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瘢痕心肌节段数、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晓寅 李春彦 +3 位作者 郭艳娇 李宝盛 李泽民 赵建荣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6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瘢痕心肌节段数、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 目的探讨瘢痕心肌节段数、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预后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采用PCI手术治疗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9例(MACE组),同期PCI手术且未发生MACE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瘢痕心肌节段数、血清cTnI、NT-proBNP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上述指标预测AMI患者PCI后不良预后的价值。结果MACE组患者的瘢痕心肌节段数、cTnI、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瘢痕心肌节段数预测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8、灵敏度为80.60%、特异度为78.55%;cTnI预测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AUC值为0.752、灵敏度为68.44%、特异度为67.28%;NT-proBNP预测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AUC值为0.763、灵敏度为75.76%、特异度为62.07%(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瘢痕心肌节段数增多、cTnI水平升高、NT-proBNP水平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采用PCI手术治疗的AMI患者,检查患者cTnI、NT-proBNP水平及术后6个月的瘢痕心肌节段数量,可以有效预测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心肌节段 肌钙蛋白I N末端脑钠肽前体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衰减校正对心肌灌注显像靶心图心肌节段影响的分析
2
作者 卫华 刘建中 +4 位作者 武志芳 李清 胡光 王进 李思进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4期498-499,共2页
随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仪器的普及,X线衰减校正技术应用于心肌灌注显像,大大减少了组织衰减伪影,提高了显像的质量。研究证实,X线衰减校正(AC)可以鉴别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减低伪影,提高医师诊断的准确性和... 随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仪器的普及,X线衰减校正技术应用于心肌灌注显像,大大减少了组织衰减伪影,提高了显像的质量。研究证实,X线衰减校正(AC)可以鉴别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减低伪影,提高医师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研究旨在观察AC对心肌灌注显像(MPI)靶心图放射性分布百分比和评分的影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X线衰减校正 靶心图 心肌节段 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SPECT 放射性减低 放射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时间变形率成像识别缺血心肌节段不同步运动
3
作者 徐政新 林无生 谈红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心肌收缩后缩短 (PSS)是缺血时心肌不同步运动的敏感指标 ,变形率成像 (SRI)能较好地识别局部心肌收缩 /伸展转换。为此 ,我们使用时间变形率成像(TSRI) ,试图简便、敏感、可靠地识别PSS ,进而明确心肌缺血节段。方法 使用 30例... 目的 心肌收缩后缩短 (PSS)是缺血时心肌不同步运动的敏感指标 ,变形率成像 (SRI)能较好地识别局部心肌收缩 /伸展转换。为此 ,我们使用时间变形率成像(TSRI) ,试图简便、敏感、可靠地识别PSS ,进而明确心肌缺血节段。方法 使用 30例健康人 (对照 )和 2 8例经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等临床综合诊断明确的冠心病人 ,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SRI检查 ,观察TSRI图像 ,测量收缩 /伸展转换时间差 (DTcec) ,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组间比较。结果 正常人各室壁断面TSRI的 (DTcec)无 1例 >4 0ms ;2 8例冠心病人表现为相应壁断面TSRI呈花斑状 ,收缩期黄色缺失或 (DTcec)增大 (>5 0ms) ,无 1例阴性。结论 TSRI真正意义地实现了同时反映局部室壁运动的空间—时间变化规律 ,对识别缺血所致的PSS很敏感。正常人DTcec均 <4 0ms ,冠心病人相应室壁断面收缩时黄色缺失呈花斑状或DTcec>5 0ms ,无 1例阴性。但是样本量小 ;图像质量等技术因素的影响 ,本试验临床应用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心肌缺血 心肌节段不同步运动 时间变形率成像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肥厚型心肌病基于心肌节段厚度的磁共振心肌应变特征
4
作者 林青 孙明华 +3 位作者 王佳佳 秦丹丹 何斌 葛英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2期1268-1273,共6页
目的 分析射血分数保留肥厚型心肌病(HCMpEF)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探讨其与心肌节段厚度的关系。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HCMpEF患者60例(HCM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均行3.0T心脏磁共振检查,测... 目的 分析射血分数保留肥厚型心肌病(HCMpEF)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探讨其与心肌节段厚度的关系。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HCMpEF患者60例(HCM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均行3.0T心脏磁共振检查,测量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LV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心肌质量指数(LVEDMI)、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特征追踪技术测量左心室应变参数[径向应变(RS)、周向应变(CS)、纵向应变(LS)、径向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应变率(Ps-RSr、Pd-RSr)、周向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应变率(Ps-CSr、Pd-CSr)、纵向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应变率(Ps-LSr、Pd-LSr)]。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心肌标准分段法将左心室心肌分为16个节段,测量最大室壁厚度(MWT),并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平均室壁厚度(AWT)将HCMpEF患者心肌节段分为A组(AWT<8 mm)、B组(8 mm≤AWT<10 mm)、C组(10 mm≤AWT<15 mm)、D组(AWT≥15 mm)。