非正义的可能方式是诉诸于包含了认知与伦理维度的认知正义德性,或是诉诸于罗尔斯式的理想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传递 自然状态 非推论主义 认知非正义 认知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客观性的历史建构——科学哲学视域中的历史认识论
6
作者 郝苑 孟建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0-105,共6页
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 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论 科学客观 推理的风格 认知 视角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的新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童建军 林晓娴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40,共8页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探讨了德性伦理进入环境伦理问题讨论的议题,借助环境范例方法、扩展主义方法以及德性理论方法,发展了多元的环境德性,补充了传统德性伦理的德目,如开放;丰富了传统德性伦理中重要德目的内涵,如爱国主义、俭朴和保护...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探讨了德性伦理进入环境伦理问题讨论的议题,借助环境范例方法、扩展主义方法以及德性理论方法,发展了多元的环境德性,补充了传统德性伦理的德目,如开放;丰富了传统德性伦理中重要德目的内涵,如爱国主义、俭朴和保护性体谅;重申了公共德性和认知德性在当代环境伦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新发展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于环境哲学与环境保护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个人 政治 德性认知
原文传递
认知非正义:公众参与科学的互动难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崔天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9,共7页
认知非正义是运用理性能力在追逐认知效率过程中对他人作为认知主体的排斥或否定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必然性,亦存在于公众参与科学的互动过程。公众参与科学范式下的认知非正义具有存在隐蔽性、伤害对称性和阐释垄断性的特点,其... 认知非正义是运用理性能力在追逐认知效率过程中对他人作为认知主体的排斥或否定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必然性,亦存在于公众参与科学的互动过程。公众参与科学范式下的认知非正义具有存在隐蔽性、伤害对称性和阐释垄断性的特点,其危害在于阻碍专家与公众间的知识传递,使专家信任易于破坏且难以建立,并有损公众科学项目中公众构成应有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为对抗认知非正义,认知谦逊是专家和公众应具备的认知德性,也是理解科学与民主相互交织关系的必要态度。通过制度设计作为辅助手段,结合科学系统中有益的情境因素,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进行的行为调整,有助于掌握并运用认知谦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非正义 公众参与科学认知 认知谦逊
原文传递
如何哲学地理解直觉的认知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宋群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3-37,共5页
"直觉对于知识建构以及哲学思考有什么价值?"是当前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讨论聚焦直觉的本质、认知价值以及直觉在道德、数学等知识中的功用问题。这些思考体现了当代直觉理解的"价值论转向",它的理论视角是哲学自... "直觉对于知识建构以及哲学思考有什么价值?"是当前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讨论聚焦直觉的本质、认知价值以及直觉在道德、数学等知识中的功用问题。这些思考体现了当代直觉理解的"价值论转向",它的理论视角是哲学自然主义对直觉价值乐观主义理解的反思,其指向是直觉认知价值的科学化。从哲学理解和科学理解的界限出发,理解直觉的认知价值需要一种不同于哲学自然主义的视角,因为它更重要地体现了人类认识的适度性和普适性,而非单纯的科学性,因此,公共维度和德性维度对哲学地理解直觉的认知价值来说就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知识 认知价值 认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