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与炎症指标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所见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万林 李垚 +2 位作者 杨平 白志生 郑广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10,3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同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与炎症指标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所见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同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与炎症指标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所见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宝鸡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介入手术治疗的AMI患者63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TIMI血流分级划分,其中0~1级组482例,2~3级组1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指标及OCT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AMI患者介入治疗前血流分级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浓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I浓度、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比例、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比例、梗死相关动脉病变长度、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度、斑块破裂比例、脂质斑块比例、斑块侵蚀比例、脂质角度、富脂质斑块比例、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hin caps fibrous atherosclerotic plaques,TCFA)、巨噬细胞聚集比例、胆固醇结晶比例、最小血流面积及血流面积狭窄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49±9.18)岁vs.(57.84±8.37)岁,(376.05±114.32)ng/L vs.(199.27±85.80)ng/L,57.05%±7.26%vs.62.64%±9.09%,(1.12±0.35)μg/L vs.(1.90±0.52)μg/L,(5.21±1.36)mg/L vs.(3.80±0.84)mg/L,41.08%(198/482)vs.31.58%(48/152),49.38%(238/482)vs.57.89%(88/152),(18.72±7.50)mm vs.(16.97±5.29)mm,(1.04±0.22)mm vs.(1.11±0.25)mm,67.42%±13.60%vs.64.88%±14.05%,75.73%(365/482)vs.61.18%(93/152),89.42%(431/482)vs.78.95%(120/152),22.82%(110/482)vs.36.18%(55/152),(251.27±54.79)°vs.(225.75±59.86)°,88.38%(426/482)vs.76.97%(117/152),72.41%(349/482)vs.57.89%(88/152),84.44%(407/482)vs.71.05%(108/152),39.21%(189/482)vs.25.66%(39/152),(1.46±0.27)mm~2vs.(1.42±0.23)mm2,79.62%±11.80%vs.76.89%±12.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s-CRP浓度升高、病变长度增加、脂质角度增加及存在胆固醇结晶均是AMI患者介入治疗前血流分级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可独立影响AMI患者介入治疗前血流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吲哚布芬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及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血流与残余胆固醇的影响
2
作者 熊青青 陈海萍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2期16-20,共5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吲哚布芬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情况与残余胆固醇(RC)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2月于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吲哚布芬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情况与残余胆固醇(RC)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2月于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行PCI术的12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吲哚布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TIMI血流、RC及不良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LVEDD和LVES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TIMI血流分级、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布芬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治疗行PCI术后的ACS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心功能,降低TIMI血流分级、RC水平以及不良预后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吲哚布芬 参松养心胶囊 心肌溶栓治疗试验 残余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
作者 万赛 刘宝优 纪昌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IVT)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I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VT治疗)与联合...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IVT)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I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VT治疗)与联合组(IVT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较高,脑血管外周阻力(RV)、特性阻抗(ZCV)、动态阻力(DR)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IVT治疗AIS患者能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损伤修复,并能降低出血性转化,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 依达拉奉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出血性转化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与常用溶栓药物的合理应用策略
4
作者 于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23-126,共4页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成效以及常用溶栓药物合理应用策略,通过对比不同溶栓药物临床应用效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提供依据,推动临床治疗方案优化升级。方法 本研究于 2022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开展,选取 4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成效以及常用溶栓药物合理应用策略,通过对比不同溶栓药物临床应用效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提供依据,推动临床治疗方案优化升级。方法 本研究于 2022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开展,选取 4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 2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新型溶栓药物治疗。从心电图、心肌酶谱、临床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溶栓治疗后,实验组在心电图恢复、心肌酶谱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论 新型溶栓药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备良好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5
作者 李金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37-040,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治疗中开展溶栓治疗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为实验组和和对照组,每组各安排病人60人。其中对照组采...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治疗中开展溶栓治疗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为实验组和和对照组,每组各安排病人60人。其中对照组采用了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了急诊溶血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开展治疗的相关指标、出现不良事件的比例。结果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胸痛缓解时间、ST段回降时间、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结束后出现不良事件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梗死病人进行急诊溶栓治疗取得了的显著效果,能够提高病人的总体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因此这一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急诊 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代红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68-171,共4页