比较HCM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功能及应变参数、不同心肌节段厚度组左心室应变参数。结果 HCM组MWT[(24.00±6.35)mm]、LVEDMI[(88.24±26.74)g/m^(2)]均高于对照组[(8.17±1.12)mm、(46.62±10.24)g/m^(2)](t=-13.508,P<0.001;t=-8.212,P<0.001),RS[(32.93±7.16)%]、CS[(-18.35±2.60)%]、LS[(-14.63±2.73)%]、Ps-RSr[(1.80±0.36)s^(-1)]、Pd-RSr[(-2.13±0.57)s^(-1)]、Ps-CSr[(-1.06±0.14)s^(-1)]、Pd-CSr[(1.02±0.19)s^(-1)]、Ps-LSr[(-1.23±0.27)s^(-1)]、Pd-LSr[(1.11±0.28)s^(-1)]均低于对照组[(42.65±4.13)%、(-22.10±1.04)%、(-20.64±1.90)%、(2.45±0.59)s^(-1)、(-3.25±0.18)s^(-1)、(-1.30±0.23)s^(-1)、(1.53±0.20)s^(-1)、(-1.54±0.37)s^(-1)、(1.85±0.49)s^(-1)](t=-10.825~11.570,P均<0.05),LVEDVI[(78.26±15.07)mL/m^(2)]、LVESVI[(31.23±6.61)mL/m^(2)]、LVSVI[(47.04±11.79)mL/m^(2)]、LVEF[(59.74±6.65)%]与对照组[(78.22±15.07)mL/m^(2)、(31.85±7.17)mL/m^(2)、(46.37±10.29)mL/m^(2)、(59.18±5.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92~0.410,P均>0.05)。HCMpEF组960个节段,其中A组252个节段,AWT为(6.53±0.89)mm;B组208个节段,AWT为(8.96±0.61)mm;C组346个节段,AWT为(12.05±1.44)mm;D组154个节段,AWT为(18.59±3.23)mm。对照组480个节段,AWT为(5.58±1.10)mm。5组RS、CS、LS、Ps-RSr、Pd-RSr、Ps-CSr、Pd-CSr、Ps-LSr、Pd-L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109~237.461,P均<0.05)。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LS[(-20.70±6.41)%、(-18.73±6.19)%、(-16.01±7.28)%、(-13.02±5.90)%、(-10.06±5.77)%]、Ps-RSr[(2.45±0.96)s^(-1)、(2.24±0.85)s^(-1)、(1.87±0.64)s^(-1)、(1.64±0.60)s^(-1)、(1.27±0.49)s^(-1)]、Pd-RSr[(-3.34±1.55)s^(-1)、(-2.93±1.38)s^(-1)、(-2.38±1.12)s^(-1)、(-1.83±1.00)s^(-1)、(-1.22±0.81)s^(-1)]、Ps-CSr[(-1.30±0.37)s^(-1)、(-1.17±0.32)s^(-1)、(-1.08±0.24)s^(-1)、(-1.02±0.28)s^(-1)、(-0.88±0.27)s^(-1)]、Pd-CSr[(1.53±0.50)s^(-1)、(1.25±0.44)s^(-1)、(1.11±0.41)s^(-1)、(0.92±0.34)s^(-1)、(0.73±0.34)s^(-1)]、Ps-LSr[(-1.58±0.65)s^(-1)、(-1.39±0.67)s^(-1)、(-1.27±0.66)s^(-1)、(-1.15±0.62)s^(-1)、(-1.03±0.53)s^(-1)]、Pd-LSr[(1.87±0.92)s^(-1)、(1.29±0.60)s^(-1)、(1.17±0.60)s^(-1)、(1.00±0.54)s^(-1)、(0.88±0.45)s^(-1)]均依次降低(P<0.05);A组、B组、C组、D组RS[(42.73±13.18)%、(35.29±10.82)%、(29.85±10.52)%、(20.11±8.56)%]、CS[(-21.89±3.94)%、(-19.57±3.66)%、(-17.43±4.01)%、(-12.90±3.85)%]均依次降低(P<0.05),B组、C组、D组RS、CS均低于对照组(P<0.05),A组RS、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MpEF患者左心室心肌各方向应变均有不同程度减低,随着心肌节段增厚,心肌节段应变及应变率逐渐减低;HCMpEF患者心肌节段为正常厚度时LS已减低,较RS、CS变化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 心脏磁共振 心肌节段 应变 特征追踪技术
原文传递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心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丽 薛红元 +3 位作者 叶玉泉 高丽 李丽 焦荣红 《疑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821-823,共3页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比较静息状态下左心室相同节段的正常心肌纵向和径向的运动特点,评价VVI技术对正常人左心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西门子公司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比较静息状态下左心室相同节段的正常心肌纵向和径向的运动特点,评价VVI技术对正常人左心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西门子公司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选取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心尖左室长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近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切面,定量分析左室前间隔、前壁、侧壁、下壁、后壁及后间隔的径向运动,以及纵向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等3个分段中正常心肌节段的心肌运动速度(Vs)、应变(S)、应变率(SR)。结果正常人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各室壁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近心尖部水平径向速度、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为临床评价心脏运动及功能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 左心室 心肌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VI对冠心病缺血节段心肌收缩运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林云 周欣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QTVI技术对冠心病不同节段心肌收缩运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31名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冠脉造影阴性)10例,冠脉病变组(冠脉造影阳性)21例。结合同步心电图,在TVI模式下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两腔,... 目的探讨QTVI技术对冠心病不同节段心肌收缩运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31名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冠脉造影阴性)10例,冠脉病变组(冠脉造影阳性)21例。结合同步心电图,在TVI模式下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动态图像,取样左室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侧壁和室间隔之基底段、中段共12个节段测量心电图R波顶点至QTVI曲线收缩峰值速度的时间(TR-PV),比较两组之间该指标的差异。