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教室环境的心理物理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侯夏娜 郭昊栩 《华中建筑》 2010年第2期58-60,共3页
该文以岭南高校教学建筑的教室空间作为评价单元,试图以环境功能的可适应性解释使用者的环境审美需求心理以及评价主体对特定空间环境要素的审美偏好问题。研究运用心理物理评价法,通过模拟教室空间场景及主观测评问卷,把握受使用者所... 该文以岭南高校教学建筑的教室空间作为评价单元,试图以环境功能的可适应性解释使用者的环境审美需求心理以及评价主体对特定空间环境要素的审美偏好问题。研究运用心理物理评价法,通过模拟教室空间场景及主观测评问卷,把握受使用者所偏好的教室环境要素的共性特征,并籍此对该使用人群的审美倾向作进一步提炼总结。本研究综合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建成环境评价学等多学科知识,强调环境对人的实践活动、审美认知及社会情感反映上的意义。该文的结论可作为我国亚热带地区高校教室环境评价和定位的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室环境 审美偏好 环境要素 心理物理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味觉敏感性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邱慧敏 廉嘉欣 +4 位作者 程巧芬 许行新 侯帅 陈军 赵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401-408,共8页
味觉感知是决定人们摄食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味觉敏感性与食物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饮食性健康问题中最具创新性的策略之一,而测量人类受试者的味觉敏感性是建立这种关系的关键。本文从味觉敏感性测定的工作原理、操作过程及应用... 味觉感知是决定人们摄食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味觉敏感性与食物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饮食性健康问题中最具创新性的策略之一,而测量人类受试者的味觉敏感性是建立这种关系的关键。本文从味觉敏感性测定的工作原理、操作过程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包括心理物理测定法、生物电位测定法、菌状乳头计数法和基因分型法等国内外关于人的味觉敏感性测定的方法。心理物理测定法操作简单、容易实现,但主观性和误差较大;生物电位测定法减少了主观误差,但在测定过程中需要受试者一直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否则会影响电极稳定性;菌状乳头计数法和基因分型法需要与其他方法并用,此外,基因分型法所需技术含量和成本较高。通过对以上方法的分析和评价,为选择不同的味觉敏感性测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觉敏感性 心理物理测定 生物电位测定 菌状乳头计数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水上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初探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竞红 《森林工程》 2007年第2期10-12,共3页
在系统了解国内现阶段植物景观评价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众多的植物景观评价方法,从中选用心理物理法中的LCJ法,对天津市水上公园的主要植物景观进行分析评价。对该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普查后根据不同的需求选定有代表性的植... 在系统了解国内现阶段植物景观评价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众多的植物景观评价方法,从中选用心理物理法中的LCJ法,对天津市水上公园的主要植物景观进行分析评价。对该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普查后根据不同的需求选定有代表性的植物景观样本,利用LCJ法对影响植物景观美景度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数据上的采集,对该植物景观的美学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评价 心理物理法 LCJ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ntercultural and Psychophysical Pedagogy of Phillip Zarrilli
4
作者 Lori Lee Wallac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4年第8期510-516,共7页
Phillip Zarrilli is an acting teacher whose pedagogy incorporates the Asian disciplines of hatha yoga, kalarippayattu, and t 'ai chi ch 'uan. His intercultural pedagogy would be best labeled as "psychophysical" ba... Phillip Zarrilli is an acting teacher whose pedagogy incorporates the Asian disciplines of hatha yoga, kalarippayattu, and t 'ai chi ch 'uan. His intercultural pedagogy would be best labeled as "psychophysical" based on his own assertions and when bearing in mind the traditions that he considers most personally influential, all of which have intercultural elements, both Western and Asian. This paper examines Zarrilli's personal origins, his pedagogy, his teaching influences, and his legacy based on his artistic progeny. Information was gathered through interviews, personal observation, on-site participation, and literature. The subjects of these analyses were: the disciplines of Asian origin relevant to Zarrilli's pedagogy; how his teaching influences his students; Zarrilli's personal development from university to his present international teaching, directing, and writing; his past and current projects; and what his work means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lip Zarrilli acting pedagogy psycbophysic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