对早期静脉溶栓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择2024年2月-2024年7月治疗的40例进行心肌梗死患者,纳入对象均以静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以抽签法作为分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个小组各有20例患者,对观察组... 对早期静脉溶栓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择2024年2月-2024年7月治疗的40例进行心肌梗死患者,纳入对象均以静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以抽签法作为分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个小组各有20例患者,对观察组(早期护理干预)以及对照组(一般护理)治疗有效率、情绪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抑郁、焦虑等情绪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在对照组之下,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溶栓开展的时间越早,治疗成功率越高,早期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使用,让溶栓在患者不干预的情况下进行,根据患者病情状况提供心理干预以及辅助静脉溶栓的措施,提高溶栓成功率,减轻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负面情绪,同时在早期并发症预防方法的作用下,避免患者后期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着巨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 护理干预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7
作者 古丽巴哈·亚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018-021,共4页
客观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效应,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 本研究严格筛选了68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包含3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 客观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效应,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 本研究严格筛选了68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包含3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NIHSS、mRS评分以及BI的标准化评估。研究主要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有效治疗,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mR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所增高(P<0.05)。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出现轻微出血,2例出现一过性头晕,这些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虽然比单纯保守治疗略高,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更值得关注的是,溶栓治疗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 - 83.5%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7.2%(P<0.05)。从具体表现来看,原本难以抬起手臂的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后,大多能够自主完成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这一改善直接反映在BI指数上,溶栓治疗组达到85分,而常规治疗组仅为65分(P<0.05)。患者的NIHSS评分从入院时的平均12分降至出院时的4分,mRS评分也从3.5分显著下降。结论 因此,急诊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急诊溶栓治疗 NIHSS评分 mRS评分 B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中的护理配合
8
作者 张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138-142,共5页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配合的作用,以优化护理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AMI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配合的作用,以优化护理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AMI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实施系统化护理配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59.2%vs.52.3%,P=0.002),心脏舒张末期直径、收缩末期直径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过程中,系统化护理配合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溶栓治疗 护理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景天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63-066,共4页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行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2022年1月-2024年6月间收治的7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组,各39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联合溶栓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行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2022年1月-2024年6月间收治的7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组,各39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联合溶栓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急诊溶栓具有极高应用价值,能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疾病症状,提升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肌受损程度,使血管再通率显著提升,缩短了住院时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 心源性休克 急诊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实践与疗效观察
10
作者 张素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37-040,共4页
精准评估阿替普酶溶栓疗法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成效,深度探究其治疗优势与安全性,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坚实依据。方法 选取 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于我院急诊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 40 例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采... 精准评估阿替普酶溶栓疗法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成效,深度探究其治疗优势与安全性,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坚实依据。方法 选取 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于我院急诊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 40 例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手段)与实验组(实施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每组 20 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指标、治疗后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细致比较,以观察疗效差异。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的心肌酶学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电图复合变化显示心肌梗死范围显著缩小,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少且治疗满意度高。结论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卓越、不良反应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心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急性心肌 溶栓治疗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介入治疗+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苏俊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46-049,共4页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介入治疗+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将2023年01月-2024年12月作为收治患者资料的起始时间,采集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之后对患者分别实行冠脉介入治疗(参照组,44例患者)、经冠脉介入治疗+...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介入治疗+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将2023年01月-2024年12月作为收治患者资料的起始时间,采集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之后对患者分别实行冠脉介入治疗(参照组,44例患者)、经冠脉介入治疗+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两组血流分级与冠脉血流参数,观察组各项指标较高;通过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下降程度更为显著;分析细胞因子,观察组各项指标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氧化应激改善更加显著,经治疗后不良反应减少,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联合治疗手段其效果更加明显,可以使患者冠脉血流获得改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氧化应激、控制不良事件,使患者治疗安全性获得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冠脉介入治疗 重组人尿激酶原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血清指标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2