结果正常组及冠脉病变组相同室壁的基底段与中段TR-PV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冠脉病变组心肌节段TR-PV与正常组相比,前壁、后壁的基底段与中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侧壁的基底段与中段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缺血节段心肌收缩运动存在失同步化,TR-PV是对冠心病缺血节段心肌的收缩运动功能失常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收缩 心肌节段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薛红元 孙丽 +3 位作者 叶玉泉 高丽 李丽 焦荣红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825-827,共3页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比较静息状态下相同节段的正常心肌及缺血心肌纵向和径向的运动特点,评价VⅥ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和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30例,分别为健康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比较静息状态下相同节段的正常心肌及缺血心肌纵向和径向的运动特点,评价VⅥ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和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30例,分别为健康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心尖四腔、二腔和左室长轴切面,室壁均分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等3个节段;胸骨旁短轴切面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近心尖部水平3个短轴切面水平节段,分别测量缺血节段及正常节段的心肌速度(Vs)、应变(ε)和应变率(SR)。结果健康对照组左心室各室壁心尖段、中间段和基底段Vs依次递增(P<0.05);ε、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各室壁近心尖水平、乳头肌水平以及二尖瓣水平径向Vs、ε、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缺血节段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VI测值降低(P<0.05)。血供正常节段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VI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VVI技术可以作为无创冠心病诊断指标,有助于确定或排除冠心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左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梅云 朱向明 +3 位作者 李国杰 江峰 薛甜 王晔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13期2429-2431,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左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人与30例冠心病患者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并进行脱机分析,得出局部心肌射血分数(rEF),比较两组左室... 目的:初步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左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人与30例冠心病患者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并进行脱机分析,得出局部心肌射血分数(rEF),比较两组左室壁16节段射血分数及冠心患者在PCI治疗前后局部心肌射血分数。结果:冠心患者部分心肌局部射血分数比较与正常人相应部位心肌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患者介入治疗后局部心肌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局部心肌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左室节段心肌功能,帮助临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局部心肌功能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 冠心病 心肌 左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标准节段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龚静山 焦月新 +4 位作者 何慧玲 黎志忠 朱进 徐坚民 董少红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快速单次激发梯度回波序列(turbo FLASH)加并行采集技术(iPAT)行心肌MR灌注成像获得标准节段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6名健康志愿者及5例经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心肌缺血患者采用turbo FLASH加iPAT心肌MR灌注成像,将3层... 目的探讨采用快速单次激发梯度回波序列(turbo FLASH)加并行采集技术(iPAT)行心肌MR灌注成像获得标准节段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6名健康志愿者及5例经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心肌缺血患者采用turbo FLASH加iPAT心肌MR灌注成像,将3层定位于标准短轴位,另外2层分别定位为垂直长轴和水平长轴位。结果全部受试者均完成检查。3层短轴位加垂直长轴和水平长轴位图像能获得整个左心室心肌灌注图像,满足心肌标准17个节段分段。于3例心肌缺血患者中观察到心肌低灌注区。结论采用turbo FLASH序列加iPAT同时行短轴位以及垂直长轴和水平长轴位心肌MR灌注成像是可行的,获得图像能覆盖左心室心肌17个标准节段,可以用于MR心肌灌注成像全面评价左心室心肌灌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心肌节段 灌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心肌超声造影技术+四维应变成像检查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心肌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肖楠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8期1297-1299,共3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病情会进行性加重,最终会引发心力衰竭,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应积极了解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各节段心肌运动功能,从而准确评估冠心病早...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病情会进行性加重,最终会引发心力衰竭,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应积极了解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各节段心肌运动功能,从而准确评估冠心病早期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加重 冠心病早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 心脑血管疾病 实时心肌超声造影 四维应变成像 左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李燕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20期66-67,共2页
