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
1
作者 李曦 谢英 +10 位作者 张维君 温绍君 赵瑞祥 彭新界 张文 张妍 程秀琴 王龙华 刘洁琳 郭永和 周玉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1-464,共4页
目的:评价中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方法:选择92例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房颤组)和60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 目的:评价中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方法:选择92例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房颤组)和60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对可能影响D-Dimer、t-PA、PAI-1水平的性别、年龄和血清肌酐、尿酸、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因素采用协方差方法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房颤组D-Dimer[(0.16±0.10)mg.L-1]、t-PA[(42.58±30.28)μg.L-1]和PAI-1[(86.03±21.43)μg.L-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10±0.08)mg.L-1,(26.02±13.84)μg.L-1和(64.94±24.35)μg.L-1]。房颤组PAI-1/t-PA比值略高于对照组(P>0.05)。②多因素分析调整影响因素后,房颤组D-Dimer(P=0.047)、t-PA(P=0.264)和PAI-1(P=0.00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但t-PA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血液 D-二聚体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CRP测定及意义
2
作者 贺海东 陈桢 徐旭东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1期7570-7571,共2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与持续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MHD并房颤患者3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20例(含永久性房颤)。同时选择非房颤MHD患者32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的CRP含...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与持续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MHD并房颤患者3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20例(含永久性房颤)。同时选择非房颤MHD患者32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的CRP含量,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内径(LAD)。结果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LAD明显增大,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LA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与LAD之间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炎症在MHD患者房颤发生和持续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心房颤动/血液 C反应蛋白质/分析
原文传递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CD62p、CD63的改变
3
作者 梁旭 杨纯玉 +2 位作者 黄璐璐 蒋科威 徐笑洋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2694-2695,共2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血液 血小板活化 P选择素/血液 抗原 表面/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代谢标志物在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被引量:8
4
作者 汪蓓蕾 徐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Ⅰ型胶原代谢标志物与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择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A组)4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B组)40例,并选择3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C组)。ELI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Ⅰ型前... 目的探讨血清中Ⅰ型胶原代谢标志物与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择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A组)4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B组)40例,并选择3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C组)。ELI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Ⅰ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ICT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C组比较,A组患者血清中PICP、CICP浓度显著增高(P<0.01),而3组中PINP无明显差异;另外A、B组血清中TIMP-1、ICTP浓度较C组有显著升高(P<0.01),其中与B组比较,A组MMP-1减低(P<0.01),TIMP-1升高(P<0.01),而ICTP升高不明显。结论Ⅰ型胶原代谢标志物在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表达存在差异。与窦性心律患者对比,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PICP、CICP、TIMP-1水平升高,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推断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有关,且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心肌纤维化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血液 胶原Ⅰ型/血液 细胞外基质/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风湿性房颤血栓前血清脂蛋白(a)、脂质过氧化物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陈耀伟 邝丽 +2 位作者 陈灿 陈洁清 吴小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1210-1211,共2页
目的 :探讨非风湿性房颤患者血栓前血清脂蛋白 (a) [L P(a) ]、脂质过氧化物 (L PO)及红细胞变形能力(RCD- IF)的变化对房颤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对 36例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4 0例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及 4 0例... 目的 :探讨非风湿性房颤患者血栓前血清脂蛋白 (a) [L P(a) ]、脂质过氧化物 (L PO)及红细胞变形能力(RCD- IF)的变化对房颤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对 36例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4 0例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及 4 0例健康对照组其 L P(a)、L PO、RCD- IF三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 L P(a)、L PO的升高及 RCD- IF的降低与窦性心律组 (P<0 .0 5 )及对照组 (P<0 .0 1)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窦性心律组的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亦具显著性 (P<0 .0 5 )。房颤组、窦性心律组两组的 L PO与 RCD- IF均存在相关关系 ;而两组的 L P(a)与 L PO、RCD- IF间无相关关系。结论 :降低 L P(a)、L PO水平及提高 RCD- IF有利于防治房颤患者心房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血液 血栓形成 脂蛋白(A)/血液 过氧化脂质类/血液 红细胞变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