作者 刘珊 刘海艳 《系统医学》 2025年第5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3年1—12月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诊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3年1—12月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诊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阿加曲班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83.67%(4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5)。观察组多胺氧化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脑部动脉舒张末期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加曲班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确切,可改善其血清学指标、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且联合治疗方式相对安全,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 阿加曲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血清指标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评估
13
作者 朱岳珊 郭鹏 高阳 《中外医疗》 2025年第4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使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依据差异性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应用... 目的研究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使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依据差异性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观察组选择阿替普酶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水平、血清学指标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比较[95.92%(47/49)比83.67%(41/49)],观察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4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动脉平均血流量、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高,动脉特性阻抗、动脉外周阻力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选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神经缺损,优化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 替罗非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与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米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43-046,共4页
研究在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期间,额外施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于患者脑血流灌注状况的改善、氧化应激反应的降低以及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与效果。方法 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时段内院中接收的急性脑梗死对象作为研... 研究在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期间,额外施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于患者脑血流灌注状况的改善、氧化应激反应的降低以及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与效果。方法 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时段内院中接收的急性脑梗死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加入,在进行分组时遵循双盲法原则来操作,组间各计入40例,对照组内计划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法治疗,观察组内则计划以依达拉奉右莰醇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医治。结果 对比医治前关于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时,数据差异符合研究需求(P>0.05),医治后观察组中SOD值和GSH-px值呈现更高,ox-LDL值和MDA值呈现更低(P<0.05)。医治前对比两组资料的脑血流灌注指标时,数据差异符合研究要求(P>0.05),医治后观察组中Vp值、Vm值和CVR值呈现更高,PI值呈现更低(P<0.05)。医治前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时,数据差异符合研究要求(P>0.05),医治后观察组中数据呈现更低(P<0.05)。医治前对比两组对象mRS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时,数据差异符合研究要求(P>0.05),医治后观察组中mRS值和NIHSS值更低,Barthel检出值更高(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介入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时,同步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开展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水平,利于舒缓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并且,联合治疗方案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对保障患者的神经功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阿替普酶溶栓 急性脑 血流灌注 氧化应激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15
作者 刘刚 张春德 +2 位作者 宋家卫 唐碧 刘利军 《广东医学》 2025年第2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脉血流水平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AMI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共150例,根...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脉血流水平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AMI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共150例,根据患者再灌注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向冠脉内注射rt-PA后行冠脉支架植入,对照组进行常规球囊扩张后冠脉支架植入。记录两组手术前后的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变化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术后的TIMI分级分布情况接近(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的无复流率明显更低,观察组术后的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值更低,ST段回落率更高(P<0.05)。两组术后30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接近(P>0.05),术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接近(P>0.05),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的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总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7.14%vs.17.50%,P<0.05)。结论急诊PCI配合冠脉内注射rt-PA治疗AMI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灌注,保护心肌细胞,减少无复流的发生,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心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溶栓 无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16
作者 张是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5年第5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采用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所有患者在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 目的分析采用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所有患者在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再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次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再通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2.4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的21.05%(P<0.05)。观察组二次心肌梗死发生率5.36%低于对照组的19.30%(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优势明显,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及时促使血管再通,同时该治疗方式安全性良好,降低了患者出血风险,减少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MHR、NGF、COX-2的变化及预测预后的价值
17