目的:分析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40例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两组的应变率(SR)、应变(S)... 目的:分析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40例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两组的应变率(SR)、应变(S)、心肌速度(Vs),找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的价值。结果:纵向的缺血节段速度平均值明显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非缺血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缺血节段应变平均值明显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但是应变率平均值仅在基底段明显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而应变率平均值在心尖段、中间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径向应变率平均值、应变、缺血节段速度明显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而非缺血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技术可以成为无创的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有效指标,准确性较高、稳定性较强,检查结果正确,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 冠心病心肌缺血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瓣膜手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慧敏 卢蓉 +2 位作者 马亮 李杨 刘中民 《上海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35-235,共1页
目的评价辦膜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对扩张性心肌病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选择1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15至56岁。术前EP:15%-32%,平均24.2%。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Ⅲ级6例,心功能... 目的评价辦膜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对扩张性心肌病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选择1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15至56岁。术前EP:15%-32%,平均24.2%。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Ⅲ级6例,心功能Ⅳ级4例。手术当日取患者自身骨髓50 ml,分离自体骨髓干细胞.全部患者中,有8例进行辦膜置换术,2例进行辦膜成形术。手术同常规心脏外科辦膜置换术。在辦膜手术后,取已经分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在左心室心肌内注射,各点间距离约0.5 cm左右。术后处理同常规心脏术后处理,尤其注意心率失常的监测以及处理。术后应用类固醇类激素3 d。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和1年、2年测定患者的心脏超声、同位素扫描以及心电图等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心功能以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6个月(12至36个月)。术后6个月内EF改变不明显,但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后1年以后EF开始改善。超声组织多普勒随访观察到,手术1年后,前间隔各心肌节段收缩期平均应变率从治疗前平均-0.62 S-1增加至治疗后的-1.28 S-1,应变从3.57%增至7.76%。左室后侧壁各个心肌节段收缩期平均应变率从-1.61 S-1增至2.54 S-1,应变从3.86%增至8.25%,表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全部患者心肌细胞移植术前,心肌摄取18F-FDG代谢相,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以及6个月,心肌代谢无明显变化;术后1年6例患者中有4例心肌细胞移植术前后对照,取垂直长轴轴距最大18F-FDG代谢相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无差异。2例患者手术超过2年,心肌细胞移植术前后对照,取垂直长轴轴距最大18F-FDG代谢相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辦膜手术加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能够明显改善扩张性心肌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手术 扩张型心肌 干细胞移植术 心脏外科 心功能 自体骨髓干细胞 平均应变 组织多普勒 心肌节段 左室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在冠心病心肌收缩运动异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伟权 黄志勇 孙健 《当代医学》 2013年第4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缺血心肌在纵向上收缩运动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就诊的11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110例体检健康的人作为对照组。超声采集受检者左心室心尖长轴切面、二腔心切...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缺血心肌在纵向上收缩运动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就诊的11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110例体检健康的人作为对照组。超声采集受检者左心室心尖长轴切面、二腔心切面和四腔心切面的高帧频二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成像分析程序测量出左心室各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左心室各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可以敏感反映出由血流灌注减少而导致的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 冠心病 心肌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对PCI后心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晋军 王红 +5 位作者 黄岚 宋耀明 耿召华 于学军 覃军 赵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55-1955,共1页
关键词 PCI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灌注 心功能 室壁运动 心肌节段 心肌声学造影 左心室收缩功能 微循环灌注 运动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酚丁胺介入超声心动图试验诊断心梗后心肌冬眠的价值
15
作者 王星 吕玲环 +1 位作者 隋树建 陈言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81-183,共3页
关键词 丁胺 多巴 试验前后 1—氨基丁烷 伯胺 苯丙氨酸 心肌冬眠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试验诊断 心肌节段 心肌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与应变率的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蕾 许迪 +3 位作者 陆凤翔 陈莉 周蕾 雍永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7-389,J002,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左室心肌组织应变及应变率的规律。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38例正常人左心室间隔、前壁、侧壁与后壁进行不同节段间的应变、应变率的比较。结果:基底段到心尖段应变与应变率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各室壁... 目的:研究正常人左室心肌组织应变及应变率的规律。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38例正常人左心室间隔、前壁、侧壁与后壁进行不同节段间的应变、应变率的比较。结果:基底段到心尖段应变与应变率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各室壁同一水平节段的应变与应变率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应变与应变率在同一室壁不同节段与不同室壁同名节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多普勒组织成像 应变 应变率 心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应变率及应变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成环 周长钰 《医学综述》 2007年第12期951-953,共3页
心肌应变率及应变是组织多谱勒指标,不易受周围心肌的牵拉和心脏整体运动的影响,是评价节段心肌功能的新的量化指标。对正常心肌应变率与应变的规律性已有初步研究。缺血时应变率与应变下降,达峰值时间延后,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判... 心肌应变率及应变是组织多谱勒指标,不易受周围心肌的牵拉和心脏整体运动的影响,是评价节段心肌功能的新的量化指标。对正常心肌应变率与应变的规律性已有初步研究。缺血时应变率与应变下降,达峰值时间延后,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判断心肌梗死、心肌顿抑及心肌冬眠更有价值。应变率与应变可以灵敏反映心肌功能受损早期的舒张功能改变。观测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尿毒症性心脏病的应变率与应变的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与观察疗效。并且为研究心肌激动顺序提供了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率成像 应变成像 组织多谱勒 心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参数成像定量心肌声学造影识别心肌顿抑 被引量:1
18
作者 Serra V. Perez De Isla L. +2 位作者 Ferro M. P. J. Zamorano 杨海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28-28,共1页
Microvascular integrity demonstrated by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 predicts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Recently, parametric imaging-based quantitative MCE has been de... Microvascular integrity demonstrated by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 predicts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Recently, parametric imaging-based quantitative MCE has been developed. Our aim was to assess the usefulness of parametric imaging-based quantitative MCE parameters to predict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akinetic segments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Fifty-thre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 first AMI were enrolled. They underwent primary PTCA. Standard echocardiography and real-time MCE were performed.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parametric imaging-based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offline by different blinded investigators.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1 month later. A new standard echocardiogram to assess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the akinetic segments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to evaluate the presence of restenosis at the level of the culprit lesion were performed 6 months later. The mean patient age was 62.9±14 years, and 42 were men(79%); 170 segments were akinetic. Of these, 105(62%) recovered their function. The best parameter to predict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the myocardial blood flow velocity(β). These resul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btained using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and qualitative MCE to predict functional recovery. In conclusion, parametric imaging-based quantitative MCE is an accurate diagnostic tool to detect stunned myocardium after AMI. Its diagnostic accuracy in predicting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akinetic segments after primary PTCA is better than the accuracy of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and qualitative M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声学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顿抑 负荷超声心动图 心肌节段 冠状动脉造影 再狭窄 多巴酚丁胺 心肌血流 功能恢复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细胞输注:BOOST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9
作者 Wollert K.C. Meyer G.P. +2 位作者 Lotz J. H. Drexler 高峰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9-10,共2页