作者 邢春杰 郭青榜 《海南医学》 2025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环氧化酶-2(COX-2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50...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环氧化酶-2(COX-2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50例AM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后6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41例和预后良好组10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后的MHR、NGF、COX-2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治疗前MHR、NGF、COX-2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治疗后MHR、NGF、COX-2水平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63.27±7.39)岁vs(57.64±6.51)岁]、发病至溶栓时间≥6 h占比(43.90%vs 19.27%)、糖尿病占比(41.46%vs 16.51%)、治疗前Gensini评分[(56.15±17.46)分vs(45.37±14.19)分]比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MHR、NGF、COX-2分别为0.95±0.31、0.62±0.20,(19.65±4.29)pg/m L、(13.71±3.59)pg/m L,(421.54±104.68)ng/L、(287.69±75.31)ng/L,预后良好患者分别为0.64±0.20、0.39±0.12,(16.31±3.78)pg/m L、(8.24±2.63)pg/m L,(360.62±95.79)ng/L、(215.83±59.42)ng/L,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治疗前的MHR、NGF、COX-2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17、0.468、0.4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糖尿病、治疗前Gensini评分、治疗前后MHR、NGF、COX-2水平均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MHR、NGF、COX-2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AUC为0.924(95%CI:0.869~0.961),明显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AMI患者MHR、NGF、COX-2高水平与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密切相关,治疗后MHR、NGF、COX-2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AMI患者的预后,可作为AMI预后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神经生长因子 环氧化酶-2 急性心肌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周运动预适应增强脂肪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大鼠的效果
18
作者 娄国 张敏 付常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3-1370,共8页
背景:干细胞移植是心肌梗死的崭新疗法,然而梗死区域极其恶劣的微环境造成干细胞存活率低下并导致远期疗效甚微。运动预适应是一种通过运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效应的方式,可作为心脏康复预防与治疗的新策略。目的:评估运动预适应是... 背景:干细胞移植是心肌梗死的崭新疗法,然而梗死区域极其恶劣的微环境造成干细胞存活率低下并导致远期疗效甚微。运动预适应是一种通过运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效应的方式,可作为心脏康复预防与治疗的新策略。目的:评估运动预适应是否能够增强大鼠心肌梗死后脂肪干细胞移植的心脏保护效应,探讨血管生成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造模组、干细胞组以及干细胞运动组。利用冠状动脉闭塞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同期行假手术;干细胞运动组于造模前进行8周有氧运动,造模后30 min进行脂肪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组仅进行脂肪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后1 d和7 d,利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肌总Akt(t-Akt)、磷酸化Akt(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t-eNOS)和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NOS)蛋白表达量,计算p-Akt/t-Akt和p-eNOS/t-eNOS比值;4周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以及心肌血流量,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Masson染色法检测心肌间质胶原沉积,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心肌毛细血管密度,TUNEL染色法评估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结论:(1)干细胞移植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左心室缩短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心肌血流量下降(P<0.05),心肌梗死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和细胞凋亡增加(P<0.05);与造模组比较,干细胞组上述指标(除左心室缩短分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外)得到改善(P<0.05);与干细胞组比较,干细胞运动组以上各参数进一步改善(P<0.05)。(2)干细胞移植后1 d: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t-Akt、p-Akt、VEGF、t-eNOS、p-eNOS蛋白表达量以及p-Akt/t-Akt、p-eNOS/t-eNOS比值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造模组比较,干细胞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干细胞运动组磷酸化p-Akt蛋白表达量以及p-Akt/t-Akt比值上调(P<0.05)。(3)干细胞移植后7 d: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p-Akt、VEGF、p-eNOS蛋白表达量以及p-Akt/t-Akt、p-eNOS/t-eNOS比值下降(P<0.05);与造模组比较,干细胞组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干细胞运动组p-Akt、VEGF、p-eNOS蛋白表达量以及p-Akt/t-Akt、p-eNOS/t-eNOS比值升高(P<0.05)。结果表明:运动预适应可增强脂肪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重塑的治疗效果,其机制与促进心肌血管生成并增加血流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运动预适应 心肌 血管生成 心脏重塑 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风险积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和联合风险积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评估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钟斌 刘增长 +4 位作者 苏立 兰先彬 陈运清 凌智瑜 殷跃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比较临床风险积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以及联合应用临床风险积分和TIMI血流分级(简称:联合风险积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或... 目的比较临床风险积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以及联合应用临床风险积分和TIMI血流分级(简称:联合风险积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置入的ACS患者,分别用临床风险积分、TIMI血流分级和联合风险积分进行预后评估。以心原性死亡和非心原性死亡为一级终点;以非致命性卒中、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为二级终点。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比较这3种方法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入选ACS患者206例,失访11例(5.34%)。平均年龄(67.57±9.88)岁,男性135例(69.2%)。平均随访(11.41±5.33)个月,8例达到一级终点,17例达到二级终点。临床风险积分、TIMI血流分级和联合风险积分较好拟合本组患者总事件和一级终点的分布。对总事件的评估:临床风险积分曲线下面积(AUC)=0.67,P=0.006;TIMI血流分级AUC=0.68,P=0.004;联合风险积分AUC=0.73,P〈0.001。经配对比较,发现临床风险积分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分级与联合风险积分和临床风险积分与联合风险积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一级终点的评估,临床风险积分AUC=0.64,P=0.19;TIMI血流分级AUC=0.73,P=0.028;联合风险积分AUC=0.76,P=0.014。经配对比较,P值分别是0.451、0.784和0.204。对二级终点的评估,临床风险积分AUC=0.67,P=0.018;TIMI血流分级AUC=0.64,P=0.052;联合风险积分AUC=0.69,P=0.009。经配对比较,P值依次是0.734、0.470和0.667。三种方法对一、二级终点的评估价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风险积分、TIMI血流分级和联合风险积分对ACS总事件评估价值相似。联合风险积分不仅对总事件评估有预测价值,而且对一级终点和二级终点也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绞痛 危险性评估 TIMI血流分级 预后
原文传递
直接转运与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 血流分级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洁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12期89-91,98,共4页
目的探究直接转运与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 目的探究直接转运与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直接转运PCI的36例患者列入对照组,将接受溶栓后转运PCI的37例患者列入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水平、TIMI分级,记录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右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IMI为3级的人数(33例,占比89.19%)高于对照组(25例,占比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0%,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后转运PCI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水平,同时调节其血液循环状况,有助于血管再通,可显著提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直接转运 溶栓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