Background Emerg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tem cells and progenitor ce lls der ived from bone marrow can be used to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is randomised trial, we... Background Emerg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tem cells and progenitor ce lls der ived from bone marrow can be used to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is randomised trial, we aimed to assess whethe r intracoronary transfer of autologous bone-marrow cells could improve global l 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at 6 months’follow-up. Methods After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acute ST-segment eleva 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a contr ol group (n=30) that received optimum postinfarction medical treatment, or a bon e-marrow-cell group (n=30) that received optimum medical treatment and intraco ronary transfer of autologous bone-marrow cells 4.8 days (SD 1.3) after PCI. Pr imary endpoint was global 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change from baseline to 6 months’follow-up, as determined by cardiac MRI. Image analyses were done by two investigators blinded for treatment assignment. Analysis was pe r protocol. Findings Global LVEF at baseline (determined 3.5 days <<SD 1.5>> after PCI) was 51.3 (9.3%) in controls and 50.0(10.0%) in the bone-marrow cell group (p=0.59). After 6 months, mean global LVEF had increased by 0.7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c ontrol group and 6.7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bone-marrow-cell group (p=0.0026 ). Transfer of bone-marrow cells enhanced left-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p rimarily in myocardial segments adjacent to the infarcted area. Cell transfer di d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in-stent restenosis, or pro arrhythmic effects. Interpretation Intracoronary transfer of autologous bone-ma rrow-cells promotes improvement of left-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in patie nt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 自体骨髓 细胞输注 心脏功能 支架内再狭窄 收缩功能 梗死区 心肌节段 药物治疗 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壁Q波心肌梗死慢性期负向T波正常化作为心肌存活的一个标志
20
作者 Altun A. Durmus-Altun G. +1 位作者 Birsin A. 王永兴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8期28-29,共2页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spontaneous normalization of negative T waves (TWN) on infarct-related ECG leads (IRLs) in the chronic phase of Q wav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could be a predictor of residual viabi...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spontaneous normalization of negative T waves (TWN) on infarct-related ECG leads (IRLs) in the chronic phase of Q wav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could be a predictor of residual viability ininfarct areas.W e prospectively studied 35patients(age60±8.6years)in the chronic phase of Q wave anteriorM I.Spontaneous TW N (group A,n =23)were defined asnegative T waves thatbecam e upright(≥0.15m V )in ≥2IRLs.The presence ofnegative T waves(group B,n =12)was defined assym m etric orbiphasic negative T wave of≥0.15m V.Allpatients underwentsam e day rest201TI-stress99m Tc sestam ibi dual-isotope m yocardial perfusion SPECTand 24-hour 201TI reinjection im aging for ischem ia and vi-ability analysis.On scintigraphic exam ination,ischecm icor viable m yocardial segm ents were found in 18patients(78%)with TW N and 4patients(33%)ofgroup B (p =0.013).The use of TW N as a param eter had a m arkedinfluence on the sensitivity(82% ),specificity(62% ),positive(78%)and negative(67%)predictive values andaccuracy(74%)ofthe diagnosis ofviable m yocardium .Ifwe add the criterion ofpositive T waves in aVR with neg-ative T waves to our criteria,we found that sensitivity(90% ),positive(80% )and negative(80% )predictivevalues and accuracy(80% )increased.The results of ourstudy suggestthatanalysis ofTW N on IRLs is an accuratem arker of residual viability and /or persistent periinfarctischem ia in patients in the chronic stage ofQ wave anteriorM I,and therefore optim izes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strategies afterM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期 存活心肌节段 梗死区 心肌灌注 运动应激 阴性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 双相 像法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